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酒书
早在远古时代,中华先民们就已掌握了以谷物为原料,以“蘖”为糖化剂酿造甜酒“醴”以及用曲作糖化剂造酒“鬯”的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用曲酿酒的国家。
周代已设置了专门的机构负责酿酒,且设有酒正、酒人、大酋等官职和专职酒匠,从管理到酿造技术均已相当发达。
到了秦汉时期,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酿酒业的发展。东汉许慎的《说文》记有曲的名称达10种之多。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有专卷记述造曲酿酒,其中介绍造曲方法达12种。这时我国的酒曲无论是品种还是技术,均已达到了较为成熟的境地。
秦汉以后,我国酿酒技术不断进步,酿酒工艺理论得到迅速发展,产生了许多酒专著。如(汉)崔浩的《食经》、曹操的《上九酿法奏》、(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南朝宋)佚名的《酒录》,以及《酒令》、《酒诫》等。这时,新丰酒、兰陵美酒等名优酒开始出现;黄酒、果酒、药酒、葡萄酒等酒品种也都有了发展。从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酒业大兴,酒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酒逐渐成为文学艺术的主题。产生了以酒为题的诗词歌赋。人们借酒抒发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忧思、对历史的慨叹,从而大大拓展了酒文化的内涵。
唐朝时,新丰酒、剑南春酒、荔枝酒、金陵春酒的酒味醇浓、品质优异已名扬华夏。在《古今图书集成》的《酒乘·酒篇名》中收录的酿酒专著有:李琎的《甘露经》、《酒谱》,宋志的《酒录》、《白酒方》、《四时酒要方》、《秘修藏酿方》,王绩的《酒经》、《酒谱》,胡节还的《醉乡小略》、《白酒方》,刘炫的《酒孝经》、《贞元饮略》,侯台的《酒肆》等。唐代李白、杜甫、自居易、杜牧等酒文化名人辈出,使中国酒文化进入了灿烂的黄金时期。
到了宋代,名酒品类增多。现今的江苏省境内当时就有金陵瓶酒、秦淮春酒、苏州小瓶酒、木兰堂酒、白云泉酒、百桃酒、清心堂酒、徐州寿泉酒、常州金斗泉酒、高邮五加皮酒、泗州酥酒等。
张能臣的《名酒记》就很好地记载了这些名酒的特点,有的以酿法精致得名,有的以水质优美盛名于世。宋代酿酒技术文献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其中,朱肱的《北山酒经》一书介绍酒的制法有13种之多,是我国古代酿酒历史上一部学术水平最高、最具权威性、最具指导价值的酿酒专著。
在宋代处于萌芽时期的蒸馏烧酒从元代开始迅速发展,占领了北方大部分市场,成为人们的主要饮用酒。这时名酒品类更多。宫廷用酒有马乳酒、太禧白酒、石冻春等;还出现了许多以产地命名的名酒,宋柏仁的《酒小史》中列有高邮五加皮、处州金盘露、山西太原酒、成都剑南烧春、关中桑落酒等。忽思慧的《饮膳正要》、韩奕的《易牙遗意》、朱德润的《轧赖机酒赋》、周权的《葡萄酒》等就出自这一时代。
明清时期的酒文献主要有:元怀山人的《酒史》、佚名的《墨俄小录》、《调鼎集》、袁宏道的《觞政》、沈沈的《酒概》、周履靖的《青莲觞咏》、《狂夫酒语》、顾炎武的《日知录·酒禁》、田艺蘅的《醉乡律令》、黄周星的《酒部汇考》、俞敦培的《酒令丛抄》、周亮工的《闽小记》、梁章钜的《浪迹丛读、续读、三读》、徐炬的《酒谱》、冯时化的《酒史》、高濂的《遵生八笺》、方以智的《物理小知》、谢肇涮的《五杂俎》、夏树芳的《酒颠》、陈继儒的《酒颠补》、屠本峻的《文字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尤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最为著名。该书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写成。书中对各种动植物食品,即食物本草和各种加工食品的来源、性味、疗效,以及烹饪和加工的方法都做了介绍。特别是对酒,可以说已把前人的成功经验集中在了一起。
酒文化与宗教哲学
1.酒与道教
早在道教形成之前,中国远古的酒文化就已经非常发达了,以致有商纣王耽于酒色而亡国之说。因此,我国远古神祀宗教深深浸染了浓厚的酒文化特色,其不但不禁酒,而且把酒作为祭奠神祉的重要供品,甚至还设有专门掌管宗教活动中敬酒事项的官职,称为“酒人”。据《周礼·天官·酒人》记载:“酒人掌为五齐三酒,祭祀则共(供)奉之。”早期道教受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并不一概忌酒,至于是否仍然以酒作为祭品,还有待考证。不过道教沿用了祭酒的称号,用来称呼高级神职。张道陵在蜀中创立五斗米道,设二十四治,治首即称“祭酒。”祭酒原为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只有德高望重者才能担任,五斗米道沿用此名,说明早期道士所行宗教职能与原来的祭酒有相通之处。后来,道士的称谓有了很大变化,祭酒成为对道士神阶的称谓之一,如道教经书《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说:“所以称为道士者,以其务营常道故也。”并指出道士有天真道士、神仙道士、山居道士、出家道士、在家道士、祭酒道士六阶。
道教戒律是约束道士的言行,不使其陷入邪恶的条规。早期的道教戒律并无不饮酒的条规。现存最早的道教戒律五斗米道《老君想尔戒》,分上中下三行,每行三条,共九条,皆无戒酒之条。金代全真道出,丘处机始创传戒制度,人道者必须受戒才能成道士。明末清初王常月创全真丛林,全真道龙门派声势大振,该教的《初真戒律》、《中极戒》、《天仙大戒》等合称“三堂大戒”,多达数百条,其中大量吸收了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和儒家的名教纲常思想,对生活各方面均作出规定。这些教规中有明确的不许饮酒的戒律。此时的一些教内文献,还明确了违犯这些教规的惩罚办法,例如《教主重阳帝君责罚榜》便作出“四酒色财气食荤,但犯一者,罚出”的规定。
道教历代仙真、历史人物中也多有与酒有不解之缘者。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八仙故事最初即与酒有关。八仙之名从晋代即有,人们对可集在一起的八位名流都可称为八仙。在唐代,人们盛称的八仙,在名义上乃因共好酒而成挚友的八位士大夫,是指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新唐书卷二百二·李白传》把他们叫作“酒八仙人”。他们的酒友诗谊已成为千古佳话,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更是脍炙人口:“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至于今天最流行的八仙说法,是信道之士在此基础上历代不断编撰,直到明朝才确定下来的。
2.酒与佛教
佛教是反对饮酒的,无论在家、出家,戒律上都一律禁止饮用。对于酒的定义和分类,经、论、戒典多有详说。
戒酒为大、小乘共同的律制,出家、在家四众皆须恪守。原始佛教之根本经典《阿含经》即载佛陀所宣说五戒,即不饮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是为佛教徒所要遵守的五种基本行为准则,由此断除恶因、进求佛果。
关于饮酒的过失,三藏诸部经典有或简或细的归纳概括,根据对象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针对世间的在家人,多从一般现实生活、事业、财富的得失,利弊而言,以契合他们的层次。如《阿含经》的《阿雀夷经》堪为代表。经中佛陀向富商善生说法,告诫他世间有六种恶行能损财业。第一种即是沉酒于酒,其失有六: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易生斗争,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悉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唯有加以避免,才会财业日增,生活和乐。
另一类是针对信人的四众弟子,特别是对出家众人的开示,不仅止于世间善恶得失,进而更上升至饮酒对出世的终极解脱的极大危害。如《四分律》之十过、《大管度论》之三十五过、《州时经》之三十六失等,皆列举饮酒所产生的过失,总之酒是昏狂之药,一切严重的过失都因此而生。如《多论》以为此戒极重,能使人作四逆重罪,并能使人因酒醉而破犯一切戒、造一切恶,实是昏神乱思、放逸之本。故经律中每每将酒譬喻为毒药,甚至有宁饮毒药不可饮酒的教诫。
酒既为残贤毁圣、败乱道德的恶源,亦能令一切众生心生颠倒,失慧致罪,所以戒律不仅禁止自己饮酒,而且禁止教人饮酒,不得操持、沾染任何酒业、酒缘。如《大爱道比丘尼经》云:不得饮酒、不得尝酒、不得嗅酒、不得卖酒、不得以酒饮人、不得谎称有病欺饮药酒、不得至酒家、不得和酒客共语。《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明申在家居士不得作沽酒的行业,视之为不道德的邪业,为之必相思果。从早期经典的记载来看,这些戒律在佛陀时代的印度产生过实际的影响。如《佛说戒消灾经》载,在佛法弘化初期的中心舍卫国,当时有一个县皆奉行五戒十善,全县界内没有酿酒者,一位大姓子弟甚至因犯戒饮酒,被父母逐出了家门。不过,佛教徒亦非绝对地不可饮酒。依律制,倘患病必须以酒为药,或饮,或含口中,或以酒涂疮,都不为犯戒。对原本嗜酒,出家后因戒酒而病瘦不调的僧人,佛陀也非毫不通融,一味禁制,而是为其略开方便之门。又如《毗尼母经》卷五也有允许病酒者于瓮上嗅酒昧、以酒身、吃用酒和面做的酒饼,乃至于酒中自溃的记载,不过这些方便,在佛陀入灭后,亦成为引生争论的问题。佛陀入灭后一百一十年(公元前276年)前后,毗舍离城的跋阁子比丘僧团,将戒律上较琐细的十事,当作例外而允许实行,被保守传统的上座部长老系统视为离经叛道,遂召集僧团大会,判为“十种不清净事”,从而直接导致了著名的第二结集和大结集,造成了整个佛教僧团的分裂,即保守的上座部和对佛法持开放理解态度的大众部的公开对立。在这十事中的第七事,就是毗舍离的僧人“和水饮酒”以治病,认为不违戒律,清净不犯,而上座部长老的裁决是非法的。汉传佛教所承授的《四分律》,准许僧人在有病而其他药治愈不了的情况下,以酒为药,非唯“和水饮酒”,直接服饮也是可以的,较原始佛教似为宽松。但为防止滥行,《南山戒本疏》又特别强调,不是有病就可饮药酒,而是必须用其他药遍治不愈后,才能服用。
酒与文艺
一、散文与酒
散文是文学的一大体裁。自六朝以后,为区别韵文和骈文,将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全部归为“散文”;后又泛指除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五四”以后,将现代散文、小说、诗歌、戏剧并称为四大文体。现代散文又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者包括杂文、随笔、报告文学、游记、传记、小品文等;狭义者则专指表现作者情思的叙事、抒情散文。散文以表现性情见长,其形式自由、结构灵活、手法多样,可叙事、抒情、议论各主其事,也可兼而有之。
历代关于酒方面的散文是很多很多的,在此仅能列举若干。如东晋庚阐的《断酒戒》、戴逵的《酒赞》及刘伶的《酒德颂》;南朝梁刘潜的《谢晋安王赐宜城酒启》;北魏高允的《酒训》;唐代王绩的《醉乡记》、皮日休的《酒箴》;宋苏轼的《书东皋子传后》;明周履靖的《酒德颂和刘伶韵》;清代黄九烟的《论饮酒》等。在司马迁的《信陵君列传》及《荆轲传》中,以及其他不是专论酒散文中,均对饮酒有深刻的描写。现列出几篇美文以供大家欣赏。
1.《论语》中有关酒的描写
酒质方面:“沽酒不食”。因为当时喝的是古代黄酒,而且是从市场上零沽的酒,往往容易酸败,故孔子喝的是“家酿酒”。
饮酒的度:“不为酒困”;“唯酒无量。不及乱”。“不为酒困”可理解为“不是有人请你喝酒你必去”及“从来不因喝醉”而误事伤身。孔子还说:“损者三乐。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他将骄傲、闲游、醉酒并列为有损德行的三种喜好,这与《酒诰》中的“不崇(酗)饮”、“不湎于酒”的观点是一致的。“唯量无量”这四个字,有人理解为不能给所有的人规定统一的饮量;也有人解释为孔子酒量很大或很小。这都无所谓,关键是不要喝多了。这也与《酒诰》中的“德将无醉”的意思是相同的。
讲究礼节:“有酒食,先生馔”;“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君子不争”。这里说若有酒和菜,要先让父母享受;孔子和本乡人一起饮酒后,一定要等拄着拐杖的老者先出门后,自己才出去;按周礼在举行射箭比赛后,要“下而饮”,互相敬酒祝贺,要注意谦虚。另外,古代国君在厅堂内建有放置空酒器的土台,称为“反坫”,为招待别国国君举办国宴时专用。故孔子认为管仲不是国君而家设“反坫”是失礼之举。他说:“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古代,将天子祭祀祖先的形式称为稀,而鲁国经天子特准则可举行褅祭,但第一次献酒是祭太祖亡灵的,叫“灌”,然后再祭列祖列宗,而且在祭祀前,要注意斋戒,即不能喝酒等。可是有人违背这一规定,所以孔子就生气。他说“褅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据《论语》记载:“子之所慎,齐(斋)、战、疾”。即孔子将斋戒、战争、流行病同等看待。
此外,孔子还主张饮酒时须使用相宜的酒杯等。
《论语》中的上述“饮酒观”,有些至今仍然是可取的。《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长期成为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本。《大学》由孔子的学生荀子所作;《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子思,他是孔子的学生曾子的学生;《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所著,而孟子则受业于子思的门人。
2.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是他被贬于滁州任太守时所写的一篇山水游记。滁州地僻事简,而作者为政以宽,又正值年岁丰稔,因此能放情于山水之间。文章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幽深秀丽、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既畅达地表现了他与游客在亭中饮酒赏景的欢乐情景,也委婉含蓄地流露出作者对构陷者的不满和爱国忧民的思绪;并反映了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状态,可谓情景交融、蕴意深广。
