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的、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维持人的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中医用气的运动和变化来阐释人的生命活动。
中医关于气的理论受到中国古代气论的影响,但二者又有区别。中国古代的气论属于哲学学说;中医关于气的理论则有其相对具体的研究对象和既定的研究范围。
二、气的生成
(一)气的生成
气的三个来源 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
饮食物中的水谷精微
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
1.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
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与生俱来,藏于肾中,是生命的本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人体之气的根本。
2.饮食物中的水谷精微
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来源于饮食物,简称“谷气”,布散全身后,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部分。另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血和津液,也是化气之源。
3.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
来源于自然界的清气,需要依靠肺的呼吸功能和肾的纳气功能才能被吸入体内。清气参与气的生成,并不断吐故纳新,促进人体代谢,也是人体之气的重要来源。
(二)与气生成相关的脏腑
从气的来源可以知道,人体之气充足与否,有赖于全身各脏腑的综合作用,其中,肾、脾胃、肺的功能与气的关系尤为密切。
肾: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先天之精气是人体之气的根本,所以肾的藏精功能对气的生成至关重要。肾中精气闭藏,不无故流失,则气足;反之,肾失封藏则气衰。
脾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完成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谷气”方得以化生。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血与津液也可化气。所以说脾胃为生气之源。若脾胃受纳腐熟、运化转输的功能失常,则谷气来源匮乏,影响人体之气的生成。
肺:肺主气,在气的生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一方面,肺主呼吸之气,不断将自然界的清气吸入体内,同时呼出浊气,保证体内之气的生成及代谢;另一方面,肺把吸入的清气与脾上输的水谷精微结合,生成宗气。若肺的主气功能失常,则清气吸入减少,宗气生成不足,导致人体之气衰少。
三、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根本。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体现为脏腑的生理活动:
五脏:心肺位置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位置居中,通连上下,是升降转输的枢纽。
六腑: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脏腑关系:脏与脏、脏与腑之间,都处于升与降的统一之中。例如,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心肾相交等。
气的运动正常,即“气机调畅”。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气的运动必须通畅无阻;另一方面,从机体整体来看,气的升与降、出与入之间必须协调平衡,人体之气才能正常运动,脏腑才能正常行使其功能。
当气的运动出现异常变化,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就称为“气机失调”。由于气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所以气机失调也有多种表现。例如:
气的运行在局部阻滞不通,称为“气滞”。
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称为“气逆”。
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为“气陷”。
气外出太过、不能内守,称为“气脱”。
气不能外达、郁结闭塞于内,称为“气郁”、“气结”,甚则为“气闭”。
四、气的功能
气的功能 推动作用
温煦作用
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
气化作用
1.推动作用
气的推动作用,指气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推动精的生成,推动血的生成与运行,推动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气的推动作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若气的推动和激发力量减弱,就会导致人体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衰退或早衰,造成精的化生不足、血和津液生成不足或运行输布迟缓等病理变化。
2.温煦作用
气的温煦作用,指气通过运动变化产生热量,温煦人体。
气的温煦作用,使人体保持相对恒定的体温,有助于脏腑经络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有助于血液、津液的正常运行和输布。气的温煦作用不及,可导致虚寒的病变,症见畏寒喜暖、四肢不温、体温偏低等。
3.防御作用
气的防御作用,指气既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也可以驱除侵入人体的病邪。
气的防御功能正常,则邪气不易入侵;或虽有邪气侵入也不易发病,即使发病也易于治愈。气的防御作用低下,不能抗邪,则邪气易于入侵而导致疾病。气的防御功能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4.固摄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指气对人体的血液、津液等物质的固护、统摄作用,体现在三方面:
1)统摄血液,使其在脉中正常运行,不逸出脉外。
2)固摄汗液、尿液、唾液等,调控其分泌量或排泄量,并有规律地排泄,防止无故流失。
3)固摄精液,使其不妄泄。
若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可能导致上述物质大量丢失。例如,气不摄血,可以引起各种出血;气不固精,可引起滑精、早泄等。
5.气化作用
因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
