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语录”
我们在大颠倒之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搞不清楚。一切都在妄执,都受业力影响,都被错误思想左右。为什么有烦恼?为什么有痛苦?因为自己妄执。所以中国禅宗说所有的佛法只有一句话:“放下。”但是,人就那么可怜!偏偏放不下。
南怀瑾先生认为:在生活中,我们的许多烦恼都是自找的。快乐就蕴藏在我们的心里,何苦去外求呢?
在痛苦的时候,不要依赖别人来帮你,来为你分忧。实际上,你可以自己想办法摆脱烦恼。
一个烦恼少年四处寻找解脱烦恼之法。
这一天,他来到一个山脚下。只见一片绿草丛中,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悠扬的横笛,逍遥自在。烦恼少年走上前去询问:“你能教给我解脱烦恼之法吗?”
“解脱烦恼?嘻嘻!你学我吧,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烦恼也没有了。”牧童说。
烦恼少年试了试,不灵。
于是他又继续寻找。走啊走啊,不觉来到一条河边。岸上垂柳成荫,一位老翁坐在柳荫下,手持一根钓竿,正在垂钓,他神情怡然,自得其乐。
烦恼少年走上前去询问:“请问老翁,您能赐我解脱烦恼之法吗?”
老翁看了一眼面前忧郁的少年,慢声慢气地说:“来吧,孩子,跟我一起钓鱼,保管你没有烦恼。”
烦恼少年试了试,还是不灵。
于是,他又继续寻找。不久,他路遇一位在路边石板上独自下棋的老翁。烦恼少年上前请教解脱之法。
“噢,可怜的孩子,你继续向前走吧,前面有一座庙,庙里有一位高僧,他一定会教给你解脱之法的。”老人一边说,一边独自下着棋。
烦恼少年谢过下棋老者,继续向前走。
到了前面的庙里,果然见一位老僧独坐其中。
烦恼少年深深鞠了一个躬,向老僧说明来意。
老僧微笑着捻捻念珠,问道:“这么说你是来寻求解脱的?”
“对对对!恳请师父不吝赐教,指点迷津。”烦恼少年说。
老僧笑着说道:“请回答我的提问。”
“师父请讲。”
“有谁捆住你了吗?”老僧问。
“……没有。”烦恼少年先是愕然,而后回答。
“既然没有人捆住你,又谈何解脱呢?”老僧说完,闭上了眼睛,不再说话。
烦恼少年先是一愣,继而顿悟:噢!是呀,又没有任何人捆绑我,我又何须寻求解脱?原来,我心中的烦恼是自找的,我是自己捆住了自己呀!
一个青年背着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跑来找大师,他说:“大师,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和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破双脚;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长久的呼喊而嘶哑……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
大师问:“你的大包裹里装的是什么?”青年说:“它对我可重要了。里面是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靠了它,我才有勇气走到您这里来。”
于是,大师带青年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上岸后,大师说:“你扛着船赶路吧”青年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是的,你扛不动它。”大师微微一笑,说:“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须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生命不能太负重。”青年放下包袱,继续赶路,他发觉自己的步子轻松而愉悦,比以前快得多。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放下没有必要的东西,简化自己身边的事物,减少心中的贪欲,我们就会过得轻松一些、愉快一些。
“放下!”听来容易做来难。
我们肩上的重担、心上的压力,岂止是手上的花瓶?
我们求功名,对功名放不下;求金钱,对金钱放不下;求爱情,对爱情放不下;求事业,对事业放不下。
求而不放,本应美好的东西反而变成我们的桎梏,把我们捆绑得喘不过气来。必要的时候,“放下”,不失为一条幸福解脱之道!南怀瑾说:我们在说放下的本身,就包含我们正在提着捏着一些东西不放。其实,只有我们放下时,我们才能真正把握。根本没有提起什么,就不能放下什么东西了。
有一位朋友的母亲得了病,老太太总唠叨着“完了”的话,结果身体越来越差,原来不太重的病,反而越来越厉害。相反,另一位朋友的母亲已然做了癌症切除手术,老太太想得开:反正都活了快80岁了,死了也值了,管它呢?越是这样想,老太太越精神振奋,每天照样拄着拐杖到处去玩、去转,一年多下来,病情并未恶化。
从健康的角度讲,得病是很正常的。吃五谷杂粮,不得病怎么可能呢?奇怪的是,有些身体极差的人,反倒活得很健康,而有些条件很好的人,反倒得了病。原因何在呢?依我看,就是凡事放不下的人,最容易染病,而凡事放得下的人也最心宽体胖。难道不是吗?