在写作手法上,语言骈散兼行、音调和谐振作、文气舒缓;写景由远及近、由面到点;通篇采用判断句和自问句的句式,连用了21个“也”字,是文赋的新形式,开了连用“也”字之端;全文写到与饮酒有关的饮、杯、酿、酒、酣、醉字有16处,名副其实,为酒文化的一朵奇葩,真具有“耐读”的价值,故将全文录释如下。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幕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中者,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呜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智仙:和尚之名。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得之心而寓之酒: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若夫:象那。霏:雾。云归:古人以为云是自山中的,故又回去了。暝:昏暗。伛提携:弯腰曲背的老人牵扯着小孩。簌:菜蔬。射者中:古代饮宴时有一种“投壶”的娱乐,以矢投壶中,投中者胜,酌酒给负者饮。弈者胜:下棋的赢了。翳:遮盖。鸣声上下:飞鸟忽然在高处叫,忽然在低处叫;或理解为鸟叫声忽高忽低。庐陵:今江西吉安市。
3.司马光的《训俭示康》
这是司马光训诫儿子司马康的一篇散文,要他崇高节俭,不要追求奢靡。文中以实例作对比,并采用现身说法,使晚辈读来觉得亲切,容易接受,今天看来,仍可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兹将其中开头的几句及述及饮酒的两段揖录如下,供参阅。
“吾本家寒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来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近岁:近年。类:大都。天圣中:天圣年间,“天圣”为宋仁宗年号。先公:司马光称已故的父亲。三行五行:给客人斟酒的次数。酤:通“沽”,买酒。止:只不过是。脯:干肉。醢:肉酱。羹:汤。相非:相互讥评或认为不对。会数而礼勤:聚会次数多而礼意殷勤。“数”作“屡”解。数月营聚:先用几个月时间为请客做准备。苟:如果。鄙吝:没见过世面,舍不得花钱。盖鲜:几乎没有了。居位者:居高位有权势的人。虽:即使。忍助之乎:忍心助长这种坏风气吗?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天门内,听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听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听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
治居第:修住宅。听事:听取、处理公事、接待宾客的厅堂。仅容旋马:仅能让一匹马转过身。隘:狭窄。太祝、奉礼:太祝和奉礼郎,是太常寺的两种官,主管祭祀,通常让功臣的子孙担任。得于酒市:在酒馆里找到他。上:皇上。清望官:清高有名望的官。觞:酒杯,这里指喝酒。上以无隐,益重之:宋真宗因为宰相不隐瞒实情而越发尊重他。
4.酗酒和嗜酒的文章——《酒祸》
《酒祸》将酗酒和嗜酒者造成的后果,以一言以蔽之,完全归咎于酒;并对当事者酒后的不良形象作了描述。笔者认为,应对酒的作用有个较全面、正确的评价;文中的一些现象,也应从饮酒者本身找其原因。因为若能做到科学饮酒,则“何祸之有”?所以该文的题目至少应改为“酗酒之祸”较为妥当,“酗、之”二字不宜省略。现将全文揖录如下,供参阅。
酒祸
诫曰:“酒是伤人之物,平地能生荆棘。惺惺好汉错迷,醉倒东西南北。看看手软脚酸,蓦地头红面赤。弱者谈笑多言,强者逞凶半力。官人断事乖方,史典文书堆积。狱座不觉办逃,皂隶横遭马踢。僧道更是猖狂,寺观登时狼藉。三清认作三官,观音唤用弥勒。医卜失志张慌,会饮交争坐席。当归认作人参,丙丁唤作甲乙。乐人唤笛当箫,染匠以红为碧。推车哪管高低,把舵不知横直。打男骂女伤妻,鸡犬不得安宁。扬声叫讨茶汤,将来却又不吃。妻奴通夜不眠,搅得人家苦极。病魔无计支持,悔恨捶胸何益。”
皂隶:古代贱役。三清:道教所尊的三位最高尊神。三官:道教所信奉的天官、地官、水官三种。弥勒:佛教大乘苦萨。
从上文可见,所谓“酒祸”的提法是古已有之,对酒的功用的评价,以及对如何饮酒问题的讨论,估计还将继续很长时间。
二、小说与酒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大名著小说,均多次写到酒。《聊斋志异》、《三言二拍》等很多作品,也都与酒有关。例如在《老残游记》中,作者借酒虚构故事;《金瓶梅》中的“李瓶儿私语翡翠轩、潘金莲醉闹葡萄架”;在《镜花缘》中,描写了武则天如何醉酒呈淫威;《儒林外史》中的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官场现形记》中的“摆花酒大闹喜春堂,撞木钟初访文殊院”……在现代著名作家鲁迅、巴金等的小说中,也离不了酒。而且,通常是在小说中写到酒的相关情节,都较为生动、可读性较强。
1.《水浒传》中有关酒的描写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其作者为元朝人施耐庵,也有人说是明初人罗贯中。明高儒《百川书志》著录其所见本,署“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在流传过程中,它的版本有一百二十回、一百一十五回、七十回的,其中七十回本有清初人金圣叹的批语,较为流行。
该书中写到吴用智取生辰纲;武松景阳冈醉酒打死猛虎、醉打孔亮、醉打蒋门神;宋江浔阳楼酒醉题反诗;林冲风雪山神庙酒后杀仇人;鲁智深醉杀镇关西、醉闹五台山;连宋江、李逵等人之死,也均因饮鸩酒所致。
其中七十回本中的第十六和十七回所载的“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很值得人们永远记取,因为这就是利用了有些人平时贪饮而思想上麻痹的心理。故事的背景是这样的:北宋末年,蔡太师蔡京做寿,京内外官吏都向他孝敬礼物;他的女婿北京大名府留守梁中书,也收买了十万贯钱的金珠宝贝,派提辖杨志押送给老丈人。当时吴用、晃盖等七人预先得此消息,便扮作贩枣人,另找闲汉白胜扮作卖酒的,共同布置圈套,让押送礼物的15人就范。现摘录其中几小段如下。
……没半碗时,只见远远地一个汉子,挑着一副担桶,唱上冈子来;唱道: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那汉子口里唱着,走上冈子来松林里歇下担桶,坐地乘凉。众军看见了,便问那汉子道:“你桶里是什么东西?”那汉子应道:“是白酒”。……杨志道:“你这村鸟理会得什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
那挑酒的汉子看着杨志冷笑道:“你这客官好不晓事!早是(本来)我不卖与你吃,却说出这般没气力的话来!”
正在松树边闹动争说,只见对面松林里那一伙贩枣子的客人,都提着朴刀走出来问道:“你们做什么闹?”那挑酒的汉子道:“我自挑这酒过冈子村里卖,热了在此歇凉。他众人要问我买些吃,我又不曾卖与他,这个客官道我酒里有什么蒙汉药,你道好笑么,说出这般话来?”那七个客人说道:“呸!我只道有歹人出来,原来如此。说一声也不打紧。我们正想酒来解渴,既是他们疑心,且卖一桶与我们吃。”那挑酒的道:“不卖!不卖!”这七个客人道:“你这鸟汉子也不晓事!我们须不会说你。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一般还你钱,便卖些与我们,打什么不紧?看你不道得(不能算是)舍施了茶汤,便又救了我们热渴。”那挑酒的汉子便道:“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说的不好,又没碗瓢舀吃。”那七人道:“你这汉子忒认真!便说了一声,打什么不紧?我们自有椰瓢在这里。”只见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来。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把枣子过口(下酒)。无一时,一桶酒都吃尽了……
那对过众军汉见了,心里痒起来,都待要吃……
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在松树旁边,指着那一十五人,说道:“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相觑,都软倒了。那七个客人从松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枣子都丢在地上,将这十一担金珠宝贝都装在车子内,遮盖好了,叫声“聒噪”(打扰了,对不起)!一直望黄泥岗下推去了。杨志口里叫苦,软了身体,挣扎不起。十五人眼睁睁地看着那七个人都把这金宝装了去,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得。
我且问你(作者问读者):这七个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吴用、晁盖、公孙胜、刘唐、三阮(指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兄弟三人)这七个。却才那个挑酒的汉子便是白日鼠白胜。却怎地用药?原来挑上冈子时,两桶都是好酒,七个人先吃了一桶,刘唐揭起另一桶的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只是叫人死心塌地。次后吴用去松林里取出药来,抖在瓢里,只做走过来饶他酒吃,把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又假意兜半瓢想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这个便是计策。那计较(计策)都是吴用主张。这个唤做“智取生辰纲”……
2.《西游记》中有关酒的描写
《西游记》由明代吴承恩所作。其中“孙悟空大闹蟠桃会”的情节较为生动,现节录如下。
那里铺得齐齐整整,却还未有仙来。这大圣点看不尽,忽闻得一阵酒香扑鼻;忽转头,见右壁厢长廊之下,有几个造酒的仙官、盘糟的力士,领几个运水的道人,烧火的童子,在那里洗缸刷瓮,已造成了玉液琼浆,香醪佳酿。大圣止不住口角流涎,就要去吃,奈何那些人都在这里。他就弄个神通,把毫毛拔下几根,丢入口中嚼啐,喷将出去念声咒语,叫“变!”即变做几个瞌睡虫,奔在众人脸上。你看这伙人,手软头低,闭眉合眼,丢了执事都去盹睡。大圣却拿了些百味八珍,佳肴异品,走入长廊里面,就着缸,挨着瓮,放开量痛饮一番。吃了多时,醉了。自揣自摸道:“不好!不好!再过会,请的客来,却不怪我?一时拿来,怎生是好?不如早回府睡去也。”
(孙悟空回到花果山水帘洞后)众怪闻言大喜,即安排酒果接风,将椰酒满斟一石碗奉上。大圣喝了一口,即龇牙咧嘴道:“不好吃,不好吃!”崩、芭二将道:“大圣在天宫吃了仙酒仙肴,是以椰酒不甚美口。常言道:‘美不美,乡中水’。”大圣道:“你们就是‘亲不亲,故乡人’。我今早在瑶池中受用时,见那长廊之下,有许多瓶罐,都是那玉液琼浆。你们都不曾尝着。待我再去偷他几瓶回来,你们各饮半杯,一个个也长生不老。”众猴欢喜不胜。大圣即出洞门,又翻一筋半,使个隐身法,径至蟠桃会上。进瑶池宫阙,只见那几个造酒、盘糟、运水、烧火的,还鼾睡未醒。他将大的从左右胁下挟了两个,两手提了两个,即拨转云头回来,会众猴在于洞中,就做个“仙酒会”,各饮几杯,快乐不提。
3.《三国演义》中有关酒的描写
《三国演义》由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所作;清初毛宗岗又作了一些,成为现在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该书中对酒作生动描述的情节有:桃园三结义;周瑜装醉使蒋干中计;关云长单刀赴会、温酒斩华雄;曹操大宴铜雀台,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等。这里仅将“桃园三结义”节录如下。
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镇然后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次日,于桃园中,备下鸟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性,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生,只愿同年山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祭罢天地,复宰牛设酒,聚乡中勇士,行三百余人,就桃园中痛饮一醉。
刘备:字玄德,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在“吴蜀夷陵之战中大败”,不久即病故。关羽:字云长,蜀国大将,被孙权袭取荆州,他败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兵败被擒杀。张飞:字益德,与关羽同称“万人敌”,从刘备攻吴,临行,被部将刺死。黎庶:平民。
4.《红楼梦》中有关酒的描写
《红楼梦》前八十回清曹雪芹作,后四十回由高鹗所续。在这部小说中描写酒的内容,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几乎全书都贯穿着酒,从第一回至第一百一十七回,直接描写喝酒的场面有60多处,全书共出现“酒”字580多处;二是发酵酒、蒸馏酒、配制酒三大类酒品都写到了;三是提到各种饮酒的名目有二三十种,如年节酒、祭奠酒、贺喜酒、祝寿酒、生日酒、待客酒、接风酒、饯行酒、赏花酒、中秋赏月酒、赏雪酒、赏灯酒、常舞酒、赏戏酒等,不一而足;四是不但描写饮宴、饮酒、醉态等情景,还述及酒的知识及酒德等方面;五是将饮酒与文学艺术联系在一起,在饮宴中采用了行雅令、俗令、击鼓传花等形式,并体现了各种酒礼和酒俗。第四十回的“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可谓将饮酒场景推向到极致。还应注意的是,在第五回和第十一回中,曹雪芹特意两次引出了秦可卿房中那幅“海棠春睡图”两边秦太虚写的这副对联:
嫩寒锁梦因春冷,
芳香袭人是酒香。
这里仅摘录第四十回中有关饮酒的一小段内容如下,就可足见贾府“饮酒成风”的状况。
贾母道:“就铺排(条桌和红毡子)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回来咱们就在缀锦阁底下吃酒,又宽阔,又听的近。”众人都说:“好”。贾母向薛妈笑道:“咱们走罢,他们姐妹们都不大喜欢人来,生怕腌赞了屋子。咱们别没眼色儿,正经坐会子船,喝酒去罢。”说着,大家起身便走。探春笑道:“这是那里的话?求着老太太、姨妈、太太来坐坐还不能呢!”贾母笑道:“我的这三丫头倒好,只有两个玉儿可恶;——回来喝醉了,咱们偏往他们屋里闹去!”
