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一)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食其。食其至,入谒,沛公方踞床令两女子洗,而见食其。食其入,即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欲率诸侯破秦乎?”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攻秦,何谓助秦?”食其曰:“必欲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衣,延食其上坐,谢之。食其因言六国从衡时,沛公喜,赐食其食,问曰:“计安出?”食其曰:“足下起瓦合之卒,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人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积粟,臣知其令,今请使,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食其往,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食其为广野君。
(二)
乃从其画,复守敖仓,而使食其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曰:“不知也。”曰:“知天下之所归,则齐国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之所归,即齐国未可保也。”齐王曰:“天下何归?”食其曰:“天下归汉。”齐王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与项王戮力西面击秦,约先入咸阳者王之,项王背约不与,而王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负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则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材皆乐为之用。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汉之粟方船而下。项王有背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玩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财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材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之外,援上党之兵;下井陉,诛成安君;破北魏,举三十二城:此黄帝之兵,非人之力,天之福今。今已据敖瘐之粟,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太行之厄,距飞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王疾下汉王,齐国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汉王,危亡可立而待也。”田广以为然,乃听食其,罢历下兵守战备,与食其日纵酒。
韩信闻食其冯轼下齐七十馀城,乃夜度兵平原袭齐。齐王田广闻汉兵至,以为食其卖己,乃亨食其,引兵走。
“译文”
(一)
沛公到了高阳县的官舍,派人召郦食其来见,郦食其到了,沛公正坐在床上让两个女子为他洗脚,就这样召见郦食其。郦食其进入室内即拱手而不行拜礼,说:“您是想帮助秦攻打诸侯吗?还是想率领诸侯灭亡秦朝?”沛公骂道:“你这个下贱的儒生!天下百姓遭受秦的苦难已经很久了,所以诸侯才相继率兵攻秦,你怎么能说帮助秦呢?”郦食其说:“您要招聚民众,纠合义兵,去推翻秦的暴虐统治,就不应当坐在床边召见老人。”于是沛公停止洗脚,起身穿好衣服,请郦食其坐上座,对郦食其赔礼。郦食其于是谈到了六国合纵连横时的情况。沛公很高兴,赐郦食其吃饭,问道:“你有什么计谋吗?”郦食其说:“您纠合的未经训练之众不到一万人,要想直攻强秦,这可说是向老虎口中伸手啊。陈留县位于天下的要冲,是四通八达的地方,现在城里又囤积了许多粮食。我一向与陈留的县令友好,现在可请您派我为使者去命令他投降您。如果他不听从,您可派兵攻打他,我做内应。”于是派郦食其前往陈留县,沛公率兵随他而来,攻下陈留。沛公封郦食其为广野君。
(二)
