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一)
主父偃,齐国临菑人也。学长短从横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之言。游齐诸子间,诸儒生相与排傧,不容于齐。家贫,假无所得,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客甚困。以诸侯莫足游者,元光元年,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曰: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
(二)
是时,徐乐、严安亦俱上书言世务。书奏,上召见三人,谓曰:“公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乃拜偃、乐、安皆为郎中。偃数上疏言事,迁谒事,中郎,中大夫。岁中四迁。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朝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適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于是上从其计。又说上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桀兼并之家,乱众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上又从之。
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或说偃曰:“大横!”偃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日久矣。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亨耳!吾日暮,故倒行逆施之。”
(三)
元朔中,偃言齐王内有淫失之行,上拜偃为齐相。至齐,遍召昆弟宾客,散五百金予之,数曰:“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恐效燕王论死,乃自杀。
偃始为布衣时,尝游燕、赵,及其贵,发燕事。赵王恐其为国患,欲上书言其阴事,为居中,不敢发。及其为齐相,出关,即使人上书,告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多以得封者。及齐王以自杀闻,上大怒,以为偃劫其王令自杀,乃征下吏治。偃服受诸侯之金,实不劫齐王令自杀。上欲勿诛,公孙弘争曰:“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偃本首恶,非诛偃无以谢天下。”乃遂族偃。
“译文”
(一)
主父偃,齐国临甾人。他学的是长短纵横之术,晚年才学习《易》《春秋》及百家之说。游学于齐国读书人之间,儒生们一齐排斥摒弃他,他在齐不能容身。家里很穷,无处借贷,于是他北游燕、赵、中山,都没有人厚待他,客居异乡,非常困窘。他认为诸侯们没有值得游说的,元光元年,便西入关中,拜见将军卫青。卫将军多次对皇上说起他,皇上一直没召见。主父偃无钱可用,在京城逗留时间久了,诸侯家的门客大都讨厌他,于是他就向朝廷上书。奏书早晨送到皇帝那里,晚上他就被召进宫中拜见皇帝。奏书中讲了九件事,其中八项是律令方面的问题,一项是谏阻征伐匈奴,文中说:
我听说圣明的君主不讨厌恳切的规劝来增广见识,忠臣不逃避严厉的责罚用直言诤谏,因此事无遗策而功名流传万世。现在臣下不敢隐藏忠言、逃避死罪,以奉献愚计,希望陛下赦臣冒昧之罪,并稍微鉴察一下我的见解。
……
(二)
当时,徐乐、严安也都上书谈论国事。奏书送呈武帝,皇上召见三人,对他们说:“诸位从前都在哪里呀?为什么我们相见这么晚啊!”于是任命主父偃、徐乐、严安都为郎中。主父偃多次上疏言事,皇上下令迁升主父偃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当中提升了四次。
