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蒯通知天下权在信,欲说信令背汉,乃先微感信曰:“仆尝受相人之术,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而不安;相君之背,贵而不可言。”信曰:“何谓也?”通因请间,曰:“天下初作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杂袭,飘至风起。当此之时,忧在亡秦而已。今刘、项分争,使人肝脑涂地,流离中野,不可胜数。汉王将数十万众,距巩、雒、阻山河,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败荥阳,伤成皋,还走宛、叶之间,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楚人起彭城,转斗逐北,至荥阳,乘利席胜,威震天下,然兵困于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三年于此矣。锐气挫于崄塞,粮食尽于内藏,百姓罢极,无所归命。以臣料之,非天下贤圣,其势固不能息天下之祸。当今之时,两主县命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心腹,堕肝胆,效愚忠,恐足下不能用也。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以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天下孰敢不听!足下按齐国之故,有淮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君王相率而朝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弗行,反受其殃’。愿足下孰图之。”
信曰:“汉遇我厚,吾岂可见利而背恩乎!”通曰:“始常山王、成安君故相与为刎颈之交,及争张黡、陈释之事,常山王奉头鼠窜,以归汉王。借兵东下,战于鄗北,成安君死于泜水之南,头足异处。此二人相与,天下之至欢也,而卒相灭亡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今足下行忠信以交于汉王,必不能固于二君之相与也,而事多大于张黡、陈释之事者,故臣以为足下必汉王之不危足下,过矣。大夫种存亡越,伯句践,立功名而身死。语曰:‘野禽殚,走犬亨;敌国破,谋臣亡。’故以交友言之,则不过张王与成安君;以忠臣言之,则不过大夫种。此二者,宜足以观矣。愿足下深虑之。且臣闻之,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足下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下井陉,诛成安君之罪,以令于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数十万众,遂斩龙且,西乡以报,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略不出出者也。今足下挟不赏之功,戴震主之威,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高天下之名,切为足下危之。”信曰:“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数日,通复说曰:“听者,事之候也;计者,存亡之机也。夫随厮养之役者,失万乘之权;守儋石之禄者,阙卿相之位。计诚知之,而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故猛虎之犹与,不如蜂虿之致蠚;孟贲之狐疑,不如童子之必至。此言贵能行之也。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值而易失。‘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无疑臣之计。”信犹与不忍背汉,又自以功多,汉不夺我齐,遂谢通。通说不听,惶恐,乃阳狂为巫。
“译文”
