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童话在中国
杨宪益披览 9世纪段成式《酉阳杂俎》,偶有所得,撰文《中国的扫灰娘故事》,明示其中中国扫灰娘故事与格林童话《灰姑娘》有承传关系,还对故事主人公姓名作考:
据格灵的传说,这位“扫灰娘”名为Aschenbr de,Aschen一字的意思是“灰”,就是英文的 Asches,盎格鲁萨克逊的Aescen,梵文的Asan。最有趣的就是在中文里,这位姑娘依然名为叶限,显然是Aschen 或Asan 的译音。①
此文为中德文学的融合记下一个佳例。每个人阅读有限,具备中西皆通资质的人更缺。中国典籍中类似未被发现的故事一定还有。
金性尧近著《饮河录》所载《道光承统内幕》一文,似可为证。文章主要谈清太祖二子代善之后、昭 著有关林清之变的《祭酉之变》,提及皇次子 宁、亦即后来的道光帝在此事变中的神勇之举。内容如下:
宁闻变,急命太监取枪御敌,有背主太监递上一枝空枪。宁急中生智,摘衣扣为子弹,将敌击毙。金性尧就此作注:“这是故神其说:姑无论纽扣能否塞进枪膛,即使能发射,又如何能击毙敌人?”①
诘问不可谓无理。不过,倘若熟悉德国另一部著名儿童文学作品、滑稽故事《闵希豪森奇游记》,很可能会为之粲然:故事也许自有来历。这部小说中有一篇故事名为《一件出色的打猎背心》,讲主人公的猎枪能发送纽扣,并且百发百中。② 此书18 世纪80年代已风行欧洲,有足够的时间,在嘉庆或道光年间流入中土。
其实,想像力丰富,情节离奇的传说、寓言、童话等今天可以归入儿童文学的作品,最易传播和为他国文化接受。这是中外文学交流史中不争之事实。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统计从鸦片战争到戊戌事变,即1840 年到1896 年间汉译域外小说有七篇(部)。③ 它们是:1.《意拾喻言》(《伊索寓言》);2.《谈瀛小录》(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第一部分);3.《一睡七十年》(欧文《瑞普·凡·温克尔》);4.《昕夕闲谈》;5.《安乐家》;6.《海国妙喻》(《伊索寓言》),7.《百年一觉》(《回头看》)。不算也有童话小说之嫌的第七部《百年一觉》,④ 其中至少1、2、3、6 计四部作品属于今天意义中的儿童文学,占小说译作总数一半以上。值得理论家对此现象作深入研究。
童话在德语文学汉译史中的地位———以《小仙源》为例
所以,德语叙事作品初入中国,被译家首选的似乎不是歌德,也非席勒,而是瑞士德语作家威斯的“冒险小说”《小仙源》(今译《瑞士鲁滨逊漂流记》),实非偶然。译文1903 年6 月至1904 年1月份七次连载于《绣像小说》第3、4、7、10、11、14、16 期上。连载想必大获成功,1905 年,作为《说部丛书》第一集第五编,商务印书馆推出此书单行本,书名依旧为《小仙源》。顾燮光《小说经眼录》曾留意此书,并有如下介绍:
原著系德文,记瑞士人洛萍夫妇及子五人泛海遇险,居南洋小岛,经营田宅家居,纤悉之事,记载极详。虽事涉子虚,足征西人性质强毅果敢,勇往不挠,其殖民政策可畏也。①
这大致道出了此书梗概和时人评价。但仅此似乎看不出这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其实,这点在《绣像小说》16 期载《小仙源·凡例》中已有述及:“是书于纤悉之事,记载颇详。足见西人强毅果敢,勇往不挠。造次颠沛无稍出入。可为学子德育这训迪。”其中最后一句清楚道出当时此译以童孺为对象的自觉意识,以及维新改良思潮已渗入儿童文学翻译这片沃土。
这个“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译”的版本以后分别于1913 年和1914 年重印两次,接着,仅在民国时期,至少还带出五种以上的重译,其中至少两种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一是中国早期译坛盟主林纾偕陈家麟译、1920 年版的《巢记》。是中国古书中一种猛禽。取此译名,想必译者对小说中那凶猛甚至能吃熊肉的大鸟印象尤深,又想赋予这部异域小说某种中国古意,倒也与力倡古文的林纾相配。二是甘棠译、徐应昶校,1933 年版的《瑞士家庭鲁滨孙》。值得注意的是,此译有两个版本。其一作为王云五主编《小学生文库·第一集》中一本出版,其二换个封面,被收入商务版《世界儿童文学丛书》。
