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语录”
首先我们来了解佛学忍辱的意思。看到一个“辱”字,我们会想到受人侮辱叫做辱。譬如别人骂你啦,打你啦,各种不如意的刺激算是辱,这是从文字上的了解。在佛法上讲,一切不如意就是辱,受一切痛苦就是辱。譬如我们老了、病了,老、病就是辱。
南怀瑾在此讲的是佛祖对于“辱”的定义,辱的宽泛性。辱并不是一定是受之于别人,一切的自我感觉不良好都是辱。
以前,一位禅师的门下有500弟子,其中、有个小和尚的名字叫“恶者”。这个名字听起来让人心里很不舒服,于是他想让师傅给他起一个好听一点的名字,而师傅让他自己到外边找一个吉利的名字。小和尚非常高兴,于是走街串巷地去找好名字。
一次,小和尚看见一群人正在为一个死者送葬,于是他走上前去问道:“请问,死者叫什么名字?”送丧的人说叫“有命”。他一听,摇摇头,不无痛惜地说:“名字叫有命,为何却没了命呢?”送丧的人冷笑一声,说道:“名字只是一种符号,人都难免一死,怎见得叫有命就不会死了?你这小和尚也真糊涂。”
小和尚边想边往前走,一会儿他来到了一个富家大户的门前,看见主人正在用皮鞭抽打一个女仆。小和尚见女仆非常可怜,就上前问主人道:“你为何这般打她?”主人气愤地说:“她欠了我的钱不还,难道我还不该打她?”小和尚又问:“请问这女仆叫什么名字?”主人答道“宝玉”。小和尚一听,惊叹道:“宝玉这名字多吉利,怎么没钱还债,并且还要挨打呢?”主人听了,讥笑道:“叫宝玉又怎么了,她还不是一个女仆?名字只是一个符号罢了,与有没有钱有什么关系?”小和尚一听,觉得有理,就决定不再找名字了,开始向寺庙的方向走。
在回去的路上,他遇到一个迷路的人,他问那人的名字,那人说叫“指南”。小和尚很好奇,就问他:“你既然叫指南,为什么还会迷路呢?”迷路人听了哈哈大笑,说道:“名字只不过是个符号而已,叫指南难道我就不会迷路了吗?”小和尚无言以对。
最后,他回到了寺里,来到了师傅的身边。师傅问他是否找到了满意的名字,小和尚懊悔地说:“我不再找了,我还是叫原来的名字吧,它只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
这个故事讲的是小和尚找名字,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他的“辱”不是来自别人,而是来自自我的感觉;在他外出找名字的途中看到女仆受辱,来自于她借钱不还;鞭打她的主人也受了辱,来自于女仆借钱不还,使他心中产生辱感。
大多数时候,我们受到的辱,是外界干扰了我们内心。
一个妇人是私生子,别人都对她指指点点,为此她整日烦恼,不无论她走到哪里,这种烦恼都如影随形,不断地折磨着她。
有一天,妇人实在忍受不了了,便想投水自尽,一死了之。可是,妇人刚刚跳入河中,就被人救了起来。当听完妇人的不幸遭遇时,那个救她的人劝她投入佛门,寻求解脱。
于是,这位妇人拜访一位禅师,对其叙述自己的不幸。禅师在听完妇人的叙述之后,只是让她静默打坐,别无所示。妇人打坐了三天,非但烦恼不除,羞辱之心反倒更加强烈了。妇人气愤不过,跑到禅师面前,想将他臭骂一顿。
“你是想骂我,是吗?只要你再稍坐一刻,就不会有这样的念头了。”禅师的未卜先知,让她既吃惊又心生敬意。于是,她依照禅师的教示,继续打坐。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禅师轻声问道:“在你尚未成为一个私生子之前,你是谁?”
妇人脑子里的某根弦仿佛突然被拨动了一下,她窘得双手捂着脸,随后更是号啕大哭起来:“我就是我啊!我就是我啊!”
辱的消除,不在于别人停止对你的侮辱,而在于自己不去多管别人辱你的“闲事”。
也许有人会说,佛法中对辱的处理过于消极。但实际情况是“无言就是最大的蔑视”,何况有些事本身就是“越描越黑”。本无辱感,何来辱呢?
“忍辱”是佛教的第四度波罗蜜(梵语,渡到彼岸)。忍辱又分三种:一曰生忍,即要忍受外人对我的无礼相加;二曰法忍,即福德双修永不生厌倦之心;三曰无生法忍,即认知不生不灭的真法性。
我们先谈“生忍”。生忍就是人生遇到不公平、不公正、无礼相加的事是不可避免的,不足为怪,更不必愤愤不平、积怨生恨。在人生低谷期更是如此。
再谈“法忍”。它的含义是为了追求真理,得到真谛,可以修持净戒,排除一切外界的诱惑和习惯的干扰。人在经历了低谷期的震荡整理之后,会逐渐理出一条前行的思路来。一旦认准了出路,就要特立独行、我行我素,以坚忍之心力始终贯彻之,决不能半途而废和反复折腾。
忍辱的第三种“无生法忍”,就是要超越时间,超越空间来看待荣辱,在清除一切怨憎,也吃透一切解脱办法的真谛之后回归人类清净自然的本性。
我们平常与别人发生争执,常常怪罪别人,总认为别人不对,忍不下去。从佛教的观点看,我们应该检查自己,不应到别人身上找原因。宣化上人教导我们:“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这个是我们做人做事、修行必须遵守的准则。我们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和言行,不是去修正别人的错误。
有一颗忍辱的心是至关重要的。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便会海阔天空。让我们都拥有一颗忍辱的心,学会忍辱,你会找到一片广阔的天空。
若将人生比为一颗树,那么能够忍辱的心灵就是树的根本,若要生命之树繁荣茂盛,就一定要有一颗忍辱的心。若把人生比为一条溪,那么能够忍辱的心灵就是溪的源头,若要生命之水长流不止,就一定要有一颗忍辱的心。若将人生比为一朵花,那么能够忍辱的心灵就是花的根基,若要生命之花永开不败,就一定要有一颗忍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