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49100000007

第7章 忠告6:敢于挑战老师的权威

一个欲成大事的人,必须要具备科学的思维和态度,要有怀疑的品质。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德尼·奥尔特曼

科学的态度应该是相信事实而又不迷信于人类已有的知识,更不迷信权威。事实上,人的认识就是在不断地否定的基础上逐渐完善起来的,人的认识也是在这一过程中一步步地接近客观真理。因此,作为一名学生,应该具备勇于怀疑的品质。

人无完人,老师也有犯错的时候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的老师有错误的时候,要记住别轻易忽略它们,这可能是帮助我们进步的极好机会。

1945年,年轻的中国学生杨振宁来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拜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费米为师,攻读博士研究生。起初,杨振宁受费米的影响,想从事实验物理学的研究。但杨振宁并不擅长做实验,经常手忙脚乱地捅娄子。当时他所在的实验室有一句戏言:“哪里有爆炸声,哪里就有杨振宁。”

这时,著名理论物理学奖获得者、“氢弹之父”泰勒了解了杨振宁的情况,他发现杨振宁的特长是进行理论研究,于是劝杨振宁改变研究方向。杨振宁经过了两天的深思熟虑,接受了泰勒的建议。此后,杨振宁的研究生学业主要是师从泰勒完成的。

泰勒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导师。按照杨振宁的话说:泰勒每天都会产生几十个关于科学的新想法,并在授课时把各种想法都讲出来,然后想尽办法去论证它们。由于这其中90%以上的想法是行不通的,所以他在论证时经常会困在维谷之中,绞尽脑汁也无法自圆其说,在学生面前颇有几分尴尬。

像泰勒这样的导师是不多见的,有的人认为导师的不成熟想法对学生毫无意义,许多当老师的人也不愿意在学生面前出丑。但杨振宁却感到自己受益匪浅,因为从中可以了解一个科学家的创新性思维是怎样产生、又是如何论证的。

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与不足,能够把创新性研究的方法教给学生,这才是真正的“明师”。正是在泰勒的指导下,杨振宁打下了从事理论物理学研究的坚实基础,成长为一名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并荣获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由于学生对老师都会犯的错误印象特别深刻,所以当老师出错的时候,要把注意力从嘲笑和冷漠中转移到学术上,我们要尽量避免同样的错误。

日本化学家,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福井谦一说:“科学的发展在于创新、不迷信权威。”年轻人要成才,既要勤奋,又要聪明,一定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过于迷信老师,因为老师也是人,都有可能犯错的时候。

敢于大胆怀疑与追问

德国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曼弗雷德·艾根的恩师阿尔诺德·欧肯是当时物理化学界著名的学者,物理化学课也是艾根在校时最喜欢的学科。艾根非常敬佩老师,也很尊重他的学术观点,但这并不等于就完全同意他的论点。

在上学时,艾根就知道液相中化学反应的速度极快,在欧肯写的教科书中把这种速度描绘为快得无法测量。艾根对于这个论断产生过怀疑,认为不能盲目接受。为什么无法测量?是本质上就不可测量,还是当时的测量方法无法测出来?是否应该寻找一个新的测量方法?艾根把解决这个问题作为自己的任务。

经过反复的研究,艾根发现,过去测定快速反应的方法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测量的灵敏度较差,观察反应时间只有千分之十秒。而分子中一些原子的运动频率每秒约为10亿次,反应时间可以短到百万分之一秒(1微秒)到1毫微秒,这当然很难测定。艾根终于找到了他怀疑老师论断的关键所在,于是开始了艰难的试验过程。

艾根准确的判断能力在此时得到了体现。他认为一般动力学实验中所用的反应物混合法,不能测出快速化学反应的速度,这是因为它本身所需的时间比化学反应的时间要长得多。艾根根据自己已往的知识和经验,大胆地做出了一个设想。经过多次实验,艾根证明了这一设想的正确性,这就是他创立的著名的“弛豫法”,也叫松弛技术,这种技术把测定快速化学反应技术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艾根使用所发明的这项技术,还成功地解决了许多科学难题。这种方法,经过不断改进,能对在10—8秒时间内完成的极其快速的反应进行观测和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对女口何用人工方法引发和控制各种快速的化学反应,如气体的燃烧和爆炸、光合成与光分解以及高分子的聚合反应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还可借助各种现代仪器设备的帮助,女口快速跟踪技术等,对瞬间即逝的变化过程和反应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为此,他获得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他的科学研究成果得到全世界的承认。

科学思维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批判性,也就是要有怀疑有追问,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对具体的结论和判断怀有一种不贸然取信的态度,总要提出一定的疑问,而且是要追着问,一层一层地追问。

