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智慧:
从众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意见为准则,作出判断、形成印象。而从众是合乎人们的心意的,灾祸。例如,车流滚滚的道路上,一位反道行驶的汽车司机;弹雨纷飞的战场上,一名偏离集体、误入敌区的战士;万众屏气静观的剧场里,一个观众突然歇斯底里的大声喊叫……公众几乎都讨厌越轨者,甚至会对他群起而攻之。从众一方面使我们不偏离正常的生活轨道,另一方面,却可能扼杀每个人的独特性。所以,处于众人中,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力求保持独立思考,才能让自己的人生精彩,这就是从众法则。
人处于世,永远要保持自己独立思考,即便外界有太多的声音,对这么多来自不同目的所发出的声音,唯一做的就是: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一切都要用最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处理这些声音。不要被太多习惯的声音所迷惑,要敢于跳出习惯的怪圈,并且对于那些所谓的习惯做法要学会否定,要打破所谓的潜规则。只有这样才能最真实的感受自己做的事,才能有自己的精彩人生。
一个老者携孙子去集市卖驴,路上,开始时孙子骑驴,爷爷在地上走,有人指责孙子不孝;爷孙二人立刻调换了位置,结果又有人指责老头虐待孩子;于是二人都骑上了驴,一位老太太看到后又为驴鸣不平,说他们不顾驴的死活;最后爷孙二人都下了驴,徒步跟驴走,不久又听到有人讥笑:看!一定是两个傻瓜,不然为什么放着现成的驴不骑呢?
爷爷听罢,叹口气说:“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咱俩抬着驴走了。”
这虽然是一则笑话,但是却深刻地反映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习焉不察的一种现象――从众。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这个故事里的爷爷和孙子无疑活在别人的目光中,以别人评判左右自己的行为,最后选择了最愚蠢的方式。可见从众,有时使人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总是倾向与跟随大多数人的想法或态度,以证明自己并不孤立。而且,持某种意见的人数的多少是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人多”本身就是说服力的一个证明,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 巴菲特在贝克夏·哈斯维公司1985年的年报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石油大亨正在向天堂走去,但圣·彼得对他说:“你有资格住进来,但为石油大亨们保留的大院已经满员了,没办法把你挤去。”
这位大亨想了一会儿后,请求对大院里的居住者说句话。这对圣·彼得来说似乎没什么坏处,于是,圣·彼得同意了大亨的请求。这位大亨拢起嘴大声喊道:“在地狱里发现石油了!”大院的门很快就打开了,里面的人蜂拥而出,向地狱奔去。
圣·彼得非常惊讶,于是请这位大亨进入大院并要他自己照顾自己。大亨迟疑了一下说:“不,我认为我应跟着那些人,这个谣言中可能会有一些真实的东西。”说完,他也朝地狱飞奔而去。
这位大亨利用大家的从众心理,成功地空出了大院,最后却自己在自己编织的谎言中从众了。
一味盲目地从众,可以扼杀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否减少盲从行为,运用自己的理性判断是非并坚持自己的判断,是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分水岭。
许多的创造发明都是对思维定式的挑战,许多科学理论的提出也都是对传统权威进行冲击。假如科学家们一味从众,就不能让科学真理的光芒普照大地,当人们一味迷信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时,只是伽俐略没有从众,坚持自己的科学理论,用活生生的实验挑战权威,反对从众,从而让科学之光照亮大地。当人们都对“地球中心说”深信不疑时,只有哥白尼没有跟随世人的步伐,从而走来了“太阳中心说”的道路。假如伽俐略和哥白尼他们也一味从众,不懂创新,那么科学和真理将不知何时重见天日。
所以说,纵观古今中外成功人士,都是知道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没有随波逐流,才流芳百世,成就了自己。尤其是当今世界,更是个性解放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持独立的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感悟箴言:
假如每朵花都如出一辙,那梅菊又怎能在文人笔下生辉?假如每棵树都惧高怕危,松柏又怎能在万绿丛中鹤立鸡群?自然界如果从众,我们将丧失许多美丽;人如果一味从众,也终将跌入失败的谷底。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更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