文库版封面左上角为两架书,在架顶花一盆。右上角为一捧书而读的女孩。两幅画下左右对称,竖着各印五名中国儿童:读书,作画,扑蝶,浇花,嗽口,锻炼,研墨,习字。动作各异,表达的显然是新式儿童起居行为规范。封面中间上三分之一画面处为书名,下三分之二处则是一个斜身坐床,借灯读书的女童。整个封面设计雅驯,但与此书的冒险内容大有偏离。丛书版封面安排大异其趣。上方是丛书名及书名,朝下三分之二强是黑框中黄土顶着蓝天碧海。椰子树上顽猴数只,摘取椰子扔向树下一父一子。父亲鬓发满脸,头戴黑帽;儿子肩挎书包,手提猎枪,呈躲闪状。图画笔墨不算精美,但人猴间这番交流,着实点染出几分野趣,与书的内容更近。
文库版和丛书版封面不一,但徐应昶写“校者的话”相同。他开篇即为此书体裁定位,呼应封面:“《瑞士家庭鲁滨孙》一书在欧美的儿童读物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没有一个儿童不爱读的,可算得是一本名著。”文末,他还对译作所据版本进行说明:
现在这一册《瑞士家庭鲁宾孙》的中译本,是根据一本英文的节述本译的,原书存于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不幸,一二八之变发生,编译所被毁,原书也同归于尽,节述者为谁,那家公司出版,都不可考(因译稿上未附注原节述者及出版家姓名),这是我们十分引为遗憾的。
这段对未能交代译本所据版本表示歉意的话,带出了一段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史。
“校者的话”写于1932 年11 月17 日。被日军炸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残垣在目。译校者强压悲愤,整理译稿,交付出版。此译在手,虽然薄薄两本,我们仍能掂出它的分量。
《格林童话》的中译
《译余偶拾》中对中国“扫灰娘”故事由来的发现,是母题史研究的一个成功范例。倘若它还不能证明《格林童话》已在中国少儿中发生影响,那么庐隐刊于《文学旬刊》29 期(1922 年2 月21日)上《一个女教员》的故事,则可显示,至迟在20 世纪20 年代,格林童话已在中国学童中广为流传。庐隐这篇小说中有这么段文字:
在几个孩子中间,有一个比较最小的,她是张家村村头张敬笃的女儿,生得像苹果般的小脸,玫瑰色的双颊,和明星般地一双聪敏流利的小眼,这时正微笑着,倚在女教员的怀里;用小手摩挲着女教员的手说:“老师,前天讲的那红帽子小女儿的故事,今天再讲下去吗?”
女教员抚着她的脸,微微地笑道:“哦,小美儿,那个红帽子的小女儿是怎么样一个孩子?”……“哈老师!姐妹告诉我,她是一个顶可爱的女孩儿呢……所以她祖母给她作一顶红帽子戴……老师!对不对?”
无须再引。这个“红帽子小女儿的故事”,当然就是格林童话中的《小红帽》。
当然,格林童话在中国的译介,肯定远远早于1922 年这篇故事发表之前。①不揣孤陋,我们所见较早译文,是《礼拜六》44 期(1915 年4 月3 日)上小草译的《万能医生》,即今译的《万能博士》,讲一个名叫螃蟹的贫穷农夫,如何变卖家产,冒充万能博士,招摇撞骗,居然得手之事。仅见书目,未见原书的还有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 年印、时谐译《儿童与家庭童话集》。①
童话娱乐性强,且篇幅短小,易在报刊发表。所以,此前此后,不少报刊杂志登载过格林童话。比如上海的《小说世界》附刊《民众文学》(1923 年1 月至1929 年12 月)第9 期上曾有安愚译格林童话《猫鼠朋友》。北京的《晨报副刊》1923 年8 月27 日的221号、11 月22 日的297 号、11 月29 日的303 号及次年6 月26 日的146 号上,也分别刊有《小妖和鞋匠》、《狐狸的尾巴》、《十二兄弟》和《圣母玛丽的孩子》等格林童话。随后数部格林童话单行本相继问世,令人应接不暇。
1925 年,开封河南教育局编译处刊行王少明译《格尔木童话集》,收《六个仆人》等十篇格林童话。1928 年,北京文化学社编译所推出刘海蓬、杨钟健译《德国童话集》,也收《白雪娃》等“格利姆”童话十篇。同是1928 年,上海开明书店还出版格林著、封熙乡译《德国民间故事集》。在此前后,上海崇文书局还出版了赵景深译《格列姆童话集》。《民国时期总书目·外国文学》卷编者“未见书”,推测为“1929 年以前出版”。1928 年6 月16 日《文学周报》6卷20 期曾刊一篇关于封熙乡译本的广告,可以帮助释疑。广告全文如下:
