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意象元素既有写实功能,也有审美功能。其审美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第一是带有历史的印痕,沿袭着传统文化情趣,如雄伟的古建筑、巍峨的城墙、破败的戏台等。创作者对于这类意象元素的视听处理往往强化其造型感,凸现其由传统与现代气息交织出的丰厚意蕴;第二是现代都市生活的表征,时刻存在于大家的日常生活中,如喧哗的商场、高耸的人行天桥、现代化的公寓等。在当代电视剧中,城市意象元素的传统与现代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既是出于电视剧内容表达的需要,同时也与观众的审美需求有关。
一、无法抹去的城市记忆
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古都,也是现代中国的首都,其文化特征一直与政治统治有关,其中宫殿、王府、长城、天坛、十三陵、天安门等不仅是文明古国的历史见证,也是北京的形象标志。帝王脚下老百姓生活的四合院、小胡同、茶馆、戏院、大杂院等反映了皇城根下老百姓的生活形态,这些都与历代、历朝的政治更迭、时世变迁紧密相连。各种以北京为背景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上演,造就了丰富的北京影像。这些影像不仅呈现出北京的身影和丰富多彩的市井生活,还挖掘出“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淀在北京人精神、气质、性格上所形成的内在特征”。话剧《小井胡同》一开场便是:北京俗称的小年(腊月二十三),晚饭前后,恰是申时末、酉时初——灶王爷即将升天的时候。小井胡同在太平年间每逢冬夜,卖馄饨的、卖熟羊蹄的、卖老豆腐的、卖灌肠的,哪个做小买卖的不在这儿撂撂挑子,吆喝几声呢?到了夏天,空场上的那棵老椿树就会给老街坊们造福。小井胡同七号是贫苦下层市民居住的大杂院,院门的顶端,是用青砖、瓦片砌成的“五瓣花”,门楼已经很旧,门板上早已模糊不清,院门里是一堵砖砌的破影壁。而幕启的时候又从胡同北口传来了卖关东糖的苍凉叫卖声:“约糖!约关东糖!”接着南院响起了一阵祭灶的爆竹声。这是典型的老北京的风俗场景。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风俗场景也随之变化着,在第二幕里,空场上的那棵老椿树还在,而院门内砖砌的破影壁却被拆掉了,在院里新安装了自来水龙头。从新建的中学里传来的歌声是《毛主席来到咱村庄》。到了第三幕,院里没有太大的变化,变化的只是政治环境。而第四幕则是唐山丰南大地震刚过去两个月,院门口那棵老椿树过早地枯黄了。地震使得院子的门楼变得残破不全,夹道上的院墙塌出了个一米宽的大口子,房前屋后,随处可见加固山墙用的杉篱,这个场景象征地暗示着社会将要发生一个大变化。到了最后一幕,小井胡同的变化就大了,柏油路代替了坑坑洼洼的土路,七号院院里,高矮不一地竖起了几根电视天线。北口早年间的小市场如今成了新辟的自由市场,嗡嗡的人声从那里传来,背着口袋、提着秤杆、挎着鸡蛋篮子的农民偶尔吆喝着从胡同口走过,而从南口飘来的电吉他和琵琶齐奏的流行乐曲,一直持续到剧终。
电视剧《那五》讲述了那五家族祖孙三代的生活演变,叙写了一个没落贵族后裔前半生的生活过程,展示出了那五游手好闲、坑蒙拐骗、浑浑噩噩的生活行状,揭示出了那五好逸恶劳,虽穷困潦倒却妄自尊大,“倒了驴不倒架,穷了仍穷讲究”,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心理特征。电视剧《烟壶》所叙写的主人公乌世保也是个没落的八旗子弟。与那五一样,乌世保少年时期也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不同的是,他是一个安分守己、讲求道义的人,他的命运变迁不是由于好逸恶劳和贪图享乐,而是由于在街上训斥了为日本人做事的家奴徐焕章,徐对此怀恨在心,于是,制造冤案使乌世保倾家荡产并进了监狱。他在狱中结识了烧制“古月轩”名瓷并能画烟壶内画的艺人聂小轩,出狱之后,乌世保成为聂小轩的女婿,从聂小轩那里学会了烧制“古月轩”和画烟壶内画的绝妙手艺,这位曾经养尊处优的没落子弟秉承了聂家为人处世的忠厚和思想道德的良好作风,最后成为具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和较强民族意识的京城四大内画画师之一。这两部都是以没落子弟为题材的电视剧,但剧作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遭遇刻画了不同的情感心理和性格特征,试图在丰富无比的城市现代化形象和日益变化的城市节奏中去捕捉北京古都留存的文化遗韵,在对迅猛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城市物质叙事中再现曾经有过的文化记忆,展示城市边缘的另一处旧日风景,挖掘那似乎早已变得陈旧过时而又依然可爱的深藏于民风民俗深处的京都古情。
