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智慧:
日本管理学家秋尾森田说,不守信用的人如同酩酊大醉的酒鬼,满嘴都是胡言乱语。这样的人最后只能引来怀疑和嘲笑。即使他清醒过来,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秋尾森田提出,信用是具有权利的人进行管理工作的人格保证。人无信则不立,作为领导更是如此。领导的信誉甚至比他的能力更重要——有能力但没有信誉的领导,下属不会服从;没有能力但是有信誉的领导,下属会俯首听令。领导者一言既出,承诺了一件事,下属即对领导产生了期望。如果承诺不能兑现。下属便会厌恶,随之领导者也就失去了影响力。因此,西方著名管理学家帕金森说,关系到一个未来前途的许诺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情,它将在多年中被一字一句地牢牢记住。所以,作为领导、上司,无论如何也不能失信于自己的下属。
诚信是领导者的风范,领导者必须首先做到。领导者做到了诚信,那么他所下的命令,必定会得到有效的执行。而诚信是润滑剂,是企业乃至于国家和谐的纽带。领导处处讲诚信,下属处处仿效,那么讲诚信就会蔚然成风。因而,诚信是领导者领导力的可靠保证。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商鞅作为变法运动的领导,通过“立木为信”的方式,树立了自己诚信的形象,取得了信任从而成功推动了变法工作的进展,使得秦国走向强大,最后得以统一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诚信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一个君主失信便失去了天下;一个大臣得信,便强盛了国家。所以对于每一个人,立世要以诚为本,要成就一番事业,更要以诚信为本。
晁错是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他担任太常掌故。后为太子家令,得到太子即后来的汉景帝信任,号称“智囊”。景帝即位后,任御史大夫。
西汉文帝统治后期,官僚、地主、商人不断加重对农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大量农民破产逃亡,生活极端困苦。晁错看到这种危机现象,为了维护西汉王朝的统治,于是上书文帝,反映情况,提出政见,这就是著名的《论贵粟疏》。在这篇奏疏中,他提出各种发展农业措施。晁错在分析当时农民的生活情形时指出:农民终年辛勤劳苦,不得休息,还要遭受水旱灾害和各种赋税的盘剥。而且这些沉重的赋税没有一定的时间,往往很突然,早上的规定,到了晚上又改变了。这样变化无常,逼得农民有粮食的只好半价出卖,没有粮食的只好借高利贷。农民被迫卖地卖房,卖儿卖女,以此还债。
汉文帝看到晁错的上书以后,接受了他的建议,采取了一些措施,使农业生产有所发展,国家的经济有所增强,使当时的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晁错正是看到朝廷“朝令夕改”的行政方式其实是种不诚不信的表现,这样的行为给人民带来疾苦的同时,也为自己埋下祸端。只有做到令行禁止,才能树立真正的威信,而不是以强权带来的威严。
在工作中,当你处在领导之位时,诚信就是你树立威信最为重要的基础。没有诚信的领导,只会导致下属对于上级命令的怀疑,从而导致工作的低效。古往今来,没有诚信的君主招致王朝覆灭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说,诚信是一个领导保证其领导力的基础。
感悟箴言:
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意思是说,意志不坚定的人学在修行学习的过程中学不到真东西,说话不算话的人做不成事,成不了大气候。不诚信的领导者,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一败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