格林的童话,我国只有赵景深译格列姆童话集,所收只有六篇,时谐又是文言文译的。这是儿童很大的不幸。现在有了这本译集,儿童们一定要喜得拍手蹈脚。因为,他的叙述是那样有趣动听。
广告作者似乎不了解此前除赵译之外,格林童话另有中译本,所以作出“格林的童话,我国只有赵景深译格列姆童话集”的误断。恰是此话,既证实了赵译的存在,又把此译出版日期至少推到1928 年6 月以前。这篇广告的功德还有,另证实前述时谐译本确有,并告诉我们,此为文言译本。
进入20 世纪30 年代,中国政局愈加不稳,但格林童话似能超脱一切,继续不紧不慢地展开其在中国的流传史。可见尊重儿童本性与爱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其生命力远在有时政意识的其他译作之上。
1930 年,上海文华美术图书印刷公司出版谢颂羔编《跳舞的公主》,收格林童话七篇。较特别的是,此译版权页上方附有一段文字,交代版本,顺作广告:
《跳舞的公主》原作为英文本,名《格列姆童话集》。久已风行世界,名驰环球。现在谢颂羔先生,本其十数年从事翻译之经验,译成中文。命名《跳舞的公主》,由本公司发行。同时将英文原著,影印问世,版本与本书同样大小,定价低廉。不及原版十分之一。得此二书,可作英文翻译之楷模,尤为研究英文所不可不读。英文原著《格列姆童话集》每册定价大洋五角。
实际上,至此德语文学的中译,经常绕过德语原文,这不足为奇。有趣的是随同中译,出版社还印出英语原文,赋予译本学习英文的功能。这一方面当然是出于商业的考虑,另一方面也需一定的胆量。因为中英对比,最起码中文来不得删繁就简或滥加枝蔓,对中译者要求更高。
前及封熙乡译本把童话称为“民间故事”,这是个文学分类法上可以争论的问题。翻检格林童话在中国的流传史,还可见到小说与童话并称的例子。比如胡启文译、上海中华书局1937 年版的《德国短篇小说选》,就收有格林童话《跳舞的公主》,让严守文类标准的评家感到不适。
格林童话中译史上另一现象是,人们常把格林童话径直视为德国童话,尽管它们之间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比如上提刘海蓬、杨钟健译《德国童话集》,实际上仅是一部格林童话集。而许达年译、昆明中华书局1940 年版的《德国童话集》,基本上也是一部格林童话集。这既是无视个别与一般之关系,也是格林童话话语强势的表征。
许达年译《德国童话集》的“译者小序”写于1937 年12 月1日,距卢沟桥事变以及八一三事件不久。处于“炮声隆隆,机弹乱轰的氛围”中的译者,竟有翻译和“吟味于儿童乐园的童话”(均为许达年语)之闲心,自己也觉得不那么理直气壮,所以写道:
在这兵荒马乱之际,我仍能保持这闲情别致的心情,细琢细磨地写这和身边的环境完全异趣的文字,自己也不知道是我的福气,还是我的无能。在这样的大时代中,这样的作品是不是少年们所需要的,这些我一点儿也不打量,也无心去打量,听凭各位的批判吧。
在国难当头,铮铮男儿抛一腔热血于杀敌前线之际,译者蛰居书屋,专注于时而玉雪可爱、时而云谲波诡的外国童话,是无奈和逃避,抑或审时度势,尽己所能?就以上所及对“大时代”和“少年们所需要的”思考来看,译者并未独善自养,置天下于不顾,因而道行未输。而且,他翻译这些格林童话的用意还十分深远。许达年在“译者小序”中简述德国战败后又崛起的历史,接着说:
可是它虽大败以后,过不了二十年,如今又虎视眈眈,在欧洲大陆上称雄了;比之我们自夸地大物博的中国,老是残息喘喘,翻不起身,真是从那里说起呢?
置此文中对“希特勒元首”的惊羡不论,哀中国之不争的忧愤溢于言表。此文末尾还写道:
现在诸君还没有能力研究德国的政治、经济,那么,先看看他们少年所诵读的童话,作为将来更深刻研究的引线,想来也不是一件白耗的工作吧!
译者显然意欲通过研究德国童话,让“在生死存亡中挣扎的同胞”(译者语)结识德国民族及国民性特点,以为中国找到强国之路,也就赋予格林童话在中国的译介另一崭新功能,令人回味。
格林童话较完整、且直接译自德语原文的译本由魏以新完成。1947 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格林童话全集》。“译者的话”说明:
这部《格林童话全集》……共二百一十篇,内有二十一篇是用德国方言写的……德人亦有十分之六不能完全了解,然译者因为日夕在业师德国语言学家欧特曼教授……手下工作,竟得因其口授而完全译出,颇以为幸!