蒯通知道天下局势的变化取决于韩信,想劝韩信背叛汉朝,就先用隐语暗示韩信说:“我曾经学过相面术,观察您的脸谱,最多不过被封为侯爵,又总是处于危险之中;而看您的背形,则非常尊贵,难以说出。”韩信问:“您说的话是什么意思?”蒯通于是请求让别人走开,然后说:“天下刚刚起来发难的时候,英雄豪杰之士自立为侯、王,振臂一呼,天下的人像云雾一样会合,像鱼鳞一样错杂积聚,像疾风一样迅速兴起。当时人们只为推翻秦朝而忧虑。现在刘邦、项羽两方相争,使人肝脑涂地,流离失所,数不胜数。汉王率领几十万兵众,据守巩、雒,凭借山、河之险,一连数战,毫无功效,战败而逃,不能援救,在荥阳败退,在成皋负伤,逃到宛、叶之间,这就是所说的智谋、勇力都陷入困境的人。楚人在彭城起兵,辗转争斗,所向无敌,进兵到荥阳,乘胜利之势,威震天下,然而在京、索之间受阻,临近西山却不能前进,如今已经三年了。锐气在险峻的关塞受挫,国库的粮食耗尽,百姓苦不堪言,不知归顺于谁。以我之见,除非有天下圣贤。否则势必不能消除天下的灾祸。现在刘邦、项羽两人的命运就掌握在您的手里。您帮助汉王,汉王就会取胜,与楚王联合,楚王就会成功。我愿意推心置腹地向您表达愚陋的诚意,就怕您不能采纳我的建议。现在为您着想,不如让他们两方都得到好处,共同存在下去,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势必无人敢先发难。凭您的贤达圣明,又有众多身穿铠甲的军队,占据强大的齐国,联合燕、赵两国,出兵到空虚之地控制他们的后方,顺应民心,西向制止楚、汉间的争斗,使士兵免于死亡,天下的人,谁敢不听从您,按照原来齐国的版图,拥有淮、泗之间的土地,以恩德安抚诸侯,拱手安居,礼让贤士,那么天下诸侯都将竞相朝拜齐国。我听说上天赐予而不接受,反而会受到罪责;时机到来而不行动,反而会得到灾祸。希望您深思熟虑。”
韩信说:“汉王待我不薄,我怎能见利忘义、背恩忘德呢?”蒯通说:“当初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馀结下生死之交,等到为张餍、陈释的事而争吵,常山王抱头鼠窜,归附汉王,借兵东下,在鄗北征战,成安君死在泜水南岸,头脚分家。这两人结交之时,亲密无间,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们相比,而最后却自相残杀,以至于灭亡,这是为什么呢?祸患产生在欲望太多、人心难测。现在您忠心耿耿地与汉王交好,不会比那两位关系更紧密,而所争论的事情又往往比张餍、陈释的事情重要。所以我认为您坚信汉王不会危害您是错误的。大夫文种使即将灭亡的越国生存下来,使勾践在中原称霸,功成名立而身遭杀害。俗话说:‘野鸟捕尽,猎狗就会被烹杀;敌国破灭,谋臣就将死亡。’所以从交友这方面说,没有人能超过张耳和陈馀;从忠臣这方面说,没有人比得上大夫文种。这两个事例,应该说足以作为借鉴了,希望您好好想想。况且我听说勇力和谋略使君主感到畏忌的人将难保性命,功业压倒当世的人将得不到奖赏。您渡过西河,俘获魏王,活捉夏说,攻下井陉,讨伐成安君的罪过并把他杀死,而得以在赵国发号施令,威胁燕国,平定齐国,向南挫败楚国的几十万兵众,终于斩杀龙且,派人西行向汉王报功,这就是所说的功业天下无双,谋略世间少有的人。现在您功高难以奖赏,威重使君主畏忌,归附楚国,楚人不信任您;归附汉国,汉人害怕您。您想带着这些功业和威望归附谁呢?处在人臣的地位,而有高于天下的名望,我实在为您担心。”韩信说:“先生暂去休息,我要考虑一下。”
过了几天,蒯通又劝说道:“能否听从忠告,是做事成败的征兆;谋划是否得当,是存亡得失的关键。从事奴仆的差役,就会失去万乘的权柄;保守低微的俸禄,就会丧失成为公卿、宰相的机会。心里明明知道这个道理,而不敢做出决断并付诸行动,将会成为百事之祸。所以猛虎如果犹豫,还不如蜂、蝎以毒刺刺人;孟贲如果迟疑,还不如儿童坚决去做。这是说贵在能实际行动。功业很难做成却容易失败,机会很难遇到却容易丧失时机,时机失去了不会第二次来临:希望您不要怀疑我的计策。”韩信犹豫不决,不忍心背叛汉王,又自以为功多,汉王不会夺回他统治的齐国,于是婉言谢绝了蒯通的建议。蒯通因游说而不受信用,非常害怕,就假装疯狂而做了巫师。
“点评”
蒯通的“乱齐”之策离他的第一个策论(游说范阳令)有整整五年的时间,期间,他好像在策论界消失了。为什么,可能是因为蒯通没有找到可以辅佐的明主,所以才在民间“潜水”了。又有人认为蒯通复出之后,是在韩信麾下做策士的,其实这个立论说不通,《史记》中描述蒯通出场的背景时说的是“范阳辩士”,也就是说,蒯通是突然登门找到韩信的,他仍然是一个自由策划人的角色。
有必要追究一番,蒯通究竟为何出此谋划,他“乱齐”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此谋究竟对谁有利?这里有以下三种可能的解释:一、蒯通想要辅助韩信成就大业,并以这个计谋作为韩信的见面礼;二、为其他人而谋,蒯通施展手段借此以乱齐汉联盟,使第三方项羽得利;三、唯恐天下不乱,借此来实现自己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纵横家本色。
因为后来有蒯通说韩信自立,所以一般后人皆认为是第一种原因。但是笔者却倾向于一种更复杂的可能状态。
《史记》中的《田儋列传》中有这么一段话,“通善齐人安期生,安期生尝于项羽,项羽不能用其筴。已而项羽欲封此两人,两人终不肯受,亡去。”从这段可以推测蒯通曾经为项羽客卿,联系到蒯通五年内毫无动静,很可能因为无明主辅助,故处于隐身状态,而楚汉期间唯有项羽刘邦双雄并立,余者皆不足论,但刘邦和项羽都有杰出高参辅助,蒯通想去投靠也没有足够有分量的位子供他驰骋,所以很难出击。