强调追问、追着问,重点是一个“追”字。我们对于许多理论或观念,如果感到不理解,没弄清楚,自然会提出疑问,但往往缺乏的是“追着问”、刨根究底地问。满足于一知半解和比较肤浅的理解,这是一种很不好的学习习惯。当然,敢问是一回事,能问会问是另一回事,它是与一定的素养相关联的。素养不够,相关的东西知道得不多,了解得不透,往往是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的。

自己敢于怀疑和追问,是增长学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还要欢迎别人对自己持有的观点和理论的怀疑和追问,能虚心地接受别人对自己观点的批评和批判。有一些人,自己确实敢于怀疑和追问,又勤于学习,在理论上作出了一定的成就,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但一旦感到自己有些“地位”和“分量”了,就不大容得了别人对自己的怀疑和追问,不能虚心地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和批判。不是把别人的追问和批评当作自己反省理论、完善理论的契机,而是看作对自己的轻视和挑战,陷入了故步自封的境地。我们在理论上的一些争论之所以后来演化成为意气之争,就是与这种心态有关的。

突破和超越老师的权威

还有一个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的是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托马斯·切赫。长久以来,在关于生命起源的问题上,有一个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焦点——标志地球上生命诞生的最早的生物高分子究竟是蛋白质?还是核糖核酸(RNA)?

美国生物化学家萨姆纳是最早证明酶是一种蛋白质的科学家,他因此而荣获了194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由于酶具有催化细胞分裂的功能,因此萨姆纳的发现使生物学家们认为:在生命最初诞生的那一刻是先有蛋白质,然后才有携带遗传信息的核糖核酸。此后,这一观点作为生物化学的一条基本定论,长期统治着生物学界。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一位三十多岁的美国化学家向这条定论、也向全世界的生物学权威们发起了挑战。他以自己的发现证明:核糖核酸同样具有像酶一样的生物催化作用,因此最早最古老的生物高分子应当是不仅具有携带遗传信息、而且也有催化功能的核糖核酸分子。这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名叫托马斯·切赫。

切赫小学和中学的学习成绩在学校总是名列前茅。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学习物理化学专业。大学毕业后攻读研究生时,他转而选择分子生物学作为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博士学位。

1981年至1982年,切赫在实验中发现:一种特殊的核糖核酸(RNA)具有分裂并重新组合其自身结构的功能——“自我分裂”的过程。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核糖核酸具有像酶一样的生物催化功能的实例,由此可以证明是核糖核酸导致了地球上第一个生命体的诞生。这是一个轰动世界生物学界的重大发现,它彻底推翻了以往关于生命起源的定论。

当切赫得出这一结论并向世人公布时,他的心情就像童年时发现了一块罕见的岩石标本一样激动、兴奋。尽管当时生物学界的权威们一时还难以接受这个年轻人的新观点,但这反而更加激发了切赫对自己的研究课题的热情。几乎与切赫同时,远在美国耶鲁大学的加拿大分子生物学家西德尼·奥尔特曼也获得了同样的发现。由于这一研究成果,切赫和奥尔特曼共同荣获了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

在探索原子结构的过程中,有四位学生,每位学生都对老师的观点提出了挑战。最后汤姆森发现了电子,提出了原于是可以分割的;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行星模型;玻尔把量子论引进了原子的结构模型;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原理。

可以看出,几乎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大师都有坚持自己的直觉和敢于向权威提出挑战的美德。用科学巨匠的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怀疑,就没有探索;没有探索,就没有突破;没有突破,就没有发展。”

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代表,意味着是我们在突破传统方面的第一道门槛,如果我们能够成功地克服对权威的恐惧,走过去,以后面对的将是更加广阔的知识大海;如果在第一道门槛就产生了畏难情绪,就怯懦了后退了,那么在以后的道路上,我们就会丧失求知的勇气和动力。

同类推荐
  • 优秀学生最爱读的经典励志故事

    优秀学生最爱读的经典励志故事

    本书是励志类故事精选,如自我激励、愈挫愈奋、催人奋进,每篇文章都有对应的心得感悟等栏目设置,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迪性和教育性,是青少年学生进行励志教育与培养的最佳读物。
  • 低调的智慧

    低调的智慧

    本书内容包括:脚踏实地一安于做平凡之事、韬光养晦一学会隐藏光芒、平易近人——扩展你的人脉、谨言慎行——做事需掌握时机、谦虚忍耐——懂得适时低头、中庸立身——凡事适可而止、知足常乐——低调对待名和利、不逾底线——把握低调原则、淡看得失一低调是一种人生境界。
  • 破译三十六计

    破译三十六计

    对付强者,最好的办法是引诱对方走入歧途。然后从另外一个侧面攻入其致命的地方。做什么事,总得留一条退路,因为有退路,才有生路。你要想彻底利用对手来降服对手,最好的办法是敞开大门。诱其深入。如果你不利用别人的优势,别人就会利用你的优势,这是生存的基本之道。人有等级、主客之分。成大事眷有两种:一种以人为 主,二是以己为主。
  • 10秒钟打造赚钱高手

