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一)
参代何为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何之约束。择郡国吏长大,讷于文辞,谨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辄斥去之。日夜饮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度之欲有言,复饮酒,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患之,无如何,乃请参游后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大歌呼与相和。
参见人之有细过,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二)
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窋曰:“女归,试私从容问乃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国,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然无言吾告女也。”窋既洗沐归,时间,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乃所当言也!”至朝时,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皇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参曰:“陛下观参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皇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具,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参为相国三年,薨,谥曰懿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靖,民以宁壹。”
“译文”
(一)
曹参代替萧何做相国,所有的事都无所变更,全部遵照萧何的约定。选择郡国小吏出身,不善文辞的忠厚长者,就召拜为丞相史。小吏中解释法律条文深刻,想求得声名的,都排斥在外。日夜饮酒,卿大夫以下官员及宾客见曹参无所事事,来的人都想进言劝说。人一到,曹参就用醇酒给他喝,揣测他要说话了,就再让他喝酒,喝醉了之后才回去,终于没人能开口说话,便习以为常了。
相府后园靠近小吏的住所,小吏在住所里天天喝酒唱歌,从吏深以为患,拿他们没办法,便请曹参游后园。听见小吏醉后唱歌,从吏希望相国召来审问。曹参却反而叫人取酒铺陈坐喝,大声唱着与他相和。
曹参见人有小过错,便为他遮掩,府中平安无事。
(二)
曹参的儿子曹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理政事,以为“难道是看我年轻吗?”于是对曹窋说:“你回去,试着私下平常随意地问你父亲:‘高帝刚弃群臣而去,帝年富力强,您为相国,天天喝酒,无所事事,怎么能为天下分忧呢?’但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曹窋休假回家,有空的时候,自己随皇帝的意思劝谏曹参,曹参生气地责打他二百下,说:“快去入朝侍奉,天下事不是你应当说的。”到上朝时,帝责备曹参说:“与曹窋有什么关系呢?那是我让他讽谏你的。”曹参脱帽谢罪说:“陛下自己觉得圣明英武比高皇帝如何?”皇上说:“我怎么敢与先帝比!”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谁贤能?”皇上说:“您好像不如他。”曹参说:“陛下说得很对。高皇帝与萧何平定天下,法令已明白具备,陛下垂衣拱手,曹参等谨守职责,遵守而不丧失,不也可以吗?”惠帝说:“好!您去休息吧。”
曹参做相国三年,死后谥号懿侯。百姓歌颂他说:“萧何制法,和如画一;曹参代替他,守而不失。乘此清平,民得安宁。”
“点评”
“凡下二国,县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郡守、司马、候、御史各一人。”曹参军功的记载,可谓战功累累,当居开国众将之首。然而细细回想一次次胜仗,巧妙的谋略抑或是精绝的计策竟无一出自他手。论运筹帷幄、定天下大计,他不如萧何;论上阵杀敌、过关斩将,他不如韩信。种种相国所应具备的硬性条件曹参不能说不是应有尽有,却无一能称得上第一。要说可以独占鳌头的,是他极尽奢华甚至萎靡的生活状态,是他无人能出其右的饮酒功夫。有句话很精辟,“你醉酒是量小,我醉酒是境界”。
曹参本人也是一个很有才能、很有远见卓识的人。当年在沛县刘邦、萧何、曹参三人共同谋事,私交甚好。无奈功名利禄、权位争夺总能将过去的一切所谓友谊交情打得粉碎。刘邦做了皇帝,高高在上;萧何与曹参之间也产生了很深的隔阂。好在萧何并不糊涂,临终前依然做出了正确的决定:选择曹参继任相国之位。当萧何去世的消息传到曹参耳中时,曹参的反应很出人意料:“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就这样曹参成为了年轻的汉惠帝的左膀右臂。
曹参的人才选拔制度很耐人寻味。“择郡国长大,讷于文辞,谨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辄斥去之”,文采风流言辞华丽者一概一票否决,更倾向于用一些不善言辞但踏踏实实干事的忠厚之人。待到从各地选拔了各类人才、剔除了那些他认为过分雕琢的文人,曹参就开始整日痛饮不思国事。身为相国不愁个人经济危机,自然就是喝个痛快。他自己悠哉乐哉,有些奉公守法的官吏可坐不住了,纷纷前来相府劝谏。曹参对付他们全是一个办法:灌酒。“至者,参辄饮以醇酒,度之欲有言,复饮酒,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如此整日饮酒作乐,大家完全忘记了上下级的关系,下属有错误曹参也有意包庇,整个相府十分和气。
