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为孩子营造适宜成长的环境:
①婴儿从出生到3 个月这段时期,当突然听到60 分贝以上的声音时会出现全身抖动、两手握拳、前臂迅速屈曲或皱眉头、眨眼、睁眼等,这在医学上称为惊吓反射。
②给孩子营造适宜的成长环境:一方面不要让孩子受到太大声音的刺激;另一方面,也不要让孩子的生活环境过于安静,给予适当的声音刺激有利于孩子听觉的发育。
彤彤的妈妈介绍:
彤彤小时候胆子特小,在孩子出生不到2 个月的时候,正赶上楼下邻居装修房子,只要楼下有响声,彤彤就会被吓到,两只手会在空中乱抓,眼睛里表现出恐慌的神情。如果赶上彤彤在睡觉的时候遇到特别大的声响,她就会全身抖动,这时我会迅速握着孩子的小手来安抚她。
在平时的生活中,像彤彤这种情况的孩子有很多,有的孩子很容易受到惊吓,甚至睡觉时家里的一点点声音就会被惊得手脚一伸一缩,稍微大一点的声音,比如楼下摩托车发动的声音,就会把孩子吓得哭出声音;家里的电话铃声突然响了,就可能把2 个月大的宝宝从睡梦中惊醒,浑身发抖,放声大哭,这时妈妈一般会快速赶过来,把宝宝搂在怀中进行安慰。
针对孩子的这些情况,很多妈妈特别着急,担心孩子被吓到,从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其实,3 个月以内的孩子突然听到巨大声响,或突然受到震动,以及被变换体位等,做出发抖、想哭、想要拥抱的动作,说明他的听力和大脑发育是正常的。因为刚出生的宝宝大脑皮质功能发育还不完善,神经纤维周围的绝缘组织即神经髓鞘还没有形成,外界响声从听神经传入大脑神经中枢时,神经冲动可同时波及到大脑控制四肢肌肉的神经纤维上,引起四肢肌肉的抖动。
说到这里我要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惊吓反射”,它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具体的表现有:从熟睡中惊醒,睁开眼睛;身体震颤或是轻微的抽搐;哭闹;两手臂、手掌、两脚、脚趾都( 左右对称) 向外伸张,此种现象若受惊一般。这些行为会随着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对外界一般性的刺激逐渐适应之后,就不会这么敏感,惊吓反射即会慢慢减缓或消失,此时约是宝宝三四个月左右。其实,成年人也有惊吓反射,只是需要更大的刺激才会激发出来。
如果婴儿受到刺激没有反应或者说没有被惊吓,则说明婴儿在某些方面不正常,需要寻找原因,进行治疗。具体到现实生活中,当孩子的易受惊吓情况属于以下几种时,则需要家长注意了:
(1)6 个月以上的孩子如果仍有明显的惊吓反射,可能是大脑的神经系统有问题;(2)惊吓反射若非左右对称,如一只手臂没有反应,可能是那只手有问题,新出生宝宝最常见的情况是“臂神经丛受伤”,或是锁骨骨折;(3)惊吓反射应为暂时性的,约数秒钟即会消失,若有持续的全身震颤不止,则属非正常现象;(4)如果孩子已经有五六个月了,还是特别容易受到惊吓,而且还伴有出汗多、脑门较大、后脑勺头发稀疏等现象的话,就要考虑是不是孩子缺钙的问题了;(5)大便颜色变绿色。如果孩子的大便颜色变绿,可能也与惊吓有关系。胆汁的颜色为黄绿色,正常粪便即带胆汁而呈黄色,当胆汁增加后则可使绿色加强。所谓“吓破胆”或是因胆囊受惊收缩,使排出的胆汁突然增加而将肠道中的粪便染色了。但这只是暂时现象,轻微的惊吓并不影响孩子的健康。
因此,不管是哪种情况使孩子受到了惊吓,家长都要采取措施,不要让孩子因此而影响了睡眠质量;同时要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还应该给予孩子合理的声音刺激。鉴于此,我给新妈妈的建议如下:
(1)重温在母体的温馨
如果孩子受到惊吓而哭闹时,要把孩子抱起来,尤其是新生儿。妈妈可将孩子抱得紧一些,并用手轻轻拍打孩子,让孩子听听妈妈的心跳声,使孩子重温母体的温馨。同时大人的讲话声和轻轻的拍打都会让孩子产生舒适和安全的感觉,这对安慰孩子受惊的情绪会有帮助。
(2)避免让孩子长时间经受嘈杂的声音
如果您有邻居在装修房子,而且传到您家的声音很大的话,建议您带孩子换一个生活环境,不要让孩子长时间经受噪音的干扰。如果带孩子外出玩,时间也不宜过长,而且一定要避免去拥挤、嘈杂的公共场所。如果孩子哭闹,最好选择马上回家。
(3)科学地训练孩子的听觉
首先,要给孩子一个有声的环境,如走路声、关开门声、水声等家人的正常活动产生的各种声音,这些声音会给孩子的听觉一定的刺激,能促进听觉的发育。其次,除了自然存在的声音外,爸爸妈妈还可人为地给孩子创造一个有声的世界,使其接受丰富的听觉刺激。如让孩子听一听优美的音乐或音乐盒、哗铃棒、摇铃、拨浪鼓及各种悬挂玩具发出的声音等。
(4)和孩子讲话交谈
在孩子清醒时,家长要用亲切的语调和他说话,以促进其听觉的发育,特别是妈妈的亲切话语,会使宝宝感受到初步的感情交流。 爸爸妈妈还可以拍拍手、学小猫“喵呜”叫、学小狗“汪汪”叫等,使孩子做出向声音方向转头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