符号学家和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应当是众人的符号,而不是只有某个人单独感受到的对象。就像北京胡同一类的形态,其实凡是在北京生活过或者对此有一定了解的人,都会感受得到。1985年的电视剧《上海滩》是当时在中国内地播放的为数不多的香港电视剧之一。一时间,那首著名的片头曲的旋律响彻华夏大地。周润发所扮演的主人公许文强的装束——长长的风衣和长长的白色围巾——也迅速为众多的年轻人所模仿,成为那个时期的“时装”。一个为了生存而只身闯荡大都市的“外省年轻人”,通过艰难的个人奋斗,征服了这座城市。毫无疑问,《上海滩》是市民社会通俗文艺诸因素与近代以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的集体精神焦虑的奇特混合物,而这一切差不多也可视作第三世界大众文化工业制作最基本的工艺流程。但是,这部电视剧在上海这座城市里所昭示出来的意义却远不止这些。该剧一开始就出现了这样一些地方:先施公司、百乐门大酒店、霞飞路……对于上海人来说,这些名字既熟悉又陌生,它们仿佛是遥远的过去或者是另一个国度里的事物,但它们又是他们每天都会走过的地方。有理由相信,大部分的上海观众更感兴趣的是电视剧中所展现的他们旧日的故乡——旧上海,它的出现,必将在上海人的内心深处激起波澜。根据海派著名女作家王安忆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长恨歌》细腻婉约,充满海派韵味。该剧展示了上海20世纪40年代的风情画卷,有轨电车沿着轨道蜿蜒而行,街道闪烁的霓虹灯、百乐门舞厅、永乐电影院、曲折的弄堂、公寓等都极富那个年代的上海味道。电视剧《一江春水向东流》讲述了旧上海的传奇故事,剧中有唯美古典的江南古镇、蜿蜒曲折的小桥流水、湿润的青石小巷,与之对应的是旧上海的莺歌燕舞、十里洋场的纸醉金迷、上层商界的尔虞我诈和社会底层民众的劳苦悲惨。《生如夏花》的编剧抓住了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现代人对复古情节的所有幻想这一作用,在剧中大量运用复古元素,有许多桥段和场景都是真实有趣的。这些前所未有的元素将推动“海派复古时尚”的再次盛行,无疑将在上海、北京等城市的新一代年轻人中掀起一股史上的复古潮流。当然,打出复古这张牌的电视剧在以往也不鲜见,如《像雾像雨又像风》、《花样的年华》等,但都不如该剧如此全面、唯美地展现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风貌。
二、现代化城市意义的建构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广东先后出现的电视连续剧《公关小姐》、《商界》、《外来妹》、《情满珠江》、《英雄无悔》和《和平年代》,荣获了“飞天奖”的长篇连续剧一等奖,而且几乎每一部都引起了轰动效应,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这些激动着亿万群众心灵的现代题材剧目,都是反映广东地区改革开放、新人新事、价值冲突和社会问题的。电视剧《真相的背后》大部分外景都取自广州,主人公的汽车经常会开过珠江两岸、珠江新城的马路,剧中人还多次在以高楼大厦为背景的珠江边相会,又登上珠江夜游的游船,将夜色中被灯火镶嵌的璀璨珠江展现给观众。此外,像《义假情真》、《功夫足球》等电视剧也有不少外景取自广州新城区。广州是一个追逐时尚的城市,是一个时尚层出不穷、不断翻新的城市。城市里雄伟的高楼大厦、川流不息的车流、衣着时尚的男女、精致美妙的各类餐点、新奇怪异的时尚物件……一切都成为时尚的符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
上海风情一直是中外导演青睐的热门题材。早在1987年,好莱坞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太阳帝国》就曾在上海取景拍摄;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影片《伯爵夫人》也是全程在上海取景拍摄完成;《碟中谍3》中,汤姆·克鲁斯在陆家嘴中银大厦楼顶的纵身一跃更是成为不少影迷心中的经典镜头。以苏州河、外滩、陆家嘴、东方明珠塔、闪烁的霓虹灯、五颜六色的广告、时髦的都市人、高耸的立交桥以及光怪陆离的夜景等为符号的上海,在电影《苏州河》、《大城小事》、《花眼》、《第601个电话》和《夜·上海》,电视剧《男才女貌》、《粉红女郎》、《真情告别》里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上海“在城市建筑和人文景观上的体现,是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的多样化和建筑样式,是纵横交错的便利的马路交通……”叶伟信导演的《大城小事》中,医生周谦和公关经理小月在爱情路上彷徨迟疑,从分手到再度相遇,最终因为策划生日会而寻回了失而复得的真爱。主人公出入豪宅拥有名车,承载着普通上海人无法接触到的奢靡身份。平淡而乏味的叙事,却流转于从东方明珠塔到外滩黄浦江、从浦东金茂大厦到浦西新天地等若干个空间,夜色中迷离的霓虹缤纷、划破天际的耀目射灯、立交桥交织下的川流不息,营造出绚丽迷人的影像风格和华而不实的都会景观。都市男女的真爱最终“演变”为社会名流借助上海景观上演的一场“真人秀”,男女主人公在上海最高建筑金茂大厦顶端互吐衷肠之际,实则是让这段真空爱情彻底抛弃现实的生活,从而建构起了一座爱情的“海市蜃楼”。
三、传统与现代并置下的城市
