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不只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的简单应用,而是应该结合一般纺织产业特色和我国纺织产业发展的特殊国情,站在世界的高度审视我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和竞争潜力。
一、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研究现状
随着后配额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纺织产业国际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我国政府、行业协会、产业界和学术界都高度重视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对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展开了系统的评价研究,如,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在2004年底公布了中国纺织产业竞争力评估初步研究成果,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在2004年11月底专门针对纺织产业做了如何建立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的研究,同时,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共同在北京启动了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调查与评价工作,西安交通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的冯宗宪教授等人开始着手建立我国纺织品出口监测指标体系与预测模型,这一系列工程的启动标志着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二、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定义
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定义是整个评价工作的先导,作者认为: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是以国际环境为背景,以世界纺织产业发展为主线,通过一系列评价指标的对比研究,对我国纺织产业的过去和现在作出客观、公正、全面的分析和总结,为未来我国纺织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决策依据。
三、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在建立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兼顾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协调各种影响力量,又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为此,本书采用层次分析的研究思路,首先根据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模型将这些因素划分为八大模块,其中资源、市场、管理和科技为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因,相关产业、政府、环境和不确定因素为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外因。其次,每一个模块又包括很多因素,但只要坚持客观、全面、典型的评价原则,将这些因素逐层分解成更细一级的因素,就可使各因素与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清晰可见。最后,用定性或定量指标对每一个侧面作出分析与评价。据此,构建了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四、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
本书建立的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三个层次,共计80个指标,这些指标涵盖了我国纺织产业的方方面面,既有静态特征指标又有动态成长指标、既有数量指标又有质量指标、既有数值型指标又有非数值型指标、既有硬指标又有软指标。
如果按照一般的综合评价方法需要解决好以下一些问题:第一、权重的确定。确定权重的方法有客观赋权和主观赋权两种,对80个指标分别进行客观赋权显然很难;如果通过专家打分进行主观赋权,就必须邀请到足够数量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纺织产业专家,显然也不现实;如果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主观赋权,又难以通过一致性检验,因此,权重的确定具有一定难度。第二、数据的收集。即使能够合理地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那么一般综合评价法所必需的条件之一就是收集相当数量的世界各国纺织产业相应的80个指标的全部数据,显然这也不是一件易事。第三、评价的实际意义。评价方法的选择应当以服务评价目的为宗旨,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计算出一个代表我国在世界纺织产业中的排名位置的综合值,而是分析我国纺织产业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较的竞争优势、竞争弱势和国际差距,以此来探寻我国纺织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由此可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逐层分析与评价更适合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研究现状,而且,也便于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抓住比较优势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的参照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美、欧、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它们掌握着先进的生产技术,引领世界纺织产业的发展走向和消费趋势,是世界主要的高档纺织品服装消费中心;另一类是以印度、巴基斯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地区的纺织产业逐渐兴起,凭借较低的生产成本优势逐渐成为世界纺织产业的生产中心之一,在一些低端纺织品服装市场竞争中它们大有取代我国之势。这两类国家和地区的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强弱直接关系到我国纺织产业的国际贸易前景和产业发展前景,因此,必须作为重点参照对象,至于非洲等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它们的纺织产业并不对我国构成竞争威胁,对世界纺织产业的影响力也相对要小得多,因此,暂不列入对比重点。至此,已基本构建成一个完整的关于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框架,第四章和第五章将分别从国际对比和区域比较两个方面展开详细的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