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们的祖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几千年以来纷繁复杂的历史变迁,使得姓氏几经变化。由于年代的久远和环境的复杂,姓氏的具体来源,在历史上存在着很多种不同说法。大体来说,姓氏起源有以下几种:
(1)将图腾作为姓
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没有生命的物体当做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它们不仅不会伤害自己,而且还能保护自己,并且能获得它们的超人的力量、勇气和技能。图腾是群体的标志,旨在区分群体。它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自己的氏族之间有血缘关系或是某种神秘的联系,人们以尊敬的态度对待它们,一般情况下不得伤害之。图腾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它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作用。同时通过图腾标志,得到图腾的认同,受到图腾的保护。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最后演化为那个氏族的人使用的姓氏。
(2)以居住的地点作为姓
以居住的地点作为姓,是古人姓氏的来源之一。传说上古时代,虞舜出生居住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的公族大夫们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关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齐国太子得臣住在东宫,他的子孙就以东宫为姓;鲁国的仲闵居住在南宫,所以他的后人们就以南宫为姓;鲁庄公的儿子公子遂居住在东门,他的后代就以东门为姓;其他的东方、左、南等,也都是将居住的方位作为姓的。
(3)以封地名作为姓
以这种方法取得的姓在汉姓里占着相当大的比重。许多氏族原有分封国号,子孙以国为姓。如周武王封微子于宋为宋国,其子孙以宋为姓;周封非子以秦为国号,其子孙因姓秦;周武王封弟叔颖于颍川为赖国,其裔遂姓赖。古代秦国有公族大夫封于逯邑(今陕西省境内),其后遂以封邑取姓为逯氏。以国为姓的还有陈、齐、鲁、郑、赵、魏、韩、吴、周、典、郭、曾、许等姓。
(4)以官职作为姓
在先秦时代,很多官职都是世袭的,即使后来失去了官职,他们的后代也以这些官职的名称来称呼这个家族,用以表示他们的社会地位。史氏是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早在先秦时期,史氏就已遍布黄河南北和长江流域,这些史官的后人们就以史为姓。还有,黄帝的孙子,叫挥,他创制了弓和箭,他做的官也称作弓长,后来官名二字合成一字,就成为张姓。司空,据说在上古时代就有这个官职,它是专管水利方面事宜的官职,禹曾担任过司空一职,所以他的后人中就有人以司空为姓;司寇,是掌管刑狱的官职,卫灵公儿子的后人,世代都是司寇官,所以就以司寇为姓;上古时代有人叫重黎,是司掌天地的官,唐尧曾经抚育过重黎的后人。到了周宣王时,重黎的后人程伯休父,官至司马,执掌国家军队,佐政辅国,很有权势,后来程伯休父克平许方,立下大功,周王室允许他以官职为姓,他的后人成为司马氏。
(5)以爵位为姓氏
我国历史上三千多年前的晋国,是周成王小弟唐叔虞的封国。而侯氏正是出自于晋国的公族。春秋时期晋国的公族晋哀侯和他的弟弟被晋武公所杀,他们的子孙便迁居他国,而且以祖先的爵位为姓,这就是侯姓的来源。
(6)以职业或技艺为姓
以职业或技艺为姓,同样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在远古时代,有的等级较低的贵族掌管了从事某种职业的工奴,如西周初年,有姬姓同姓诸侯国。到了春秋时期,卫国君主的后代中有以牧业为生的,于是就将牧作为姓,也称为牧氏。
(7)以谥号为姓
所谓的“谥”,就是帝王、贵族等有身份地位的人死后,别人依据他生前的事迹所给予的称号。齐国国君齐襄公之弟公子小白,在襄公被杀后,自莒国入齐,成为齐国君主,后为春秋五霸之一,死后谥号为“桓”,即齐桓公。其支庶子孙仍为桓姓。宋国的国君子御,死后谥号为“桓”,史称宋桓公。其后代有向魋,改名桓魋,其后亦称桓氏。
(8)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
如桓侯氏复姓和阿鹿桓三字姓取一个“桓”字为姓等。
(9)因赐姓、避讳改姓氏
如大唐王朝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姓因避讳改为常氏。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帅氏。
(10)因逃避仇杀改姓
如西周后期宋戴公有个儿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宋武公时任司徒。当时有长狄鄋瞒部落进攻宋国,皇父领军反击打退了长狄人,但皇父和两个儿子也不幸战死沙场。后来皇父的孙子南雍陲以祖父的字为姓氏,称为皇父氏。其六世孙皇父孟子,生子皇父遇。秦国灭宋时,皇父遇逃至鲁国。西汉中期,皇父遇嫡系子孙皇父鸾,自鲁迁居陕西茂盛陵,把姓氏中的父字改为甫字(古代二字同音通用),遂成皇甫氏等。
历史上常用来代替个人姓名的还有:
①弟子或后人所上的尊称。如王夫之称船山先生。
②在姓氏前加形容词指称特定的同姓者。如晋代作家阮籍、阮咸叔侄也分别称为大阮和小阮(“大阮”和“小阮”因而成了“叔”、“侄”的同义词)。
③以几个姓并称特定的几个人。如“伊吕”指商伊尹、周吕尚。
④在唐代还常以行第连同姓名官职等称人。宋代也还有此风习,如秦观称秦七。
上述这些起着姓名作用的地点名称、官职名称等,大都是他人、后人为表示尊敬或方便而使用的,本人并不使用。这一点是和姓名不同的。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等,情况十分复杂。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如给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姓合成复姓,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
