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都是产业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产业发展同时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的好坏对产业发展及国际竞争力提升起着促进和制约作用,因此,环境因素的分析与评价也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本书将环境分为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两大类,每一类又可细分为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两种。
一、国际环境
从国际经济环境看,世界经济增长和贸易格局的发展趋势,总体上为我国纺织产业发展带来了有利的增长空间和追赶时机。理论上,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前景决定着纺织品服装的市场需求和消费结构,同时也影响着纺织产业的国际贸易关系和贸易格局。进入新世纪以来,美、欧、日三大纺织品消费主体的经济形势明显好转,2004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4.3%、欧盟经济增长率为1.8%、日本经济增长率为3.9%,这三大贸易伙伴的经济发展转入新一轮增长期,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提供了有效的市场需求空间。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增长,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的价格继续上扬,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呈现出高速增长势头,亚洲和一些转轨经济体依然是贸易最活跃的地区,东盟的经济增长势头更加强劲,拉美地区的经济增速达到3.5%。加入WTO以后,我国开始享有多边的、稳定的和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参与分享多边贸易谈判成果带来的好处,我国纺织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我国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大力拓展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2005年配额制度已经取消,这就意味着纺织产业发展及其国际贸易又迎来了一个新的起点,为我国纺织产业竞争优势的充分发挥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竞争环境。
经济增长及全球化发展趋势有力地带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大幅增长,各国纺织产业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合作已经成为世界纺织产业的重大特征。这里,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在贸易、金融、生产、投资、政策等方面超越了国界和地区的界限,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分工更加自由,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具体到纺织产业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1)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化生产、跨国投资正在形成,跨国公司力量不断壮大,尤其是美、日、欧等国的纺织企业巨头纷纷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要素的调配与利用,它们逐步将研发、设计、生产、营销、服务等各个生产环节分离开来,以子公司为触角,把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产业环节转移到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提升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伴随着跨国公司的兴起,它们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等内生的比较优势资源也同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加快了发展中国家的纺织产业成长。
(2)纺织品国际贸易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长,而且贸易的内容也不只局限于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相互交换和补充,更多高级生产要素,如知识、资本、技术、信息和服务等开始在国际间流动,从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纺织产业结构变革,世界纺织产业的生产中心、消费中心和贸易中心逐渐分离并在全球范围内转移。当前世界纺织产业的生产中心正在由我国香港、台湾和韩国等地向我国大陆及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亚洲国家转移,伴随着纺织产业的国际转移,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致力于纺织产业的结构调整,以顺应世界纺织产业国际分工的大背景,促进本国纺织产业的发展。
(3)有关纺织品贸易的国际区域组织越来越多,在双边贸易或多边贸易组织范围内进行的纺织品国际贸易活动更加活跃,例如扩充后的欧盟,区域内纺织品贸易占其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北美自由贸易区也在不断扩大其成员国,这些国际区域组织有助于消除国别之间阻碍产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实现区域内的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而且对于世界纺织品贸易摩擦的解决和贸易争端的缓和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而言,由于我国不属于任何组织、任何集团,因此,无法享有他们的“成员国待遇”,这就必然会对我国纺织产业的出口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世界经济发展还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当前主要是货币汇率波动频繁,石油价格高位运行,恐怖主义阴影笼罩等,这些因素往往与世界政治形势交织在一起,共同给世界经济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美国的“9?11”事件以后,世界反恐活动和各类军事打击事件连绵不断,政治冲突和敏感性问题此起彼伏,如中东事件、朝核问题等。随着世界纺织品服装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进出口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问题进一步被激化,许多WTO成员利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WTO规则来保护本国的产业利益,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还利用其掌握的技术优势出台种种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际贸易摩擦和贸易纠纷还会继续增加,严重损害了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的有序发展,我国更是深受其害。围绕贸易保护与贸易自由化这一主题的争论愈演愈烈,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还会诱发更多、更深层次的国际政治问题,国际经济问题和国际政治问题纠缠在一起,将使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化。
综观世界经济、政治形势,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仍然没有改变,世界多极化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仍在继续,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都在不断增长,这些都为我国纺织产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但是,国际贸易摩擦、贸易纠纷和各种冲突事件时有发生,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秩序,影响着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发挥。因此,我国纺织产业只有努力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应对国际事件的能力,才能在纷繁变幻的国际环境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二、国内环境
总体来看,良好的国内经济环境为我国纺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投资氛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呈现出增长速度比较快、产销衔接比较好、经济效益比较高、市场活力比较强的良好态势,2004年我国的GDP增长速度为10.1%,主要能源、原材料的增长速度较高,工业产品的出口交货值继续快速增长,工业运行质量良性好转;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额达到11548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其中出口提高35.7%,达到5934亿美元,进口增长36%,达到5614亿美元,而且贸易结构继续优化,效益和质量都有所提高;2004年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621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四,我国已跻身国际市场最大的开放经济体之一。总之,强势发展的国内经济为我国纺织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企业可以大胆地投资高科技开发项目、更新生产设备,兴建更加现代化的厂房和管理设施。总之,我国经济已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上升期,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都达到了较高的增长水平,初步走出了通货紧缩的阴影。但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主要是投资规模偏大、低水平重复建设抬头、结构性矛盾突出、煤电油运供应紧张等,我国社会存在的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或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家对生产资料统得过多、统得过死,基本生产要素的流通受到很大的限制,难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企业也不能灵活利用国际市场资源,这就无形之中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高级人才市场的缺乏也是造成企业对人才重视不够的主要原因之一。银行系统、金融中介组织、保险系统以及股票市场等资本市场的发育迟缓或发育不健全,加大了我国企业的融资成本,使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对政府的依赖思想比较浓重,融资成本的增加还会抑制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影响企业的创新发展。目前我国的风险应对机制、防范措施、监管系统等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半封闭市场背景下建立的,它们的运行规则、运行效率与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很不相称。
其次,产权制度不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独立的市场行为主体,发达的市场组织,完备的市场规则,其中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是现代企业制度首要的基本要求,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尚未进行到底,权、债、利界限不清,市场竞争主体不明,加上政府对企业的行政性指令干预比较普遍,在市场利益驱动之下企业追求形象工程的动机比较严重,而对主营业务的经营积极性不高,结果企业长期处于经营不善或亏损状态。
最后,非可持续发展比较明显。国内一些企业虽然规模成长很快,但核心技术力量仍然比较薄弱,缺乏长期占据市场龙头地位的核心优势;企业兼并、收购和投资建设的热情很高,但盲目性比较严重,企业发展与整体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比较突出;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处理不当,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相差较大。
此外,如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制度的改革等国内经济政策的变动可能还会给一部分企业带来不利影响,但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货币制度、贸易管理的改革势在必行,因此,应立足于未来去理解当前经济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且越来越发挥着建设性的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捍卫国家权益作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围绕入世承诺的逐步实现以及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加深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友好关系,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被国际社会广为接受和称赞。总之,国内政治环境进一步改善,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利保证。
总体来看,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我国纺织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经济环境;不断深入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平统一、团结一致的国内政治局面以及睦邻友好、共同发展的国际政治关系为我国纺织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