看了作者如上绘声绘色地描绘的“宴饮图画”,不免使人有“未饮先醉”之感。自然不必再举别的“酒例”了。
5.《宋人平语·碾玉观音》中有关酒的描写
这是《京本通俗小说》中的一篇,明末冯梦龙将其收入《警世通言》,题目改为《崔待诏生死冤家》。全文在诗词或散叙中多次写到酒,笔调自然流畅。现只将其下篇开头的一段摘录如下,就可以明了作者的笔法及酒与这篇小说的关系。
宋人平语
碾玉观音
(下)
竹引牵牛花满街,
疏篱茅舍月光筛。
琉璃盏内茅柴酒,
白玉盘中簇豆梅。
休懊恼,
且开怀,
平生赢得笑颜开。
三千里地无知己,
十万军中挂印来。
这首“鹧鸪天”词是关西秦州雄武军刘两府所作。从顺昌大战之后,闲在家中,寄居湖南潭州湘潭县。他是个不爱财的名将,家道贫寒,时常到酒店中吃酒。店中人不识刘两府,欢呼啰唣。刘两府道:“百万番人只等闲,如今却被他们诬罔!”做了这首“鹧鸪天”,流传直到都下。
茅柴酒:一种味苦的酒。挂印:当元帅。鹧鸪天:词调名。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县。刘两府:南宋抗金将刘锜。顺昌:今安徽省阜阳县。啰唣:语多声杂。番人:指金兵。诬罔:这里是轻蔑之意。
三、书法、篆刻与酒
1.书法与酒
书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瑰宝之一。其仅凭抽象性的点线运转就可达到至美的境界,且力求美化,尤其讲究笔法、笔势、笔意,并在微妙迭见的变化中达到圆满。这种无声的灿烂和和谐,任何人如果没有扎实的功夫,是难以表达出来的,更不能相信主要归功于什么“酒力”之说。据说书法大师王羲之等,每见金文刻石刻字,即坐卧其旁,探索笔势,体会其五光十色的神采,领略其音乐般轻重缓急的节奏。欧阳询年轻时,见到军事家李靖所书的碑文,端详之后,离去又返回,疲劳了就坐下来揣摩,并在碑旁住下,体会了3天才走。
唐代的张旭可谓中国的“草圣”,唐文宗李昂将他的狂草与李白的诗歌、斐景的剑舞看成世间的“三绝”。而他的“草书”,往往是在酒后完成的。在杜甫的《饮酒八仙歌》中,就有“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的诗句。时人称他为“张颠”,称他的狂草为“醉墨”。其实他也不是真醉,他的酒后呼叫狂走不过是乘兴运气使平时练就的功夫更好地发挥而已。苏轼也对“醉墨”颇为欣赏,将其作为新建屋堂之名:“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消百忧。”唐代大臣、书法家颜真卿,20多岁时在长安就学于张旭,35岁时又在洛阳向他讨教。张旭向颜真卿讲授过魏朝书法家钟鹞提出的笔法十二意。颜真卿从张旭得笔法,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道劲郁勃,使古法为之一变,开创了新风格,对后来影响很大,人称“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
据《明皇杂录》载:唐玄宗自己不善于书法,却也对其爱好。有一天,他问苏瑕:“草书难得其人,谁可?”苏環答道:“臣不知道他,臣男颋为文甚速,可备使令。然性嗜酒,幸免沉醉,足以了事。”苏環希望不要将儿子灌得大醉,就能写好。但苏颋被召进宫后,酒犹未解,还吐在殿上了。玄宗命中贵人扶他躺在御幄前,还亲自拿被子给他盖好。苏颂醒后,“援笔立就”。玄宗看了他的草书,非常高兴,抚摸着他的背道:“知子莫若父!”这个例子也说明真正喝多了是无法写,更不可能写好的,只有睡醒后尚可。
苏轼可谓我国文化史上少有的全才,诗、文、书、画无不精妙,在诗文上为唐宗八大家之一,在书法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大家”,但他酒量很小,却是酿酒专家。
2.篆刻与酒
篆刻的起源晚于酒的出现和文字的诞生,它是随着陶器刻画符号而产生,随着文字的运用而发展的。
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工匠们在制作盛酒陶器时,在器皿上刻制表明制作者或拥有者等内容的符号,这就是《礼记·月令篇》所记的“物勒工名”;后来,工匠们为了方便,就用硬质材料刻制成印范,直接印制到陶器泥坯上,加以烧制。
酒字首次出现于篆刻,是在新莽时期的官印中,当时文化教育界最高长官的“祭酒”官印,刻有“新成左祭酒”字样;明清篆刻家中的一大批嗜酒者,在自己的印章中,也表现了对酒的喜爱和对酒的寄托之情,如何震的“沽酒听渔歌”、林皋的“案有黄庭尊有酒”、苏宣的“深得酒仙三味”、黄士陵的“酒国功名淡书城岁月闲”等,成为我国自秦汉以来篆刻艺术中最具特点的精品。
四、绘画与酒
在我国,历代文人墨客都离不开酒,不但诗坛书苑如此,绘画界的名家们更是“雅好山泽嗜杯酒”。绘画必须有娴熟而深厚的技巧和功底,这样才能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并心有所感而寄于笔墨。也许喝酒能唤起身心的记忆和所谓的灵感吧,所以有人认为古代的画家都是好饮者。其实不然,在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也有不少画家是滴酒不沾,至于那些好饮者,也是因时、因地、因量而异的,常常是“喝到一定分上”,即恰到好处。
因此,中国历代名画有很多都与酒文化的题材有关。可以说,绘画和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不解之缘。唐代“画圣”吴道子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泰山北斗。他名道玄,画道释人物有“吴带当风”之妙,被称之为“吴家样”。据说:他曾经一天画出嘉陵江三百里山水的风景。在《历代名画记》中就有关吴道子的记载,表述“每欲挥毫,必须酣饮”。
而五代时期被称为“异人”的励归真则是平时身穿一袭布裹,出入酒肆就如同出入家门。据载,励归经常说:“我衣裳单薄,所以爱酒,以酒御寒,用我的画偿还酒钱……”其实,励归真最善画牛虎鹰雀,而且画得非常生动、传神。传说:南昌果信观的塑像,因常有鸟雀栖止,鸟粪污秽塑像而使人犯愁。励归真知道了以后,在墙壁上画了一只鹊子,从此鸟雀绝迹,塑像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可见其画技之高深。
元代喜欢饮酒的画家也很多,最著名的元四家: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璜。其中,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善画山水、竹石,一般作画多在酒后挥洒。王蒙字叔明,号黄鹤山樵,传说向他索画往往许他以美酒佳酿,而《海吏诗集》中的“王郎王郎莫爱情,我买私酒润君笔”的诗句中的王郎就是王蒙。
明代画家唐寅,字伯虎,筑室于桃花坞,也是饮酒作画,以卖画为生;求画者往往携酒而来,以得一画。
“扬州八怪”是清代画坛上的重要流派,而“八怪”中有好几位画家都好饮酒。罗聘,字两峰,以画《鬼趣图》而出名。他死后,吴毅人写诗悼念他,还提到了他生前的嗜好,“酒杯抛昨日”,其饮酒的知名度由此就可见一斑了。
郑燮,名攫,字克柔,号板桥,以画竹兰而著称,曾写过流传千古的“难得糊涂”,可见其与酒结缘的程度了。据说:当时扬州有个盐商向郑板桥求画不得,因见郑板桥往往给送狗肉的人“作一小幅报之”,于是就乘郑板桥出游之际,预先在一个竹林里的大院落中烹好了狗肉等候。郑板桥在饮酒和吃了狗肉之后,便主动问主人家墙壁上为何不挂字画。主人称:“这一带无好的字画,听说郑板桥颇有名望,然老夫未曾见其书画,不知其果佳否?”郑板桥听了,按捺不住了,便将盐商早已准备好的纸张“一一挥毫竟尽”。就这样,一般“富商大贾虽饵以千金”而不可获取郑板桥的字画,这个盐商竟以些许狗肉和酒就轻易地得到了,这里当然不能否认酒肉对郑板桥所起的作用了。八怪中最喜欢酒的莫过于黄慎。他字恭慰,号瘦瓢,善画人物、山水、花卉,草书亦精。《听雨轩笔记》中说他“性嗜酒,求画者具良酝款之,举爵无算,纵谈古今,旁若无人。酒酣捉笔,挥洒迅疾如风”。《瘦瓢山人小传》中说他“一团辄醉,醉则兴发,濡发献墨,顷刻飘飘可数十幅”。黄慎能以草书的笔意对人物的形象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笔不到而意到。在《醉眠图》里,他把铁拐无李拘无束、四海为家的生活习性,粗矿豪爽的性格,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正如郑板桥所说的那样:“画到神情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
古代与饮酒有关的名画也比比皆是:东汉壁画《夫妇宴饮图》;“砖印壁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之——阮籍》;晚唐孙位的《高逸图》,此图原应是画“竹林七贤”的,因图只存山涛、王戎、刘伶、阮籍四人,故残卷得“高逸”之名;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南宋刘松年的《醉僧图》;明代刘俊的《雪夜访普图》,是宋代赵匡胤雪夜走访大臣赵普的历史故事图;明代仇英的《春夜宴桃李图》,这是一幅文人士大夫宴饮的图画;明代丁云鹏的《漉酒图》,此图描绘了陶渊明过滤酒的场面;清康熙的《五彩钟馗醉酒像》等。上述作品充分地说明酒与绘画的确历来就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不解之缘。
五、酒与影视
通常,凡是影视屏幕上呈现与酒有关的内容,大多是真实生活的写照,即生活中就有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
在国际外交活动中,例如电视报道的重要签约仪式,在双方代表签字后,人们往往手持大半杯红葡萄酒,较广泛地相互碰杯后再饮一口酒或一饮而尽。而有关的宴会上,也少不了红、白葡萄酒;在较隆重的仪式上,则使用香槟酒。
在外国的一些影视中,往往有这样的场面:一个人为了发泄某种不良情绪,就像喝软饮料似的喝白兰地等烈性酒而致醉;而有好友造访时,主人则会根据双方的饮酒习惯,斟上大半杯红酒之类的酒,通常无下酒食品,喝不喝、喝多少均随意,如果客人兴致浓,也可自己再动手倒酒,想喝多少倒多少;但在饭店、酒吧或举行冷餐会、鸡尾酒会等聚会时,就使用相应的酒,这些具体场面都可从影视上看到。有时也有酒鬼出现在街头等处的镜头。
在国内影视上看到的饮酒场面,往往喝的是白酒和啤酒,频频劝酒、敬酒、碰杯、举杯、干杯,而且菜肴满桌,大多还较文明,但有的最终杯盘狼藉,甚至大打出手。在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张忠良大宴宾客,有其妻(已沦为佣人)素芬痛楚难忍而打烂酒杯的场面。当然也有如《地道站》中,日本鬼子因贪杯而被炸的镜头。在《牧马人》中,即使是最为简单的婚礼,也有人在喊“大家男的喝酒、女的喝糖。”但有的影片当中的新花样不知从何而来的素材,例如在《红高粱》中提到“我爷爷”因往发酵容器中撤尿,酿出了百年不遇的好酒,结果竟害得有的人也想仿而效之,酿成当今天下第一好酒。这种片子还拿到外国去放映,使有些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在“男人拖长辫子、女人缠小脚布”的阴影上,又增加了“撒尿酿酒”的“新技术”。不是吗?在有的电视中,就有个别外国人来中国时间:你们做的酒中都撒有尿吗?还有,笔者已提过多次,至今仍有不少电视台还在不断地播放白酒的广告,不知要延续到何年何月?再有,有的人对《想入非非》中喝酒如同喝水的“陪酒专员”,也表示羡慕,不知主张“豪饮”、渲染“豪饮”、以“豪饮”为荣的观念和风气,到哪年哪月才能根本消除?
六、音乐、曲艺与酒
1.音乐与酒
在国外,早在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就定有“酒神节”。人们视“酒神”为丰收和欢乐的象征,对酒神如同对待庄重的太阳神那样虔诚地礼赞、纵情地歌颂。这种“酒神赞歌”以其抒情合唱诗的特点一经出现,便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到公元前6世纪末,已发展成由50多名成年男子和男孩组成专门合唱队,进行表演竞赛的综合艺术形式。也正是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古希腊后来的戏剧和音乐艺术。拉索斯、阿里翁、品达罗斯、西摩尼得斯、巴克基利得斯等,都是在那个时代创作酒神赞歌的著名诗人。其中有些作品至今仍有保存,如巴克基利得斯有两首这类诗歌仍完整无缺地在继续流传。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许多诗歌、词、曲等都是可以人乐歌唱的:如魏晋“竹林七贤”之一的阮藉弹吟的古琴曲《酒狂》,就一直流传至今;唐代诗人的《阳关三叠》:“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情景交融、情深意切,当时即被谱曲传唱,至今仍深受人们喜爱。目前,音乐界不断出现演奏或演唱古诗词等的节目,但表演者多为一般乐手和歌手,恕笔者直言,其中真正能演至所谓“基本到位”者甚少,期盼在不久的将来,能有这方面才能的“名家”甚至有资格代表时代的“大家”出现,这不应看成是一种奢望吧!
