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语录”
《论语》上的“礼”是社会秩序的礼,个人的礼……礼是干什么的?是中和作用,说大一点就是和平,这也就是礼的思想。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的,事与事之间彼此有矛盾;中和这个矛盾,调整这个偏差就靠礼。……假如没有礼,社会就没有秩序,这怎么行?所以人与人之间要礼,事与事之间要礼,而礼的作用“和为贵”,就是调整均衡……
“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既要求个体社会成员具有某种内在与外在的合理性,又要求整个社会群体也具有某种合理性,待人接物要讲礼仪。
南怀瑾说:“现在的学生几乎不会应对,如问他:‘贵姓?’他就答:‘我贵姓某。’‘府上哪里?’他会说:‘我府上某地。’就是如此,应对的礼仪没有了,这是大问题。”其实,不光学生不会应对,很多成年人也不会,见了人连个招呼也不会打,请客、做客的礼仪也不懂,在公共场所或交际场所还有一些不良习惯,如掏耳朵、挖鼻孔、咬指甲、晃悠双腿等,这就难免让人反感,并影响到很多事情。
一位女记者约请一位知名教授采访,教授爽快地答应了。原定采访时间两小时,没想到,刚谈了三分钟,教授便借故要走,而且态度很冷漠,使女记者十分尴尬,又大惑不解。后来,她通过教授的学生才弄清原因:原来,那天采访时,她像往常一样,习惯性地脱掉鞋,架起二郎腿。也许是早上起床忘了换袜子的缘故,那味儿很不好。教授十分反感,就中止了采访。
许多不好的习惯早就形成了,而且习以为常。我们自己也许感觉不到,却不知不觉地冒犯了别人。我们经常埋怨别人对自己不礼貌、不友善,其实也许是我们自己的态度或习惯不好,才影响到了他人的态度和情绪。
会见尊长要保持谦恭的态度。尊重领导和长者,是起码的礼节。有的人正好相反,看见领导,心里就想:“大家都是人,谁也不比谁高,我将来的成就没准比你更大呢!”看见长者,心里就想:“你除了年纪比我大,其他方面也平常。”心里有了不恭的想法,自然会在神色和言行上表现出来。其实,别人是否高明,那是别人的事,你在尊者面前不懂礼节,却暴露了自己没有修养。
一位导师带着24个学生到国家某部委的实验室参观。这时,部长走进来,很有礼貌地和大家打招呼:“抱歉,让大家久等了!”同学们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回应。一个叫小丽的女孩,犹犹豫豫地鼓了几下掌,同学们这才稀稀拉拉地跟着拍手。
部长皱皱眉头,说:“欢迎同学们来参观。我将向大家讲一些有关情况。我看同学们好像都没有带笔记本,这样吧,王秘书,请您去拿一些我们部里印的纪念册,送给同学们作纪念。”
秘书抱来一摞纪念册,部长依次分给大家。同学们都坐在那里,很随意地用一只手接过部长双手递过来的手册。部长脸色越来越难看了。轮到小丽时,她礼貌地站起来,身体微倾,双手握住手册,恭敬地说了一句:“谢谢您!”部长舒心地一笑。早已汗颜的导师看到此景,也微微松了一口气。
两个月后,当同学们为找工作发愁时,小丽被点名招进了那个部委的实验室。
你瞧,礼仪看似小事,却经常能成为影响人生命运的大事,我们怎么能掉以轻心呢?