但是在汉三年却有了转机,项羽先丢失陈平,后又中陈平反间计而失去亚父范增,处于缺乏谋士辅助的尴尬境地。而此时蒯通以及好友安期生趁此出击,想投身项羽阵营亦合情合理,通过“乱齐”来瓦解汉齐联盟,转而促成齐楚联盟,最终使项羽获利。所以,蒯通施展“乱齐”之策恐怕主要是想以此讨好项羽,获得进入项羽集团的通行证。
但是,第一种可能也是存在的,那就是想借此计扩大韩信的势力范围,使他日后具备三分天下的实力,到时,他就可以凭借自己的功劳担任韩信的首席谋臣的角色,成为韩信麾下的“张良”。
甚至于第三种可能也不能完全排除,因为“乱齐”可以搅扰当时的整个天下,会改变刘邦、项羽、田横甚至韩信的政治竞争格局,引发新的政治力量的重新洗牌。这种乱局,对在现实中处境不佳的策士蒯通有绝大的好处,因为政治势力重新洗牌之后,重量级阵营会有更多的谋臣职务需要调整或补充,蒯通可以乘虚而入,趁乱出击。
我们接下来,再来看看蒯通计谋都有哪些受益者,直接的受益者有三个:韩信不用说,借此扩大功绩,又独占齐地,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但是最大的受益者却不是韩信而是项羽,因为蒯通的计谋瓦解了已经成型的“汉齐联盟”,促成了新的“楚齐联盟”,这个力量消长是无法估量的;即使是纯粹地制造乱局,蒯通自己也是一个直接受益者。
但从蒯通设置此计的终极目标来看,理想中最大的受益者其实就是蒯通自己。经过慎重分析,认为蒯通此计,主要是想达到一石三鸟的目的:上策是,通过此计,扩张项羽的势力,使自己有功于项羽,可以作为投靠项羽的资本,从而找到一个好的政治表现舞台;中策是,扩张韩信的势力,甚至使韩信达到三分天下的实力,以便多一个选择投靠的目标,多一个备选的政治表演舞台;下策是,制造乱局,可以随机性寻找不确定的发展目标。
蒯通的这个计谋是很厉害的,非常高超,有很高的技术含量,确实扰乱了当时的天下,改变了一些政治格局。但是,历史的发展带有绝对的偶然性,任何人,包括蒯通(甚至是刘邦)这样天才也无法左右。蒯通的计谋是一流的,但实施起来,却不以蒯通本人的意志为转移,后来甚至越来越远离设计者本人的运行与发展目标。
首先,项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凭借此计谋的成功实施,蒯通为项羽立下了汗马功劳,得以进入项羽阵营发展,但项羽却在这以后日益衰败,所以,他在短期目的得逞后又不得不自动“亡去”(离开),这样,蒯通的上策已经破产了;然后,他开始实施中策,鼓动已经羽翼丰满的韩信同学造刘邦同志的反,但此时的韩信正处在春风得意的齐王位上,加上和刘邦同志的关系也不错,不愿冒谋反的政治风险,于是,蒯通的中策又破产了;而在混乱的政治格局中,蒯通又没有找到新的明主,所以,他的下策也已经破产了。
所以,蒯通在操作“乱齐”策略的直接层面上,是很成功的;但在达到推广自己、施展自己政治谋略才华的方面,则又是彻底失败的。可以说,“乱齐”策略的实施把蒯通的最后一张底牌都输掉了。因为,在“乱齐”策略中,最大的受害者恰恰是刘邦,而受害者刘邦又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崛起了。这就意味着,一旦韩信不反叛刘邦,刘邦势必统一天下,到时,天下哪有他蒯通的立足之地呢?可叹韩信只有雄才,没有大略,他不像刘备,对诸葛亮的隆中策能欣然接受。他对刘邦还心存感激与幻想,他说汉王给我的待遇很优厚,他的车子给我坐,他的衣裳给我穿,他的食物给我吃,我怎么能够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蒯通又劝诫了两次,甚至指出韩信不这样做的危险:“野禽殚,走犬亨;敌国破,谋臣亡。”后来,韩信被刘邦逮到,当面讲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那人指的就是蒯通,遗憾的是韩信悔之晚矣!
所以,当韩信拒绝听从蒯通的计谋,拒绝反叛刘邦后,蒯通就已知道自己已经彻底失败,时下的问题已经不是图谋大业,而是能保住性命就算幸运了。所以,他在劝告韩信谋反失败之后,发了一通牢骚,就装疯卖傻,流亡隐匿在民间了。这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呀,历史和造化有时真的很会捉弄人。他知道自己的事迟早会败露,以这样的方式也可以暂缓一下危机。果不出所料,由于韩信临死前脱口一句话“吾悔不用蒯通之计”,蒯通被刘邦捉到。他有先见之明,已做好了应对之策,最后靠巧妙的言辩,免了被烹之刑,并且无罪释放。
《史记》对蒯通的事迹也有记载,在《田儋列传》的结尾有一段评语也很能说明问题。司马迁这样叹道:“甚矣蒯通之谋”——蒯通的计谋实在厉害呀!接着专门用一句话介绍蒯通:“蒯通者,善为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后世人中有人认为《战国策》就收录了他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