恬淡、安谧的生活空间历来就适宜成都市民从深处打量自身和外部世界。成都的“闲适”与生俱来、无处不在,体现的是一种平易近人的市民文化和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在全国各城市都太浮躁、太辛苦、太功利的时候,成都人却喜欢各种简易可行的感官化的享乐,如喝茶、吃饭、泡吧、聊天,永远过着一种与热气腾腾、勇往直前的市场经济不相协调的悠闲生活。尽管这种生活经常为国人所诟病,但成都依然淡泊而坚定地自守至今,任人评说,浮沉自安。不过,今天的成都是现代的、开放的,它与其他大都市一样,有高楼大厦、现代化机场、宽阔的高速公路、滚滚的车流,然而,成都之所以是一座让人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就在于它独有的蜀文化以及特有的现代与传统、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水乳交融。电视剧《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中既有对成都传统闲散生活的真实再现,也有对现代成都生活的刻画。正如主人公陈重所说,“夜色中的成都看起来无比温柔,华灯闪耀,笙歌悠扬,一派盛世景象。不过我知道,在繁华背后的这城市正在慢慢腐烂,物欲的潮水在每一个角落翻浪涌动,冒着气泡,散发着辛辣的气味,像尿酸一样,腐蚀着每一块砖瓦、每一个灵魂。”慕容雪村,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万卷出版公司,2009陈重其人绝对自私、绝对自恋、冷酷绝情、睚眦必报,陈重之所为蝇营狗苟、糜烂不堪、寡廉鲜耻。陈重是“70年代人”的一个极端,也是现代都市人的一个极端。陈重是创作者看世界的眼睛,在这双眼睛里有生活转过身后的景象。慕容雪村说城市只是生活的一个容器,他偶尔揭开一下这个容器的盖子,让大家看到整个城市的文明都是构建在肮脏、污浊的散发着恶臭气息的下水道上面。陈重又是我们人性中的一个普遍意象,每时每刻每座城市里都有陈重的故事在重复。导演独具匠心地将民俗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糅合在一起,成功地反映出成都的城市文化特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这是此剧取得成功的关键。
《奇迹之城,梦想之都》、《重庆奇迹,一起参与》、《美不胜收,我的重庆》系列片从不同的侧面,着力反映这座共和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给观众展现出了红红火火的山城生活画面。重庆民俗文化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蜀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又具备自身特有的内涵。重庆历史上长期归属四川,重庆城市形象片成功与否的关键,不仅在于如何去展示重庆建设发展的新成就,还在于如何去表现重庆独有的文化,尤其是其特有的民俗文化,让重庆从巴蜀文化中跳跃出来,塑造出长江江畔雄伟山城的鲜明形象。在新重庆系列宣传片中,导演将纤夫、“山城棒棒军”与重庆现代大都市图像交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赛龙舟、舞火龙、抛铁花、巨无霸火锅,与繁华的都市场景交相辉映,展现出重庆独有的火红生活和重庆人顽强、坚韧、豪迈的性格。影片中,晒辣椒、天井小院、长嘴铜壶茶艺……一幅幅独特的画面,反映了山城人悠闲生活的另一面,同时将方言评书、地方民歌与大三峡糅合在一起,表现出厚重、朴实而悠久的巴蜀文化。由三部短片组成的新重庆系列宣传片,从总体上看,较好地将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进行了融合,展示了山城重庆的特有魅力,表现了重庆的奋进与开放。
娄烨的《苏州河》,呈现了上海穷街陋巷的“表情”,在这条由西向东流经上海市中心的苏州河上书写了昏黄、肮脏、阴沉和晃荡的光影,破旧的船屋如同流动的断壁残垣,新旧交替的建筑如同社会转型期的人类心态,充斥着焦灼和矛盾,契合了牡丹与马达之间真挚却最终丧于私欲的爱情,这是人类境遇不可调和的矛盾,并最终酿成了爱情的悲剧、城市变迁的悲剧。《恋爱地图》中的“上海”部分(张一白导演),则表现了上海特有的弄堂景观。狭小而悠长的里弄,整齐的建筑与错落的摆设,青石红瓦的石库门,承载着对“屋里厢”古老而亲切的童年情怀。年轻的女孩、通红的老式自行车、黑板上书写的货品明细、深藏院落的酒吧、时髦的日本男子,影片中的爱情与所依附的城市景观一样,交叉着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内陆与海外,更映衬了现代都市人对于爱情所呈现的外在羞涩和内在热烈的尴尬。母亲把女孩新烫的卷发拉直,女孩看着所爱的男子泪流满面,这种即将喷薄而出的爱恋注定会跟时髦的卷发一样回归过去、回归传统、回归平静。《十七岁的单车》表现生活在北京大杂院里的少年们青涩的青春记忆,来自农村的贵和成长在城市的健因为一辆自行车发生了一系列的纷争和纠葛。少年们在曲折的胡同里的寻找和追逐带出了地道的北京风情,这里有现代化的商场、超市、摩天大楼,又有杂乱的四合院、老房顶、曲折的胡同、晨雾中的信鸽、下棋的老人、提着菜篮的家庭主妇以及一群群无所顾忌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