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认为,人生世间,想做个伟人、强者,需做足“忍”字功夫。他说:“我们要想学佛,要想修行成就,‘忍’是最难做到的,就如打坐修定,为什么定不住啊!两个腿痛,你就忍不住了,这个忍就是忍辱里的一忍啊!”
“南怀瑾语录”
“佛”的含义是大善、大信、大忍。“走路恐伤蝼蚁命”,乃至“舍身饲蚊”、“割肉饲虎”,善到叫人不可思议。一入佛门,终身不改其道,“信”字上也做得很彻底。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个“忍”字:看见美味佳肴,能把口水重新咽回肚子里,坚决不动筷子;看见漂亮姑娘,宽衣不解带,死守最后防线。看见美味美色,不流口水不动心,那才叫真功夫,算是走到了灵山的半路。如果修到看不见美味美色,一切皆空,这才将一只脚踏上佛境。
忍让,是大智大勇的表现,它不计较一时的高低、眼前的得失,而是胸怀全局、着眼未来;忍让,是一种美德,它以宽广的胸怀、无私的心灵去容纳人、团结人、感化人。忍让,是一种修养,它面对荣辱毁誉,不惊不喜,心静如水。
南怀瑾曾在宜宾《金岷日报》担任编辑。当时,南怀瑾为了找碗饭吃,找到这家报社。柜台上坐着一个老头子,南怀瑾上去请安,问能不能在这里找到一份差使。老头子把他打量了一下,问他是哪里人,不是日本人吧。那时候的人都很怕日本的特务或汉奸。南怀瑾连忙说:我是浙江人,逃难逃到这里,想找一个差使,好有碗饭吃;随便什么事都行,倒茶扫地也干。这时,坐在里面的老板听见了,老板就说:那好啊,你就来上班,我们缺一个工友,扫地的。南怀瑾当天就在那家报馆上班——扫地。这个老板姓许,他在一边看着,一会儿,便把南怀瑾叫过去,对他说,看样子你不是干这种事的人。南怀瑾以为自己做得不对,老板却问他会不会写文章。南怀瑾不敢说大话,只说自己在私垫里念过子曰什么的。许老板马上出了一个题目,叫他写一篇文章。南怀瑾大笔一挥,许老板看了非常满意,从此他就成了副刊编辑,缓解了—时的经济困难。
南怀瑾忍下一口气,用实干赢得了报社老板的赏识。
人生世间,做个伟人,当如何?想做伟人,“善”字和“信”字可以打八折,“忍”字却一分不能少。
想当年韩信受胯下之辱,需要多大的忍耐力?关公“刮骨疗毒”,需要多大的忍耐力?至于刘邦、刘备这些人,在落魄时,只差没给人舔屁股了。勾践则实实在在做了比舔屁股还难堪的事,他为了表忠心,给吴王夫差尝粪便,好检查夫差的病情是否好转。其忍耐功夫,又比“刮骨疗毒”更胜一筹——忍得心苦,段数绝对高于忍得身苦。一时的痛楚远没有一生的屈辱可怕。
既然做伟人不简单,在世间做个强者如何?要想做强者,“善”字和“信”字上有较大的商量余地,“忍”字仍是开口无二价。在这个你推我挤争相出头的世界,忍不得被别人踩在脚底的屈辱,忍不得从高处跌到低谷的痛苦,忍不得从墙角爬到墙头的艰辛,怎么能做强者呢?
看来做强者不好玩,不如做个普通人吧。普通人在“善”、“信”、“忍”三个字上都没有具体指标,可随意选择,要名牌要水货都行,只不过一分价钱一分货。将伪善伪信伪忍的外衣披在身上招摇过市,是普通人;将真善伪善之类全撕掉,额头上贴个“小人”的标签在大街上“裸奔”,也是普通人……做普通人太容易了,费尽心机或者无所用心都可以成为普通人。
只不过,人生一世,满足于做一个普通人,又有几个人真能甘心呢?佛说:众生本来是佛。其实这也正是每个人的愿望。但是,想成佛,就免不了需要“修行”。正如南怀瑾所说:“众生本来是佛,是否就可以不用修行?不行,譬如挖到了金矿,但是金矿不是黄金,没有什么用,必须加以锻炼销熔,去掉杂质,炼成纯金,才有价值。”
如何让自己百炼成金呢?有一个要点,就是忍得烈火焚身的苦痛。布卡·华盛顿说:“成功的大小不是由这个人的人生高度来衡量的,而是由他在成功路上克服障碍的数目来衡量的。”唐僧师徒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修成正果,耐不得寂寞是绝对不行的,其他成功者也无不如此。
张良能忍得兵书。
张良,字子房。汉初功臣,与韩信、萧何合称“汉三杰”。祖父、父亲原均是韩国宰相。韩被秦灭亡后,他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未中,改名逃亡到下邳藏匿。据《史记·留候世家》记载:他有一次在下邳桥上散步,遇到一位穿粗布短衣的老者,那老人故意将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喝令张良到桥下给他取鞋。张良非常生气,但看他年迈,就忍着性子给老者取回鞋。可那老者又命张良给他穿上,张良又跪着替他穿好。老人一声未谢,只是笑笑就走了。没有走多远,老人又回来,对张良说:“你这孩子还不错,可以教导,五日后天明时,在这里和我会面。”张良点头答应。
五日以后,天刚明,张良来到桥上,见老人已先到,老人生气地指责张良失信,与老人约会不应迟到,并说:“再过五日早点来。”
五日后,鸡刚啼鸣,张良就到桥上,可老人已站在桥上等他。老人转身就走,生气地说:“过五天再早点来。”
又过了五日,这一回张良半夜就到桥上等。不久,老人来了,很高兴,夸奖张良这一次没有失约。老人拿出一部书,说:“读了这部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10年后就会得到验证。13年后,我们会在济北见面,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话,老人就走了。天明以后张良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相传张良得此兵书,才干大增,后来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六出奇计。
康熙隐忍除奸佞。
康熙,即爱新觉罗·炫烨,清世祖第三子,他8岁登基。大权落入鳌拜之手。鳌拜专权擅政,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内。康熙强忍怒火,暗下决心,等待时机。平时装着贪于玩耍,不问朝政。掩人耳目学习摔跤,实则亲兵习武。鳌拜称病不上朝,康熙登门慰问,表示诚意,目的是稳住对手,同时察看真情,探听虚实。
康熙经过数年的准备,看条件成熟,便把鳌拜诱进宫中,将鳌拜及其爪牙一网打尽。此时康熙只有16岁。
吕蒙正忍让受敬仰。
据《宋史·吕蒙正传》记载:吕蒙正最初进入朝廷时,有个官员指着他说:“这小子也能当参知政事吗?”吕蒙正装作没有听到,走了过去。可是朝中同事深感不平,要去查问那个官员的名字,吕蒙正急忙阻止说:“还是不查谁说的为好,如果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我就终身不能忘记了,还不如不知道更好,这样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人们都十分钦佩他宽宏大量。
由以上可知,忍让不是软弱,也不是窝囊;不是无能,也不是麻木;不是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也不是放弃对原则的维护;不是真正人格的沦没,更不同于向敌人的屈服。忍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风范,是一种高尚的境界,是一种无私的胸怀。苦涩地一笑是忍让,一声“没关系”也是忍让。没有忍让,就没有平静;没有忍让,就没有和谐;没有忍让,就不存在友谊;没有忍让,就谈不上远大的理想。
一个人要有所成,有所大成,就必须忍受失败的折磨,在失败中锻炼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更强大、更稳健。这样,才可以水到渠成的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