长期以来,我国各民族民间还流传着各种内容和风格的“酒歌”,即在婚礼、节日、亲友团聚等场合饮酒时所唱的风俗性歌曲。歌词也有即兴编写的,内容多为祝福、赞美、劝酒等方面。各地曲调不一,但大多比较明快。苗族同胞婚礼时所唱的酒歌尤为精彩,有成套的歌词和固定的曲调,全套共360行,1500多字,分有9个部分,通常要唱一天一夜。侗族同胞的酒歌有2种歌唱形式,即男女对唱,2人领唱、众人和之的合唱,通常开头和结尾时为对唱,饮宴高潮时为合唱。汉族的“酒曲”和“酒席歌”、瑶族的“酒歌”、藏族的“昌鲁”、壮族的“铜葫芦歌”、裕固族的“阿克克楞耶尔”等,均为这类民歌。
在当代的音乐领域,“酒歌”也层出不穷,《祝酒歌》、《酒干淌卖无》等可谓其中的名曲。
音乐对饮酒者的情绪会产生影响,这是古人早已掌握的常识,今人在这方面更是大做“文章”。例如:美国明尼苏达州有家音乐酒吧的老板,在对顾客听不同音乐后的心理状况进行长期观察和研究后发现:在音乐节奏缓慢时,顾客的饮酒速度会加快,一杯接一杯地喝;而在听到急旋风式快节奏的乐曲时,反而会慢啜细尝。于是,为了提高收益,老板在掌握了这一规律后加以运用,经常向顾客播放一些调子低沉、哀怨悲伤的音乐。而香港某个厂家则生产一种能奏出5种优美旅行音乐的酒杯,只要触摸到酒杯或向杯中斟酒、端杯饮酒,酒杯就会产生动听的乐曲声。如前所述,就时空而言,音乐是三大艺术形式之一,因此最好不要喝闷酒,应将饮酒和听音乐结合起来。例如:在一对老人共饮时,某些悲伤的乐曲能安慰他们的暮气,消除他们的怨恨,把对时光流逝、某些往事的悲伤转移成对乐曲理解的悲伤,产生共鸣,这时酒味似乎也会更醇美。当然,一对恋人在共饮时,可以听些纯清、欢快的乐曲。
国外还有人在音乐与酿酒的关系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例如:日本某清酒厂曾作过这样的试验:在生产区安装12个扩音器,分别对制米曲、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播放音乐,从而酿造出了品质优良的“纯米酒”、“辛口酒”。因为音乐的旋律促进了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故提高了“米曲”和经发酵所得酒液的品质,使成品酒的香味更美。各种音乐均会对一切生物有作用,但如上所述的例子,应进一步深入研究。
2.曲艺与酒
相声大师侯宝林的著名段子《醉酒》可谓众所周知,他将两类“醉酒者”刻画得栩栩如生,使人听了忍俊不禁。这段相声分两部分:前面模拟一个没有真醉而借酒装醉的人物,后面表现两个基本上喝醉了但又不承认喝醉者的形象。
单口相声《连升三级》以一个纨绔子弟的巧遇为线索,将众多人物和事件组合起来,描绘了一幅封建社会的群丑图,强烈地讽刺了那些封建官僚的丑行,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昏聩、腐败,但在当时的社会中又合乎情理,虽长达3000余字,却运用了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的口头语言,故妙趣横生。整段相声分以下四个情节:张好古目不识丁,却进京赶考;张好古拿了明熹宗最宠信的太监魏宗贤的一张名片进考场,竟一个字也没有写,却得了个第二名;张好古给魏忠贤送厚礼,魏宗贤设酒宴款待张好古,并亲自送张好古出府门,如同送长辈那样,使张好古进了翰林院混了好几年;魏忠贤倒台后,张好古却因祸得福被称作功臣而连升三级。
长篇评弹《双按院》,说公差杨传和李乙急公好义,为百姓伸冤而假扮按院。但不久真按院陈魁上任后,提出于次日当堂炼印,以辨真假。当夜,杨传和李乙都焦急地考虑对策。杨传为了安慰李乙,就故作轻松地与李乙饮酒浇愁,但脑子在积极地思考。他倒了两杯酒,自己先喝了一杯,可是李乙无心思饮酒,便把另一杯酒也推给杨传喝,并把那空杯拉到自己身前。这一举动,使杨传突然联想到明天炼印时可利用调包之计。他不禁拍案叫好,差点把桌上的烛火震得熄灭。但这烛火又引发了他的思路,终于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计谋:即在炼印时,由李乙虚报火警,趁众人慌乱之际,杨传便将自己的假印与陈魁的金印调换。次日,这一招果真奏效,便使真按院成了“假冒者”,而杨传、李乙则得以双双脱险。这里,一个饮酒的情节,成了剧情的重要转折点,引人入胜而耐人寻味。有人认为:在艰难的艺术创作中,酒可能对振奋头脑和激发灵感起到一定的作用。
七、戏剧与酒
古人云:世上有,戏中有。中外皆然。酒与戏剧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均起源于农村祭礼酒神的仪式:悲剧由春播时颂酒神的歌曲演变而成,歌词中述说酒神、葡萄神教人民种植葡萄时遭遇千难万险的经历;喜剧由秋季采收葡萄时谢酒神的狂欢歌舞发展而成。到了公元前6世纪,这种原来在乡间表演的祭祀酒神的仪式,逐渐转移到雅典城里举行,称为城市酒神节,并随之涌现了埃斯库罗斯、阿里斯托芬等悲剧家、喜剧家,使戏剧成为希腊文学王冠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我国戏曲起源于原始的歌舞,戏曲演出又与有酒供奉的祭祀活动结合在一起,而且人们在看戏时也需要饮酒助兴。
我国戏曲的许多剧目就与饮酒有关。例如:元代马致远的杂剧《岳阳楼》,描写了唐末“道教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三上岳阳楼饮酒、点化郭马儿的故事;元戏曲作家朱凯的杂剧《黄鹤楼》,则是说周瑜为了索讨荆州,假意邀请刘备赴宴,而欲在席间将其扣押,经诸葛亮派遣关平、姜维前往,才得以解围。
京剧戏文中写到和演到饮酒的例子则更多。例如:《鸿门宴》、《青梅煮酒》等,均离不开“酒”,其内容在前面的讲故事专题中已具体叙述。梅兰芳先生表演的《贵妃醉酒》是一出著名的京剧,是说唐玄宗约杨玉环于百花亭共饮,但届时玄宗并未如约而至,杨玉环因久候烦恼而问高力士,方知玄宗已夜宿于西宫江妃之处,故怨艾有加、引酒独酌而致醉。梅兰芳所扮演的杨贵妃,雍容大方,通过其优美的唱腔、细腻的表情、卧鱼嗅花等生动的舞姿,将杨贵妃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惟妙惟肖,使醉与美达到了较和谐的统一,因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较好的欣赏效果。《醉打山门》是京剧武戏中写到饮酒的代表性一出,说的是:嗜酒的鲁智深在五台山削发为僧,一日,他下山时见一人担酒上山,便上前买酒。此人说,长老有令,不准寺僧饮酒。但鲁智深不听,仍狂饮而大醉,回寺见山门已关,便大打山门。长老觉得不便再留鲁智深,便将其荐往东京大相国寺。在新编京剧历史剧《曹操与杨修》中,曹操招贤纳士,与杨修有相见恨晚之感。杨修自荐任仓曹主薄,辞行集军粮战马。该戏的第二场,曹操因军粮未到而愁急致病,在倩娘等捧药侍奉之际,谋士公孙涵带来有30年酒龄的杜康酒,欲与曹操(丞相)共饮。于是,曹操便感慨地吟诵“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泼掉碗中的汤药,斟酒豪饮。这时,公孙涵就乘机向曹操进谗言,说杨修与孙文岱通敌。片刻,孙文岱到来,曹操便假意赐酒,在孙文岱接杯饮酒时拔剑将他刺死。在这一场戏中,以饮酒巧妙地串连了情节,深刻地反映了曹操的诗人气质,以及他偏听偏信和性格多疑的致命弱点。在京剧现代戏《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中,也有与酒有关的著名唱段:《红灯记》里李玉和赴所谓的“酒宴”前,高唱“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鸠山设宴和我交‘朋友’,干杯万盏会应酬……”;《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在“会师百鸡宴”前,也高唱“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
昆剧中的名作《太白醉写》是昆剧大师俞振飞的拿手好戏,其内容在前面故事专题中已述。昆剧中有一出喜剧性很强的折子戏《醉皂》,说有一嗜酒成癖的皂隶(衙门里的差役),一天,在当他独自小酌,酒兴正浓时,县官下令要他立即去送信。他只得一路行来,但醉意朦胧、自怨自艾,其手、眼、身、法、步均带有“醉意”,且醉中有醒,充分表现了这个小人物内心深处的无奈和失意感。
越剧中也不乏饮酒的情节。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梁祝楼台相会,梁山伯满怀喜悦的心情专程来求婚,不料祝英台的父亲已强行把她许配给马家。这里就有几句有关饮酒的唱词。
祝英台唱:“梁兄你特地到寒舍,小妹无言可安慰,略备水酒敬梁兄”;梁山伯唱:“想不到我特来讨扰这酒一杯。”人们不难想象,这杯酒会是何等的酸涩啊!
在沪剧中,不仅有表现饮酒的情节,且还有“酒赋”,即将各种酒的名称嵌于唱词中。例如:《巧凤求凰》中就有一段几乎包括各种名酒的“酒赋”,而且其内容也切合剧情而有趣,这对于既爱听戏又会饮酒的观众而言,无疑可同时过了一次戏瘾和精神上的酒瘾。
八、武术、杂技与酒
1.武术与酒
武术又称“武艺”、“功夫”,旧称“国术”。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在与兽类搏斗及部落战斗中,已积累了攻防格斗技术。经长期的继承、整理和提高,目前,它已成为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也是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手段,由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一定运动规律组成。武术的运动形式有套路和对抗等:套路有拳术、器械的单人套路练习,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对打套路练习之分;对抗有散手、推手、长兵、短兵等项。武术讲究“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任何一个拳派均兼有功法训练、套路演练、格斗方式,即功法、套路、技击技术三位一体。功法又称内功,是套路演练和技击技术的基础,有“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之说。武术还与杂技、舞蹈等紧密相连。与酒有关的武术,主要表现于以下三方面,即醉拳、醉剑和醉棍。
“醉拳”又称“醉酒拳”或“醉八仙拳”,其拳术招式和步态犹如醉者形姿,故名。若将醉拳按不同风格论类,则有重形、重技及形、技并重之分,但又均具有形醉意不醉的特点。有人用如下的歌诀对醉拳作了生动的概括:“颠倾吞吐浮不倒,踉跄跌撞翻滚巧。滚进为高滚出妙,随势跌仆人难逃。”醉拳的技法吸收了各种拳法的攻打捷要,以声东击西、柔中见刚、顿挫多变为特色;手法有刁、拿、采、劈、点、扣、搂、插等,以刁、点、扣、搂为主;腿法有蹬、踹、踢、撩、弹、挂、勾、缠等,以踢、勾、挂、缠为主;步法有提、落、进、撤、击、碾、碎、盖等,以踉跄步(醉步)为主;眼法有视、瞧、瞟、藐等;身法有浑成有力的挨、靠、挤、撞等;跌法有硬跌、佯跌、化险跌之分。练法时要求神传意发,心动形随,身活步碎,形神合一,练到周身“无一处惧打,亦无一处不打人”,出手就制敌,挨上就着力;用法必须眼捷手快、形醉神清、随机就势、避实就虚、闪摆进身、跌撞发招。醉拳的套路成熟于明清时代,有很多种:如《醉八仙》的套路以模拟“八仙道家”吕洞宾、铁拐李、张果老、曹国舅、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汉钟离所神化的形姿和武艺为特色,动作名称多以这些人物的动作特点进行创编,如“吕洞宾剑斩黄龙”、“张果老倒骑驴”等;《太白醉酒》的套路则以模拟李白的形姿为主;《武松醉酒》、《鲁智深醉打山门》、《燕青醉酒》等的套路,以《水浒传》中的英雄命名。《武松醉酒》包括以下两部分:一是“景阳冈武松打虎”,武松似乎是真醉了,在这场人与兽的搏斗中,充分显示了他“内外五关”的功夫。所谓内外五关相合,即身心一元化,是东方人体文化的核心,其外五关指“手、眼、身、步、劲”;内五关为“精、气、神、力、功”;二是“武松醉打快活林”,武松似醉而实醒,充分显示了醉拳腿法的威力。
醉剑很适于表演,其运动特点为:乍徐还疾、忽纵忽收、往复奇变、奔放如醉、形如醉酒而无规律可循,但招势却在东倒西歪中潜藏杀机,于扑跌滚翻中透露狠手,故醉剑在舞剑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例如电影《少林寺》中的醉剑表演众所周知。在1980年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中荣获创作二等奖及表演一等奖的独舞《剑》,就是根据醉剑的动作为素材创作的表演的。该独舞《剑》的表演者张玉照,通过借酒浇愁醉后舞剑的情节,充分流露出剧中人物空怀绝技、报国无门的悲愤心绪;运用醉剑的“摆浪”,最后在空中转体时一剑砍掉台灯的表演技巧,以及扬剑直指云霄的静止造型等艺术内涵,充分显示了创作者构思之巧妙、表演者的技艺之高超,以及醉剑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醉棍是棍术之一,是将醉拳的佯攻巧跌与棍术的弓、马、歇、旋、仆、虚的步法和抡、戳、扫、绕、撩、点、拨、劈、崩、挑、提、云、醉舞花、醉踢、醉蹬连棍法相结合而形成的套路。传统的醉棍,如流传于江苏、河南的《少林醉棍》,每套有36式。
中国武术的象形取意有四个方面:一是模拟在传统文化背景下深入民心的一种精神,如对龙的模拟、“单凤展翅”、“仙人指路”等;二是对禽兽的象形取意,如“虎跳”、“鹞子翻身”之类;三是按武术攻防规律,模仿攻防的动作和形态编制成套路或招法,如“蛇拳”、“螳螂拳”等;四是醉态。醉态当然是一种不正常的反常体态,但东方人体文化却能化丑为美,使之具有一定的防身和观赏价值。
2.杂技与酒
杂技是运用各种道具,以高难度和惊险的技巧为主要手段进行表演的人体技艺,包括手技、踩技、蹬技、走索、车技、爬竿、顶技等;广义而言,还包括口技、魔术、驯兽、滑稽表演等。按表演环境和条件的不同,则有舞台杂技、高空杂技、水上杂技、冰上杂技之分。许多国家都有杂技,如欧美的杂技,有起源于古罗马和古希腊两种说法。中国的杂技则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后不断丰富而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与酒有关的杂技也很多:例如“耍酒坛”的节目,一直流传至今;“蹬技”可蹬酒坛、酒缸等;“抖空竹”中的“抖酒葫芦”,也是令人叫绝的传统杂技节目。民国初年,天津出现了一位以酒葫芦为道具的民间艺人田双亮。他在杂耍园中因一时失误而被老板辞退后,整日在酒馆里喝闷酒,偶然发现装五加皮酒的陶制酒葫芦颈细肚大,很像个单头空竹。他想:要是能以此为道具练出个名堂来,则可为自己争口气,并能丰富《抖空竹》的表演内容。于是他就向酒馆要了几个空酒葫芦,每天清晨跑到郊外的河滩沙地上练抖酒葫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练出了“手串”、“腰串”、“抛高”等高难度技巧,尤其是最后一个绝招更令人叫绝——将酒葫芦高高抛起之后,再以手中的空竹竿准确地射入酒葫芦口内。
九、成语、俗语与酒
1.成语与酒
中国酒一经问世,就深入社会的各个阶层、领域,成为一种载体,托载着丰富的社会内容。中国古代的酒文化现象,在成语里也得到了相当全面的反映。如:
(1)画蛇添足
这是一句人们常用的成语,故事见于《战国·齐策》。说楚国有人祭祀,祭毕有一卮酒;供门客享用。主人道:“这点酒分享太少了,不如由一个独饮,请大家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成,谁就独饮这卮酒。”其中一人首先画成,便取酒在手,说:“我还给蛇添上足。”于是他在蛇身上画起脚来。这时,另一个人已画成了蛇,立即夺取了那人手里的酒,说道:“蛇本来就没有足,安上了足不是蛇了,酒该我享用。”于是喝完了那杯酒。从此,“画蛇添足”就成了无中生有、费力不讨好的比喻。
(2)日饮亡何
“日饮亡何”出自《汉书爱盎晃错列传》。爱盎欲为吴相时,其侄子爱种对他说,吴王骄横已久,国中必多奸人,劝爱盎到那里后要天天饮酒,不要过问他事,否则对你很不利。盎用种之计,吴王厚遇盎。后人遂用‘日饮亡何,亡何日饮”指每天饮酒而不问事。如辛弃疾在《玉蝴蝶·叔高书来戒酒用韵》词中,有“算从来,人生行乐,更休说,日饮亡何”之句。载复古《癖习》中,有“逢人共作亡何饮,拨冗时观未见书”的诗句。
