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语录”
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一定要有所选择。人胜不了天,只能应天;人不能拒天,只能顺天。我不懂政治,但从圣人的教诲中知悉,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只能因势利导、随缘而化,万不可去死守过时的章法。大禹治水,不是去堵塞,而是疏通。一座水库,必须要有溢洪道,才能保持大坝长治久安。
为什么南怀瑾要这么说呢?因为它是遵循孟子的“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一个人要先懂得什么不能做,然后才能知道应该做什么,而之前的“不为”就是为了以后的“有为”。一个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能成大事者,贵在对目标和行为的选择。如果事无巨细,不加选择,必然会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之人。
“有所为,有所不为”,最难的不是“有所为”而是有“所不为”。“有所不为”其实就意味着放弃,而放弃往往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放弃意味着失去某些既得利益,如地位、名誉、福利、家庭等等。而这些在某些人眼里往往是趋之若鹜的东西,怎能够弃之不要呢?因此,“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求我们权衡轻重、利害、得失,作出正确选择。“将军赶路,不追小兔。”将军奔赴战场,是为了参加一场重要战争,路上为了得到一只小兔,结果丢掉一场战争,你说值不值?
“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与“舍得”有异曲同工之妙。“舍得,舍得”,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每个人一生都会遇到很多诱惑、很多机会。只有那些敢于拒绝诱惑、善于放弃某些机会的人,最终才会成功。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人要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其实这里的“不为”,孟子是指先冷静思考,选择自己的目标,然后才能展翅高飞。但如果你没有经过不为,也就很难说知道为什么;有所不为,才知道应该为什么和怎么为。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君子加深造诣,以一定的方法,是希望自己有所得。正如大学教人以道,而并不在于以知。所以经过考大学和读大学的磨炼,贵在学习和磨炼了学习的方法,也就是道,并不在于学了什么知识或是专业。这样你才有了受用一生的方法,然后可以一生受用这种方法学来的知识,以至受用一生。
子曰:“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表面上看,两个人说得差不多,只是表达方式有异。细细追究,大不相同。“有所为,有所不为。”天下万事万物都必须有节制,地球也只能乖乖地在引力范围内运行,一旦超脱了运行轨迹,自身就无法再继续生存,不论是虎豹豺狼,还是羚羊大象,不论是老鼠蟑螂,还是麻雀昆虫,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超越了活动的范围,必然要引来灭顶之灾。
人们总说:“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而孟子提出的大丈夫便是指能够实行“仁政”和“王道”的人,是能够“居仁由义”的人,并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
孟子为什么要说这样的“狠话”呢?只因为当时的“文化人”太糟糕了!糟糕到什么程度呢?糟糕到以“妾妇之道”为“大丈夫之道”。
孟子说:“这怎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礼吗?男子行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亲自送到门口,告以顺从是为人之妻的道理。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里,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大道上,能实现志向就与民众一起去实现,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固守自己的原则,不受富贵诱惑,不为贫贱动摇,不为武力屈服,这才叫大丈夫。”
孟子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应该居住在“仁”这所最广大的住宅里,站立在“礼”这一最正确的位置上,行走在“义”这条最广阔的大路上。得志时,和民众共同前进;不得志,独自走所选择的正路。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意,贫贱不能改变他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服他的节操,这就叫大丈夫。所谓的大丈夫,也就是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每一个人,都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袁世凯为所欲为,结果遗臭万年。华盛顿有所不为,结果流芳百世。
好事不能一个人独享,权位不能一个人独占,利益不能一个人独吞,天下不能一个人霸占。秦始皇统一有功,但不知有所不为,焚书坑儒,结果遭到了知识分子的千载唾骂。
上天有一杆称,人无论多么愚昧无知,但内心也有一杆称。人也许能得意于一时,但无法得意于万世,我们或许能骗人于一事,但无法骗人于万事。不论是总统,还是一个牧羊人,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