主父偃向皇上进言说:“古时候,诸侯的土地不超过一百里,不论其强弱,局势都容易控制。现在,诸侯王有的连城数十座,土地方圆千里,平时骄纵奢侈,容易做出淫乱之事,危险时就会恃仗强大,联合起来反叛朝廷。现在如果用法令分割,削减他们的地盘,他们反叛的思想就会萌发,以前晁错就是主张削藩而引起吴、楚等七国之乱。现在诸侯王的子弟有的多达以十计算,只有嫡长子世代继承王位,其余的子弟虽然也是诸侯王的亲生骨肉,却没有尺寸之地的封国,这样仁孝之道就不能宣扬。希望陛下令诸侯王推恩分其土地给所有子弟,使他们都成为侯。他们人人喜得所愿,皇上用恩德布施,实际上却分割了诸侯王的封国,必然会渐渐自己衰弱下去。”于是皇上采纳他的谋议。主父偃又向皇上进言说:“茂陵刚置县,天下豪杰兼并之家,扰乱庶民,可以把他们都迁徙到茂陵,内可充实京师力量,外可消除奸猾之徒,造就是所谓不用诛杀而祸害消除。”皇上又采纳了他的意见。
(三)
元朔年间,主父偃向皇上汇报了齐王刘次景在王宫内淫乱放荡、行为邪僻的事,皇上任命主父偃为齐相。主父偃到了齐国,遍召兄弟朋友,散发五百金给他们,数落他们说:“当初我贫贱的时候,兄弟不给我衣食,朋友不让我进门,现在我做了齐相,诸君当中有人到千里外来迎接我。我现在和诸位断交了,请不要再进我的门!”于是他派人用齐王与其姐姐通奸的事惊动齐王。齐王感到最终不能逃脱罪责,害怕像燕王刘定国那样被判处死刑,就自杀了。
主父偃当初没当官还是平民时,曾游学燕、赵,等到贵为高官,就揭发了燕王犯罪的事情。赵王刘彭祖恐怕他成为赵国的祸患,想上书揭发他的阴事,因主父偃身在朝中,不敢发难。等到主父偃被任命为齐相,出了函谷关,赵王立即派人上书,告发主父偃接受诸侯王的金钱贿赂,因此诸侯王子弟多因行贿得以封侯。及至齐王自杀的消息传到京城,皇上闻报大怒,认为是主父偃威胁齐王而使其自杀的,就把主父偃召回,交给法官治罪。主父偃招认了接受诸侯王金钱贿赂的事实,但他的确没有威逼齐王使其自杀。皇上想不杀主父偃,公孙弘争辩说:“齐王自杀没有后代继承王位,齐国被废为郡,归入朝廷。这件事主父偃是首恶,不杀主父偃,就无法向天下人交代。”于是武帝下令族灭主父偃。
“点评”
战国出了毛遂,毛遂是赵国平原君的门客,因为他,有了“毛遂自荐”。
汉武帝时代出了个主父偃,他出道前不如毛遂,仅仅是个“读书人”。不过那时读书风气很浓,主父偃因此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主父偃先是在齐国游学,但齐国读书人时时排斥他,尽管有许多的才学,主父偃在齐国还是待不下去了。在他看来,汉朝的诸侯都不值得投靠,只有汉朝的天子才是他可以为之报效才华的对象。而出身低微的大将军卫青就成为了主父偃登上龙门的马蹬石,主父偃进京见到了卫青。
以主父偃的才华和嘴巴,很快就说动了卫青。而心中只有汉朝的卫青很快就把主父偃推荐给了皇帝。皇帝是他主子又是他舅子,他能不向着皇帝和汉朝吗?
就算是有卫青推荐,这个主父偃也是好事多磨,一年以后才见到了皇帝。这是一个晚上,皇帝心血来潮,对陪在他身边的卫青说:
“卫兄弟,你不是有一个高人要推荐给朕吗?你叫他过来叙叙吧。”
不多时,主父偃就在宫门求见。原来卫青这一年来,大凡上朝都随身带着这个主父偃先生的。
主父偃一觐见,卫青就对皇帝说:“陛下,臣避讳,请外出以谢猜忌。”
“你去吧,你啊,我们郎舅,还管他们闲话,就你小心多事。”皇帝说话自然可以放肆一些的,卫青就不会这样想了。郎舅是私人的关系,而君臣是天地至理。
在说了一些客套话后,这个准备已久的主父偃就拿出自己的《九奏闻天》的奏本出来。皇帝是不会看你那样的东西的,你得给他拣紧要的说。他的时间金贵,哪里有时间看你的什么文章哦。
主父偃明白这个,他只是把奏本拿出来,自己就开始叙说了。他的话有九点,而八个点子都是说现在汉朝的法律太过宽泛了,希望皇帝恢复一点过去秦朝的律法。还说高祖的时候和现在不一样了,应该时移法易。这样公开为秦朝的律法翻案的事情在汉朝不是没有,但是都遭到了否定。但是,现在的皇帝不是文帝、景帝,他是武帝刘彻,他答应和听取了这个主父偃的说法,采纳了他的八点建议,汉朝的法律越发地严谨起来。
而这个奏本的第九点,就是主父偃主要想说的事情,那就是对匈奴用兵的事情。
主父偃依然是用秦朝对抗匈奴的事例来开头的。他说秦朝的时候也有攻打和不攻打匈奴的两种意见,丞相李斯认为匈奴没有根据地,一打就散,不能进攻,而秦始皇却没有采纳李斯的主张,他派遣将军蒙恬,深入大漠,驱逐匈奴于千里之外。但是,秦始皇的政策却在防守上吃了亏,以至于天下大乱,高祖才有机会登基做了皇帝的。而陛下不能再仿效秦始皇了,不过又不能不学习秦始皇。我们要先攻克匈奴的龙城,驱逐他们远离汉朝,然后用怀柔的策略以夷制夷。这样,汉朝就不需要像秦始皇那样耗费巨大而也可以攻守兼备了。
