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天气冷了,所有的草木都凋零,只有松树与柏树依然傲立。这是孔子的感叹。这里是用松柏比喻品德高尚、坚忍不拔、保持节操的人,不同于一些见利忘义、无骨气的小人。
孔子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孔子的话,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个民族要有志气,一个军队要有士气,一个单位要有正气,一个人要有骨气。骨气是人格的独立和品行的端方,是信仰的明确和操守的坚定。
历史学家吴晗写过一篇《谈骨气》的文章,提出做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骨气,所谓骨气就是做人要坚持原则,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明是非,知荣辱,不拿原则来做交易。这样的例子,在我国历史上不胜枚举。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
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文天祥就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一个有骨气的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就是骨气。
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会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很有积极意义。骨气与地位无关,尽管没地位的人似乎很少谈起骨气。骨气与金钱无关,尽管有金钱的人好像总是很有骨气。
唐朝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有句名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人有志,竹有节。不怕人穷,就怕志短。人无刚骨,安身不牢。骨气是沉着的,宁静的。无论是风平浪静还是雨骤涛狂,就那样默默地屹立着。只有在经过猛烈地撞击后,才知道它是多么的坚硬。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他在写作上成就最高的是散文,他的散文感情真挚,主要就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在中国这块广大的土地上,只要稍微读了一点书的人,就没有不知道他的。
一方面,因为他写出了许多好作品,尤其是像《背影》、《春》、《儿女》、《荷塘月色》这样的名篇。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他伟大的民族气节。许多人都知道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粉的真实故事。
1948年,当时的中国,百业萧条,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贫病交加的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朱自清,一家老少只是以稀粥糊口,食不饱腹。当局为缓和教授们的不满,给他们发了“面粉配给证”,凭证可购买美国援助的平价面粉。
那时,有爱国人士带头写了一份拒绝美国救济粉的声明书《百十师长严正声明》,当他们准备让朱自清在上面签名时,还是犹豫了,因为他们知道当时朱自清家有9口人,全靠朱自清微薄的工资抚养,非常困难,让他不要在上面签字,但朱自清还是毫不犹豫地在声明书上写下了“朱自清”3个字。
此前朱自清就已因胃病复发卧床不起多日。1948年8月上旬,朱自清先生病情恶化,入院治疗无效。8月12日,朱自清因药石罔效不治逝世,终年仅50岁。死之时,朱自清还叮嘱妻子,告诫其不能领取美国的救济面粉,体现了一个中国人伟大的民族气节与尊严。
莎士比亚说:“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气节。”《论语·微子》里,孔子称赞有气节的贤人说:“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人必需有傲骨和正气。一身凛凛正气,可抗五毒之侵,可敌千夫之乱。骨气构成了生命轨迹中最明亮、最久远的光芒。骨气穿破了历史的星空,划过了岁月的河流,超越了阶级、民族、时代的局限,在一切善良人们的心目中,掀起永不消失的波澜。
骨气是浩浩瀚海中的一眼泉,是茫茫夜空中的一颗星,是寥寥荒原中的一条路,是漫漫人生中的一支歌。有了它,思想就不会干涸,方向就不会迷失,前程就不会无望,生活就不会沉沦。
骨气是立足的根,骨气是活人的本。做人就是要有骨气,不能丢掉人格,失去尊严,失去尊严也失去了自我。让我们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原文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论语·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