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但又是有序的。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模型为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为了更深入地分析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还必须设计一套综合全面的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一直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无论是在评价指标还是在评价方法等方面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述评
不同学者根据不同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及分析模型,设计了不同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来说,既有一般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又有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比较有代表性的一般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中国社会科学院裴长洪指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显示性指标,另一类是分析性指标。前者用来说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结果,可通过市场占有率、利润率和价值增加指标或增值率指标来衡量。后者用来解释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原因,并可以进一步分为直接原因指标和间接原因指标。
(2)厦门大学的周星和付英根据产业国际竞争力等于竞争力资产与竞争力过程的综合分析模型,从产业素质、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产业发展的环境制度因素、产业国际化四个方面建立了一套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竞争力资产是指产业拥有的资源条件,它取决于一国的资源条件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反映了一国保持目前产业竞争力的能力;竞争力过程是指产业素质变化及产业结构变动,它取决于企业的策略行为和政府的支持力度,反映了一国不断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能力。
(3)中国社会科学院张金昌研究认为出口与国际竞争力呈正相关关系,所以他设计了一套用进出口数据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三部分构成:其一,反映市场占有率的指标,主要有市场渗透率指标、进口所占比例指标、出口贡献率指标和出口增长优势指数;其二,反映净出口(贸易盈余)的指标,主要有贸易竞争力指数、相对竞争力指数和贸易分工指数;其三,反映出口所占比例的指标,主要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和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他还指出,这些指标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结合起来使用,但在使用中需要注意指标自身的局限性。
(4)国家计委课题组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主要包括竞争实力、竞争潜力、竞争能力、竞争动力、竞争压力、竞争活力六个方面的内容,并据此设计出一套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竞争实力用于反映产业“要素供给”方面的实力,包括人力、财力、技术创新实力三个方面;竞争潜力是指一国产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包括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竞争能力是把竞争实力、竞争潜力转化为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的能力,包括市场化能力、资源转化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竞争动力、竞争压力、竞争活力合称为竞争环境,分别用于反映产业在竞争中的能动性、外部推力和灵活性。
(5)陈晓声设计了一套包含三个层次六个模块的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三个层次分别是指外显性竞争力、内在竞争力和制度竞争力,其中外显性竞争力主要是指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满足需求、争夺市场份额的能力,它包括产业实力和产业效益两个模块;内在竞争力是指支持和实现产业发展目标的各方面的条件和保障,它包括产业资源、产业结构和产业能力三个模块;制度竞争力是指影响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市场体制、创新体制和激励机制等因素,这些因素对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更为持久和根本的影响,是产业发展的激励性因素和动力。
此外,还有很多学者在一般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另外,一些学者根据不同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不同构建了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从现有文献来看,这方面的研究领域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如针对我国农业、建筑业、电信业、制造业、旅游业、煤炭业、出版业、汽车产业等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从以上文献来看,无论是一般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还是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都主要是从竞争力的来源、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竞争力结果等几个方面进行指标设计,只是各自依据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模型不同、研究视角不同,导致了指标设计时强调的重点不同、指标体系划分的模块有所差异。
尽管国内对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成绩背后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一,国内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多数是以钻石模型或WEF和IMD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模板,尽管这些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与我国国情相差较大,不能很好地反映我国产业发展的国内环境状况;其二,指标体系中各模块的划分原则虽然从字面意义上可以辨别,但实际操作难度较大,不能在实践中发挥很好的作用;其三,多数指标体系偏重于评价产业竞争优势,而对产业竞争潜力和国际差距的分析不够。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述评
从研究文献使用的评价方法来看,这些研究基本上沿着两条路线展开:即综合评价法和单因素评价法。常用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加权综合法:这种方法的总体思路是:首先设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其次根据各指标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力大小赋予相应的权重,最后做综合加权运算得到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评价结果。这种方法不仅思路容易理解而且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因而被广为使用,但其缺点也比较明显,由于指标权重的确定具有主观性或随机性,因此,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为此,基于指标权重的确定又展开了广泛讨论,开发了各种各样的权重确定方法,例如模糊运算法,神经网络、层次分析法、二项系数法、环比法、主观概率调查法等,这些方法都有其科学合理的一面,在不同程度上弥补了简单加权法的缺陷,但是都不是尽善尽美,需要在实际运用中仔细斟酌。
(2)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记为DEA):DEA法是建立在相对效率概念基础上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该方法使用数学规划模型对各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进行比较,从而对决策单元作出定量的综合评价。它最大的优点就是不需要事先人为地对各输入和输出指标确定权重,因此,特别适用于处理多输入多输出的复杂系统的定量综合评价问题。但是目前对DEA研究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生产可能集的限制问题、饱和现象、输入输出的不确定性等,不断产生的新问题需要人们不断地对该方法及其模型进行改进。
(3)投入产出分析法: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基于一定的投入对其产出成果进行评价,或者基于给定的产出衡量其投入量的多少,以此对产业的生产过程作出判断。这种方法比较容易理解,是经济核算中常用的传统方法。其缺点是对于一些投入或产出指标很难定量化,如文化知识投入、管理投入等,因此,在运用该方法进行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建模时应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给出一种科学合理的量化方法,使投入产出模型更加符合产业国际竞争实际。
(4)产出和产业生产率的国际比较法(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Output and Productivity,简记为ICOP):ICOP评价法是以单位值比较为基础的,它的研究范围一般是双边比较或多边比较,而且在双边比较中经常以美国作为基国,运用Laspeyres指数、Paasche指数或Fisher指数作为比较研究的工具,数据一般来源于产业普查资料、国民核算数据、投入产出表等。双边比较能够针对性地反映出与比较国的优势性特点,但是,评价结果对比较国的选择依赖性较大,往往不具有基国不变性或传递性。多边比较能够站在全球的角度进行多方面的比较研究,但仍然需要克服由于基国选择不同而引发的不变性和传递性问题。另外,ICOP评价法在对非市场部门的产出和生产率进行评价时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5)基于因素筛选的综合评价法:由于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有很多,不可能也不现实把所有的影响因素都进行分析评价,因此,基于对各种影响因素的选择和分组又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如Rough方法、聚类法、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以及各类回归分析等,不同方法还可以相互结合,取长补短,组合形成多种复合评价法。
此外,还有很多学者针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某一方面进行了产业国际竞争力单因素评价研究。例如,针对产业科技活动进行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相关研究主要是从科技投入和科技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推动效应这两方面进行评价指标的设计和计算,还有针对国内外产业环境、财政政策、产业结构、跨国投资、信息化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单因素评价研究,在此不再多述。
总之,由于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涉及的影响因素很多,各种因素之间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且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产业之间,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也会存在较大差异,这些都为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增加了不少难度,所以到目前为止,仍没形成一套完整的、通用的、标准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