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认识和评价别人的时候,通常会受到自身一些特点的影响,将自己生命中的价值观与情感好恶影射到外在世界的人、事、物上的心理现象,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投射效应”。i哮
心理学家指出,“投射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人们总是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
1974年,心理学家希芬鲍尔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请一些大学生作为被试,把他们分成两组,给一组大学生看喜剧电影,让他们心情愉快;而给另一组大学生放映的是非常恐怖的电影,使他们产生害怕的情绪。接着给两组大学生看同样的一组照片,让他们对照片上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判断。结果,大学生往往把照片上人的脸部表情看成自己的情绪体验,即看了喜剧电影心情愉快的那组大学生判断照片上的人也是快乐的表情;而看了恐怖电影心情紧张的那一组大学生判断照片上的人也是紧张害怕的表情。
一般说来,投射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指个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具有某些特性,而把这些特性加到了他人身上。例如:一个对他人有敌意的同学,总感觉到对方对自己怀有仇恨,似乎对方的一举一动都有挑衅的色彩。
另一种是指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某些不称心的特性,而把这些特性加到他人身上。例如:在考场上,想不作弊就吃亏了。值得注意的是,这后一种投射往往会把自己某些不称心的特性,投射到自己尊敬的人、崇拜的人身上。其逻辑是,他们有这些特性照样有着光辉的形象,我有这些特性又有何妨。目的是通过这种投射重新估价自己的不称心的特性,以求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比如有人批评年轻人不该吸烟,有的年轻人就说:你看电影上的大人物叼个烟多潇洒啊!心理引导
日常生活中,人常把自己的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的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比如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这导致我们在认识和评价别人的时候,通常会受到自身特点的影响,用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和衡量别人。所以就产生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种情况。
“投射效应”其实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主观臆想。它多数时候是不正确的,比如,自己常常撒谎,也认为别人会经常欺骗自己,如果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别人也会觉得自己特别出色。
宋朝的大文学家苏东坡,有一个好朋友佛印是个有道的高僧。一天,苏东坡突发奇想,想要开开这位好朋友的玩笑。他问佛印:“在你眼中,我像什么啊?”佛印说:“在我眼中,居士像佛祖。”苏东坡又问:“那你知道在我眼中你像什么吗?”佛印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不知道。”苏东坡说:“在我眼中,你像一堆牛粪。”
苏东坡得意洋洋地回到家中,自以为占了很大的便宜,他把整件事都告诉了妹妹苏小妹,并说:“我以前论道老输给佛印,这次总算挣回了点面子。”
聪明的苏小妹边听边皱眉头,对哥哥说:“这次你又输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一个人心里有佛,他看别的东西就都有佛的影子。一个人要是心里装着牛粪,什么东西在他眼中都像牛粪。”
一位心理大师曾说,人们往往错误地以为我们生活的四周是透明的玻璃,我们能看清外面的世界。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周围都是一面巨大的镜子,镜子反射着我们生命的内在历程、价值观、自我的需要。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不是外面的世界,看到的仅仅是自己。
的确如此,投射效应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它会导致我们的认知缺乏客观性,由此产生消极的影响。比如,有的人对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越来越喜欢,越看优点越多;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越来越讨厌,越看缺点越多。这种认为自己喜欢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讨厌的人或事是丑恶的认知偏差现象,会失去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导致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泥潭。
但是,根据人们投射效应的心理,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另外,将投射效应适当地运用到商业上,也会取得一定的成功。在日本,洋娃娃代表着小女孩希望自己长大后的形象。芭比娃娃在日本刚推出时,在青少年眼中,胸部太大,腿也太长,蓝眼睛一点也不像日本少女,因此销售不佳。公司修正了芭比娃娃的胸部和腿,也将眼睛改变成咖啡色。两年内芭比娃娃卖出了近200万件。这也是利用了青少年的投射心理获得的成功.心理指导
人和人之间既有共性存在,又有个性存在。所以我们要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去对待别人和对待自己,克服投射效应的不良影响,当“己所不欲”时要“勿施于人”,而即使是在“己所欲之”的情况下,也要学会“慎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