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业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就像高考时一样,既怕考不上大学,又怕考不上理想的大学,真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心理焦虑,坐立不安。说择业心理过程复杂,是因为择业过程不但受社会需求制约,而且受家庭、朋友关系制约,还要受求职者的心理素质制约,因而产生不少心病,大学生择业常见的心理障碍有以下几种:
一、焦虑心理障碍
每个毕业生都企盼着有个理想的职业和好的工作环境,渴望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施展才华,成就一番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这种愿望是十分美好的,是毕业生的主流。但是分配制度的改革,实行双向选择,每位毕业生都体验着竞争的亢奋和焦虑。不少毕业生对选择与被选择心理准备不足,对分配制度改革意义认识不深。向往选择,又怕选择,渴望竞争,又怕竞争,反映了不少大学毕业生复杂的内心世界。一提到双向选择,一些毕业生就惶惶然,一想到分配,就焦虑不安,心情烦躁,这是患了“择业焦虑症”。
焦虑,从字面上讲就是焦急忧虑。心理学认为,焦虑是由心理矛盾与冲突引起的复杂的情绪体验,它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通常由忧虑、紧张、失望、不安、恐惧、焦急等感受交织在一起。焦虑心理一般具有明显生理伴随现象(如血压增高、心跳加速、尿频等)和精神行为方面表现(如烦躁不安、无端冲动、神经过敏,目光凝神、精神不振等)。焦虑心理产生后,影响人们的正常心理功能发挥,也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从生活上看,轻者长吁短叹,重者神经紧张,血压升高,整天闷闷不乐,精神过于疲劳;在行动上常表现为择业时小心有余,勇敢不足,无所适从,甚至常被噩梦所扰。求职者们也清楚,快乐愉悦的心境和适度的兴奋往往预示着在双向选择的现场能高水平的发挥,而烦躁不安的心境和过度焦虑则往往在职业选择中预兆可能导致失败。但是不少毕业生难以用理智和意志控制自己的情绪。其深层的原因就是把就业看得太重,甚至把命运和职业选择捆绑在一起,生怕初选失误造成“千古恨”。因此,形成一种恐惧、焦虑的心理。一般多见于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职业选择适应力脆弱的毕业生,有男也有女,但女生居多。“就业焦虑症”虽然随着职业选择终结而逐渐消失,但是一些毕业生会将其带到工作岗位上去,一段时间“走神忧郁”难以消失,甚至随着新的矛盾和冲突的产生会有所加剧,因此,要及时“医治”,不可麻痹大意。
二、急躁心理障碍
在统包统配的体制下,大学毕业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他们不担心找不到工作,求职者用不着东奔西跑。可是改革了,当“双向选择”的大潮冲来时,人才市场行情变化多端,职业选择竞争激烈,有时毕业生就业难,有时又供不应求,哪些专业就业难,哪些专业供不应求是随着人才市场需求而变化的。然而,由于一些毕业生的市场需求信息不畅通,心理准备不充分,甚至“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犯了“急躁病”。不少毕业生不能冷静地、客观地思考,情绪往往处在一种亢奋状态,性格内向者常常闷闷不乐,无精打采,唉声叹气;性格外向者,往往唠唠叨叨,满腹心事,怪话不少。个别毕业生四面出击,东奔西跑,求职信发了不少,信息反馈寥寥无几,得不偿失。鲁迅早就有言在先:“中国青年中,有些人有很大的‘急’的毛病。”培根也很不赞成如此急躁,他说:“过于求速是做事最大危险之一,不可以做事的时间之多寡为敏捷的标准,而当以事业进展程度为标准。”可见,速度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以实效为标准。
急躁是一种神经系统的兴奋和冲动。在日常生活中,凡有急脾气的人,很少能冷静地思考和自我克制,甚至连说话都是连珠炮式的,不考虑别人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只图一吐为快,但往往造成某些误会,使人难以接受,甚至导致关系紧张。显然,过于急躁会使自己神经紧张,心神不宁,长期受急躁情绪折磨的人,内心会失去平衡,甚至会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
因此,求职者在紧张的冲击和压力下,要学会松弛自己。美国哈佛大学学者赫伯特·木淼认为,松弛可以削弱因日常忧虑、焦急带来的不良后果,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目前,松弛已作为一种疾病的防治方法,这是因为松弛能解决肌肉紧张、降低血压、减缓心肌收缩、使呼吸变慢,松弛训练还能改善血流量等,甚至自我松弛会使自己冷静思考问题,对求职作出深思熟虑的正确选择,并获得事业的成功。
三、怯场心理障碍
有一些求职者自认为心理准备充分,跃跃欲试。但是,一到应试现场,就像战士首次上战场一样,不由自主地神情紧张起来。拘束不安,面红耳赤,手忙脚乱,舌头也不听使唤,谈吐失常,这就是患了“临阵怯场症”。
在1984年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当时处于竞技巅峰状态的世界跳高纪录保持者朱建华只跳过二米三一而未能获得冠军。是什么原因导致朱建华的失利呢?舆论界普遍认为朱建华求胜心切,心理压力太大,临阵怯场而未能充分发挥心理功能和技术水平。我们一些求职者,一到应试现场,面对众多的竞争者,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心理压力,失去了心理平衡,导致生理上自主神经系统发生变化,难以发挥正常功能,而未获得成功。其原因是:
第一,求胜心切。一些求职者把“宝”押在首次见面会上,认为第一印象非同小可,直接影响择业的成败,由于求胜心切,心理压力过大,难免在应试中心情紧张,心慌意乱,结果适得其反。
第二,缺乏应试的临场经验。毕业生从未经历过“应聘”场面,即使举办过供需见面会,众多的未毕业的学生也不够关心,因而心理准备缺乏针对性,对用人单位关心什么,会问什么,怎样回答,都知之甚少,因此一到真枪实刀的应试现场,就难免怯场。即使准备比较充分的毕业生,由于紧张,一些潜台词也忘得差不多了。正如有的毕业生所说:“读了多年书,经历了无数次考试,从不知道‘怯场’的大学生,站在陌生的前来招聘的考官面前,却不知道手往哪里搁,眼往哪里看,也不知该说什么。”
