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是一个人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是智力活动的基础。它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它是孩子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能力。可以说,观察力在孩子的一切实践活动中都具有重大的作用。
著名生物学家巴甫洛夫一直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其座右铭,并告诫他的学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在众人之上。"正因为达尔文善于观察,他才成为杰出的生物学家。这都告诉我们,很多伟人成功的秘诀是:善于观察。
丁丁是一个6岁的孩子,她非常喜欢画画。一天,丁丁回到家后,便冲妈妈嚷嚷:"妈妈,老师让我参加比赛了,我要画一幅名为《春天》的画。"听到这个消息,丁丁妈妈也感到非常高兴。
于是,丁丁妈妈决定带领女儿外出郊游,给她创造一个观察的机会,不仅让女儿能用眼睛去看,而且还要将观察融入游戏中。
五一那天,妈妈便领着丁丁去了香山公园。看到公园里那些粗壮的大树,丁丁不但仔细地对各种树皮、树枝进行了观察,还对公园里的花草进行认真的观摩。回家后,妈妈问丁丁:树叶和草的颜色是怎样的?哪些花最先开放?可因为丁丁当时并没有用心去记,所以当妈妈问她时,竟回答不出来了,于是,妈妈又带着女儿去了一次。这次丁丁主动地观察了树叶、小草的颜色,开放的春花,看到了蜜蜂在花间辛勤地采蜜,蝴蝶在花丛中快乐地舞蹈……妈妈又带着她观看了蚁穴,蚂蚁正忙着搬动一条小虫,丁丁看着这些搬动比自己身体大好多倍小虫的大力士感到非常惊讶,最后,她们还从池塘里捞出了几条小蝌蚪带回家去养……结果比赛时,丁丁的画里不但有艳丽的花朵,还有辛勤劳动的蜜蜂、松土的蚯蚓,以及一只破壳的小鸡好奇地探头看着这新奇的世界……可见,丁丁通过观察,认识了这个神奇的世界,了解了这个世界的美丽之处。观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开始,也是以后改造世界的基础。
一个人的观察能力虽受先天素质的影响,但更重要的还是后天的锻炼与发展。因此,作为父母,从小就应该注重从各方面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呢?
1.给孩子观察的机会,为孩子制造观察的氛围
我们常常因为担心孩子出危险而把她们关在家中不让其出门,这样就让孩子失去了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要教会孩子观察就要给她们观察的机会,拿一个放大镜或手电筒让孩子在庭院里或郊外自由地去探索,孩子会在这种无拘无束的探索中发现许多有趣的事物和现象!
2.激发孩子的兴趣
对于任何事物,孩子有了兴趣,才会用心去做;孩子不感兴趣,就会"走马观花",只能得到肤浅的认识。所以,要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她最熟悉的、最喜爱的、特征比较明显的和容易辨认的事物。在观察的同时,父母也要充满童趣和好奇心,在发现有趣的事物时,欢快地呼朋引伴;发现了寻觅目标时,高声地欢呼。父母积极、愉快地参与其中的观察活动,孩子一定会感兴趣,观察也会更有效。
3.让孩子明确观察的目的
孩子在观察中有无明确的观察目的,得到的观察结果是不相同的。观察的目的越明确,孩子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观察也就越细致、深入,观察的效果也就越好。比如,父母带着孩子去公园,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转半天回到家里,也说不清看到的事物。如果要求孩子去观察公园里的花朵,那么她就能够说出花儿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这样有的放矢地观察,将会有更多的收获。
4.从生活中的物品入手
孩子每天都与其周围的生活物品分不开,如桌子、凳子、餐具、床、毛巾、灯、电视等。家长要让孩子仔细观察和熟悉这些物品,知道这些物品的形状、材料及各种用途。如茶杯大多是圆柱状的,有陶瓷做的,也有玻璃做的,可以用来喝水,也可以用来盛豆、插花;桌子大多是长方形或圆形的,是木头做成的,可以用来吃饭或写字等;毛巾是用棉纤维做成的,可用来洗脸,也可用作擦布;锅大多是圆形的,由铁或钢做成,是用来做饭的;日光灯是长管状的,按下开关就会变亮;冰箱多是长方体状,金属做的,通电后能使食物变冷;彩电接通电源后会出现各种声音和画面。
孩子初临人世即被充满新鲜事物的世界所围绕,这个世界不断地刺激着她们的感官,不停地吸引着她们的注意力。于是,她们对新鲜事物便会特别注意,特别乐于看到事物丰富多彩的变化。所以,孩子们的早年时光一般都是在观察外界中度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