足见此译的可靠与译事的认真。
此后还有上海永祥印书馆1948 年版、范泉的《格林童话集》。范泉在版权页上的身份是“缩写者”,而译本“附记”又称此书“是根据英国伦敦哈拉泼书局出版的英语本《格林童话集》选辑译写而成”的“改写本”。又是“缩写”,又是“选辑译写”,又是“改写”,用辞相互扦格,许是当时宽解翻译的一例。无论如何,紧接着魏以新译自德文的全译本,旋即又推出这样一个转译的选本,似非明智。但笔者所见此译版本版权页上白纸黑字,明明白白:“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八月初版”,“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九月再版”,“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十月三版”,“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十月四版”。倘若不是此书发行人陈安镇故弄玄虚,三个月内连印四次,这本《格林童话集》可享洛阳纸贵之誉。
至尔·妙伦与鲁迅《小彼得》的译序
格林童话作为个体,虽不能代表德国童话全部,其中心地位却无可争议。不过在民国时期,它尚能容忍多位其他德语童话作家各领风骚于一时。只是今日,随着“明星现象”对文坛渗透的加剧,有些童话作家或失落处于卑位,或几已被人遗忘。奥地利女作家至尔·妙伦(Hermynia zur M ühlen,1883~1951)隶属后者,尽管其作品还曾与鲁迅有过关系。
《小说月报》19 卷3 期(1928 年3 月1 日)曾载钱杏(阿英)《德国文学漫评》一文。实际仅涉两部作品,居首即是“米伦”(即至尔·妙伦)童话集的英译《劳动儿童的故事》,说它“是一部写出现代的苦闷和光明的创造的童话”,并逐一品评此书收有的《玫瑰花》、《小麻雀》、《小灰狗》、《为什么》四篇童话;不知阿英当时是否知道,此书此前已有中译?《太阳月刊》第1 期(1928 年1 月1 日)先登出中译《玫瑰花》。上海春野书店又在同年2 月出版根据阿英上提书评所据英译本转译的单行本《玫瑰花》,所收即是阿英以上品评的四篇童话,译者王艺钟。
至尔·妙伦具社会主义思想,其作品有维护劳动者利益,反抗剥削压迫等特点。王艺钟译《玫瑰花》的“英译原序”中说:
你们看见你们周遭的穷人每天吃苦,你们有些也觉得当穷人是何等的艰难。你们知道世界上是有富人的,他们不做工然而他们有生活上的一切好东西。你们也知道你们的父亲作工非常刻苦然而要忧虑到失业后发生的事体。
“原序”最后甚至这样写道:
她指示我们,那些不作工只是抑制我们于奴隶地位的富人是我们的敌人,我们世界上的工人,必须联合起来,消灭这些敌人才好。
英译序言此处以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原则荐举儿童文学作品。这种左翼思潮传入中国后,被转相述引,成为主流意识,并进入儿童文学译介领域。
也许正是基于其作品浓烈的左翼文学思想,此后至尔·妙伦的作品在中国文坛频见亮相。其中有:许广平译、鲁迅序、上海春潮书局1929 年版《小彼得》,为“至尔·妙伦”的长篇童话。黄岚译,上海北新书局1930 年版《真理的城》,收“缪莲”童话十篇。钱歌川译、上海中华书局1932 年版《缪伦童话集》,收童话十一篇。许广平译、鲁迅校、译文出版社1940 年版《煤的故事》,收“至尔妙伦”童话六篇。赵纶时译、译文出版社1940 年版《奇怪的墙壁》,收“至尔妙伦”童话六篇。
以上译本,多含译序。钱歌川《缪伦童话集》的“序”是较有特色的一篇。与上提英译版序文相比,其序虽不乏政治色彩,但少了一些对穷富分野的强调,更述及其童话的艺术特色:
这书的原作者缪伦少女……是现今一个最成功的童话作家,不像安徒生他们那样,一味传统传说宫女神仙的故事,她却立在现实的方面,将人间的疾苦,奴役的来源,用有趣味的童话体裁,如实地告诉我们。这里不是虚证的梦境,而是真实的人生。小朋友还未堕入染缸以前,固然不可不读,即麻木的大人读起来,也可得到几分反省。
最后一句话讲老少咸宜,开卷有益,几有软广告之嫌。这是另话。
