这些符号告诉我们其所有权、社会地位、所属团体、隐性功能和货物与服务、举止,还有其他许多有趣或有用的信息。这是感觉的一个构成,我们可以称之为“易辨形”,即在一个聚落里,居民用符号性的物质特性来与其他人沟通的有效程度。这些环境标志系统几乎是整个社会的产物,对于不熟悉当地文化的外来者常常是无法辨识的。但任何观察者都能通过分析它们的内容、准确性及其所带来的强度来了解它们,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访问当地居民和实地照片得到检验。
——[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
在谈论城市意象这一概念之前,不妨先从文艺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研究领域中寻找关于意象的论述。
一、城市意象含义的界定
城市意象概念是基于意象概念提出的,所以首先得对意象概念进行分析。
1.意象的概念界定
“意象”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心理学名词的“意象”,是指在知觉基础上所形成的显现于大脑的感性形象。第一个将“意象”作为文学理论术语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里的“意象”是指作家在构思时头脑中形成的符号。唐代司空图在《诗品·缜密》中提到“意象欲生,造化已奇”,意思是说,细致绵密的诗作,应像意象那样活生生的,简直能够呼之欲出,有如大自然的神奇创造,这实际上说的是意象的特征。清代诗人叶燮对意象论述尤深,认为意象是最富特征的事理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结合,即一般人“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合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这种“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正是诗人所追求的表达艺术至境的“至理”。叶燮还着重分析了杜甫的《玄元皇帝庙》,其中说:“它恍如天造地设,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他在《原诗·内篇下》指出意象的产生,要“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这就已经涉及意象理论的实质了。陆机《文赋》言:“情瞳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其中,物是象,情即意,二者相融互进,由朦胧而清晰。可以说,作为文艺心理学或创作论名词的“意象”,实际上指的是创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形成的创造性意象,也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本文之后在大脑中形成的意象。这种意象是以审美为目的,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它是“人心营构之象”,是作家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的融合。
如果说在中国的意象理论中首次将意象概念引入审美和艺术领域的是刘勰,那么在西方,全面阐述意象的概念并将这一领域赋予美学意义的则是康德。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至于审美意象,我指的是由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形象显现。在这种形象的显现里面,可以使人想起许多思想,然而,又没有任何明确的思想或概念,与之完全相适应。因此,语言就永远找不到恰当的词来表达它,使之变得完全明白易懂。”由此可以看出,意象至少具有以下两个特征:其一,它是一种具体可感的形象与物象;其二,这种形象或物象具有超出其本体的意义。
康德还分析了审美活动中表象与情感之所以能“直接结合”就是因为审美表象先天具有一种“主观的合目的性”。基于这一观点,康德将审美表象又称作“合目的性的审美表象”。合目的性特征体现出意象与纯粹直觉表象的区别在于“这类表象完全与主观的心理机能符合,因而人一见到它,就立刻引起想象力和知解力的自由和谐的运动”。这一特征也明确表达了意象认知对具象或表象的依赖性,对意象的理解不能脱离对具体形态的认知。美国文学批评家雷·韦勒克说,“意象是一个既属于心理学,又属于文学研究的题目,在心理学中,‘意象’一词表示有关过去的感受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苏珊·朗格对意象的解释更明确,她认为:“在‘想象’这一字眼中,包含着打开一个新的世界的钥匙——意象。在我看来,那种把‘意象’看成是对感性印象的复制的流行看法,已经使认识论哲学家们漏掉了‘意象’的一个最重要的性质,这就是‘意象’的符号性质。这一性质就解释了为什么‘意象’的感性特征总是显得模糊、短暂、破碎和残缺不全因而几乎不可能加以描绘的道理,也解释了它的感性形象往往与它所再现事物的真实形象不大相似的原因。”
2.关于“城市意象”
最先把城市和意象联系起来的是美国环境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他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指出城市意象是城市环境与观察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凯文·林奇选取了美国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三个城市,就城市形态、城市意象及其元素的设计等问题做了论述,并运用画地图草图和语言描述的方法阐述了有关城市面貌及其重要性和可变性的问题。凯文·林奇把城市意象扩展到了城市研究的领域,使城市的设计更人性化,他的城市意象理论在建筑学领域开启了思想上的革命。如果说建筑学、设计学领域的城市意象设计实实在在地在改变着城市的面貌,那么在文艺作品中对城市景观、人文状态进行的描写则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城市进行书写。“似乎任何一个城市,都存在一个由许多个人意象复合而成的公众意象,或者说是一系列的公共意象,其中每一个都反映了相当一些市民的意象。