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必得其情,乃制其术。”
——《鬼谷子·内楗第三》
鬼谷子说:“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必得其情,乃制其术。”必得其意,才“便出入”;必得其情,才能制其人。鬼谷子告诫人们在没有充分掌握实情的情况下,不要随便去游说他人,否则必会事与愿违。只有了解情况,再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这样才可以游刃有余地去推广自己的主张。
可见,“见”是“为”的前提,而“得”又是“制”的前提。所以“不知而为,必失其先;知而不为,必见其败”。“制”又分阴阳:“阴”就是因势利导,暗中引诱;“阳”就是飞扬进攻,据理力争。
要游说他人,“得情”是前提,不了解情况,就去做事的人是猛夫,正所谓明智之人不打无备之仗。关于此,韩非子就深谙此理。在古代,衡量忠臣的标准是“文死谏,武死战”,当君主有错时,大臣们要“冒死直谏”。但韩非子并不赞同让臣子去做无谓的牺牲,而是主张“进谏”要讲究技巧,大臣们要懂得根据具体情况,见机行事。如,宓子贱掣肘的故事便是很好的例子。
鲁国人宓子贱是孔子的学生,他当时在鲁国做官,常常向鲁君进谏,可是鲁君身边的大臣都故意为难他,以致任何政治主张都从没得到鲁君的采纳。在小人的间离下,鲁君打算把他调到单父为官。对此,他很担忧以后可能还会遇到小人的诽谤,假如鲁君还是听信谗言的话,那自己还是无法实现政治抱负,有所作为。于是心生一计,跟鲁君要了两名随员做副手。当他们风尘滚滚地到达单父上任时,当地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前来拜访。宓子贱就让副手把前来拜访的官员的名字都记下来,这两人遵命行事,可是在两人写字时,宓子贱却不时地拉扯他们的胳膊肘子,等两人把所有名字都写好时,宓子贱拿来一看,字却写得歪歪斜斜,简直是一塌糊涂。宓子贱一看就大发雷霆,当着所有的官员把两个副官狠狠地训了一顿,让这两个副官很是没有面子,又是冤屈又是生气。于是第二天,两人一气之下就向宓子贱递交了辞呈,宓子贱也没挽留,还火上浇油地说:“路上可要当心,若你们走起路来也像写字那样不成体统的话,是要摔跤的。”
两人回到鲁君身边的时候,打算向鲁君狠狠地告宓子贱一状,以解心头之恨。于是他们满腹怨恨地向鲁君汇报了宓子贱的所为,没想到鲁君一听,竟负疚地说:“这事不怪他,也不怪你们,他是故意做给我看的。当时他在朝廷为官时,经常发表一些有益于国家的意见,但是我左右的大臣往往故意找他的毛病,以使他的政治主张无法实现。你们在单父写字时,他故意用掣肘的做法,实际上是想告诫我以后要警惕那些专权乱谏的臣子,不要轻信他们而把国家大事耽误了。若不是你们回来禀报,恐怕今后我还会犯更多的错误。”
鲁君说罢,立刻派亲信到单父。使者一到单父见了宓子贱后,说道:“鲁君让我转告你,从今以后,单父不归他管,这里全权交给你。只要有益于单父发展的事,就自己做主去实施。只要每隔5年向鲁君通报一次就行了。”就这样,宓子贱在单父有大展身手的良好环境了。
原来宓子贱担心鲁君听信谗言,自己的政治主张难以实现,想亲自跟鲁君说这些事,可是又深知要“劝谏”的对象是个有生杀大权的君主,直谏是不智的。于是,他心生一计,上演了那出闹剧。让鲁君自己意识到奸诈隐蔽的言行对志士仁人的危害。宓子贱用“反制”的方法取得了主动权,得以放心大胆地实施自己的政治理念。
所以说,懂得“得情制人”,不仅可以成就自己的政治抱负,还能使现代的经营管理更加游刃有余。
在组织机构的管理中,管理者是需要经常跟上司沟通提意见的。意见能否被采纳,这需要“得其情,制其实”。向上司进谏时,如能注意说话的技巧,便能更易于成功。
例如,李先生是一家知名网企的总经理助理,他的顶头上司王总乃科班出身的技术人才,虽然在做企业方面可谓身经百战,但由于工作重点长期落在研发领域,因此对企业管理依然一知半解,残缺不全,常常将自己对管理的个人化的感性认识强加于此。出于对技术领域的个人情感,王总不仅越级插手技术部门的事,把管理的层级体系搞得乱七八糟,而且还在许多方面给予技术部门优惠待遇,严重损害了管理的公平原则,其他部门虽然表面上敢怒不敢言,但私下里无不怨声载道,人心浮动,让李先生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倍感吃力李先生曾经委婉地向王总反映,企业是一个整体,技术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唯一,希望他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管理上来,但王总不以为然,对自己的技术权威信心十足。
为此,李先生经过一番思考,最后想出了一个说服领导的方法。
他对王总说,真正意义上的领导权威包含着技术权威和管理权威两个层面,王总的技术权威已经牢固树立,而管理权威则有些薄弱,亟待加强。王总听后,若有所思。
李先生这次提建议,是肯定了王总的成就,然后委婉地提出他的不足,结果获得了成功。后来,王总逐步加强了自己在人事、营销、财务的方面的管理,企业的不稳定因素慢慢得到了控制,公司运营也逐步进入良好状态。李先生自己的各项工作也是顺风顺水,渐入佳境从李先生的经历,我们可以得到很好的启发:先肯定上司的立场,的确不失为向上司提意见的上等策略。因为,首先,它没有排斥上司的观点,而是站在上司的立场上,最终是为了维护上司的权威,出发点是善意的、良性的;其次,这种策略是一种温和的方式,能够充分照顾上司的自尊,易于为上司接受,效率较高。另外,这需要很强的综合能力,需要很高的社会修为,并非轻易能够提出,而且操作的难度较大;最后,这是锻炼能力的绝佳途径,如果能够针对不同情况,不断提出有效率的兼并上司立场的意见,久而久之,自己个人的领导能力亦会迎风而长,甚至来个飞速提升。以上的方法不仅是与上司相处的途径,更是“制人”术中最高的一招,让上司同意你的观点,按照你的办法去办事。这于他于你都有利。
在经营管理上,能否“制人”,还得看形势,形势可能对你有利,也可能对你不利,甚至可能会到无可挽救的地步,这时就要懂得放弃、撤退。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走并不代表自己没能力,在这个领域实力不够,但可能开辟了另一个领域,因为你保留了实力与资源。当然,这只是从“我撤”这个角度;也有可能是“敌撤”,那么我更有可能从中获得商机。敌退,则我更有市场、资源、人才,如果能率先得势而垄断它的退路,则更能获得廉价优质的剩余资源。关于此,法国著名企业家塔比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拥有近五十家企业,而绝大多数都是收购那些“退敌”得来的,像收购法国最大的商标公司之一“泰拉隆”,就是他预知对方的退路后先发制人的战略成就。
因此说,“得情”是“制人”的前提,“得情”更是“制人”成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