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与都市
从城市社会学的历史视角看,“都市”是人类城市历史发展的高级空间形态,如两汉赋家写到的“两都”、“京都”及“蜀都”,斯宾格勒所谓“每一文化中”的“首邑城市”,刘易斯·芒福德所说的“特大城市”(megalopolis)等。从当代城市化进程的内在结构(主要包括农村城镇化、城镇中小城市化、中小城市特大城市化或都市化三个层面)看,“都市化”是作为城市化运动的最高逻辑环节出现的。由于人类城市在历史上主要表现为城镇、城市与都市三种空间形态,以及城市化在逻辑上主要包含城镇化、城市化与都市化三种结构要素,因而可以说,“都市”是人类城市历史发展的高级空间形态与当代城市化进程的最高逻辑环节的统一。因此,从地理概念上说,城市的外延要大于都市,前者包括了大、中、小城市甚至一些市镇,后者则多指首都、省会、直辖市及像深圳特区这样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从文化概念上说,都市与工业化、城市化紧密相关,它只可能出现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
二、城市意象与城市形象
通常所说的城市形象,主要是城市中的硬质景观形象,是以建筑构造物为主体的现代人工环境、文物古迹和自然风光。城市意象是指城市形态和城市意蕴的有机结合,它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不仅具有城市的外在形态,更具有城市的意蕴,两者既有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首先,从人们对城市印象的来源来看,城市形象多为城市的物质环境以及城市外貌给人的印象,城市意象则更强调城市的内涵给人的整体综合印象。其次,城市形象主要是城市中的硬质景观形象,因此比较直观具体,易于摹仿,而城市意象相对较为抽象,是城市意蕴和城市形态的有机结合,不同的观察者形成的意象迥然不同,具有可变性,无法克隆。最后,城市形象给人的印象相对较浅显,而城市意象更为隽永。城市的外貌可能会改变消失,城市意象则经久不衰,长存人脑,通过它人们可以追溯城市的过去,预测城市的未来。
三、意象与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切艺术作品都以其有无意境或意境的深邃程度而确定其格调的高低。意象是组织意境的基本因子,从中体现传统艺术的高层次追求。如果说意象是具体可感的主动形象,那么意境就是这些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所生成的审美韵味、艺术氛围以及宇宙的人生体验,前者有形,后者无形。刘禹锡的著名论断“境生于象外”就是意象与意境关系最简洁精要的说明。因此,一般而言,意境的形成离不开意象。正是由于有了鲜明生动而又富有底蕴的意象,人们才可以把握其悠长邈远的美学韵味、哲理意趣以及人生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