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哲人说;“上帝不会原谅,因为他从来就没有责难过。”斯蒂芬和一家垃圾搬运服务公司签约,该公司要求乡村消费者将自己的地址记在垃圾箱上。他拿了一罐喷雾油漆,将自己的街名房号记在了一个棕色橡胶箱上。斯蒂芬把垃圾箱放在自己汽车的后面,开到路的尽头,把垃圾箱放在适当的地方。当他回到自己的车库时,突然发现一些白油漆涂在了他座椅的后面。显然,箱上的油漆没全干。但是它却在他车上变干了,已没有办法把它去掉。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当斯蒂芬注意到座位后面的油漆痕迹时,就觉得自己真笨,脑海中就响起一个责怪的声音:“如果你多注意一点,多等些时候,让油漆干了,就不会犯这个错误了。现在你毁了你的汽车座位,每一次看到这个污迹,你就会想起你的粗心大意来。”
有一天,斯蒂芬陪一位朋友到当地的五金商店去买一些涂料。在一个架子上他发现了到一种可去掉油漆和其他难去除的污迹的去除剂。他购买一罐回家,用它来清洗后座上油漆污迹。令他高兴的是,污迹立刻就不见了。
这种产品使斯蒂芬认识到:任何过失都是可宽恕的。对任何过失都不应该总是耿耿于怀。什么也不会刻在石头上。你总有另外一次机会。
《奇迹的课程》这样区别罪过和过失:罪过需要惩罚,而过失只需要改正。《课程》接下来告诉我们,我们犯过很多过失,但我们从未犯过罪过。
一旦我们的判断思想接受爱的阳光的哺育,我们所有的罪过(“加于自身的荒谬言行”)都会消失。
这是一个关于一个名叫约瑟芬的菲律宾女性的故事,她声称每天和耶稣谈话。
一位愤世嫉俗的牧师听说了关于约瑟芬的事,说想找机会揭穿她。他到她那去问她:“你是真的每天和耶稣谈话吗?”
“是的。”她回答。
“那么下次你和耶稣谈话时,请你问一下他,我在神学院时犯下了什么罪过好吗?”牧师得意地问道。然后他傲慢地走了,确信自己已将吹牛者逼上了绝路,并很快就会揭穿她。
一个星期后牧师又来找约瑟芬,问她:“你问过耶稣我犯了什么罪过吗?”
“是的,问过了。”她回答。
“他说什么?”牧师问。
“他说:我忘了。”
没有什么罪过可憎到不能用同情心来解开。爱对我们的罪过没有知觉;上帝只是把我们看成是纯洁的和无罪的。是我们自己虚构了罪过的概念,并用它压垮了自己的生命力。在令人鼓舞的电影《太阳哥哥、月亮妹妹》中,蒲柏对圣·弗兰西斯说:“在我们处在原罪的困扰中时,我们没注意到最初的清白。”
卡尔在大学要毕业那一年,一次他走过大学书店时,看见那里在人行道上正进行一个大型的年鉴展览。由于他没有钱,就偷拿了一本书继续向前走。过了几天,他开始对自己的偷窃行为有一种负罪的感觉。他决定把书还回去,并承认错误。他来到书店经理那里,愧疚地承认道:“我偷了这本书。”
经理告诉他:“跟我来。”然后,他领着这个学生来到年鉴展览处,指着一个标牌让他看,只见上面写着:“免费赠阅,请拿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