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同时去逮两只兔子。
我们所设定的目标,如果毕生付出的努力,都能朝同样的方向前进,无疑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如果同时追求着许多不同的目标,那便如同你同时去逮两只兔子,结果呢,必然是一无所获。
围棋大师吴清源曾经手书条幅“不搏二兔”给聂卫平,委婉批评他精力分散了。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一个善于限制自己的人,才有指望成功。”这是因为人的欲求太过旺盛,要限制自己的某些愿望,才能让注意力集中到最主要的愿望上。
做官和作文,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有人却偏偏想“两条腿走路”,既想在官场上得意,又想在文坛上占一席之地。王蒙先生对这点算是看透了,毅然辞去了文化部长的职务,如今专心作文。鲁迅先生早年也曾任过国家教育部的佥事。后来他发现自己不宜走这条路,便辞了职,边教书,边写文章。教书和作文,本可以并行不悖,许多文坛夙将也是这样走过来的。然而,鲁迅先生认为,此路于他并不适宜。
他说,教书使人沉静,而作文却需要热烈,两者是很难相容的。于是,鲁迅先生又放弃了教书,只偶尔去大学里做些讲演,开始了专心致志做文章的生涯。因此,今日的我们,才得以看到许多嬉笑怒骂皆成绝妙的好文章。
意大利著名男高音帕瓦罗蒂小时候,父亲(虽然是面包师,对音乐却非常有兴趣)就教导他学习歌唱,鼓励他要刻苦练习,培养自己的实力。
后来,他拜一位名叫阿利戈的专业歌手为师。当他即将从音乐学院毕业的时候,他问父亲:“爸爸,毕业之后,我是要当音乐老师,还是成为一个歌唱家呢?”他的父亲这样回答:“孩子,如果你想同时坐在两把椅子上,是绝对不可能的事,你肯定会从这两把椅子上摔下来。记住,别想贪心地同时坐在两把椅子上,生活中你只能选定一把椅子坐。”帕瓦罗蒂最后选择了当歌唱家,他经过长达七年的煎熬,终于有了第一次登台演出的机会,再奋斗七年之后,终于进入了大都会歌剧院。
许多人问他成功的秘诀,他回答说:“方法很简单,不管我们的选择是什么,关键只有一个,那就是选定一把椅子就好。”别太贪心,选定一张椅子坐就好,不然你永远只能在不断的跌倒中后悔。
想成大事就不能把精力同时集中于几件事上,只能关注其中之一。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因为从事分外工作而分散了我们的精力。如果大多数人集中精力专注于一项工作,他们就能把这项工作做得很好。
弈秋是古代有名的棋手,有两个人慕名而来,同时拜他为师。弈秋一心想把自己的棋艺传授给他们,讲课特别认真。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地听他讲课。另一个学生表面上也在认真地听课,而实际上思想很不集中。
他看到大雁从窗外飞过,联想到要吃天鹅肉……
弈秋讲完课,就叫两人对弈。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对弈起来。开局不久,就见分晓:一个从容不迫地能攻能守,一个手忙脚乱地应付。
弈秋一看,两人的棋艺相差悬殊。他对棋艺差的学生说:“你们两个人一起听我讲课,他能专心致志,而你呢,心不在焉。”在运动场上,运动员是否进人状态,直接影响到竞赛成绩;在舞台上,演员是否进入角色,直接影响戏的成功与否。这是众所周知的简单道理。同样,在工作中,你是否进入工作状态,也决定了你的工作效率。
爱迪生说过,高效工作的第一要素就是专注。他说:“能够将你的身体和心智的能量,锲而不舍地运用在同一个问题上而不感到厌倦的能力就是专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每天都要做许多事,而我只做一件事。如果一个人将他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上,他就会成功。”有一个青年苦恼地对昆虫学家法布尔说:“我不知疲劳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我爱好的事业上,结果却收效甚微。”法布尔赞许地说:
“看来你是一位献身科学的有志青年。”这位青年说:“是啊!我爱科学,可我也爱文学,同时对音乐和美术我也感兴趣。我把时间全都用上了。”法布尔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放大镜说:“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试试。”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本来是很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该像学打靶一样,迅速瞄准目标;像激光一样,把精力聚于一束。
我们强调专注,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和解决问题时,每一次只做好一件事,把精力集中于正在做的那一件事情上。
把你需要做的事想象成是一大排抽屉中的一个小抽屉。你的工作只是一次拉开一个抽屉,令人满意地完成抽屉内的工作,然后将抽屉推回去。不要总想着所有的抽屉,而要将精力集中于你已经打开的那个抽屉。
一旦你把一个抽屉推回去了,就不要再去想它。
在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更要全身心地投入。告诉自己,当前的头等大事就是尽快并出色地完成手中的任务。每天早晨,当你走进办公室或者进入你的工作区间时,无论是否面临着一项新的任务,你都要清楚地、坚定地告诉自己,你将全力以赴地投入这项工作,摒除一切干扰,在工作完成之前决不三心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