在现实生活中,“放不下”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奥运会上,有许多运动员患得患失放不下,本来挺有能力夺冠,结果反倒丧失了机遇。而有些人一切都放得下,原本没有能力夺冠,反倒发挥超常,一举夺冠。
生活中,有些人总想什么都得到,凡事都非常放不下,结果越是放不下,越得不到。而有些人凡事都随遇而安,不但可以绝处逢生,而且能够抓住机遇,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就。
如何放下呢?
第一,行在无心之间。普通人的特点是多心,遇到什么事都要设想多种可能。这一想,就再也放不下了。如果该做就去做,做了就不想,心里就不会有那么多包袱了。
有一个关于一休禅师的故事。有一天,一休禅师带着两位徒弟下山,去拜访一位修行者。山下有一条小溪,因春雨涨水,须涉水而过。溪边站着一位姑娘,想过去又怕湿了衣裳。于是,一休就把姑娘背了过去。
此后,两位徒弟开始疏远师父。时间久了,被一休看出来了,就问他们为什么。
大徒弟说:“你不守戒律,背了一个姑娘过河。”
二徒弟说:“你说的一套,做的又是一套。”
一休禅师拍额惊叹说:“好可怜呀!我只不过把那女子从河的这一边背到对岸,你们却在心中背负了好几个月,你们真是太辛苦啦!”
在这个故事中,一休禅师是无心做事,一尘不染。两个徒弟却太多心了。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因为君子没有那么多想法,所以坦荡超然,无挂无碍;小人的想法太多了,无形中在心里制造了不少思想垃圾,堆在心里面,岂不太累了吗?
第二,苦乐自知,不与他人比较。有些人总是在追逐别人认为好的东西:别人一身名牌,我也不能天天“休闲”;别人染了头发,我也要赶紧改掉黄种人的老形象;别人出入豪华场所,我勒紧裤带也要跟着上;别人买了私车,我砸锅卖铁借高利贷也得补上这个缺憾;别人利欲熏心捞黑钱,我不干几件坏事就冤得慌……难道他觉得穿名牌衣服比穿普通衣服舒服吗?难道他真的觉得贷款买车很幸福吗?未必。因为别人这样做,所以他也要这样做。
有智慧的人,总是追求自己的快乐,而不是攀比别人。
有一天,一个人来到佛前,问道:“梵行圣者,你们居住在简陋的茅屋里,每天仅仅吃一顿饭,为什么还这样快乐?”
佛陀回答:“不悲过去,非贪未来,心系当下,由此安详。”
这就是智者的境界,非但不攀比别人,连自己的过去未来也一概放下,只“心系当下”,岂会不感到快乐呢?
第三,放下痴心妄想。一个人急于达成某个目标时,便一心扑在上面,魂牵梦绕,再也抛不开。可越是这样,达成目标的时间越是遥遥无期。这好比乘车赶路一样,急急忙忙开快车,不理会交通规则,不顾别的车辆,横冲直撞,肯定会遇到各种阻碍,反而到得慢,甚至永远也到不了。不如从容一点,悠闲一点,自然而然地去做,反而更容易到达目的地。
人生之路本来畅通无碍,都是因为妄执,才使平地生起风波。何不放下妄执,追求心灵自由之境呢?
“懂得放下”其实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没有太多的纷扰和欲望的束缚,就会活得更加简单、更加洒脱、更加自由。
最后想引用一句中国古人的话:“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让我们一起来学会“放得下”,以此来增强我们的心理弹性,共享“放得下”的养生福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