如果一个人想成功地适应环境,与他人相处,那么这种群体意象的存在就十分必要。每一个个体的意象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其中有的内容很少甚至是从未与他人交流过,但它们都接近于公共意象,只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公共意象多多少少地,要么非常突出,要么与个体意象相互包容。”林奇认为,城市意象对于城市生活的重要性在于城市意象代表着人对都市的感觉、经验和记忆,这些片段化的经验和记忆被整合在一起,形成个体自我精神世界所绘制出的都市景观。这种心灵化的都市景观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片断化与整体化的统一,所有细微的和零散化的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等感知方式都可以被整合到都市意象的整体中;二是“非再现性”,城市意象是视觉再现、情感表现、心像呈现等过程的综合,而非机械的“复制”或“还原”。这些特征成为城市意象与文艺结缘的重要依据。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城市意象这一概念在提出之时就裹挟着人对城市的感知、经验、理解和认识,生动地存在于群体和个体的精神世界中,而不仅仅是对城市物质形态的客观描述或简单认知。
行为心理学家把人对空间环境的主观印象称为意象。城市意象就是通过观察者对城市的观察、感应和认知过程,并在人头脑里形成关于城市形象的主观印象,它是观察者与城市空间环境之间双向互动的结果。意象的内容既包括城市的特色与结构,也包括城市的意蕴与内涵。笔者认为,城市意象应具有两层递进的含义,其一是指人们潜意识中对城市的感觉和印象,此时的城市意象类似于城市的空间形态或视觉景观;其二是指公众普遍认同的具有城市自身发展过程中所蕴涵的内在美学精神。显然第二层含义较为晦涩和难以把握,却又无论如何都不应被忽视,因为它显示着城市的精神与底蕴。因此,一个人在头脑里对一座城市形成的“意象”,不论城市本身的可读性如何,都应该可以分析为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①特色,即城市有个性。这种特色也就是城市的精神内涵。②结构,即每一个个体事物与其他事物和观察者发生一定的关系。每座城市均有其自身的特色形态与结构。③城市精神。这三个方面是“意象”中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构成一个明确意象所不可缺少的。
二、城市意象的构成元素与可意象性
作为一种城市符号形式,城市感知要素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文化动力因子”,并且构成“城市文化资本”的意义。
1.城市意象的构成元素
城市意象从构成素材上而言,可以分为两大类:物质性元素(physical elements)和非物质性元素(non-physical elements)。
物质性元素就是在人们所生活的城市实体环境中构成城市意象的事物。虽然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人造体,但其实体环境仍存在偏于自然或偏于人工的不同属性。由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基本决定了它的自然环境特征,从某种程度上说,城市意象与城市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
林奇提出的“城市意象五元素”,即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五个要素,就是一种针对物质性城市意象元素的有价值的分类方法。他提供了一套了解与操作城市环境的阅读方式,探讨了在不同城市中如何建构并研究可意象性的品质的问题。虽然林奇尽量避免意义的问题,但后来的研究发现社会以及其功能意义与可意象性同样都是城市认知的重要因素。日本学者针对林奇抽象的“城市意象五元素”作了具体化的还原,提出形象感知系统和感知要素的城市形象主题,如可眺望城市的高点、可散步的通道、最重要的标志物以及与城市相关的历史文物、有特点的路标等。
非物质性元素是指区别于上述物质性元素,在城市中发生的或曾令人印象深刻的各类社会文化活动和现象。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建构的价值观念,城市是占据某一地区的人口群体,拥有一套技术设施和机构、行政管理体系及自身有别于其他群体的组织形式。这个由建筑、街道、人口等组成的集合体,实际上是表现当地共有的习俗、情感、传统和生活实践,并因社会文化不同而显现出城市不同的风格。非物质性元素包括城市活动、地方传统产业、风俗民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
2.可意象性元素的分类
林奇把城市意象元素按形态分为五大类,并试图通过点、线、面的组合把这五个元素规定在对应的结构关系上。林奇认为,大多数观测者似乎都把意象中的元素构成一种组织关系,这些元素通过各个部分互相依存、互相约束。这种归纳分类,对城市空间方向指认非常有效,但是这明显把城市元素平面化和结构化了,同时也忽视了城市意象其他层面的意义。“用梅洛·庞蒂的话来说,这种以身体为核心的在场的时空关联,被纳入的是一种‘情境空间性’而不是‘位置空间性’。对身体来说,它所谓的‘这里’指的是某种确定的坐标体系,而且是积极活动的身体面向任务的情境定位。”可意象性不只是城市的美学品质或辨认方向的方法,更是城市象征系统最有力的属性。“认同感和方向感是人类在世存有的主要观点。因此认同感是归属感的基础,方向感的功能在于使人成为人间过客、自然中的一部分。”为了区分这两种不同的意象元素,本书把城市意象研究中强调结构关系和方向指认的元素称作“结构性城市意象元素”,而把物质性城市意象中和城市地域文化特质产生强烈认同的意象元素称为“独特性城市意象元素”(见下图)。
独特性城市意象元素同样有助于对观察者方向的认同,但它们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对城市象征的认同。它们自身不一定拥有十分明确的结构关系,更多的是与城市的文化类型紧密结合。独特性城市意象元素通常体现在城市自然环境特征、历史环境特征、城市格局、建筑风格和色彩、城市轮廓景观和标志性建筑以及独特的公共空间和设施六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