我国的姓与名,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才发展到了今天人们所惯用的“姓名”。但在我国古代,并不是一开始就使用姓名的,而是先有姓与名,再有名、字、别号,古人的一生有很多名字,各有用途,意义不同。
从上古时期到现在,我国人名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单名到双字名再到多字名的发展历程。但是不可否认,和姓氏相比,名的格局相对较稳定。取单名、取双字名还是多个字的名字,从总体上来说,是因时代而异的。
中国是世界上姓氏产生最早的国家之一,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神话传说时代。
早在人类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过着群居的原始生活。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如何通过自卫来保护自己,或者采取狩猎以维持生命。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无论哪一群人,在自己内部只用“名”便可以彼此区分,若与另一群人交往,仅仅称“名”便不足以表明自己的身份,他只有把自己所在人群的标志“姓”与自己标志“名”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这种一群人的标志和自己标志的结合,便是人类最早的姓名。
我国最早拥有自己固定名字的人可能是那些传说中氏族社会的首领或是部族战争中出现的英雄。这种说法,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春秋战国时期,男尊女卑的思想意识已经出现。《诗·小雅》中的“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褐,载弄之瓦”,就说明了这一点,这就是说生了男孩,要把他放在床上睡,给他穿裙子,给他玩弄璋这样的美玉;若生下个女孩就让她在地下睡,给她穿兽毛或粗麻织的专供贫贱人所穿的短衣,让她玩弄纺锤。
虽然如此,但并不意味着女性的地位已经完全丧失,母系氏族社会的影响依然存在,所以当时虽然已进入父系社会,但仍然有人随母姓。春秋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贵者有氏,贱者无氏”在当时成为一种制度。这就意味着只有国君及其宗子有姓,一般贵族男子只有氏。
春秋战国时期的未婚女子通常以国姓为自己的姓,在姓冠以伯或孟(嫡妻的长女为伯,庶出的长女为孟),仲(老二),叔(老三),季(幼女)等表示排行的字样所构成。例如:鲁惠公的元妃孟子。这里的“子”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对男子的尊称,例如“孔子”的“子”,而是元妃的姓。
已婚女子人名的组合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有将本国国名冠在本姓前面的,有些还标出排行,如齐姜,齐为本国国名。有的则冠上丈夫的谥号连用,如武姿,她名字中的“武”指的是她丈夫郑武公的谥号。
秦汉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在命名方面除了对“五类”、“六不”同样讲究外,还对一些寓含王霸意义的字眼如龙、天、君、王、帝、上、圣、皇等字禁止使用。当然也有些朝代不禁。
周秦两汉单名多于双字名。
王莽时,“令中国不得有二名”,《春秋》“讥二名”,《公羊传》“二名非礼也”,可能是单名多于双名的原因。西汉15帝,二人复名;东汉13帝全单名。
西汉至东晋,54帝,4个复名,单名94%,东汉以后,尤其两晋南北朝,佛道盛行,一时间佛名盛行:金刚、力士、文殊、目连、药王、般若、三宝随处可见,以带佛气。僧、佛、摩、梵、昙,直取佛名者也很多。
在中国的历史上,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始终存在着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
从东汉到唐中期施行的门阀制度,将姓分为国姓、郡姓、州姓、县姓等高低不同的“姓”级别。宋朝以后,科举制度代替了门阀制度,姓氏等级逐渐失去了它的社会地位。到了现在,我们的姓氏已经不再有高低贵贱之分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只有区别作用的符号。
元代人以取蒙文名为时尚。
宋代以后,尤其明清时代,字辈谱命名法在社会中最为盛行。当时人们的字都是些寓意吉利的字,如文武、富贵、昭庆、德祥、龙凤、昌盛等。明清时代以族谱命名为特征,影响很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人的名字变化大致有3个阶段:从建国初期到“文革”结束的近30年时间内,含有政治意义的字入名比较流行,而且多选两个通俗常用、含义明确的字,比如“建国、援朝、跃进、卫东”就是那段时期的产物;改革开放之后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一代父母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小,加之西方文化思潮、港台文化的影响,带有政治意义的名词多被抛弃,寓意美好的单字、叠字增多,比如“丹”、“莹”、“磊”、“娜娜”、“佳佳”等。而在网络盛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近十年,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个性化的名字,在含义上更加凸显个人色彩。
从古到今,我们的名字有大名、小名之分。
大名就是正式入籍的名字,也称学名。小名又称乳名、奶名、小字。小名多为家长为孩子取的昵称,关于小名,我们在以后的章节中会有专门的介绍,这里就不详细讲了。大名和小名虽然都出自于父母或其他长辈,但大名、小名有雅俗之分、内外之别。大名人人都可以称呼,小名只限于比较亲密的人之间称呼,比如:自己的家人、亲朋好友,外人即使知道某个人的小名是什么,也不能随意称呼。
大名、小名之间没有特殊的联系。例如:一个人的小名叫“小二”或“五大”,他的大名完全可以取比较文雅的“文轩”、“依海”之类。二者之间不必有任何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