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晁错,颍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生所,与洛阳宋孟及刘带同师。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错为人陗直刻深。孝文时,天下亡治《尚书》者,独闻齐有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馀,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迁博士。又上书言:“人主所以尊显,功名扬于万世之后者,以知术数也。故人主知所以临制臣下而治其众,则群臣畏服矣;知所以听言受事,则不欺蔽矣;知所以安利万民,则海内必从矣;知所以忠孝事上,则臣子之行备矣:此四者,臣窃为皇太子急之。人臣之议或曰皇太子亡以知事为也,臣之愚,诚以为不然。窃观上世之君,不能奉其宗庙而劫杀于其臣者,皆不知术数者也。皇太子所读书多矣,而未深知术数者,不问书说也。夫多诵而不知其说,所谓劳苦而不为功。臣窃观皇太子材智高奇,驭射技艺过人绝远,然于术数未有所守者,以陛下为心也。窃愿陛下幸择圣人之术可用今世者,以赐皇太子,因时使太子陈明于前。唯陛下裁察。”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译文”
晁错是颍川人。曾经在轵县张恢先生那里学习过申不害、商鞅的刑名学说,与雒阳人宋孟和刘带同师。因为通晓文献典籍,担任了太常掌故。
晁错为人严峻刚直而又苛刻。汉文帝时,朝廷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只听说齐国有伏生,原是秦朝的博士,精通《尚书》,已经九十多岁了,年老不能征召,文帝于是下令太常派人前往学习。太常派遣晁错到伏生那里学习《尚书》,回来后,趁机上书报告学习情况,称赞解说《尚书》。文帝下诏先后任命他担任太子舍人、门大夫,后升为博士。晁错又上书说:“君王所以地位尊贵显赫,功名传播万代之后,是因为懂得运用刑名之术。因此知道怎样控制臣下、治理众人,那么群臣便畏惧顺从了;懂得怎样听取各种言论,那么便不被欺骗蒙蔽了;懂得怎样安定社会,使百姓富裕,那么天下百姓就会服从;懂得怎样对尊长尽忠尽孝,那么臣子的行为就具备了。这四条,臣自以为是皇太子的当务之急。人臣的议论有人认为皇太子没有必要知道干什么事,臣虽然愚笨,实在认为并非如此。看看上世君王,不能供奉宗庙而被臣子所胁迫杀害的原因,就在于不懂得刑名之术这门学问。皇太子所读书很多了,所以没有深入掌握刑名之术的原因,在于不深究书中论说的义理。多读而不知其中论述的道理,这就是劳而无功。臣看到皇太子才智高奇,驾驭、骑射技艺超绝出众,然而对于刑名之学还没有掌握,这与陛下的心思是有关的。臣希望陛下选择一些圣人之术,又可用于今世的,用以赐教皇太子,根据情况让太子陈述出来。望陛下明察、裁决。”皇上称善,于是拜授晁错为太子家令。由于他的善辩才能得宠于太子,在太子家中号称为“智囊”。
“点评”
晁错是颍川(今河南省禹州)人,小的时候就很聪明,学什么像什么。他父亲看他是块材料,就让他去学申不害和商鞅的刑名之学。什么叫“刑名之学”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学政治法律的。也就是说晁错是政法学院或者政法系毕业的。这老晁头当时也不知是怎么想的,学谁不好,偏要学他们,不说申不害,就那个商鞅,最后死得多惨呀!结果,晁错的命运也没比商鞅强多少。当然了,他父亲当时也是望子成龙心切,后来当他看出儿子要惹祸上身时,说什么都没用了,只好先自杀了,眼不见心不烦啊!也许他觉得是自己引错了路。
晁错聪明好学,那时候主要体现在写文章上,他的文章写得棒极了,总是得满分,那些教书先生还总点着脑袋发出“后生可畏”“青出于蓝胜于蓝”之类的感叹。成年之后,写得一手好文章的晁错先是做了一个小芝麻官。
由于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随后又是多年战乱,导致原来的许多学说都失传了。汉文帝得天下的时候,想找一个精通《尚书》的人,来帮助其治理天下,但普天之下,能人难寻。后来终于寻访到齐国的伏生,他是原秦国的博士。据说,他对《尚书》很有研究,可惜已经九十多岁了,走路扶着墙不说,撒尿还总尿鞋上。汉文帝咬着手指头想了半天,总觉得让这样的人出来辅佐他,太丢大汉朝的脸了。于是,他想了一个主意,决定派一个人去向伏生学习《尚书》。
晁错很荣幸地被汉文帝选中。不久,伏生那点儿学问就都让晁错学会了。他回来向汉文帝汇报学习成绩,汉文帝虽然有很多地方听不明白,但还是装作很内行地说:“很好,人才难得,前程远大!”晁错听了这话心里这个乐啊。从那以后晁错真就官运亨通了,先后担任了太子舍人、门大夫、博士等职务。
在任博士官的时候,他写了一篇名为《言太子宜知术数疏》的作文,这时候的晁错已经是个有身份的人了,他写的文章不应当再叫作文了。可晁错谦虚呀,他坚持要叫作文,遇着谁还很客气地让人家帮助改改什么的。当然了,他心里清楚,没有人能改得了他的文章。
他在《言太子宜知术数疏》这篇文章中指出:君主作为天下之主,要想建立留传后世的功业,关键就在于通晓“术数”,也就是通晓治国的方法和策略。
他认为,君主必须懂得领导艺术,使得群臣“畏服”,懂得怎样听取下面的汇报,不要被一些假话、套话、空话给“忽悠”了;懂得怎样使百姓安居乐业,兜里总有银子,那样天下才会长治久安,社会风气才会好,钱包掉地下都没人捡;懂得怎样臣下、子女尽忠尽孝,讲文明懂礼貌,那样臣下和子女的品行就完美了,缺德的人就少了,老奶奶过马路就有人扶了。
晁错认为朝臣中关于“皇太子不必研究国家大事”的说法是一种谬论,以前的君主治理不好国家而被臣子杀害,是由于不懂得治国的“术数”。现在太子书读得不少,但如果只知死背书本,不知如何治理国家,那也是没有什么大用的。他建议文帝不仅要选择切实可用的“圣人之术”让皇太子学习,而且要经常让太子陈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汉文帝看了晁错的文章,又听了晁错说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拜他为太子家令(太子家令是主管太子府内庶务的官员,相当于太子府的总管)。由于晁错口才好,“点子”又多,深得太子宠信,称他为“智囊”。他的言行,对刘启有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