(3)陈遵投辖
陈遵投辖出自《汉书·陈遵传》,说陈遵好饮酒,并经常在宾客满堂时关上门,将客人车上的辖(车厢两端的键)投入井水,使车不能行而客不得去。后人遂用“陈遵投辖、孟公投辖”等比喻主人好客留宾、情真意笃。如在苏轼的《送赵寺丞寄陈海州》一诗中,即有“若见孟公投辖饮,莫忘冲雪送君时”之句。
(4)杯弓蛇影
这是形容人疑心生暗鬼的成语,出处有二个:一是《晋书·乐广传》,此传载,乐广有一熟客,忽长久不来,来时面带病容。乐广问他得什么病,客道:“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原来乐广衙门大厅壁上挂有一柄牛角弓,上刻蛇形,乐广心想杯中蛇一定是弓影,于是仍在老地方置酒,问此人道:“你现在杯中见到的是什么?”客人一看,杯中仍有蛇。乐广便告诉他蛇影是壁上的弓。客人恍然大悟、其疾若失。第二个出处比《晋书》早,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一书中说是应郴请杜宣饮酒,杯中有蛇,杜宣因而惊疑成病,其实蛇是弩影。
(5)糟糠之妻
糟糠之妻“糟糠”是指旧时代穷人用以充饥的酒渣糠皮等粗劣的食物。“糟糠之妻”比喻曾经共患难的妻子,出自《后汉书·宋弘传》。
东汉初年,太司空宋弘为人正直、做官清廉,对皇上也直言敢谏,曾先后推荐、选拔能人30多位,其中有官至相位之土。光武帝刘秀很信任和器重宋弘,封其为宣平侯。
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新寡后,刘秀有意将她嫁给宋弘,但不知姐姐是否同意。一天,刘秀与她共论朝臣,以探知其心思。湖阳公主说:“宋公(指弘)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刘秀听了很高兴,就立即召见宋弘,并让姐姐坐在屏风后听音。刘秀对宋弘说:“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意为俗话说人高贵了就忘掉交情,富有了就想另娶妻子,这是人之常情吗?宋弘一听,就知道了刘秀的试探之意,于是立即答道:“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意为:我听说,对贫困卑贱的知心朋友不可以忘记,对共患难的妻子不能抛弃。表现了他的高风亮节。刘秀听了,只得说“事不谐矣。”这实际上是说给里边的姐姐听的,意为此事不成了。
还有很多很多不同类的酒,如饮鸩止渴,鸩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毒酒;醴酒不设:醴是中国古代的甜酒的名称;琼浆玉液:描绘了酒香;觥筹交错:写出美丽的酒光;灯红酒绿:写出酒颜色;痛饮黄龙:写出了出征前的心怀,是祝捷酒;酒池肉林:写出昏君酒色无度的淫乐;鸡犬桑麻:写的是文人田园小酌的淡泊;只鸡当歌:是悼亡之酒;青梅煮酒:是助谈之酒。
2.俗语与酒
与酒有关的俗语很多,因其有正、反等多方面的含义,现选录若干如下,请广大读者自行鉴别。
富人一席酒,穷汉半年粮。劝人要注意节俭的美德。
好酒不怕陈。指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会彻底变质。
好酒出背巷。即好酒不怕巷子深。喻人才往往出自条件较差的地方。
好酒说不酸,酸酒说不甜。指不能轻信有关酒的广告,比喻不怕瞎议论、相信事实胜于雄辩。
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人心。谓喝烈性酒易醉甚至引起吵架斗殴,钱财有时易使有的人坏了良心。用白、红、黄、黑四字,作鲜明对比和相映。
办酒容易请客难。有时指“硬件”好准备,人才难招聘。
淡酒多杯会醉人。指对低度酒,也须注意饮量。
敬酒不吃吃罚酒。比喻不识抬举,只得强制执行。
酒不醉人人自醉。谓环境令人陶醉。
无钱方断酒。指并非出于自觉而被逼改变。
无钱吃酒,妒人面赤。借指嫉妒他人。
旧瓶装新酒。多指新内容利用旧形式。
饮酒不谈公事。指酒后易失言。谓娱乐与办公事分清,以免丧失原则。
这杯苦酒,早晚都得喝下去。比喻难以避免和解脱的苦难,终将由自己承受。
正月初一想八月十五酒吃。比喻想得太早了点。
自己酿的酸酒自己喝。指做错了事应自己负责。
酒后吐真言。这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现象,表明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酒肯吃,面不肯红。借指不愿与人争吵而伤了和气。
酒肉朋友,柴米夫妻。谓柴米比酒肉平常,但在日常生活中则更为重要。
酒醉心明,骂的仇人。谓说话含糊,但心里明白而有所指。
口酒不尝,捞菜大王。谓不喝酒,只吃菜。比喻有心眼,舍小取大。
能忌烟和酒,能活九十九。指节饮的重要性。
散酒当不了正筵席。比喻零敲碎打不顶事。
还有如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不想送人情,只想吃喜酒;酒逢知己干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药治真病,酒解真愁;开怀畅饮,一醉方休;无酒不成席;酒后吐真言,醉里骂皇帝;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管明日是和非;今日酒灌肠,天塌又何妨;酒杯一端,无法无天;三杯下肚,后果不顾。可见有些谚语是颇有讽刺意味的。
与酒文化有关的内容还有很多,例如酒与舞蹈、魔术、火花等等。即使上面已提到各个方面,也只能说是“蜻蜓点水”而已。但纵观全书,已不难看出,在悠悠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文明中,“酒”一直是占有一席之地的。诚然,“酒文化”也是一个全世界范围内永远说不完的话题。让我们以科学的精神、态度和方法,对“酒文化”这个课题不断地进行探讨和研究吧!
古代名人与酒
一、仪狄与酒
仪狄,夏朝人,相传是我国最早的酿酒人。《战国策·魏策》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于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酒字条》中,也有同样的说法。意思是:过去,夏禹的女人叫仪狄去酿酒。仪狄经过一番努力后酿出味道很好的美酒,进献给夏禹,夏禹喝了,觉得确实好。可是他说:“后世君王如喝了这种美酒,一定要亡国的。”从此就疏远了仪狄,而自己也和酒断绝了关系。仪狄奉旨造酒不仅没受到奖励,反而遭到了惩罚,岂不冤枉!
关于仪狄造酒的说法在《太平御览》中也说:“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醪,是一种浊酒,是用米经过发酵加工而成,和现在的不带糟的酒醪差不多。“变五味”,是指酒具有多种滋味。
二、杜康与酒
杜康,字仲宁,康家卫人,善造酒。在《中州杂俎》、《直隶汝州全志》里,都生动而具体地讲述了杜康造酒的过程。
据说:河南汝阳杜康村的酒泉沟有一棵老桑树,这便是杜康发明酒的地方。他小时候牧羊,每天日出就把羊赶往母羊坡放牧,晌午就到酒泉沟吃饭看书。酒泉沟古时称空桑涧,桑树丛生,有一股清泉穿林而过。泉边有棵老桑树,因年代久远,树身已空。杜康就在树下吃饭。他常缅怀祖先,饭难以下咽,就把剩饭扔进桑树洞里。乡亲们见杜康不思饮食,日渐消瘦,就给他送来曲粉充饥。无意中,他又将曲粉扔进了树洞。就这样,饭曲发酵变成了酒。杜康饮了此酒,才知酒能解忧助兴。于是他总结经验,从此以酿酒为业。
以后人们命名的除“杜康沟”、“杜康泉”、“杜康河”之外,还有“杜康墓”和“杜康庙”。魏武帝曹操在《短歌行》中有“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诗句,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杜康是古代酿酒的专家。
三、白居易
白居易是位大酒徒。他一生不仅以狂饮著称,而且以善酿出名。他为官时,拿出相当一部分精力去研究酒的酿造。酒的好坏,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看水质如何。但配方不同,亦可使“浊水”产生优质酒,白居易就是这样。在酿的过程中,他不是发号施令,而是亲自参加实践。
四、大禹绝旨酒疏仪狄
大禹是公元两千多年前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领袖,受舜禅位,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公认的明君圣主。
据《战国策·魏策》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于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而亡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
旨酒是指极为珍贵的酒品,大禹认为如此好的东西,意志薄弱的人必会沉湎于它的,所以向后世发出了警告。在古代的典籍中,记述的亡国之君多沉湎于酒色而不能自拔,这就是大禹预言的应验,也证明了古代酒对政治、军事的影响之大。
大禹曾下过戒酒之令,但他也曾在涂山(今安徽怀远境内)以酒宴会诸侯,共议朝政。
五、夏桀是第一位纵酒亡国的“酒天子”
大禹之子“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不幸得很,夏启大概可算是最早嗜酒无度的君主了。尽管他在贪饮时,表面上呈现出一派欢乐的景象,实际上却埋下了祸根。影响所及,夏代后来的君主太康、后羿、寒浞、桀等都竞相攀比。史书上说,桀用池子盛酒,酒槽堆积如山,并令人奏起“靡靡之乐”,自己则坐在用宝玉装修的楼台上,观看3000人俯身就酒池如牛饮水般地饮酒、取乐。如此昏聩之君,国家岂有不亡之理!夏桀被商汤打败,逃到南方,不久就死去。但桀只是因纵酒丧国的始作俑者,后世可不乏跟风者。当然,纵酒荒政只是他(她)们的主要罪状之一。
六、殷纣王赴火自焚
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统治者,也是后世史不绝书的荒淫暴虐之君。他拒谏言,一味听信妃子妲己的谗言,采用惨无人道的酷刑,将人捆在烧红的铜柱上活活烤死(炮烙),或将活人投入藏有毒蛇的坑内喂蛇(虿盆)。
他在摘星楼下挖了2个大池:右池装满醇酒,名曰“酒海”;左池以糟丘为山,插满树枝,并在其上面挂满肉片,名曰“肉林”。这就是史书上常提到的“酒池肉林”。他与裸体男女整日整夜地追逐嬉戏其间、喝酒吃肉,名曰“醉乐”。据说:他的酒池大到足以行舟的程度,还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以北至邯郸以南的路上,修建了不少行宫,专供其作“长夜之饮”。有一次,他竟连喝了七天七夜。荒唐到如此程度,真是连夏桀也“甘拜下风”了。当纣问他的儿子今天是何日时,所得到回答也只能是“国君而失日,其国危矣”。庶民对纣的积愤,可想而知了。
这时,处于西部的周部落却日益强盛起来。其国君周武王看到讨伐纣的时机已经成熟,就命令姜太公率5万兵马,渡过黄河,在盟津与八百诸侯会师,共同与纣亲自率领的70万商军在牧野大战。由于商军大多为奴隶和俘虏,他们平时对纣都有着刻骨的仇恨,故在周军的进攻下,反戈一击,使周军直捣朝歌。
纣王知道大势已去,就对太监朱升说:“朕悔不听忠臣之言,误被谗奸所惑。今兵连祸结,莫可解救……朕思身为天子之尊,万一城破,为群小所获,辱莫甚焉。欲寻自尽,此身尚遗人间……不若自焚,反为干净……你可取柴薪堆积楼下,朕当与此楼同焚……”
纣王身穿衮服,佩满身珠玉,手执碧圭,端坐楼中,眼见烈焰骤起,遂叹曰“悔不听忠谏之言,今日自焚,死故不足惜,有何面目见先王于泉壤也!”
姜太公在声讨纣的十大罪状中,有三条为:沉湎酒色、自用酒池、酗酒肆乐。足见商之亡与纣“重酒色”关系之大。
七、周公与《酒诰》
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他协助周武王灭商,建立了西周王朝。武王死后,因成王年幼,故由叔父周公摄政。周公是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他鉴于夏、商灭亡的深刻教训,制定了《酒诰》等一些法律,并严格执行。
周公在《酒诰》中,有史以来第一次提出了饮酒要有所节制的主张。这也是一篇有名的政治宣言,规定各级官员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且不能喝醉;又告诫殷民,只有等到父母高兴时,才可以置备丰盛的膳食并饮酒;若有人平时聚众饮酒,则决不放纵,要全部抓起来送到周京,加以处死。总之,不能让人们酣乐于酒中。
应该说,《酒诰》不仅对于巩固西周的统治、刹住当时酗酒成风的现象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有些内容对后代也具有可资借鉴的价值和意义。
八、周幽王设酒宴点烽火戏诸侯
自周公发布《酒诰》后,经成王、康王、昭王,只有60多年时间饮酒有度。到穆王时又酗酒无度起来,及至周幽王,已成了“朝亦醉,暮亦醉,日日恒常醉,政事日无次”嗜酒如命的昏君了。
有个名叫褒响的大夫向幽王进谏,幽王不但不采纳,反将其下狱。褒响之子洪德,为救父出狱,就在乡下用重金买了一个名叫褒姒的美女,进献于幽王。幽王龙颜大悦,将褒姒纳入后宫,并立即降旨释放褒响,复其官位。
后来,幽王借故废了王后、太子,立褒姒为后、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对此,文武百官虽怀不平,但只得缄口不言,而太史伯叔父叹曰:“周亡可立而待矣!”
褒姒虽居正宫,但从未开颜一笑,一副“冷美人”的样子。幽王令乐工鸣钟击鼓、品竹弹丝、饮酒歌舞以博褒姒一笑,但毫不生效。幽王问曰:“爱卿所好何事?”褒姒曰:“妾无好也,曾记昔日手裂彩缯,’其声爽然可听。”于是,幽王就令司库日进百匹彩缯,一面饮酒,一面叫宫女撕裂,但仍不见褒姒笑容。幽王还不死心,乃曰:“朕必欲卿一开笑口。”并下令,不拘宫之内外,凡有能致褒姒一笑者,则赏赐千金。
虢石父乃献计:“先王昔年因西戎强盛,恐彼人寇,乃于骊山之下,置烟墩二十余所,又置大鼓数十架,但有贼寇,放起狼烟,直冲霄汉,附近诸候,发兵相救,又鸣起大鼓,催赶而来,今数年以来,天下太平,烽火皆息。吾君若要王后启齿,必须同游骊山,夜举烽烟,诸侯摇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矣。”对于如此“歪招”,昏君幽王听了却认为妙极了,大可一试。
于是,幽王同褒姒往骊山游玩,至晚设酒宴于骊宫,并吩咐人到城上点火。顿时火光冲天、鼓声如雷,各路诸侯领兵望烽直奔王城救难,等兵临城下,却听见楼阁有管乐之音,又听来使告知“幸无外寇,不劳跋涉”。诸侯面面相觑,只得悻悻而归。
褒姒一面饮美酒、吃美食,又凭栏眺望各路诸侯兵马匆匆而来、匆匆离去,并无一事,可能觉得这样太好玩了,终于忍不住嫣然露出了难得一见笑容。幽王见这套把戏果然有效,便高兴地说“爱卿一笑,百媚俱生,此虢石父之功也!”遂以千金赏之。这就是“千金买笑”、“一笑倾城”的故事。
幽王的这顿酒也可说是喝得尽兴了,但他如此拿社稷大业当儿戏的代价实在太重了,宝座再也坐不安稳了。这时西周已朝政混乱、人心涣散,加之连年灾荒,不到三年,申侯就联合犬戎等部,乘机兴兵进逼镐京。幽王急忙再次命人举烽为号。但诸侯们也学乖了,不但没有响应救援,反而纷纷举兵攻打王城,将幽王斩杀于骊山之下,结束了西周的统治。幽王真是自作自受,终于饮下了这杯自酿的苦酒,一切均在情理之中。
九、管仲饮酒弃半觞之说
春秋时代的齐景公“纵酒,七日七夜不止”;战国时代的齐威王“好为淫乐长夜之饮”。但那时有几位名臣是不饮酒或反对酗酒的。例如:在春秋初期,由鲍叔牙推荐、被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任命为丞相、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霸主的政治改革家管仲,就是其中主张节酒的一位。
据《韩诗外传》载:“齐桓公置酒,令诸大夫曰:后者饮一经程。管仲后,当饮一经程。饮其一半,而弃其半。桓公曰:仲父当饮一经程,而弃之何也?管仲曰:臣闻之,酒入口者舌出,舌出者言失,言失者弃身。与其弃身,不宁弃酒乎?桓公曰:善。”好在齐桓公是个开明的君主,能善解人意,否则管仲不是自找麻烦吗?