其实,在主父偃讲这些道理之前,也有人说过类似的道理了。但是,他们或是不集中,或是避讳秦始皇而语焉不详。于是,在已经有了思想准备的皇帝看来,他就有点可以接受这样的说法和设想了。其实,这也是运气使然,早说晚说不如说得及时,主父偃的说法就是很及时的说法。
不过,我们的刘彻皇帝并不是一个昏君,他还是记起了那两个给他几乎相似说法的人,他马上下旨宣召那两个人进宫。于是,包括主父偃的三个人都取得了不小的官职。而主父偃因为有皇帝的郎舅推荐,他的官位是最高的,他担任了谒者。谒者是什么品级呢?就是一个县长的等级,而其他两人就更低了。主父偃和那两人不一样,他对皇帝给他的官职表现得非常高兴,而另外两个就很是失意和灰心丧气了。其实,皇帝是很反感一言取官的事情,给他们官位就是给他们机会,而主父偃就成功地把握了他的机会。进了门,当了官,尽管小,也是官儿嘛,以后说话献策就方便了。卫青对主父偃还很抱歉,主父偃却在安慰卫青。
果然,主父偃在进了官门后,他的才华很快就脱颖而出。他的职位在一年之内被连升四级,在年末的时候已经是五品的官职了,是中大夫。主父偃看见形势对自己说事儿有利,他就开始劝说皇帝开始要对那些诸侯动手了。对诸侯动手早在文景的时候就策动过的,只是条件不允许,才被搁置。而现在,中央的力量显然远远凌驾于尚有诸侯王的合力了,于是皇帝要听取这个主父偃的削藩的说辞儿了。主父偃说道:“古代诸侯的土地不超过百里,强弱的形势很容易控制。如今的诸侯有的竟然拥有相连的几十个城市,土地上千里,天下形势宽缓时,则容易骄傲奢侈,做出淫乱的事情,形势急迫时,则依仗他们的强大,联合起来反叛朝廷。现在如果用法律强行削减他们的土地,那么他们反叛的事就会产生,前些时候晁错的做法就出现这种情况。如今,诸侯的子弟有的竟是十几个,而只有嫡长子世世代代相继承,其余的虽然也是诸侯王的亲骨肉,却无尺寸之地的封国,那么仁爱孝亲之道就得不到显示。希望陛下命令诸侯可以推广恩德,把他的土地分割给子弟,封他们为侯。这些子弟人人高兴地实现了他们的愿望,皇上用这种办法施以恩德,实际上却分割了诸侯王的国土,不必削减他们的封地,却削弱了他们的势力。”
皇帝一听,果然是好计策,他走下来对主父偃拍着肩膀说:“真有你的,我的兄弟、叔伯可得埋怨你了。你太厉害啦。好,你献了计策,我就一事不劳二主,你就去办理吧。”
主父偃对皇上负了责,就难免触及其他人的利益。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人开始害怕主父偃,怕他在皇上跟前进言。有些人开始巴结主父偃,送礼送钱的都有。主父偃穷惯了,见财富滚滚而来,自然不拒。
主父偃的迅速崛起,既让一些人嫉妒,更让自己飘飘然。他开始堕落,骄横不法,甚至对别人挟私报复。有的好友劝他说:“你现在太骄横了,这对你的前途没好处。”主父偃回答说:“从我把头发梳成知识分子的样子,开始游学到现在,已有四十余年,长期谋不到官职,遭世人白眼。父母不认我这个儿子,兄弟不认我这个手足,宾客抛弃我,困厄的时间太久了!况且,男子汉大丈夫,活在世上不能列五鼎而食,死时就要用五鼎来烹。我现在是日暮路远,只能倒行暴施,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元朔年间,齐王行为放荡,骄奢淫逸。皇上任命主父偃为齐国佐相,辅佐齐王。衣锦还乡的主父偃自恃皇上是自己的靠山,想给齐王一个下马威。他调查齐王的后宫宦官,要他们检举、证实齐王与姐姐通奸的事。齐王知道后,非常害怕,为了不被押解到长安受辱遭诛,竟然服药自杀了,主父偃一下子傻了眼。
主父偃同志有丰富的基层生活经验,对齐国、燕国、赵国的民风比较了解,曾上书告发过燕国的事儿。赵王也很害怕,怕什么时候被主父偃咬一口,但一直顾忌主父偃的地位,不敢有所行动。如今主父偃下基层了,赵王立即上书告发主父偃收受贿赂。恰在此时,齐王自杀的消息传到皇上耳朵里,皇上很生气,手心手背都是肉,主父偃伤着了他的肉。
主父偃一案进入司法程序后,他只承认收受诸侯重金之事,对于齐王自杀一事,自己没责任。皇上其实也不是非杀主父偃不可,但丞相公孙弘说:“齐王年轻,没留下后代,现在等于绝了后,不杀主父偃无以给天下人交代。”
公孙弘给皇上那么堂皇的杀人理由,皇上一摆手,就按你的意见办吧。毛遂自荐的主父偃在偌大的朝廷单打独斗,注定没有好的结局。自古以来,人际关系就比本事重要。最理想的是既有本事,又有人际关系。
§§第四十二章 《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第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