曹参自比不如萧何,对于萧何制定的法律和政治体系不做丝毫的修订,只是“守而勿失”。曾有人问他是不是应该自己创个什么理论使自己名垂千古,曹参并不理会,在他心中只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就足以让自己在史书中占一席之地。“载其清靖,民以宁壹”,不需要改革,不需要整日操劳,这样的“政绩”已经让曹参成为史上最出色的相国之一。他用他的醉酒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为官方式:无欲无求,无为而治。相比之下,所谓的“萧规曹随”倒有些捉襟见肘,我们后人看到的,则更多是曹参“人生得意须尽欢”的狂放,看到的是他旷达的人生态度。
与萧何、韩信等相比,曹参的名气显然小了许多。如果不是“萧规曹随”这个成语,我相信除了研究历史的之外,是不会有多少人知道曹参的。即使在史学界,对曹参的评价也不高,认为他为相不如萧何,为将不及韩信。如果单从历史的局部来看,此评价恰如其分。但用大历史观来看曹参,得出的却是另一个不同的结论。
曹参作为西汉最重要的开国元勋之一,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更重要的是,他开启了无为而治的先河。现在人们提到汉朝,便会想到“文景之治”,论及“文景之治”,便会想到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真正实践无为而治并取得巨大成效的,曹参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人。无为而治是一种哲学思想,其主要内容说得白话一点,就是不要整天去教育、指挥和折腾老百姓,而应该让他们自我教育,该种地种地,该休息休息,该做什么做什么,这样老百姓自然就会品行端正、生活富裕、民风纯朴,最终达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在社会的、人民的内心之外,人民的意志之外,不要再有什么其他的想法。这一学说当时很流行,但在此前没有人实践过。曹参把它先尝试于齐国,后又用于整个国家的治理,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汉初几任皇帝,恪守如一,历七十年不变。结果是粮仓里粮食堆满了,国库里穿钱的绳子烂掉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实践,不仅对汉朝政权的稳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丰富了人类经济思想。
曹参是一个唯实的人。曹任齐相时,天下方定,万业凋敝,百废待兴,他到任后即召集长老和儒生,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寻求治理良方。无为而治思想的选择和运用,是曹参善于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的结果。
曹参是一个善于承前的人。他的承前不是无原则地承前,而是服从真理的承前。曹参代萧何为相国之后,“举事无所变更,一尊萧何约束”,惹得皇帝老子都不高兴。于是出现了这样一段著名的对话: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参曰:“陛下观参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具,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从这段对话中,很多人得出曹参是因为自己不如萧何,才“萧规曹随”的。其实关键的字眼在于“法令既明”四字,既然前人已经有了一套健全而又很好的规制和大政方针,那为什么还要再折腾呢?曹参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才建议皇上“垂拱”,自己“守职”,曹参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此。如果高帝和萧何制定的法令像秦始皇时代一样糟糕,曹参还选择“萧规曹随”,那就要另当别论了。
曹参是一个善于为副的人。曹参为将,一直是刘邦、韩信的副手,独立作战较少,所以他虽然取得了不匪的功绩,但历史对他的评价不高,认为他不能独当一面。我们后人评价历史人物,不能仅仅看他对历史的直接贡献,而要从他所处的角色和地位来分析。作为一个副职,如果在他的顶头上司是英明正确的情况下,他还整天想出思路、出办法、出成果,则势必乱了全局。曹参的高明就在于能明白自己的定位,配合刘邦、韩信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工作。韩信东击赵,曹参留代地清扫残敌,杀代戚将军于邬城;韩信将兵诣垓下会战,曹参留齐,击未服者,这样才使韩信在前线放心杀敌。曹参这样做,并不是他水平差,而是他善于从全局出发,甘愿当好配角。后来他在齐国为相和做宰相的实绩证明,他是一个能力和水平都很高的人。
上述几个方面说明,从曹参身上我们现在仍然能得到很多启迪,特别是在换届之时,我们要向曹参学习,处理好有为和无为、继承和创新、正职和与副职的关系,避免出现“领导一换,规划重做”“新人一来,推倒重来”以及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等现象,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按规律办事。
§§第十九章 《汉书》卷四十张陈王周传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