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不懂感恩
如何让孩子学会施爱:
①首先是认知因素。俗话说“知恩图报”,只有知道了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和关爱,才会产生报恩的意识。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就要让孩子意识到别人的付出。
②其次,要有亲身体验。光知道父母给我吃,给我用,如果体验不到关怀和爱等情感,认为那就是父母的义务,也不会产生感恩的心。
施爱,是一种能力。让孩子在得到爱的同时更要让他们懂得如何关心别人,学会怎样去爱他人。现在很多孩子生活在“421”结构的家庭中,天天被家长的爱所包围,他们得到了太多的爱,却不懂得感恩。
有一位刘先生,35 岁喜得贵子,对儿子宠爱有加,儿子要什么给什么。家里光保姆就有3 人,孩子在家里是发号施令的“小皇帝”,几个大人被他支使得团团转。如果孩子要什么东西,大人稍微慢了一下,或者不合他的心意,孩子就会哭闹。有一次,刘先生生病在家,当时家里只有刘先生和孩子两个人。刘先生头疼让儿子帮忙倒杯水,孩子竟说:“为什么让我倒,你不会自己来吗?没看我正忙着吗?”当时孩子正在玩刘先生前不久刚买的玩具车。气愤的刘先生问儿子:“爸爸现在病了,给爸爸倒杯水都不愿意吗?把你养这么大,真是白养了!”儿子反驳道:“你生了我,养我是应该的。”
我们在感叹刘先生教子无方的时候,想一想这个场景是否也曾经发生在自己的家里,当您让孩子为自己做件事情时,是不是孩子也曾经向您提出过条件?我们都知道乌鸦有反哺之孝,小乌鸦等自己长大了要返回来照顾飞不动的乌鸦妈妈,就像当年乌鸦妈妈喂小乌鸦那样,叼来虫子喂到乌鸦妈妈嘴里。那么,比乌鸦不知聪明多少倍的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就不懂感恩呢?
其实,孩子在6 岁之前是向父母家人及成年人索爱的阶段。他们的身心还处在发育中,思想不够成熟,生活不能独立,他们的成长需要家人的照顾,只有他们感受到了足够的爱,才会去爱别人。让孩子具有感恩的心,首先就要让孩子具有感知恩情的能力,能感知到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另外孩子此时有很强的模仿力,会去模仿爸爸妈妈以及身边他所见到的人或事情,家长一定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因此,让孩子学会感恩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让孩子感受关爱
感恩教育的目标就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别是精神生命。感恩教育的实质是一种知恩图报的教育。平时,爸爸妈妈要告诉孩子,你获得的一切都是别人经过努力创造的。无论是爸爸妈妈对你的抚养、老师的教诲、还是朋友给予的友情以及旁人给予的帮助,都是“恩情”。“知恩”之后,认识到从他人和社会那里得到了多少恩惠,应当以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而这种回报不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情感方面的,比如很简单的道谢。家长不要仅在物质上无限量地满足孩子,更要让孩子体会到您对他的爱。如果孩子只知道父母给我吃,给我用,体验不到关怀和爱等情感,会认为那就是父母的义务,也不会产生感恩之心。
(2)让孩子懂得珍惜
生活中,经常看到爸爸妈妈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有时候,家长在孩子还没有提出要求前,就为他考虑得十分周全,平时更是把“饿不饿”“要不要”挂在嘴边。孩子从来没有缺少过什么,也就不知道“有”与“没有”的区别,殊不知得到太容易,往往就不会珍惜。因此,爸爸妈妈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受一些“苦”,这个苦就是别太急着满足孩子。当他有需要的时候再给,这样孩子才知道需求的满足来之不易,才懂得珍惜,懂得感激。
(3)父母做孩子的好榜样
父母要做孩子的好榜样,对老人、朋友和帮助过我们的人,要及时回报,以示感激之情。对别人的感谢,可以让孩子来参与其中,比如给老人送东西,可以当着孩子的面来送,这样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影响和教育,让孩子知道家长把我们养大了,我们要知恩图报和心存感激。
(4)呼唤孩子的感恩情怀
感恩是可以唤醒的。家长可以经常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去做一些奉献爱心的行动,比如给生病在家的小朋友打电话问候,或者亲自去看望。对孩子进行关爱教育,使孩子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充分地利用节日,鼓励孩子抓住一些过节的机会,主动向家长问候,如三八节时要懂得为妈妈送上自己的小礼物来表达自己的爱心,重阳节为老人做一件好事等。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开阔孩子的眼界,也可以让他们体验到奉献爱心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5)让孩子的感恩之心得到鼓励
如果有一天您下班回家,孩子给您递上一杯水,并对您说“妈妈,辛苦了,请喝水”时,一定要接受孩子的关心,高兴地接过孩子的水,欣慰地喝下去,并告诉孩子得到他的关心很高兴,要不失时机夸奖孩子这种做法很好。而不要像有的家长那样,说出“你管好自己就行了”“谁让你倒水的,烫着了怎么办呀”之类的话,这不仅是对孩子行为的不接受,更是对孩子感恩之心的扼杀。另外,让孩子关注社会公益事业,让他懂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道理,鼓励孩子为受灾地区做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捐出自己的零用钱、衣服等,让孩子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