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是吴国最强大的敌人,消灭楚国是几代吴王共同的心愿。孙武和伍子胥在辅佐吴王发展经济,训练军队,壮大本国实力的同时,商议了一套用以长期消耗楚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疲楚战略。
最终孙武和伍子胥两个人决定,这个战略由伍子胥负责向吴王阖闾提出。
有一天散朝以后,吴王邀请伍子胥和孙武在皇宫进行私宴,在宴会上,伍子胥提出暂时撤走所有宴会上侍者,只留下吴王和孙武他们三个人。
当其他人都全部下去以后,伍子胥提出了自己和孙武商议的计策。伍子胥说:“大王天天日思夜想的就是与楚国间的战争,臣和孙将军也是天天进行计议,现在有一条计谋,想和大王商议一下,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吴王阖闾说:“伍将军,赶快说来。”
伍子胥看了一眼孙武,然后开始说:“为臣和孙将军认为,楚国军事力量十分强大,发动直接的军事进攻,恐怕不能起作用。但是楚国有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他们政出多门,意见分歧,难以统一,谁也不愿承担责任。”
吴王说:“可是这与战争有什么关系呢?”
伍子胥说:“这大有关系,假如我军采取疲楚的军事战略,待楚军疲惫之后,我们通过外交、间谍等途径影响他们的决策,造成他们的失误。然后再大举伐楚,定会大获全胜。”
吴王说:“听起来还不错,可是具体怎么操作呢!怎么能让楚军疲惫呢?这恐怕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吧!将军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呢?”
伍子胥笑笑说:“我和孙武将军早就商量好了,具体的计策是,把吴军分成三批,一批休整并负责本国的卫戍任务,一批进行系统训练,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一批在楚国边境活动,负责骚扰楚军。”
孙武补充说:“这样,三军轮番出师,不停地骚扰楚军,消耗楚军的力量。同时,通过不断运动麻痹对方,在局部地区创造时机,造成以强打弱的态势,集中优势兵力,一小部分一小部分地消灭楚军的有生力量。”
吴王听到这里,不禁拍手称赞,他大笑说:“这真是妙计,通过这个方法,那大破郢都的日子就指日可待了!”
吴王完全采纳了孙武和伍子胥的“疲楚误楚”计谋,并责成孙武伍子胥去具体实行。
公元前511年秋,孙武率领刚刚整顿训练过的一支军队围攻楚国的六、潜二城。楚国闻报,便派沈尹戍率兵救潜、六两城。当楚国援军还在途中,吴军加强了进攻的力量,攻占了潜、六两城。
孙武估计楚国救兵将到,留下少数守卫将士迎击援军,主力部队主动撤退。结果,楚军经过长途跋涉,却扑了个空,白跑一趟,只好将潜城人迁到南冈,即今安徽霍山县北,然后悻悻而回。
楚军主力刚回郢都,人还没有解甲,马还没有下辕,孙武又率吴军围攻楚国的夷邑。楚昭王大怒,命令左司马戍、右司马稽两员大将领兵出征。
在楚军救援部队到达夷邑之前,吴军主力部队已经攻克了夷邑。楚军连夜奔赴前线,才赶到附近的地区,离夷邑还有一段路程,吴军就已自动撤走,楚军再一次扑空,士兵怨天尤人。
吴军接着又围攻楚国的弦邑,待楚国援军到达前,攻克弦邑的主力部队又撤走了。
就这样,楚国守卫弱的地方,吴军就进攻,待楚国援军到达前,吴军又主动撤退。吴国实施的疲楚战略,在吴、楚边界频繁发动骚扰战,初步达到了扰楚、疲楚、削弱楚国军事实力的目的,向“西破楚国”的战略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就在孙武、伍子胥等率军在吴、楚边境进行扰楚、疲楚,大量消耗楚军实力时,南方的越国却在吴国的肘腋之下,主动策应楚国,进攻吴国边境。
吴王阖闾在扰楚、疲楚取得初步成果的情况下,决定先发制人,调兵攻打越国,但又担心一支人马兵力单薄难以取胜。
孙武见吴王犹豫不决,便对吴王说,兵在精而不在多,越军虽然人很多,但是我们可以用计谋分散他们的力量,因而一支人马就足够了。
公元前510年,吴越两军对垒,在槜李,即今浙江嘉兴西南地区开始了一场激战。在孙武的策划下,阖闾同孙武、伍子胥率领一支经过整顿训练的军队,一举攻克占领了这座吴越边境的重要城邑。
吴王阖闾想乘胜追击,再多侵占一些越国的领地边邑。孙武劝谏吴王说,当前吴国主要进攻的战略目标是西部强大的楚国,不应深入越国内部与其争战。阖闾采纳了孙武的意见,主动从越国撤军。
公元前509年,楚昭王为报前年吴国攻占六、潜等邑的仇恨,派主掌军政大权的最高长官令尹子常率师东征,驻军在豫章,即今河南商城和安徽六安一带。
吴王派孙武、伍子胥率兵迎击,将进犯的楚军包围在豫章。孙武以“伐兵”即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指导思想,成功地运用了相敌、间敌、诱敌、骄敌、诈敌、动敌、因敌等制胜策略,从容不迫,大破楚城,俘虏楚将,大败楚师,牢牢地控制了战场主动权。
最后,孙武在率领吴国大军回师途中,又俘虏了楚平王的儿子、时任守巢大夫的繁,把他带回吴国,作为人质。豫章一战,使吴国最终完成了扰楚疲楚、破楚入郢的战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