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蜕变。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面对斑斓的现实生活还不适应,特别是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消极现象常常产生不安、不满的情绪。大学生走上社会首先考虑的是怎样更充分地认识自我和积极地适应社会,尽快地完成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迈出了事业的第一步,但能否很快适应社会,成为可用之才,这还要进一步学习,学习,再学习。
一、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生活中的挫折与磨难是永恒的,生活中不如意之事随时可见,如家常便饭。所以,对于人生中遇到的困难与不幸,要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加以处理。磨难是一笔财富,个人的成长是由不断的挫折与磨难积累而成的。如果能认识到和做到这一点,那么就既能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种种失意和打击,领悟到“吃苦是福”的深刻道理,也可以达到绝处逢生的境界。
美国著名文学家海明威所著小说《老人与海》的主题思想是:“人可以被击倒,但不可以被击毁。”生活原本是美好的,关键看你怎样去认识与发现。比如,同样是半杯水,乐观的人说:“杯子里有一半是水。”悲观的人说:“杯子有一半是空的。”其实,快乐是一种心态,怎样使自己更快乐?不少人以为工作轻松、自由、自在能使人快乐,其实不然。根据社会学家的统计和研究表明:大部分人在空闲无聊的时候不是感到快乐,而是感到烦恼和不快。辛勤劳作的人,热爱劳作的人,往往最快乐。一些科学技术,商业上有卓越成就的人,在回忆自己一生经历时,常常觉得最快乐的时光是在艰苦工作的时候,而不是在获得成就、荣誉、地位、财富的时候,也就是说,人们在清闲中有不少沉重,闲事生非,在劳苦中有诸多甘甜。
刚到就业单位,不调查研究就哇啦哇啦乱发议论,是不受人欢迎的。虽然“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许你刚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很容易发现存在的弊端、不足或者缺憾,而不假思索地发表一通“高见”,以显示你的睿智与聪明,这是失策,而且很容易犯主观臆断的毛病。有些时候从表面上或是理论上是对的,但在实际上未必能行得通。看看我们的五官: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双手,而唯独一张嘴。上帝在创造人类的时候,明明是让我们多看、多听、多做,而少说。鲁迅先生说过:急不择言,不是急时没时间去想,而是有时间没去想。要加强表达能力的锻炼,说出来的话要有水平、有分量、有价值,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和才识,同时给人一种信赖感——这很重要。
二、为人处事要坦荡真诚
对人要诚实、诚恳,学会理解人、关心人,要宽容大度,即使别人亏待了你,也不要刻意记仇,坦然一笑不存芥蒂。当然,老实绝不可与无用联系在一起,老实不是唯唯诺诺,什么都“好”、“是”,毫无个人见解,只会察言观色,甚至搞一些奉承,心里在流泪,脸上还装笑,那没必要。要在踏实、淳朴、厚道之中透出精明,就是人们所说的大智若愚。
交朋友有很大学问。朋友不是乞求来的,而是相互吸引来的。维持朋友关系,其中有个要诀是“保持距离",亲密无问并不好。无论两个人怎样要好,彼此之间那点应有的尊敬总是不可少的。有些人,和朋友一熟,就不分彼此了,当初的那点礼貌与分寸也不注意了,朋友一旦到了互相没有敬意,不注意礼貌与分寸的时候,就快要发生误会与摩擦了。待人贵超然。在超然之中加入同情和真诚,不可八面玲珑,不可加入人事纠纷之中,不要背后说别人的是非,不要过分喜欢关心和谈论别人的私事。要避免那种浅薄、乏味和粗俗。
三、要不断地充实自己
大学生走出校园,决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步人社会只意味着新一轮学习
的开始,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充实自己。同学们在努力猎取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哲学和辩证法的学习。这二门学科将使你终身受益。我们有不少学生,不少青年人,看问题容易绝对化,不是好就是坏,不是正就是负,不是爱就是恨,缺乏多向思维。辩证法,教我们辩证地看问题,积极调节个人心境,练就能屈能伸,能上能下的功夫,这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一个人如果走进思维的死胡同,把小事看成大事,把好事看成坏事,看不到危机中的生机,黑暗中的光明,长此以往,将会变成思维狭窄的自卑之人,僵化之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把你的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帖帖,只有自己。凭着自己博大的胸怀,对过去进行庄严的反思,对未来进行新的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