上述文言文的大意是齐桓公宴请君臣,唯独管仲迟到。按规矩管仲理应喝一杯罚酒。但他只饮了小半杯,而将大半杯泼在地上。桓公自然不悦,觉得有失面子,但还是敬问管仲为何如此。管仲镇定自如,讲了迟到的原因是为处理一件紧急而重要的公事,并表明自己酒量极为有限,泼掉一些酒是量力而行。若饮醉而失言,招惹杀身祸,岂不是比泼酒更糟吗?
桓公是明理之人,觉得于公不该罚酒,于私其量可恕,故释怀。如此酒德,遂成为古今佳话。
管仲还劝谏桓公节饮。有一次,桓公喝酒醉得连冠帽都不知丢在哪里了,自感羞愧难当,就一连三天不敢上朝露面。管仲则及时劝道:大王做的这件事虽有失面子,但也不至于要避朝弃政啊!为什么不以善举来挽回不良影响呢?桓公豁然开窍,就下令开仓济贫、释放犯轻罪的人。三天后,人们用歌谣唱道:我们的国君为什么不再丢一次冠帽?桓公就此因过得誉。
还有一次,桓公在管仲家里喝私酒,到了日暮时分仍觉未尽兴,命人点烛继续喝下去。管仲就很严肃地提醒道:“大王,我本以为您只是白天喝酒的,没料到您晚上还喝,恕我招待不周,你还是到此为止吧!”桓公听了,自然有点挂不住脸,心想:我堂堂一国之君到你家里喝酒是因为看得起你,你也应该给我留点面子啊!于是就对管仲说:“仲父(桓公对管仲的尊称)啊!你我都这么大年纪了,掰着手指头算算,还有几年活头,何不在这宜人的夜色里尽情而饮呢!”但管仲不为所动,并正色道:“大王所言差矣,常言道,过于贪图口味的人,难免会疏于德养,沉湎于酒宴的人,是会有忧患袭身的,但愿您切勿放纵自己,而应尽力做一个有所作为的君王。”桓公觉得管仲说得诚恳而在理,就心悦诚服地回宫,从此再也不搞夜饮活动了。
桓公执政一匡天下、九盟诸侯,开创了春秋时期的一代辉煌霸业,是与管仲的辅佐分不开的。上面只是列举了在饮酒之事上的几个例子而已。
实际上,对昏君的劝谏是无效的。例如:少师比干对醉生梦死的纣王屡屡上谏,却被纣王残忍地剖开了心脏。
十、吕不韦父子与酒
吕不韦是战国末期卫国阳翟(今河南禹县)人,而他以一个珠宝商的投机心理进行谋政成事所奏的四步曲,均与酒有关。
第一步,借助于酒,吕不韦掌握了异人。吕不韦到赵国邯郸经商时,偶然遇到了秦王孙异人,即在那里充当人质的秦国公子子楚。子楚虽被拘于异国,穷困潦倒,但仍隐存贵族之气。吕不免暗自称奇,便询问旁人此人是谁?旁人就告诉他:这是秦王太子安国君之子,现囚禁于丛台,潦倒如穷人,因秦王屡犯赵境,赵王几乎要将他杀掉了。不韦听后不禁叹息道:这真是奇货可居啊!
不韦回到家中问老父:耕田可得利几倍?回答是10倍;又问贩卖珠宝可获利几倍?回答是100倍;再问,若扶立一人为王,则可得利几倍?父亲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若能如此,那得利的倍数是无法计算的。
于是,不韦就此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大的一次冒险投机行动。他用酒作敲门砖,在酒桌上结识了监视子楚的公孙乾。一天,公孙乾也设酒宴招待不韦,他就乘机建议请子楚一起喝酒。其间,在公孙乾如厕时,不韦低声问子楚:“如今秦王已老了。太子所爱的是华阳夫人,但夫人无子,殿下何不请求回秦,做华阳夫人之子,这样你将来不是还有继承王位的希望吗?”子楚含泪道:“说到故国,我心如刀割,奈何现无脱身之计。”不韦就把自己的下一步计划告诉了子楚。子楚自然感激涕零,并发誓将来若真有荣享富贵的一天,一定要分一半给不韦。公孙乾回席后,又加菜添酒,三人喝到尽兴而散。
第二步,不韦通过奇珍玩好和饮酒交往,买通华阳夫人,并使她认子楚为子。不韦带着价值五百金的奇珍异宝,来到咸阳。当时是秦昭王在位,太子安国君膝下有20多个儿子,唯独将子楚派到赵国作人质,而且全然不顾子楚的安危,竟多次公然与赵国发生军事冲突。因此,在一般人看来,子楚的前途是绝对无望的。但不韦自有主意,认为华阳夫人就是他全盘计划的关键突破口。因华阳夫人正深受安国君宠爱,可惜一直没有为安国君传嗣生子,所以多年来她一直为这块心病寝食不安。不韦采用迂回战术,先拜见与华阳夫人来往密切的其姐,说子楚在赵国日夜思念夫人,并说他自幼丧母,夫人就是他的嫡母,他决心回来奉养双亲,尽其孝道。这是他托我献给华阳夫人的礼物。说着,不韦就把那些珠宝拿了出来。后来,华阳夫人的姐姐设宴招待不韦。席间,不韦不失时机地如此劝说道:“用女色侍奉他人,可得一时之宠;若年老色衰,那可就会失宠了。子楚孝贤,如果华阳夫人把他作为亲生儿,则子楚将来可立为王位,这样夫人终身也就有了依靠,始终不会失势了。”华阳夫人对不韦夸子楚的一番谎言信以为真,就此一拍即合,认子楚为自己的儿子。这一笔幕后交易就此谈成了。
第三步,酒助不韦,实现其献美之谋。不韦在赵国经商时,娶邯郸美女赵姬为妾。这时她已怀孕两个月。不韦心想,若将赵姬嫁于子楚,并生得一子,便是我的骨肉。如果他继承王位,那赢氏的天下岂不是可由吕氏接代了吗!于是他又设宴款待子楚。待饮酒至半醉之际。不韦说:我新纳一小妾,能歌善舞,何不令她出来助兴呢!于是唤早在门外待命的赵姬而至。子楚看到赵姬轻盈的体态和妖艳的舞姿,顿时心迷神乱,就假装喝醉地说:“我孤身一人,甚感寂寞,若能得赵姬为妻,则足慰平生之愿。”当即请求不韦将赵姬让给他,并对天发誓:如能继任王位,必立她为后,决不反悔。不韦就此顺水推舟,成全了子楚,其实这正是不韦为子楚设下的陷阱,要的就是他主动上钩。
第四步,酒助吕不韦完成带子楚逃离赵国的计划。随着秦、赵两国战争的日益升级,在战争中吃了大亏的赵国想杀死子楚以报复秦国。不韦感到,若子楚再不及早回秦,则夜长梦多,万一有所闪失,岂不是前功尽弃了吗?这时,赵国已加强了对子楚的监管,但不韦仍保持足够的自信心,用三百金贿赂南门守将,又送一百金给公孙乾,用重金打通了各种关节为子楚逃离赵境作了充分准备。最后,不韦认为最终要“摆平”公孙乾,还得用酒。就设夜宴请公孙乾喝酒,将其一杯接一杯地灌得烂醉如泥;又给左右将士吃肉喝酒,使他们个个醉饱安眠。不韦这才趁着夜幕,带着子楚和赵姬直奔秦国,见到了秦昭襄王,后又至咸阳见到太子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至此,不韦的全盘计划才算基本完成。
华阳夫人的“枕头风”也果然有效。安国君一登上王位,就封子楚为太子。安国君在位不到一年就驾崩了,子楚就此登上了王位。他果然没有食言,让吕不韦出任丞相,封文信侯,食洛阳十万户,并立赵姬为王后。吕不韦就此名利俱获、显赫一时。
而赵姬在到秦国的次年真的生了一个男孩,取名赢政,后来嗣为秦王,他就是那个兼并六国而一统天下的秦始皇。
在这个故事中,酒确实在吕不韦的整个计划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十一、荆轲酒后刺秦王
荆轲是战国时期的卫国人,他虽然常与燕国的酒徒在一起喝酒,但其性格深沉,且较好学。
燕太子丹欣赏荆轲的人品,曾待他为上宾,后又封其为上卿。
有一天,丹对荆轲说:“现秦国南征楚国,北伐赵国,若赵国被攻破,则必危及燕国。而弱小的燕国,到时即使倾举所有的兵力,也是难以抵挡秦军的。我想,若有一位勇士,带着丰厚的礼品去见秦王,因他生性贪婪,一定会被打动而答应我们的条件的;若他不答应,则将其当即刺死,可使秦国大乱而保燕国的安全。我认为舍你无他人也。”荆轲听了,没有立即同意,在丹的再三恳求下才答应下来。并说:“樊将军是从秦国逃到燕国的,秦王正以黄金千斤、封邑万家之赏欲得其人头;另外,燕国的督亢,是块富饶之地。我若携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谒见秦王,则大事可成。”丹听了后,因不忍对樊将军下手而表示沉默。于是,荆轲就亲自至樊家,向樊陈述利害得失。樊为报秦灭族之仇并感燕知遇之恩,当即自刎献出了自己的头颅。
燕国又以百金向赵人徐夫人购取一把极为锋利的匕首,并用毒药淬之,由荆轲带着副手秦舞阳及礼品等准备赴秦。
临行前,丹在易水之边大摆酒席,为荆轲饯行。君臣等均庄重地身穿白衣、头戴白帽到场。酒过三巡后,荆轲的挚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众人听了那哀怨而雄壮的歌声,个个眼睛瞪圆、怒发冲冠。歌罢,荆轲等立即登车而去,始终不回头一次。
荆轲等到了咸阳,先向秦王奉上樊於期的头颅,秦王看了深信不疑。但当荆轲再献上督亢的地图时,却不料露出了匕首。“图穷匕首现”的典故,本就出于此。于是荆轲临危不惧,机智地迅速一手抓起匕首,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并威胁他答应将侵占燕国的领土归还燕国。秦王见状大惊,奋力扯断衣袖狼狈而逃。这时,秦王的御医举起药罐掷向荆轲,就在荆轲挥手挡开药罐之际,秦王乘机拔剑砍伤了荆轲的腿。荆轲仍举起匕首,奋力投身秦王,却碰在铜柱上,没有击中秦王。于是,秦王又用剑刺伤了荆轲。至此,荆轲自知事告失败,就蹲坐地上大骂秦王:“事情没有成功,是因为我要活捉你,逼你归还燕国的领土来回报太子。”于是,秦王的卫士就一起上来将荆轲杀了。
十二、刘邦归故里酒酣而歌
刘邦年轻时在泗水(今江苏沛县东)当亭长期间就爱喝酒,经常到酒店赊酒,喝醉了就在地上睡觉。
有一次,他为县里押送一批农夫去骊山服刑,途中不断有人逃走。他想:如此下去,到了目的地怎么好交代呢!到了丰邑西边的湖沼地带,他停下来喝酒,晚上对农夫们说:“诸位都走吧,我也打算逃走。”但还是有十几个农夫不愿意走而跟着他。刘邦喝得酒气冲天,当晚抄小路通过了湖沼地带后,派在前面引路的人回来报告说:“有条大蛇挡住了去路,我们还是回去吧!”刘邦醉意浓重地说:“好汉行路,有什么可害怕的!”于是赶上前去拔剑将大蛇斩为两段。又走了几里路,他最终因酒性发作倒地而睡。这就是刘邦酒醉斩白蛇的故事。
秦二世元年,陈胜起义时,刘邦就在沛县起兵响应,称为沛公。当时辅佐他的有萧何、曹参、樊哙、张良、韩信等文官武将。秦朝很快被推翻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大封诸候王,刘邦被封为汉王,占有巴蜀、汉中之地。不久,刘邦与项羽展开了长达5年之久的争夺战,于公元前202年战胜项羽,建立西汉王朝,登上皇帝之位。
7年后,刘邦平息英布叛乱,荣归故里,大摆酒席,宴请父老乡亲,并挑选120名儿童,教他们唱歌。酒酣之际,刘邦击着筑,唱起自编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如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他让儿童们也跟着学唱。席间,刘邦又跳了舞蹈,并感慨伤怀地流了几行热泪后对在场的人说:远游的人,总是思念着故乡的。我虽建都于关中,但我日夜思乡,即使千秋万岁后,我的魂魄还是要回来的。所以我把沛县作为汤沐邑,免除全县百姓的徭役,让他们世世代代不受此苦。乡亲们听了,非常高兴,就天天陪刘邦痛饮美酒。就这样连续了十多天,在刘邦要回去时,乡亲们还执意挽留。临别前,全城的人都给刘邦送酒,刘邦就叫人搭起帐篷,又与大家痛饮了三天后,众人才为刘邦送行。这就是“高祖还乡”和高祖酒酣高唱气势磅礴的“大风歌”的故事。这与项羽饮酒悲歌“霸王别姬”的故事相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就是历史的一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不同境况下饮酒时的心情和状况。
十三、汉代“酒令大如军令”
汉初,吕后为人阴毒,以邀韩信赴宴为名诱杀韩信。后其子孝惠帝即位,她掌握政权,惠帝死后,临朝称制,分封吕氏亲属为王侯。有一次,吕后与吕氏诸王侯宴饮,让刘章做“觥录事”,即“酒监”。刘章宣称要以军法行酒令,吕后应允。饮不多久,有一王微醉而拔脚离席,刘章急迫上去,拔剑将其杀了,回来报告吕后:“有亡酒一人,臣谨行军法斩之。”吕后大惊失色,但答应过以军法行酒令,故眼见娘家人被杀也不便发作。这就是后来酒宴上常说的“酒令大如军令”的由来。
刘章是齐悼惠王刘肥的次子,即刘邦的孙子。他不满吕后专政、诸吕擅权,就利用饮宴中作“酒监”之机,以军法行酒令,当场诛杀逃席的吕党。其机智和胆略超于常人,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古时的酒令并非是一纸空文和一句空话。但上述的特例也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之间争权夺利斗争的残酷性。吕后一死,刘章就与周勃、陈平等诛灭诸吕叛乱,首先斩杀吕产,立下头功。文帝二年,刘章被立为城阳王。
十四、“圣人”与酒的来历
曹操爱饮酒,年轻时曾将家乡的酿酒技术整理成《九酝法》呈汉家皇帝,后来写下的《杜康酒诗》更为千古名篇。但他当丞相后,为节粮和防“酒害”曾下过“禁酒令”。然而,有人说他的酒法不严。有一次,尚书侍朗徐邈违令在家喝得大醉,他知道后也并不治罪。其实事情是这样的:那天徐氏正在家中狂饮时,正好曹操派人传唤徐氏去议政,他因躲闪不及,就仗着酒劲向来人说:“请回禀丞相,臣正与圣人议事,不得工夫。”来人一听“圣人”在此,也没敢再问究竟是哪位圣人,便糊里糊涂地回报去了。曹操听后,也没追问此圣人为何许人也。只是事后,徐氏与友人谈起这事经过时说道:“想不到‘圣人’二字竟救了我的命。”这样,人们才知道原来“圣人”就是指酒。此后“圣人”也就成了酒的戏称。
1935年3月15日,红军长征中路过茅台镇,饮酒之余,个别战士用酒来擦身,周恩来批评说:“真是糟蹋‘圣人’。”
十五、青梅煮酒论英雄
所谓“青梅煮酒”,并不是把青梅与酒煮着喝。“煮酒”是以酿造方法命名的一类酒,即将原料与曲混合后置于钵中加盖,放进水锅,以微火、水浴加温,使之恒温发酵成低度的酿造酒。青梅则为佐饮之果。也有人解释为饮酒之处在许昌九曲河畔青梅亭,“煮酒”是指将酒用热水烫温了再喝。
东汉末年的公元196年,吕布打败了刘备,攻占了他的地盘。刘备只得带着关羽、张飞投靠曹操。曹操的谋士程煜劝告曹操赶快杀了刘备,以免后患无穷。曹操当然也知道刘备绝非等闲之辈,但一则怕杀一人而有失天下人心,二则还想争取刘备,考察一下刘备究竟有何野心。刘备也为防不测而采取韬光养晦之计,装着忙于在后园种菜、浇灌。
