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语录”
我们帮助别人,要在人家急难的时候帮忙人家。别人已经有了办法,再给他那么多,不是成了锦上添花吗?这是不必要的。这也就是所讲“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的道理……孔子说“君子周急不济富”,已经有了的人,就不必再给他了。
孔子说“君子周急不济富”,这也是儒家的“仁爱”思想,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掌握帮助的时机更是一种智慧。
公西赤出使齐国,冉有替公西赤的母亲请求小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有请求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结果冉有竟给了他八十石。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坐的是肥马驾的车辆,穿的是又轻又暖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周济急需而不给富人添富。”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会过得很好,完全有能力负担他母亲的生活,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为他锦上添花了,而要去周济周济那些穷困的人,为他们雪中送炭。”
这就是所谓“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
凡事都有轻重缓急,圣人的心里是非常有数的。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遇事又何尝不应做如此处理呢?量力而行,向那些确实力不从心而又求助于你的人提供支持和帮助。
南怀瑾初到台湾时,日子过得相当艰苦。不过,他仍然不忘助人。他得知邻居揭不开锅,就会悄悄地把自己家仅有的米送到邻居家门口。那时,台湾整个社会经济不发达,一般老百姓生活都比较困难,比南怀瑾贫穷者大有人在。只要有人向他求助,他总是慷慨解囊,因此受过他接济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即使后来,南怀瑾成名之后,也依然保持着这种救人于急难的作风。后来,南怀瑾的一些学生在他面前表示说,等自己赚了大钱,发了大财以后,一定去做好事,做善事。南怀瑾听了,一笑置之,并不以为然。因为在他看来,助人不在于资助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帮助时机是否及时。从这个角度说,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可贵。
一个人,当他的钱多得花不了的时候,拿出一小部分来,捐给教育机构,捐给慈善事业,自己留个好名声,这样的人当然也不错,西方国家和港台地区很多人就是这样做的,但毕竟还是比较容易做得到的;难的是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能从自己的碗里拨出半碗饭给饿肚子的人,这就是所谓的雪中送炭了。
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相比较,前者不是必要的,后者却救人于危难。人需要关怀和帮助,也最为珍惜在自己困境中得到的关怀和帮助。有人说,真正的助人是雨中的一把伞,是雪中的一捧炭,是寒室中温暖的棉被,是佳肴中不可缺少的盐花。
人都是需要别人的爱和帮助的,而这些帮助和爱,对每个人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一个身陷困境的人,一碗热面,一杯热茶,可能就会使他度过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从而获得喘息的机会,最终凭借勇气和信心成就一番事业;对于一个执迷不悟的浪子,一次交心的促膝长谈,就可能使他浪子回头,重新树立人生的正确方向,发奋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信任的眼神,可能就成了正义行动的强大动力;一阵赞同的掌声,可能就是对创新思想的巨大支持。
当一个人在冰天雪地里冻得瑟瑟发抖时,送给他木炭就是送给他生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妨想方设法去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但是不论是帮助谁,一定要真诚,一定要发自肺腑地为他们好,才能让他们打消顾虑,充满感激地接受你的关心和帮助。
与此同时,你也要防止对别人的恩情过重,使对方自卑乃至回避你。因为一来他无法报答,你会成为他心理上的沉重负担;二来他会感到自己的低能,而这是由于你的“能耐”而愈加彰显出来的。所以,要处处帮助别人,但要把握帮助的度;雪中送炭可以,但千万不要让“炭”过热,否则会“烫伤别人”。
爱是需要传播的,我把爱给别人,别人也会把爱给我,请把爱送给最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