礼节是一个人最佳的“推荐信”。判断一个人修养的高低,不是看他的学识和才华,而是看他是否能够以礼待人,在做事的时候是否能够做到“如承大祭”。
40年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遨游了108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能在20多名宇航员中脱颖而出,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偶然事件。在确定人选前一个星期,主设计师罗廖夫发现:在进入飞船前,只有加加林一人脱下鞋子、只穿袜子进入座舱。就是因为这个细节,加加林一下子赢得了主设计师的好感。罗廖夫感到这个27岁的青年如此懂得规矩,又如此珍爱自己为之倾注心血的飞船,于是他决定支持加加林执行这次飞行。
德国有一句谚语叫“脱帽在手,世界任你走”。有礼节不一定总能为你带来好运,但没有礼节却往往使你与幸运擦肩而过。
对于知礼守礼的人来说,成功的大门会向他们敞开。他们即使身无分文,也随时随地会受到人们热情的接待。假设有这么两个人,他们在其他方面都一样,只是在待人处世方面不同:一个谦和友善,助人为乐,举手投足无不具有绅士风范;而另一个举止粗鲁轻佻,对人总是吹毛求疵,没有一点合作精神。很显然,前者的事业会蒸蒸日上,后者只会江河日下。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没有教养的人有了胆量,胆量就会带有野蛮的色彩,而别人也必以野蛮相看待——学问就变成了迂气,才智就变成了滑稽,率直就变成了粗俗,温和就变成了谄媚。没有礼仪,无论什么美德都会变样。他说,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使它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节。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礼的运用以促进和睦为最宝贵,古代先王的治国之道中,“和”是最重要的,这是从政治角度谈“和”的重要作用。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认为“人和”是在军事、政治斗争中取胜的主要因素。“和”在为人处事中也同样重要,一团和气,人人喜爱。
古代思想家强调“和为贵”和中庸之道是一致的。调节矛盾,使社会达到适当、适度的平和状态,是一种最高的理想境界。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强调人和,反对纷争。因为“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荀子·王制》)古人认为:“和为贵”不仅适用于人事,也适用于自然宇宙,适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阴阳调和,滋生万物;风雨调和,始有丰年。人与自然并不对立,而是相通相依。虫鱼鸟兽可以成为人类的朋友,山川草木可以成为人们心灵的依归。
在人际交往中,“和为贵”是一项基本原则。它适用于人际交往的各个层次。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睦的家庭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兴旺的家庭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家庭是人生的摇篮,美满的家庭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理想的环境。家庭是人生的港湾,温馨的家庭为青壮年奋进拼搏提供支持和慰籍。家庭是人生的归宿。幸福的家庭为老人安度晚年提供物质的和精神的保证。尽管现在传统的大家庭已开始解体,向小型化发展,家庭的一部分职能已开始由社会化的组织承担,但家庭对人生的影响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家和万事兴”。在家庭关系中坚持“和为贵”的原则,才能使家庭兴旺发达。夫妻和,有利于双方在事业上互相支持、携手同行,有利于子女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健康成长,有利于老年人在祥和的气氛中愉快地度过晚年。夫妻不和,以至反目成仇,家庭破裂,就会上不能供养父母,下不能抚育子女,给他们留下难以平复的精神创伤,实为人生的悲剧。此外,父子之和、婆媳之和、兄弟姐妹之和,也是家庭中形成祥和温馨气氛的必要条件。如果父子不和、婆媳不和、兄弟姐妹不和,都会损害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造成紧张沉闷的气氛。在这样的家庭气氛中,每一个人都会感到精神上的压抑和痛苦。家庭矛盾一般不具有对抗性质,要多一些宽容、理解和交流,少一些冲动和对立。晚辈对长辈要尊重、关心,长辈对晚辈要爱护、引导。夫妻之间要互敬互爱、互信互谅、互勉互励。鲁迅《题赠许广平》诗云:“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夫妻两心相知,在困境中相濡以沫,在顺境中比翼齐飞,自然可以化解一切困难和矛盾,在建立团结和睦的家庭关系中起支柱作用。
邻里关系中也应该坚持“和为贵”的原则。邻里关系因地缘关系而确立,没有血缘的联系,也不一定有工作和事业上的联系。但邻里关系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有重要影响。
一个机关、一个团体、一个企业,也要以“和为贵”的原则处理同事关系、部门关系、上下级关系以及领导者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使大家感情相通、目标一致、同心同德。在这种团结融洽的人际关系中,才能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把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联合起来,形成克服困难的强大合力。
古人说:“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好。”(《史记·吴王濞列传》)因为有同样的爱憎,就能互相帮助扶持;因为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就能同甘共苦,同生同死。这种因“众志成城”而产生的巨大力量,是工作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一个团体、企业或工作部门,如果人心涣散、关系紧张、情绪对立,个人的聪明才智就会因内部矛盾互相抵消,工作和事业就很难有起色。维护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建立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发展的前提,也是发展的目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社会风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个人来说,不仅需要富裕的物质生活,还需要亲情友谊,需要心灵的沟通、理解和交流。如果不能满足这种精神情感方面的需要,即使成了百万富翁,人生仍然是痛苦的、不幸的。当然,稳定不是停顿,和谐团结不是不分是非、放弃原则。稳定要促进改革、保证发展,和睦团结要做到“和而不同”、“和而不流”。把“和为贵”变成与坏的思想行为同流合污,当然是完全错误的。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那么“和为贵”的思想就可以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成为人际关系的理想境界。
由此可见,礼仪之道绝非小事,作为一个生活在礼仪之邦的现代人,没有理由不提高自己的修养,与他人和睦相处,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做一个彬彬有礼的人。人人讲礼,公民幸福,社会和谐,国家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