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智慧:
美国人际关系学家克林纳德提出,我们与他人交往相处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沟通的方式。而我们沟通的方式往往决定了我们交往的方式,所以,要想打好交道,一定要注重沟通的畅通性有效性。
人与人的交往,主要表现在语言上的交流,所以说,人生处处都要有沟通。沟通就像是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只有将这座桥梁建立好,才能顺利的连接彼此。
沟通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方式,沟通就是把信息、观念和想法传递、交流给对方。沟通的过程包括信息的发出、接受与反馈。它开始于发送者,把一个想法或观点进行编码,然后以口头、书面或其他形式将其发送给接收者,接收者对信息进行译码,从而获得对发送者想沟通的信息的理解。所以,达成有效的沟通,就是要注重沟通的方式,做好沟通中的每一步。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自动发报机之后,想卖掉这项发明,然后建造一个实验室。因为不熟悉市场行情,不知道能卖多少钱,爱迪生与妻子米娜商量。米娜也不知道这项技术究竟值多少钱,她一咬牙,发狠地说:“要2万美元吧。”爱迪生笑着说:“2万美元。太多了吧?”
一位商人听说爱迪生的自动发报机后,表示愿意买下这项发明。在商谈时,这位商人询问价钱。妻子不在家,爱迪生认为要2万美元太高了,不好意思开口,于是只好沉默不语。这位商人几次追问,爱迪生始终不好意思开口。最后,商人终于耐不住了,说:“那我先出个价吧,10万美元,怎么样?”爱迪生大喜过望,当场与商人拍板成交。
爱迪生的运气得益于沟通中的不畅,商人的损失其原因也在于此。爱迪生和妻子由于不好意思开口而沉默,却被商人以为爱迪生想要更高的价钱,情急之下,提出高出爱迪生预期价格很多的价钱,是爱迪生得了“便宜”。这就是两个人没有达到有效的沟通。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发现,沟通在人们正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了。特别是一些商务活动中,沟通不好,会产生误解,造成障碍,从而失去很多的机会,造成一些遗憾。而在人际交往中,这种情形就更为普遍了。
在沟通中,要以诚相待。当你要向对方传达某种信息时,一定要心怀坦诚,用简单的语言、易懂的言词来传达讯息,而且对于说话的对象、时机要有所掌握。向对方传递真实、可靠的信息,还要诚恳地争取对方反馈信息,建立沟通双方的信任和感情。
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
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就走了。
秀才与卖柴的人沟通时,用了农夫听不懂的语言,一方面这种过分的修饰让人感觉到秀才对于卖柴的人的不够坦诚;另一方面,不考虑说话对象的实际情况,也得不到卖柴人对于秀才的反馈。最后,秀才不仅没有砍成价,还没有买到柴。
沟通的成败不仅取决于对沟通的理解以及沟通时的态度,也取决于沟通技巧以及方法是否妥当,技巧不好会造成沟通不畅。任何时候,沟通都是双方面的,是心与心的撞击,是相互的包容与接纳。一厢情愿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人所难的沟通,注定是要失败的。
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途中有一次一匹驾车的马脱缰跑开,吃了一位农夫的庄稼,这位农夫就把马扣了下来。子贡能说会道,自告奋勇去交涉,结果子贡讲了半天道理,说了不少的好话,农夫就是不还马,子贡只好灰溜溜地回来了。
孔子见状,笑着说:“拿人家听不懂的道理去游说,就好比用高级祭品去供奉野兽,用美妙的音乐去取悦飞鸟,怎么行得通呢?”于是让马夫前去讨马。
马夫走到农夫跟前,笑嘻嘻地说:“老兄,你不是在东海种地,我也不是在西海旅行,我们既然碰到了一起了,我的马吃你两口庄稼,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吧。”农夫听马夫这样说,再看看他与自己相同的打扮,觉得很是亲切,就十分痛快地把马还给了他。
马夫之所以要回了能说会道的子贡没要回的马,是因为马夫比子贡更能引起农夫心里的共鸣。所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主要是心灵的沟通,只要你打动了对方的心,对方心悦诚服了,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就其本质来说,沟通应该是一种建立共识,分享成果的过程。而沟通的过程,应当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过程。专家们讲,沟通应是在最初的1分钟内的相互接纳。而从文化意义来说,又与沟通者的个人修养、文化水准、态度有密切的关系。在生活和工作中,无论上行沟通、下行沟通,或平行沟通,都应是真诚的。然后要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景,采取不同的沟通技巧,达成畅通有效的沟通,我们最后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感悟箴言:
在生活和工作中,因为沟通不畅所造成的误会和损失比比皆是,所以无论是出于人际交往的需要还是工作的需要,我们都务必使自己在沟通时,要视情况而定,保证沟通的有效性和畅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