一日,曹操看到枝头梅子青青,又正值“煮酒”发酵成熟之时,就叫人把刘备请来,“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处境维艰的刘备,因生怕自己酒后失言而招来横祸,所以表现得十分谨慎,与曹操的心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席间,曹操以“共论天下英雄”为题,以探测刘备之“心”。曹操问刘备:谁应称为当代之英雄?刘备佯装糊涂,先后列举出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等风云人物,但均被曹操一一否定。曹操认为那些人虽有权势,但均不堪称英雄。他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曹操并据此而断言:“今天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袁绍)之徒不足数也。”刘备万万没有料到,曹操居然一语道破了自己的志向和计策,以为自己酒后失言,致使曹操识破了天机,一时吓得竟然把手里的筷子失落在地。好在当时正“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就以“闻雷而惊”为借口,掩饰刚才的失态,骗过了一代袅雄曹操。后来,刘备终于借机逃离曹操,以后又依附于袁绍、刘表。后采用诸葛亮“联孙拒曹”之策,大败曹操于赤壁。旋又夺取益州和汉中,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建元章武。但次年即在吴蜀夷陵大战中大败,不久就病死,只当了两年皇帝。
曹操与刘备之间以酒试才、惧酒匿才的故事,一直为后人所传诵。例如在《三国演义》中就有这样一首诗:“绿满园林春已终,二人对坐论英雄。玉盘堆积青梅满,金斝飘香煮酒浓。”
十六、孙权“以酒试才”
孙权也很注意以酒试才,而且“以酒求教”。举两个例子如下:
有位名叫费袆的臣子,平时很少说话,孙权就“别酌好酒”给他喝,等到他将醉而未醉时,才乘机“问以国事,并论当世之务”(见《三国志·费袆传》)。
孙权见名将鲁肃在饮宴中欲言又抑,就等到宴罢众人辞去之后,独留鲁肃“合榻对饮,密请教”。数杯之后,鲁肃就详陈时务了。他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能卒除,只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变,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后来,鲁肃代替周瑜统领全军,也以饮酒考察吕蒙的才略。在将醉而未醉时,与吕蒙畅论时事。鲁肃听罢,去除了原来对他的轻视态度,并拍着吕蒙的肩背赞叹道:吕子明啊,我原来不知道你的才略竟如此宏大!
其实,以酒试才的做法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有人采用了。
十七、以酒拜师、求教的故事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尊字的最早意思是设“酉”,即“酒”以祭(见《金文诂林》)。可见尊师、拜师、求教在古代往往是与酒密切相连的。
例如在西汉时,王式为昌邑王刘髆的老师,但刘髆不大听从老师的教导,所以即位后游戏无度,荒淫有加,仅27天就被废掉了,王式也因而受到了处分。可是后来在唐生和褚生应博士弟子选时,却“颂礼甚严”、“诵说”、“有法”,颇得朝臣赏识。人们问其老师是谁,他们说是王式。于是大家便向汉宣帝刘询上奏,刘询也就下诏封王式为“博士”。王式得到诏令后来到京城,住在“舍”(类似于现在的招待所)里,诸大夫、博士闻讯,纷纷“共持酒、肉劳士,皆注意高仰之”(见《汉书》卷八十八)。“高仰”是非常尊敬之意,而礼敬老师则离不开酒和肉。
西汉还有个刘菜,曾跟从杨雄“作奇字”。但他家境贫寒而又嗜酒,所以有人就携酒肴跟着他学习。到了唐代,人们对老师的礼敬更有了明确的说法,那就是归崇敬建议实行的“教授法”,酒则成了不可少的礼品之一。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
十八、昏聩残暴、醉生梦死的符生
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先后出现了16个由不同民族建立的割据政权,与东晋对峙。权力更迭频繁中的几十个皇帝,大多为昏聩无能的酒色之徒,而前秦的符生可算得上是最为突出的一个。
据《晋书》载,符生“残虐滋甚,耽湎于酒,无复昼夜。群臣朔望朝谒,罕有见者”。长期的酗酒,使他十分怪异暴虐。有一次,他心血来潮,对大臣们说:“众家爱卿,寡人已临朝有日,虽谈不上呕心沥血,但也算是费心尽力了,不知诸位是何等看法,且说给孤家听听。”众臣以为他这阵子可能清醒了点,就有人乘机进言试探:“皇上圣明宰世,天下太平,举国都在讴歌贤政呢。”不料符生听后怒喝道:“你这一派胡言,是故意谄媚寡人,一定另有所图。”并当即下令将那人杖杀于廷。
接着,有个胆大者认为皇上真有些回心转意的迹象,就站出来说:“皇上英明善断,吾朝兴旺有期,至于说吾朝政制嘛,下臣只认为陛下刑罚有些过分,唯望略为宽松才是。”这些话既顾及了符生的面子,又讲出了该提的意见。但符生听后却更为生气地吼道:“大胆逆贼,你竟当众诽谤寡人,丢我的丑。”并令武士将那人推出斩首。
符生如此胡来,使君臣人人自危、噤若寒蝉,谁还敢“议政”。符生却认为威风惬意,更加肆无忌惮,常在腰上别弓挂刃出入于朝廷,谁见了都不免胆战心惊。有一次,符生在太极殿大设酒宴。监酒官向君臣传令,凡与宴者均要一醉方休。符生却在乐工陪奏下,引吭高歌。开始时监酒官连连劝酒,唯恐有人“偷懒”而遭符生惩罚。但几巡过后,监酒官担心有人一不留意会喝醉闹事,就没再勉强众人,场面也就不那么热烈了。没想到因此惹怒了符生,他对监酒官喊道:“何不强酒,犹有坐者!”他要把群臣个个都灌醉倒地,边说边举起雕弓,一箭将监酒官射死。众人见状,无不毛骨悚然,争相夺壶斟喝,很快都丢冠散发、醉吐趴地、洋相百出。符生却以此为乐,频频举杯狂饮、大醉而去。
符生不仅喝酒缺德,而且疑心病也很重,时常怕别人篡位夺权,尤其是对自家的兄弟放心不下,他喝多了就难免说出这桩心事。庶弟符法、符坚与群臣商议,预备“解决”符生。有一天,符生又大醉回到寝宫,见到庶弟们就破口大骂,并声称要立即将他们全部杀掉。被符坚安插在符生身边的人,立刻跑去报告符坚。符坚等人乘机先发制人,先下手为强,率兵发动政变,将符生抓住。符生酒醒后已成笼中困兽,失了昔日威风,后悔不迭,但一切都为时已晚。符坚登基后,传令符生自尽。可是这个“天子”临死前却仍提出要酒数斗,饮醉后让武士杀死,在醉酒的麻木中告别了人世。
十九、陶渊明酒事多多
陶渊明又名陶潜,出身于破落地主家庭,是东晋时代的大诗人。据粗略统计:在他现存的百余篇诗中,有“酒”者约近半数,其中有一组《饮酒》诗共20首,集中地表达了他以酒解忧排愤的思想感情,成为在中国诗史上咏酒的第一人。有关他的酒事很多,现列举若干如下:
(1)自喻“五柳”。陶潜少年时代曾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说这位先生不知是何许人也,因其住宅旁边种有五棵柳树,故称为五柳先生。他不图名利,只喜欢饮酒,但由于家贫,故不能常常买酒喝,亲戚朋友们知道了,就时常请他去喝酒。他总是酩酊大醉而归,在家读书写文,过着安乐自在的生活。这实际上成了他后来自己生活的写照。
(2)秫稻各半。秫即高粱,但这里是指糯米;稻则是指糯米之外的普通粳米。陶潜为了生存,曾几任介微小官,最后一次是做江西彭泽县令。他一到任,就令部下将百亩公田全部种植可用以酿酒的糯稻;但他妻子则认为吃粮重于饮酒,坚持应多种植普通稻。最终,两人互相让步而各种了一半。
(3)挺腰辞官。几个月后,郡官派督邮来彭泽县,县吏请陶潜衣冠整齐、毕恭必敬地去见督邮。陶潜叹息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于是愤然挂冠而去,并写了一篇《归去来兮辞》,从此隐居躬耕,以诗酒自娱。他在《饮酒》诗20首的序言中说:我闲居在家,缺少欢乐,再加上近来日短夜长,遇到好酒,每晚必饮。一个人饮酒,很快就醉了。酒醒之后就题诗自娱,这不过是单纯地为了欢笑罢了。
(4)葛巾漉酒。每当酒发酵成熟时,陶潜就取下头上的葛巾过滤酒液后,再戴到头上。在苏轼的《谢陈秀常惠一揞巾》中,有“夫子胸中万斛宽,此巾何事小团团,半升仅漉渊明酒,二寸才容子夏宽”的诗句。子夏是孔子的学生,他在孔子死后的讲学中,宣扬“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等儒家思想,想必是个酒量较小的人。
(5)僧院酒客。当时名气很大的庐山东林寺僧慧远,曾邀请陶潜去作客。但陶氏说,若允许我到了那里可以喝酒,那我就去。按规矩寺里是不能饮酒的,但慧远却破例答应了。
(6)我醉欲眠。无论是“贵”或“贱”的朋友来访时,陶潜经常邀邻居同饮。若他觉得己有醉意,就会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率真如此。在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中》,即有“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之句。
(7)白衣送酒。陶潜好饮但常无酒。有一年的重阳节,他苦于无酒,于屋旁的东篱下采了一大把菊花久坐时,看到迎面而来的一个白衣人,原来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人送酒来了。二人当即就酌,那人尽醉而归。后人就用“白衣送酒”来表达雪中送炭、遂心所愿之意。
(8)钱留酒家。陶潜有位把杯倾心的知己,叫颜延之。有一天,颜氏特地来看望陶氏,临走时还留下两万钱,以接济他的生活。陶氏收受后,待来客一走,就将这笔钱悉数放到酒家那里,以便日后随时可去喝酒,足见他的酒瘾之大、酒兴之浓。
(9)酒中真意。陶潜经常与乡亲父老对饮,既是为了情分,也可从中取得某些安慰和乐趣。但更多的是独饮,然而不是一味的滥饮,而大多表现出理性的自觉,如其所言“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悠悠迷所留,酒中有真味”;“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外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待”;“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这也正如梁朝昭明太子萧统评价陶渊明时所说的那样“吾观其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这里所谓的“迹”,无疑是指心迹,是在人生理想遭受现实重创后用酒来平复伤痛、慰藉自己的心路历程,在饮酒中抒发他不愿与腐败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
(10)陶潜埋酒。九江境内有陶潜埋藏的酒。有个农夫凿石到底,发现一只石盒内有一个有盖的铜制酒壶,刻有16个字:“语出花,切莫开,待予春酒熟,烦更抱琴来”。人们怀疑这酒不能喝,就全部倒在地上,结果其香数月不绝。
二十、苏轼
苏轼字东坡,四川眉山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酒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们从他嗜酒如命和潇洒的神态,可以寻到李白和白居易的影子。他的诗、他的词、他的散文都有浓浓的酒味。正如李白的作品一样,假如抽去酒的成分,色、香、味都为之锐减。
二十一、欧阳修
欧阳修是妇孺皆知的醉翁。他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记》,从头到尾一直“也”下去,贯穿一股酒气。无酒不成文,无酒不成乐。天乐地乐、山乐水乐,皆因为有酒。“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二十二、阮籍以酒避祸、解忧
阮籍是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河南人。他蔑视礼教,以“白眼”冷对“礼俗之士”。后来他变为“口不臧否人物”,常用饮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以求生存。
例如:曹爽要他任“参军”时,他看准曹氏已面临覆灭的危机,就称病谢绝,归田闲居,饮酒写作。在司马懿掌握曹魏政权后,阮籍慑于其权势,只得应邀任从事中郎,但每次在宴会上有时真的喝醉,有时则佯装酒醉,以掩饰自己。因为他认为“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司马昭的谋士钟会,官大至司徒。但阮籍认准他是个投机钻营的卑鄙小人,故对他深恶痛绝。但每当钟会以做客的幌子来打探阮籍的虚实时,阮籍就将计就计,置酒相待,但对政事却一言不发,使钟会只得快快而归。因为阮籍已对曹氏皇室失去信心,又不愿与野心勃勃的司马氏集团合作,故“不与世事”、洁身自好。
阮籍有一个容貌秀丽的女儿,司马昭想纳其为儿媳,以此拉拢阮籍。司马昭几次托媒人到阮籍家求婚。阮籍不便直接拒绝,就日日醉酒,一连60天,使司马昭只得作罢。这就是阮籍借醉拒求婚的故事。
阮籍如此饮酒,其意也不是真在于酒,而是正如鲁迅先生在评述阮籍时所说的那样:“他的饮酒不独于他的思想,大半到在环境。当时司马氏已想篡位,而阮籍名声很大,所以他讲话就极难,只好多饮酒、少讲话,而且即使讲话讲错了,也可以借酒醉得人的原谅。只要看有一次司马昭求和阮籍结亲,而阮籍一醉就是两个月,没有提出的机会,就可以知道了。”
