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后王复召问被:“苟如公言,不可以徼幸邪?”被曰:“必不得已,被有愚计。”王曰:“奈何?”被曰:“当今诸侯无异心,百姓无怨气。朔方之郡土地广美,民徙者不足以实其地。可为丞相、御史请书,徙郡国豪桀及耐罪以上,以赦令除,家产五十万以上者,皆徙其家属朔方之郡,益发甲卒,急其会日。又伪为左右都司空上林中都官诏狱书,逮诸侯太子及幸臣。如此,则民怨,诸侯惧,即使辩士随而说之,党可以徼幸。”王曰:“此可也。虽然,吾以不至若此,专发而已。”后事发觉,被诣吏自告与淮南王谋反踪迹如此。天子以伍被雅辞多引汉美,欲勿诛。张汤进曰:“被首为王画反计,罪无赦。”遂诛被。
“译文”
后来淮南王又召见伍被问道:“如果像您所说的那样,就不能凭侥幸而成功吗?”伍被说:“实在不得已的话,我有一条愚计。”淮南王问:“什么计策?”伍被说:“现在诸侯对朝廷无二心,百姓对朝廷无怨气。朔方郡地广土肥,迁居到那里的百姓不足以充实那里。可以伪造丞相、御史的上奏文书,请求迁徙郡国豪强、耐罪以上而遇到赦免的犯人,以及家产五十万以上的人,把他们的家属都迁到朔方郡,多多派遣钟甲士兵去催促他们按期迁徙。又伪造皇帝命令左、右都司空和上林、中都官收捕罪犯的诏书,逮捕诸侯太子以及他们亲信的大臣。这样,就会使百姓怨恨,诸侯恐惧,随即派辩士去劝说诸侯谋反,或许能侥幸成功。”淮南王说:“这样做是可行的,尽管如此,我认为不至于做到这地步,只要我直接发兵就行了。”后来谋反的事被朝廷发觉,伍被就到官府自首,供出与淮南王谋反的情况就是这样。皇帝认为伍被平时的话多称颂汉朝之美,想不杀他。张汤进言说:“伍被首先为淮南王策划谋反,罪大恶极,不能赦免。”伍被最终被杀。
“点评”
伍被,是伍子胥的后人,在淮南王刘安门下做中郎,现在看来他可能是汉武帝时期最有水平的社会科学家。
汉武帝为人虚伪残忍,他手下聚集了一群阿谀奉承之辈。淮南王刘安为人宽厚,博学多才,一些不愿意给汉武帝当走狗的知识分子投奔了刘安,前后聚集了诸子百家数千人,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八位,历史上称为“八公”,八公中最突出的就是伍被,包括《淮南鸿烈》在内的书籍大多有伍被的手笔。
史载伍被为刘安谋划叛乱,后来又向汉武帝告密,结果刘安的门客数千人被杀,也包括“告密者”伍被本人,使诸子百家绝迹。令人生疑的是此时此刻叛乱的总头目刘安却安然无恙,只是被围在了王宫里,不让出来。明眼人谁都明白,汉武帝就是冲着诸子百家这些人来的,杀的就是你们,叛乱只是个嚼头。
《汉书》的作者班固对伍被似乎怀有一份同情,他用大量的篇章记述伍被的真知灼见,对谋划叛乱只写寥寥数语,对告密更是一笔带过。班固不是司马迁,他不敢用生命保存真相,但他也不是汉武帝手下的那些走狗,他有自己的良心,他有史家的规范,他用一种委婉的方式为伍被——这位官方认定的叛乱者,树碑立传。在伍被的传中,班固一开始似乎就想暗示什么。刘安对伍被说:“将军上。”在此没有叛乱,没有密谋,有的只是信任。而伍被说:“王安得亡国之言乎?昔子胥谏吴王,吴王不用,乃曰‘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今臣亦将见宫中生荆棘,露沾衣也。”
接着,从政治到军事,从经济到人心,从将领到士兵,从秦末旧事到七国之乱,从治乱兴替到历史大势,伍被用极其精确的语言论证了西汉政权的稳固,说明了叛乱必败的结局。没有理由相信伍被这样的大智大慧最终会参与叛乱,没有理由相信默然而去的淮南王刘安最终会选择叛乱。
但是,汉武帝决心已定,必须消灭这些不同政见的人,他已经多次策划此事了。现在他们先抓了伍被,经过了什么样的酷刑我们不得而知,然后被定为是伍被告发刘安叛乱,随后杀掉了数千百家弟子,也包括伍被,刘安自杀。
看看《淮南鸿烈》吧。那是一部巨著,天文地理、山林川泽、寓言故事、修身养性、政治策略、兵书战卷,应有尽有,大道一统,多而不杂,大智所成,全而不乱,非大智大慧不能为也!
春秋时期,伍子胥尚能吹箫乞市。现在天下大一统,他的子孙想吹箫也不可能了,还要被定为叛乱者和告密者,更无法免去那一刀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