    10秒钟打造赚钱高手

    针对个人在社会上碰到的各种难题,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了细致的阐述与深刻的剖析,希望能为你在成功的道路上指点迷津,为你的成功助上一臂之力。书中没有生硬的教条,从事实出发,对人们在生活中碰到的问题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拒绝泛泛而谈。
  • 诸葛亮遗书

    诸葛亮遗书

    我最景仰的先贤是帮助齐桓公推行法治、开发经济、“尊王攘夷”、成就霸业的相国管仲和联合秦楚之晋为燕昭王攻下齐国七十余城的燕国上将军乐毅。
热门推荐
  • 快穿攻略之男神快到碗里来

    快穿攻略之男神快到碗里来

    不过就是想体验一下平民生活,居然还能丢点小命。我表示醉了~突然冒出个神马系统!!!从此。。。。。。便走上了炮灰女配的逆袭之路。。。。。。各种逗,各种乐。男神快到碗里来~~~
  • 薄荷双生

    薄荷双生

    青可从小被母亲抛弃,父亲意外丧生。遇见白纸少年苏镜希,两人互生情愫,苏镜希的弟弟苏念喜欢上了青可。而这时容青可发现堂弟容青夏的死因另有隐情,坚持与苏镜希断绝来往。与她反目的好友陶林织也彻底的背叛……
  • 守护甜心之蝶恋雪月

    守护甜心之蝶恋雪月

    转学生的陷害,友情的破碎,只有璃茉相信自己,发现自己的身世,新的开始,新的爱情,亚梦能否放下仇恨呢?
  • 从弃女到帝妃:鸾妃凤舞

    从弃女到帝妃:鸾妃凤舞

    她原是前朝公主李含山,其父为了破坏晋国国祚,不惜以自己的亲身女儿赤雪为赌注,将年仅五岁,懵懂无知的她当做一个饵,投在晋王猎园中,从此,一个小小的人儿,在命运连翻无情的摆弄下,渐渐地成长为一个聪明内敛,重情重义,却又懂得自保的女孩子。她忘不了那个眉心有一缕朱红的少年詹台那速,因为要她活着,他在猎园里被晋王追逐,据说是落入了鳄鱼潭,但是十三岁那年,她终于再见到了他,但是仅仅一夜,他却再次消失在她的生命中……
  • 人事无常

    人事无常

    少年从幼稚一步步走向成熟,带着自己的伙伴在异世界搅弄风云,剑指天下。
  • 袁宝华文集第八卷:袁宝华访谈文选

    袁宝华文集第八卷:袁宝华访谈文选

    文集为十卷本,汇集了作者在解放初期恢复东北工业,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赴苏谈判156项工程,三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调整,建立新中国物资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运行,改革开放期间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整顿和改革,制定《企业法》,开创职工教育和MBA教育工作,开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建民间经济类社团,建设中国企业家队伍,以及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工作中的理论著作和文章。
  • 爱卿有宠

    爱卿有宠

    每逢月圆之夜,皇帝的圣旨就会准时到我府上,赐我美人六十人。五年积累下来,也就造成了如今坐拥三千美人的局面。难怪长安人士都说满朝文武,唯我圣眷最隆。我常对月感怀,无耻的骂名贴在脑门,又有谁知道都是皇帝这个老狐狸的阴谋?我——顾浅墨,官居三品,在家斗美人,在朝斗政敌,上得朝堂,下得花楼,眼看着即将成为一代旷世宰辅,然而,我的红鸾星却迟迟不动,连我师父这样的世外高人都忧心忡忡,最后大笔一挥,传书:速寻徒婿来见!我无语凝咽。
  • 梦荡天涯

    梦荡天涯

    一个孤僻的少年在机缘巧合之下重生到了他玩的游戏《天涯明月刀》的平行世界中,一番恩怨,一段情缘,一生命运,一个江湖,他还不知道走向天下无双的路已经开始在他面前展开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加群559466975(秦室公子殿),关注新浪微博@秦室公子,有什么建议或者想要参与角色,都是可以交流的
  • 泼墨点梅华

    泼墨点梅华

    十三年前,宫廷之中一场变故——一仙人,一男童,一婴儿。从这水深火热中逃离——而现在——“师兄,你说世界上会不会只有你我,师傅三个人?”“怎么会?山下有好多好多的人,只不过都与你我无缘罢了。”“师兄下过山么?”“没有,只是还记得当初未跟随师傅的时候,山下的景象而已。”一少年,一女娃。一人一只鸡腿,边啃边聊——“你们俩以偷吃为由,谈悟人生。一错一对,为师是否还要罚你们呢?”
  • 爱之间的对与错

    爱之间的对与错

    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最后才发现那个人是不可能的。“哥,我爱你”“我们是不可能的,我是你哥”之后因为一场车祸,我们美丽的女主竟然穿越了,还遇上了有病的王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