鲁迅为《小彼得》作的序可没这么乐观。他首先坦言,对原作者知之不多,但已注意到,“一切战斗的科学底社会主义的期刊———尤其是专为青年和少年而设的页子上,总能够看见她的姓名。”与常规译序不同,鲁迅此序并未专注于评介作家作品,而是探究其作品不适合中国的原因。”不消说,作者的本意,是写给劳动者的孩子们看的,但输入中国,结果却又不如此。”其缘由首推为:“劳动者的孩子们轮不到受教育,不能认识这四方形的字和格子布模样的文章”。而且,“即便在受过教育的孩子们的眼中,那结果也还是和在别国不一样。”鲁迅此序的大部分笔墨就花在讲述这个“不一样”上。其要点为:
故事到中国后,社会环境氛围不同,讥讽已失锋芒;故事发生背景为大多中国读者陌生;童话体裁本身“就遮掉了斑斓的血汗了”削弱了其战斗力;有些描述太富于柔细的女性色彩;故事所及欧美普通人家的物件,在中国是稀罕物。结论是:
总而言之,这作品一经搬家,效果已大不如作者的意料。倘使硬要加上一种意义,那么,至多,也许可以供成人而不失赤子之心的,或并未劳动而不忘勤劳大众的人们的一览,或者给留心世界文学的人们,报告现代劳动者文学界中,有这样的一位作家,这样的一种作品罢了。①
鲁迅的分析一如他历来风格,鞭辟入里,一语中的。也正是如此,他的评论超越凡流,最为触目,也最见功力。此书出后,当时的“统治阶级官僚”就将这个译本查禁了。鲁迅一九三一年四五月间写的《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一文中就有揭露。此文收入《二心集》中。
对数部几已被忘童话的追忆和结语
民国时期,德语童话汉语译坛,犹如璀璨星空,还有不少译作光彩熠熠,夺人目光。比如史班烈(Johanna Spyri)著、狄珍珠译、上海广学会1929 年版《赫德的故事》(今一译《海蒂》),索尔顿(Felix Salten)著、张雪岩、贝原德译、上海广学会1929 年版《林中的生活》(今一译《小鹿斑比》),步耳革(G 。A 。Bürger)编、魏以新译、上海华通书局1930 年版《闵豪生奇游记》,克斯特涅(Erich K stner)著、林雪清译、上海儿童书局1934 年版《爱弥儿捕盗记》等。但也有一些,现退居一隅,几已被忘,如上提至尔·妙伦的童话。命运相似者尚有巴塞维茨(Gerdt von Bassewitz)著、伊微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年版《小彼得云游记》,波守斯(Waldemar Bonsels)著、段可情译、上海少年读物出版社1939 年版《蜜蜂玛雅的冒险》,柏吉尔(B 。H 。Bürgel)著、顾均正译、上海开明书店1941 年版《乌拉波拉故事集》等。个中缘由不一,不容此处细论。
童话,顾名思义,是写给儿童的话语。但愿此非强解。从民国初年一直到共和国成立,中国战乱不断,国势危殆。那些往往成于炮火连天之际、颠沛流离之途的篇篇译作,足以显出译者的舔犊深情。但是,在与世无争、纯朴自然的故事中开掘童趣,在对弱者的同情和关怀中捕捉生命之真谛,不也是多事之秋的译者排遣愁怀、抗争命运的一种方式?蕴雯为其独立出版社1946 年版《斑比》(即上提《小鹿斑比》)所写的“译者序”,正是这样一段实录:
敌人第四次把我们的小家毁了!劫余的财产剩下了几本破书,一条毛毯,我们从远远的南方,踉跄的到了陌生的重庆。在严重的屋荒之下,我们很幸运的在上清寺的居安旅店里找到了一间小屋子。说到“居安”,才真可怜!床上墙上爬满了臭虫,喧天的叫喊,和那深夜里披了警衣的恶汉们,穷凶极恶的硬诬人是私娼,使得“居安”成为一个滑稽而渺茫的幻景。但是这一切并不能使得我们苦恼;晚上我们俩竞赛着捉那些咬人的虫群,白天就读这本充满了热情的小书《斑比》!《斑比》使得我们激动,兴奋,有时甚至流泪;《斑比》真是弱者的好朋友!他扫荡了我们潜在着的羞涩颓唐的心理,光复了已经丧失了的自信!
童话,也是写给成人的话语,同是译者难时抛却烦恼的文字天堂。至少德国童话《小鹿斑比》在其中国的流传史上,具此功能。
5 Der Aufsch w ung der“sentim entalen”Belletristik
《茵梦湖》的前身———《隐媚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