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要尽可能和孩子交流也许是大多数情况下一般父亲与孩子交流太少的缘故,孩子们长大成人之后,会很清晰地记得与父亲一起度过的美好快乐的时光。井深大说,他的长子就是这样。他对于几十年前和父亲一起坐小艇出海打鱼,以及散步回来时吃冰淇淋等微不足道的小事都留有很深刻的印象,脑海里的那些影像似乎还是新鲜生动如昨。
一般的看法是,父亲在家庭中扮演的就是斥责孩子的形象,扮演唱“黑脸”的角色。如果父亲偶尔和孩子在一起时也会狠狠地斥责的话,孩子就会把父亲作为自己的对立面,表现出反抗抵制的态度。也有一些父亲是酒鬼、游手好闲、整天无所事事的人,他们在老婆面前抬不起头,说不上领导建议的话,对孩子的教育也漠不关心,由这样的父亲抚养大的孩子很多都性格怪癖、沉默少语,将来长大后很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井深大认为,幼儿教育的主角应该是母亲,但不能因此就说父亲就要把教育子女的任务完全交给母亲,从此与己无关,不闻也不问。父亲应该是母亲教育孩子的好助手和好参谋,这也是父亲在教育孩子中应该起的作用和应尽的责任。和睦的家庭环境不是靠母亲一个人的努力所能做到的。
井深大就遇到了一位父亲,这位父亲尽可能地和孩子交流。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次,我坐飞机赶去讲课时恰好遇到了一家三口外出旅游。一个3岁左右的女孩在兴高采烈、神采奕奕地与父亲一问一答地说话。我在旁边无意中听女儿问道:“爸爸,10个口香糖加起来等于什么?”父亲微笑地回答道:
“对了,10个口香糖就是关岛。真想和你一起去那里玩。”(日语中“口香糖”与“关岛”发音相近)。这种对话听起来天真可笑,但在旁边的母亲依然若无其事,专心致志地读着周刊杂志。
从这个情景中我感到这位聪明的父亲在积极寻求与女儿的交流,而母亲则尽量不去打扰他们的交流和谈话。我认为,这个女孩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而幽默的女性。
大人听起来幼稚可笑的谈话,对孩子来说则是休息日快乐宝贵的一幕。
孩子只有在有母亲这样一个权威“领导”和父亲这样一个热情“追随者”的家庭环境中才会茁壮成长。所以,望天下的父亲们不能因为工作的忙碌和身体的疲惫而忽略与孩子必要和贴心的交流。
不通过语言,母子也能交流婴儿和母亲的相互关系是从本能的相互感应而非语言交流之前的开始确立的。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婴儿通过交流产生心灵沟通的能力或许远远强于大人。
在前面,已经简单介绍过非洲乌干达的婴儿养育情况。那里有一个风俗,一旦孩子生下来,母亲就会把孩子赤条条的放进挂在胸前的吊袋进行喂养,母亲从不给婴儿用尿布,婴儿也不会弄脏吊袋。据说如果母亲的吊袋被婴儿的排泄物弄脏了,大家便会觉得这位母亲不称职。
有一位去乌干达进行实地调查的学者觉得不可思议,于是便问乌干达的妇女:“妈妈怎么能准确无误地知道孩子什么时候拉屎撒尿呢?”乌干达妇女满脸疑云,感到不可思议,就反问他:“有什么好奇怪的!难道你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想小便吗?”井深大认为,也许是因为乌干达妇女贴身背着婴儿,对婴儿的一举~动十分敏感,所以她们能够准确捕捉婴儿的各种细微变化。
知道婴儿什么时候排泄,对乌干达的妇女而言,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而且她们也没有经过什么特殊训练。而当我们给婴儿垫上尿布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忽视婴儿发出的信号。
婴儿渴望交流,但是如果大人没有反应,婴儿就会放弃自己所做的努力。
于是,婴儿的这方面能力就得不到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一样,只有经过实际的应用,它们才能得到锻炼与提高。
加强婴儿之间的交流对于婴儿来说,从兄弟姐妹、堂兄弟、表姐妹及别的婴儿那里得到的复杂的刺激作用比从母亲一个人那里得到的刺激和信息更有效。常常有母亲把幼儿一天到晚关在家里,阻止孩子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其实她们应该把婴儿多带到外面去和其他婴儿交流。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扩展孩子的见识范围,提高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协作性、社会性和指导性。这对于今后适应社会是极其重要的。
交流,并不是说没有语言就不能进行。特别是在婴幼儿之间,即使他们还不能说话,他们也能进行交流和意思的传达,将非语言的信息传递给对方,同时接受对方的信息传递。就是年龄稍大的孩子,他们想通过非语言途径传递的信息也一定很多。
有一则非常引人关注,题为《如果把一只刚生下来的小猴子放入隔离室,这会对今后这只猴子的一生有何影响》的报告。该报告的实验者是威斯康辛大学灵长类研究所所长哈里·哈罗博士,他在那篇文章中向人们报告了关于猴类之间的交流、智力的发达及社会性等极其有趣的结果。
实验隔离室用木板围起来,做成木箱,中间只放两个哺乳瓶的乳头。首先,把在这里面喂养了3个月的小猴子从箱子中放出,然后放入一般的猴子中,观察其行为。开始是犹豫:不敢上前,睁着一双眼睛左右乱看,但不到一周时间,他就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了,相处比较融洽。接着,把隔离了6个月的小猴子放入普通的猴子中,实验者发现它几乎不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蜷缩着身体,蹲在木箱角落里瑟瑟发抖,根本不想走出木箱。最后是看在隔离室中呆了1年的小猴子,当有其他小猴子被放入隔离室时,它根本不愿理睬其他猴子。另外,当把一般的小猴子放入隔离室时,一般的小猴子比原来隔离室里的猴子更容易因孤独感而患神经性官能症。而且,通过测试智能指数发现,在隔离室里呆了6个月以上的猴子根本无法与平常的猴子相比。
井深大认为,这个实验的结果对于人类的婴儿也应该是适用的。这个实验暗示告诫人们,如果婴儿也在人与人之间交流很少或者基本上无交流的环境中成长,将会给孩子的性格和智力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和伤害。当然,最近已不像以往那样,邻居之间能经常交往,希望至少有孩子的母亲之间能努力地相互交流,让孩子与孩子有进行交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