第三,自我控制力和应变能力较差。许多大学生看过《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名著,知道“空城计”这出戏,当时诸葛亮只有些老弱病残兵卒独守孤城,而司马懿大军兵临城下,既不能战,又不能逃,处在万分危机之中,诸葛亮急中生智,随机应变,将城门打开,叫些老兵在城外扫街,而诸葛亮独坐城楼,悠然弹琴,司马懿跃马前来一看,心想诸葛亮计谋多端,不知玩的什么鬼把戏,于是立即命令退兵。此时诸葛亮虽然焦急不安,汗流浃背,但是绝对没有失去理智,具有很强的自我控制力和应变力,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我们一些毕业生自我控制力和应变能力差。在应试现场,用人单位提出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需要应试者即席回答,由于应变能力差,往往回答问题缺乏逻辑性、针对性,甚至语无伦次,缺乏自我控制力。应试中理智一旦被情绪所左右,就难以圆满完成任务,失去心理平衡,导致恶性循环,最终败下阵来。
那么在择业中,“临阵怯场”应怎样克服呢?主要有三点:
其一,丰富自己的社会经历。平时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尤其是力争多到对口单位了解情况,接触社会,丰富阅历。多参加一些人才供需见面会。同时自己要准备充分,就像新教师开课前必须通过试讲一样,只有自己认真做好准备,这样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其二,提高自身素质,减轻心理压力。提高自身素质,主要提高心理承受力和应变能力,把握应试技巧,坚定自己的信念,理智地对待所出现的问题,就会减轻心理压力,求得心理平衡。不要顾虑太多,想得太多,这样就会紧张。要学会放松自己,临试前好好休息,听听音乐,散散步,聊聊天,减轻心理负荷,轻装上阵。
其三是自我暗示法。当临阵怯场紧张时,要不断暗示自己“不要紧张,紧张会误事的”,或闭目片刻,深呼吸一下以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再镇定自若地去迎接挑战。
四、自卑心理障碍
简要地说,自卑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在心理学上,自卑属于性格的一种缺陷,表现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自卑和自满恰好是两类完全相反的心理,都是青年大学生常有的心态表现。各方面都很自卑的人,固然有,但却很少,更多的是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表现出自卑。有的学生在毕业就业问题上就表现得很自卑,不积极,不主动,放弃竞争的机会,认为再努力也无济于事,对就业问题不打听,不询问,也不讨论,抱着一种无所谓的心态,表面看来很平静,其实内心很不平静,抱怨自己没有一位好爸爸,再积极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有的人在双向选择中胆怯、紧张,认为自己不行,没有竞争力,这也是自卑心理作怪。一般说来,部分毕业生在双向选择过程中表现出的自卑心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过低地评价自己的智力,这在女大学生中较为普遍。
由于社会上存在女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的现象,便加重了女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再加上多数女大学生学习成绩处于中等,虽然想改变现实,但是效果欠佳。常常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子”,自卑心理逐渐增长,因而临近毕业更怀疑自己的智力:“我有竞争力吗,我行吗?"有的干脆就自暴自弃,不积极参加竞争,听天由命。自卑心理较强的人,还往往容易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或者与各个方面条件都优于自己的人相比,结果越比越泄气,越比越自卑。殊不知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这一方面不行,也许另一方面会强于他人。扬长避短,就能成功,何必自叹自己不行而自寻烦恼呢?
第二,过低的评价自己的能力。人的生活是全方位的、立体的,人的能力也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比如,公关能力、交往能力、观察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等。在这些领域中,同样有自卑心理产生的土壤,有的不善于言辞,看到滔滔不绝的人就自叹不如,有的性格羞怯,在人际交往中就觉得低人一等,诸如此类,都是过低评价自己能力的表现。能力是通过实践锻炼出来的,决不能因一时不如别人就自卑。
第三,过低评价自己的意志力。一些毕业生在人生历程中,遇到一点挫折后就过低评价自己的意志力。同是挫折,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产生自卑心理的。这虽然与挫折次数多少、程度轻重有关系(小挫折、偶尔的挫折对人心理的影响,当然要比大挫折、经常性挫折轻),但是有的年轻人受到一些小挫折也会自卑起来,甚至没有挫折也会自卑(因生理条件某些不足),这除了说明他们意志力比较薄弱外,还同他们自尊心有关。生活在不断选择和竞争过程中,强中自有强中手,优胜劣汰不可避免。如果自己期望值过高,都要求“三高”单位(高待遇、高工资、高效益),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一旦失败,便灰心丧气,那还要意志力干什么?意志是与克服困难联结在一起的,生活的强者,从来都把困难和挫折当作对自己考验的试金石。我们不应该自卑,我们完全有毅力战胜自卑,有志者事竟成。古希腊著名的演说家德穆斯芬幼年时口才平平,而且还有些口吃,但他有志成为雄辩家,经过艰苦地努力,第一次登台演说,就被听众喝了倒彩,但他毫不气馁。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面对大海,口含石子,反复练习,而且在第二次公开演说前三个月,给自己剃了个“阴阳头”,决心在一段时间内,不出门,一心苦练,结果第二次演说,他成功了,并且成为古希腊闻名的演说雄才。因此,我们大学生一旦突破了自卑的羁绊,就会超越自我,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