汉王听从了郦食其的策划,又驻守敖仓,并派郦食其劝说齐王,说:“大王知道天下的归属吗?”齐王说:“不知道。”郦食其说:“如果大王知道天下的归属,那么齐国可保;如果大王不知道天下的归属,齐国就难保全了。”齐王说:“天下应归谁?”郦食其说:“天下归汉王。”齐王说:“先生凭什么这样说呢?”郦食其说:“汉王与项羽奋力向西攻打秦军,约好先攻入咸阳为关中王。项羽违背盟约,在汉中称王。项王迁杀义帝,汉王便派蜀汉的军队平定三秦,出关征战,指责项羽杀害义帝的错误之处,收集天下军兵,立诸侯的后代。每攻占一座城都给降将封侯,汉王得到财物都分给士兵共享,和天下百姓共享好处,英豪贤士都愿听从他的使用。诸侯的军队从四面八方赶到,蜀汉的粮食用船运来。项王有违背盟约之名、杀死义帝之错;别人的功绩从不记得,别人的错误却从不忘却;征战取胜了没有奖赏,攻占了城池也不给封爵;不是项氏家族的人不委以重任;为人苛刻,把玩而不肯赐人;攻城所获的战利品,积压很多都不肯赏赐给兵将。天下人叛离他,有才能的人埋怨他,没有人被他使用。所以天下的人才都投奔汉王,汉王坐着就可以指挥他们。汉王从蜀汉发兵,平定三秦;涉西河之外;援上党之兵;攻下井陉,杀成安君;打败北魏,夺取三十二座城:这是黄帝的军队,不是人力,是天所保佑。如今已占有敖仓的粮食,堵住成皋之险,驻守白马的渡口,封锁太行之要道,占据飞狐的关口,天下后服的人只有先被消灭了。大王如赶快投降汉王,齐国的社稷就可以保全;不投降汉王,危险灭亡指日可待呀。”田广认为是对的,就听从郦食其的话,撤走历下的守兵及装备,与郦食其天天纵情而饮。
韩信听说郦食其乘车游说而取得齐国的七十多座城,于是连夜派兵穿过平原袭击齐国。齐王田广听说汉军来到,认为郦食其欺骗了自己,就烹杀了他,带兵逃走。
“点评”
郦食其,高阳人,“家道落魄,为里监门”,是一个社会最底层的穷苦人。他自恃有才,择尽良枝不肯栖,一定要选真正有雄才大略的真主,最终选择了汉王刘邦,投其麾下效劳。他是一个儒生,并以此为自豪,虽然知道刘邦不喜欢儒生,却不肯隐瞒自己的身份,坚持以儒生的身份与刘邦相见。他的同里、引见人对他说:“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不可以儒生说也。”刘邦看到儒生戴的帽子,就拿下来掏出家伙对着里面撒尿,可见刘邦对儒生轻视到什么程度!他对儒生的轻视一直没有改变过,夺取天下后依然如此。当时太中大夫陆贾“时时前说称《诗》《书》,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在刘邦集团里,他最看重和喜欢的还是张良、陈平、萧何一辈,他们身上没有“腐儒”气。如果把刘邦集团的名单列出来,称为儒生的也就郦食其一个。
刘邦聘用了郦食其,不是因为他的儒生之学说,而是郦食其给了刘邦一个极好的见面礼,用计拿下了军事重地陈留。刘邦这才喜欢了,并号郦食其为广野君,这也不过是一个空号:你们儒生不是喜欢名号吗?那就给你一个吧。可以看出,刘邦虽然得到了这么好的一个礼物,没有改变他骨子里对郦食其的轻视,这里就埋下了郦食其之死的隐根。
后来一件事加深了这种轻视。郦食其让刘邦重立六国以桡楚权,分解楚王的凝聚力:“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其社稷,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剑衽而朝。”他的意见很简单,就是让刘邦以汉王的名义把秦朝统一了的六国重新分封,这样,这些国家的人对刘邦就会感恩戴德,唯汉王之命而听,刘邦就不战而霸,到那时,楚王就完全被孤立起来,不得不臣服于汉王。这个意见立马得到刘邦的赞赏,并准备实行,连封国的印都刻好了,只等郦食其送去。郦食其行前,张良来了,刘邦非常兴奋地把这些事告诉了张良,张良听了大吃一惊,发出惊呼:“陛下事去矣!”张良对刘邦列出复立六国“八不可”,这才让刘邦从想入非非中醒过来。当时刘邦正在吃饭,听了张良的话,惊得连饭都喷了出来。他大骂道:“竖儒!几败尔公事!”赶快把那些印销毁了。
这就是不折不扣的儒生的意见,郦食其不是用战争,而是想用儒家的“仁义”来夺取政权。刘邦打仗打烦了,看看郦食其说得很有道理,就动了走这条捷径的心思。这是公元前204年,汉高祖三年冬十一月的事。为了扭转这件事的不良影响,郦食其想为刘邦做一件扎扎实实的事情,这年秋七月,也就是距上件事之后八个月,机会来了。
这几个月中,刘邦很不顺利,特别是四月,他在荥阳被楚王围得严严实实,准备和楚王割地、划界、求和。还是陈平用计离间了楚王和他的谋士亚父,再加上将军纪信的舍命相救,才狼狈地突出了荥阳城。在连连失利的情况下,刘邦准备放弃成皋以东,屯兵巩、洛与楚相抗。郦食其给刘邦分析了形势,认为这种布置很消极。这时候,楚王挟胜利之师,挥兵东向,置敖仓于不顾,想迅速地置刘邦于死地。郦食其认为,这给了汉王以极好的机会,汉王应绕过敌人的前锋,夺取敖仓,使自己有一个坚强充实的后勤,因为现在连年争战,农业荒废,粮食奇缺。刘邦听从了。郦食其再为刘邦策划:燕、赵已定,楚方强,应避其锋,转而谋齐。应该用最快的速度安定齐地,然后可以专心对楚。然用兵下齐,累时旷日,楚必寻隙攻汉,为此,“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郦食其让汉王刘邦公开分派他到齐王那里去,劝说齐王归汉,让齐成为汉东边的属地。有这样好的事,刘邦也答应了。