中医所说的“气化”,实际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引起的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气化的基本形式即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例如,精的生成,包括先天之精的充盛和后天之精的化生、津液的化生与其化汗化尿等。这些都是气化的具体体现。气化过程的激发和维系,离不开脏腑的功能。气化过程的有序进行,是脏腑生理活动相互协调的结果。
五、气的分类
气的分类
元气
宗气
营气
卫气
人体之气因其来源、分布部位、功能特点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1.元气
元气,又称“原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根源于肾,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流行全身。元气充盛与否,不仅与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有关,而且与脾胃的运化功能、饮食营养及化生的后天之精有关。
元气主要有两方面的功能,与肾气的功能雷同(详见第二章中的“肾”):
1)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
2)推动和调节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
元气不足,导致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低下及未老先衰的病理改变,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也会失衡。
2.宗气
宗气,是聚于胸中之气。《灵枢·五味》称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为“气海”,又名“膻中”。
宗气的生成有两个来源:一是脾胃运化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二是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二者相结合生成宗气。所以,脾的运化转输功能和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是否正常,与宗气的生成和盛衰有直接关系。
宗气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呼吸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
宗气的功能如下:
(1)行呼吸
宗气上走息道,推动肺的呼吸。呼吸、语言、发声都与宗气有关。宗气充盛,则呼吸徐缓均匀,语言清晰,声音洪亮;反之,则呼吸短促微弱,语言不清,发声低微。
(2)行血气
宗气贯注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气血的运行、心搏的力量及节律等,都与宗气有关。宗气充盛,则脉搏徐缓,节律一致有力;反之,则脉搏躁急,节律不规则或微弱无力。
由于宗气对呼吸及血的运行都有推动作用,因而可以影响到人体的多种生理活动,凡气血运行、肢体寒温和活动、视听等感觉、言语声音及脉搏强弱节律等,都与宗气盛衰有关。《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语言、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力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
3.营气
营气,是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因其富有营养,且在脉中营运不休,所以称为营气。
营气在脉中,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与血关系密切,所以“营血”常并称。
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从性质、功能和分布来看,营属阴,卫属阳,所以常称“营阴”。
营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进入脉中,循脉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
营气的功能如下:
(1)化生血液
营气与津液调和,共注脉中,化成血液,并保持血液量的恒定。
(2)营养全身
营气循血脉流注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营气滋养。
4.卫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因其有卫护人体、避免外邪入侵的作用,所以称为卫气。
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卫气属阳,所以又称“卫阳”。
卫气亦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运行于脉外,不受脉道的约束,外至皮肤肌腠,内至胸腹脏腑,布散全身。
卫气的功能如下:
(1)防御外邪
卫气布达于肌表,起着保卫作用,抵抗外来的邪气,使之不能入侵人体。卫气充盛,护卫肌表,则外邪不易侵袭;卫气虚弱则易感外邪致病。
(2)温养全身
卫气有温煦全身的作用。内至脏腑,外至肌肉皮毛,都得到卫气的温养。卫气充足,则温养机体,维持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卫气虚亏,则温煦之力减弱,易致风寒湿等阴邪乘虚侵袭肌表,导致寒性病变。
(3)调控腠理
卫气调节控制腠理的开阖,保证汗液正常排泄。卫气虚弱时,则调控腠理功能失职,可以出现无汗、多汗或自汗等病理现象。
上述三个功能是协调一致的。抵御外邪入侵与腠理开阖的关系密切。若腠理疏松,汗液自出,则易遭邪侵犯;腠理致密,则邪气难以入侵。调节体温方面,卫气的温煦功能与汗孔的开阖密切相关。温煦的升温与出汗的降温协调,体温才得以保持正常。若温煦太过、汗出不及,则身热无汗;若温煦不及、汗出过多,则肤冷多汗。《灵枢·本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这是对卫气三个功能的精练概括。
营气与卫气的关系如下:
营属阴;卫属阳。
营气与卫气都来源于水谷之精微,均由脾胃所化生。来源相同。
营气性质精纯,富营养;卫气性质慓疾滑利,易于流行。
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
营气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的功能;卫气有防卫、温养和调控腠理的功能。
营卫和调,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体温、汗液分泌和睡眠规律,抵御外邪侵袭。若营卫失和,可能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多,“昼不精夜不瞑”,抗病能力低下等。
除以上所述外,人体之气还包括“脏腑之气”、“经络之气”。一身之气分布到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即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之气也是全身之气的组成部分。
另外,在中医学中“气”字尚有其他用法。例如,致病的六淫称为“邪气”,体内不正常的水液称为“水气”,中药的四种性质称为“四气”,自然界的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气”,等等。这些“气”与本章所说的人体之气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