《世说新语·任诞》指出:阮籍与司马相如基本相同,唯阮籍心怀不平而经常酒浇胸中“垒块”。后人就用“酒浇垒块”、“酒浇块垒”等指有才而不得施展,无可奈何、借酒消愁。
二十三、李白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身于地主家庭,祖籍甘肃静宁西南,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江油青莲乡。史称李白“少有逸才”、“飘然有超世之心”。25岁起漫游各地,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其间,于27岁时招赘于湖北安陆退休的宰相许家,他曾说“酒稳安陆,蹉跎十年”。42岁时受人力荐,入朝做供奉翰林,为皇帝草拟文诰诏令之类的文件,但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被“解职”而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李磷的幕僚,因李磷失败而受牵连,被流放于夜郎,中途遇赦而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在醉后到采石矶的江中捞月亮而溺死,享年61岁。
李白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唐代大诗人。其诗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骨气魄,对当时政治的腐败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同时又对人民的痛苦深表同情。
李白一生以酒为伴,暮年时甚至将悬在腰间多年心爱的宝剑也摘下来换酒喝,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李白真可以说是生于酒而死于酒。”有关他的酒事甚多,现列举数则:
(1)醉酒误事。有一次,唐玄宗游赏白莲池,一时心血来潮,欲召李白撰写序文。但那时李白正醉卧于街市的酒家,只得在他人搀扶下勉强登舟受命。
又有一次,唐玄宗携杨贵妃夜游禁苑。正值牡丹盛开之际,玄宗嫌艺人演奏的乐曲太老,又欠雅意,就叫人找李白写些乐府新词。但醉酒的李白根本不在意什么圣旨,对来人说“我欲醉卿且去”。来人只得将李白捆起来送进宫去。玄宗见状也哭笑不得,立即令人用冷水将李白喷醒。李白醒后就笔走龙蛇似地一连写下了十余篇,其中就有“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指槛露华浓”;“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等名句。
(2)让宰相为他研墨。当时,凡是棘国进表,都使用满朝无人可识的“蛮文”。于是,李白由贺知章保荐入朝。李白持表宣读如流、一字不误。玄宗甚喜,立即命李白也用“蛮文”草诏,以示国威。李白乘机请旨让宰相杨国忠替他研墨,宠臣大太监高力士为他脱靴。李白如此戏弄这些小人,自然使他们恨之入骨。所以玄宗曾三次想给李白授职,但都让包括李林甫这些人给搅“黄”了,最终被赶出宫去。但李白却不以为然,仍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现了其自由狂放的气质。
(3)“智者失言”。有一天,唐玄宗召集翰林院学士们在偏殿饮酒。在李白酒酣之际,玄宗突然问他:“我朝与天后之朝如何?”李白答道:“天后朝政出多门,国由奸佞,任人之道,如小儿市瓜,不择香味,而惟拣肥大者;而我朝任人,如淘沙取金,剖石采玉,故皆得其精粹者。”这里的“天后”即武则天,“市瓜”指买瓜。玄宗听后心喜地笑曰:“学士过有所饰。”李白酒后如此粉饰朝政,被时人讥为“智者失言”。
其实,李白利用与唐玄宗接触的机会,曾陈述对国事的看法,并对不合理的用人等现象也劝谏过。但玄宗沉溺于声色,只是把李白作为满足自己享乐欲望的御用文人。玄宗又听信谗言,例如高力士用李白写的诗去挑拨杨贵妃,杨贵妃向玄宗谗言,玄宗就疏远了李白。因而李白的不受重用,乃至赐金放还,就在所难免了。
(4)饮酒泄愤解忧。李白被逐出长安后,怀才不遇、郁郁而不得志,满腔激愤只能借酒来宣泄。他在《行路难·其一》中写道:“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他面对朋友们为他安排的珍贵的酒和菜也吃不下去,茫然若失,连用了两个“行路难”,哀叹世路是何等的艰难险阻!那么多的岔路,而真正的出路又在哪里呢?有感而发,一吐其愤慨之情。
但饮酒也消解不了他的愁怀。他在《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道:“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其内心是极度痛苦的。
(5)李白测字。有一天,李白酒后独游金陵,途中见一测字摊,摊主正打着瞌睡。李上前拱手问:“先生怎不见生意?”穷书生模样的摊主笑曰:“无人测字,只得打盹。”李白说:“且让老夫一试。”就手摇测字用的“文王筒”,并口中念念有词:“半仙测字,其灵无比。”这时走来一个瘦高个子的人对李白说:“在下本体胖,因上月家父身亡,思念悲切而体瘦。祸不单行,近日又将常佩于手腕的一对玉镯丢失,乃是家父的遗物,好不伤心。烦请先生高测,言明该物失落于何方?”李当即叫那人抽一字卷,打开一看,为一个“酉”字。李白说道:“酉加三点是为酒,酒酒酒,有有有,玉未碎,镯未走,必在缸中。”那人听后将信将疑地回家了,顷刻即手举玉镯跑来连声说:“先生真仙人矣!”高兴地付钱而归。摊主疑惑地问李白:“先生怎知那玉镯必在缸中呢?”李白说:“在那人伸手抽字卷时,我闻到他身上有酒气,仔细一看,是手上还沾有未干的酒迹,想必此人以卖酒为生。又据他说是原胖后瘦,则手臂当变细,而镯当相对为大,故料定他近来因丧父而神志恍惚,在忙乱之中把镯脱落在酒缸里了,而自己也未能觉察,果不其然。”穷书生听后,为之折服。
二十四、杜甫
杜甫的一生与诗和酒紧密相连,现将其酒事列举若干:
(1)十四五岁即为酒豪。他在《壮游》一诗中写道:“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性毫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酒视八极,俗物多茫茫。”诗中“八极”意为四面八方,“俗物”乃指平庸之辈。到晚年时,喝酒更加厉害,经常酒债高筑,质当衣服来喝酒。在其诗中有“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向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处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之句。喝得连身体健康等都全然不顾了,认为反正人活到70岁是很少有的。就如此,他活到58岁而死。这样的喝法,实在是不足取。
(2)日与田翁饮。诗云:“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叫妇开大瓶,盆中为我取。”每田父索饮,必使之毕其欢而后去。
(3)以酒会友。壮年时期,杜甫与李白、高适相遇,同游梁宋齐鲁,打猎访古、饮酒赋诗。他与李白情同手足,在其《与李十二白同录范十隐居》中写道“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真可谓亲密无间了。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杜甫35岁时赴长安应试,因李林甫从中作梗而未被录取,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民俗淳”的抱负成了泡影。这时,他认识了一位酒友,即广文馆博士郑虔。此人多才多艺,诗、画、书法、音乐乃至医药、兵法、星历无所不通。但因生活困顿,常向朋友讨钱买酒。杜甫在《醉时歌》中回忆他俩喝酒的情况时写道:“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意为若一人得钱,即毫不迟疑地买酒找对方共饮,彼此亲密、不拘形迹,凭你的酒量,就堪称我的老师,不要去管古人的遭遇,只要我们还活着,就应一起饮酒。也真是“酒友”得可以了。
(4)杜甫之死。据唐人郑处诲的《明皇杂录》所说,杜甫死于牛肉、白酒。那年夏天,杜甫因避兵乱欲到衡州,但中途在来阳被大水所阻,船只得停于方田驿,因无食物而挨饿数天。县令聂某知道后,送去了牛肉和酒。有酒相佐,杜甫胃口大开,由于胃壁已薄,故一下子吃得过饱而撑死。又据郭沫若先生考证:聂氏送的牛肉较多,杜甫一时吃不完,时值暑天,无“冰箱”可藏,故肉易腐败,杜甫吃了腐肉中毒而死是完全有可能的。但若无美酒,何以食肉,由此可见表面看来是牛肉引致杜甫之死,而实为酒之所害也。
二十五、白居易“弱视”
白居易饮酒的情况与杜甫不同。杜氏因家境困顿,故不能经常喝到美酒,与他喝酒的多为捕鱼、打柴、耕田的乡下人,地点为田野树林之间。而白氏虽早年家境贫困、颇历艰辛,但后来则家酿美酒,每饮必有丝竹伴奏、僮妓侍奉,同饮者多为裴度、刘禹锡等“社会名流”。
由于白居易几乎无日不饮、无日不醉,故得了“酒精性弱视症”。他在《眼病两首》中写道:“散乱空中千片雪,朦胧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他为此病所苦,求名医、觅灵药、查医书,但无一有效。
自居易享年75岁,葬于河南龙门山,墓侧碑石上记得有《醉吟先生传》。传说前往拜墓的洛阳人和四方游客,因知白居易平生嗜酒,故都以杯酒祭奠,墓前那方丈宽的地上,常是湿漉漉的。可见,他是受到后人爱戴的。
二十六、魏征与美酒
据《龙城录》载:“魏左相能治酒,有名,曰醹醁、翠涛,常以大金罂内贮盛十年,饮不败,饮其味即世所未有,太宗文皇帝尝有诗赐公称‘醢酴胜兰生,翠涛过玉薤,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兰生即汉武百味旨酒也。王薤,炀帝酒名,公此酒本学酿于西胡人,岂非得大宛之法,司马迁所谓富人藏万石葡萄酒数十岁不败乎。”(龙城即广西柳州)
醹又称醹渌,以衡阳醹湖碧绿的水酿就,故名。兰生气味如兰开放,其制法有两说:一说需酿制百日乃成,故芬香若兰;另一说用百草花末杂酿于酒,使花香入酒。
二十七、贾岛别出心裁饮酒
贾岛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工。“推敲”的典故,即由其斟酌诗句“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而来。
他在每年的除夕都将其一年所作的诗稿集放成堆,再摆上酒菜,祭奠一番,言称“劳吾精神,以是补之”,喝个心安理得。《燕山夜话》中认为“这里所谓‘祭诗’,实际上等于做了一年的创作总结。”
二十八、贵妃醉酒的故事
唐朝天宝年间,明皇派人到各地挑选美女。后来,在闽中兴化县选了一个叫江采苹的美女。此女才貌双全,深得明皇的欢心,又因她喜爱梅花,自号梅芬,明皇赐名梅妃,还为她专门修了一座梅园。
一日,明皇在梅园宴请诸王。梅妃轻歌曼舞,惹来了明皇儿子们一双双艳羡的目光。这时,宁王喝得大醉,向梅妃敬酒时,有意无意地踩了梅妃的香鞋。梅妃不悦,拂袖回宫。宁王非常害怕,找来附马杨回商量对策。杨回给他出了两个主意:一是让他向明皇请罪,说当时因不胜酒力,错踩梅妃,请父皇饶恕;二是告诉明皇,寿王妃杨玉环,姿色盖世,非人间之女。
明皇原谅了宁王后,就差高力士去找杨玉环。杨玉环那“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美貌,令明皇神魂颠倒。他先让玉环去太真观当女道士,然后将杨玉环接到宫中,册封“太真宫女道士为贵妃”。从此,明皇与杨贵妃日夜厮守、愉悦无比。
梅妃得知消息,打扮得花枝招展去见明皇。明皇将两位美人都搂入怀中,两位美人却明争暗斗。明皇常常顾此失彼。
这天,明皇吩咐太监高力士、裴力士在百花亭中摆宴,特邀杨贵妃去陪他饮酒赏月、抚琴赋诗。
杨贵妃十分高兴,打扮得漂漂亮亮地等待明皇的驾到。她等不到圣驾,就在百花丛中焦急地盼望。
但夜幕深了,还未见皇上的人影。贵妃就让高力士去打听皇上的下落。高力士回复说,万岁爷到梅妃那儿去了。杨贵妃心头一阵酸楚,又有醋意,又觉悲哀和孤独。她想回宫去,但高、裴二人说,要是皇上来了,怎么交待?
杨玉环只得继续留下。她想,干脆,我一面自个儿饮酒,一面等他李三郎(唐明皇排行老三,杨玉环常私下叫他“三郎”)。于是,她让高、裴二人为她斟酒。
玉环喝了几杯,就头晕脑胀,心中混沌一片,觉得人生是梦,难以预测。
不一会,玉环酒力发作、浑身发躁。她脱去风衣,又端起大杯来喝。高、裴劝告,她听不进,自斟自饮,决心喝个一醉方休。结果,她真的醉了,头晕目眩、摇摇晃晃,还要让太监们扶她去赏花。由花思人,她更感悲凉和孤寂。
贵妃不罢休,还急催太监们进酒。她时而埋怨酒太凉,时而埋怨酒太烫,备的酒都喝完了还要他们上。
高、裴二人劝告她不要再喝,贵妃一人给了他们一个耳光,大骂他们是狗奴才。这就样,她一直喝到深更半夜。她趁着酒兴,想当个男人找乐,于是把高力士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将裴力士的靴子穿到自己脚上,又学着皇上的模样,昂首挺胸、大摇大摆。
如此这般一直折腾到将近清晨。杨贵妃只觉天冷、身冷、心冷。她满腹哀怨和愁苦,心中“恼恨李三郎,竟自把奴撇,撇得奴挨长夜,只落得冷清清独自回宫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