同时,在此之前,汉王已遣韩信东进掠齐。齐王派华无伤、田解将重兵屯历下以阻击韩信东下。正在这时候,郦食其来到齐王田广营中。经过一番言说,齐王田广愿意与汉和好,派使节到汉王那里正式联络,并罢历下之守,撤除阻击韩信的部队,以示诚意。这时,韩信兵还没有到平原,听到郦食其已经说下了齐王,准备停止前进。他的辩士蒯彻说:“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以数万众,岁余乃下赵五十余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
蒯彻这是赤裸裸地嫉妒!韩信本来已经准备停止前进,敌人已经臣服了,自然不能再攻击之,这是常理。蒯彻此时已经被嫉妒之火烧得糊涂了,只想置郦食其于死地。但是要想让韩信继续前进,执行攻击的命令,就必须具有说服力的理由。他自然能找到理由,不然他也就不是“辩士”。他的理由冠冕堂皇:将军只受诏去攻击齐王,并没有收到停止攻击齐王的诏命。既然没有收到停止攻击的命令,就得继续执行原来的命令,继续前进,攻击齐王。而且那个郦生,仅凭三寸不烂之舌,拿下了齐七十多个城,将军以数万之兵,一年多才拿下赵地五十多个城,出生入死这么久,还不如一个儒生的几分钟时间所立下的功。如果你不打,这个功就属于郦生了,打,这个功就属于你将军韩信。
韩信听了这番话,放弃了停止前进的打算,继续执行原来的命令,渡河向齐王发起进攻。因为齐王已经撤了这边的防守,自然是不费什么力气就拿下了。
倒霉的是郦食其,齐王认定郦食其欺骗他,对他耍诡计。郦食其百口莫辩,齐王把他扔在鼎里给煮死了。
郦食其太冤了!谁来为他的死负责呢?
乍一看,为郦食其的死负责的应该是蒯彻,若不是这个家伙,韩信就不会进攻,郦食其就不会死,而且还会功成名就。蒯彻最有力的理由就是汉王没有向韩信发布新的命令,既然没有新的命令,那就还要执行旧的命令,这确实也是常理。但这个理,韩信可以不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嘛,他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自主决定一些事情。真正让韩信不顾郦食其死活的还是蒯彻后部分的话,这话可是说到他的心里,说到他的骨子里去了。就是这些话让他产生了私心,人一旦有了私心,就会置国家和公众的利益于不顾。这样看来,韩信也是要为郦食其的死负责的。
那么郦食其本人呢?史上记载:“及纳郦生之言,遣使与汉平,乃罢历下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为乐。”从这里可以看出,说服齐王归汉之后,郦食其以为一了百了了,万事大吉了,再没有其他完善的作为,只是与齐王整日喝酒吃肉,准备享受立功的奖赏。按一般的规矩,作为使者完成任务后,应该回去向上级述职,汇报情况,并就接下来的事情作统筹安排,即使他不能走,也应该派手下人回去述职汇报,但他都没有做。如此,他也要对自己的死负责。
然而,郦食其之死的最大、最直接的责任者还是汉王刘邦,他是这件事的直接操作人。齐王已经派人前来为归汉之事洽谈,他已经知道了郦食其已经说服了齐王,就该下诏命令韩信停止进攻齐王。可是,他没有!是来不及吗?不是,因为韩信部队还没有过平原的时候,就听到了郦食其下齐的消息,齐王遣使到刘邦那里去也是在韩信未过平原的时候,从平原到历下还有相当的路程,足以让刘邦做出决定并下达停止前进的命令。是没有想到韩信的进攻对郦食其造成的危害吗?这也不可能,除非他是傻子。
这一切看起来,是他疏忽了。不是,而是他有着极大的险恶之心。
齐人,正如郦食其自己向刘邦所分析的,“人多变诈”,也就是不可相信。郦食其逞口舌之利说服了齐王,齐人实力毫发无损,只能说是暂时地归服了自己,一旦情况有变,齐人就会背叛。所以,当他得知齐王归服自己并撤了历下之守时,一个阴险的计划涌上了他的心头:趁此时历下无守,让韩信背信进攻历下军,剿灭齐军主力,直捣齐都临淄,彻底地除掉后患。因此,当接见了齐王派来的和平使者后,他故意毫无作为,至于那个郦食其,就让他成为这个事件的牺牲品吧。
也许,一开始,刘邦就要利用郦食其来攻破齐军了。刘邦这个人是不讲亲情的。不久,他和楚王在广武相持数月,楚王见无法击退刘邦,就以刘邦的父亲太公做人质,以此胁迫刘邦退军。刘邦毫无所动,反而要楚王在煮了他父亲之后分一杯羹给他尝尝。他明知韩信进攻齐王之后,郦食其必定会死,他会顾及郦食其的死活吗?再说,郦食其本来就是他所不喜欢的那种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