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杰
一
我不是专业作家,我是一名教师。我有几次机会去搞我钟情的写作,然而我的学生留住了我。教师这个崇高又辛劳的职业,总以一种特殊的魅力吸引着我。
铃声编织着我的生活,叫我感到充实,又叫我感到紧迫。学生一双双渴盼求知的眼睛,总是把希望种在我的心里,把责任放在我的肩上,叫我感觉着生的意义,看到活的旗帜。
我的课堂很有意思,我面对的常是一个联合国。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一边催我去探讨语言的奥秘,一边又向我推开望向自己祖国,望向世界的窗。
20世纪80年代初,当我们紧闭的国门刚刚开启了一个缝隙的时候,这些不同肤色的求学者,带着求知的渴望,求异的新奇,踏进了这个对于他们来说广漠又神奇的国度。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及中国各个角落。他们常常把他们看到的,听到的,体味到的都摆上了课堂。他们给我展示的,是一种完全异于汉民族文化传统观念、异于汉民族思维方式的视点聚焦。我和我的学生一样都大睁了一双惊奇的眼睛。因为那时,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外国人眼中的自己。
原来,看到的,未必真正认识;拥有的,未必发现它的珍贵。我像一个从没照过镜子的人,一下看到从各个角度端来的镜子。这就是我伟大的祖国!这就是让我心海翻腾,有着期待,有着遗憾,又引以自豪的同胞!这就是我依天提笔,大地为纸,也书不尽,写不完的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辉煌文化!我和我的学生一样,是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这一切的。
我在这里写上了,我这双黑眼睛和学生的黑眼睛、蓝眼睛的惊诧。
我的学生们,他们来自世界天涯海角。国土最大的加拿大;最小的斐济。他们谙知自己民族的历史,自己故土的地域风情、习俗、传统。他们带来的文化之广博,之生动,都绝非是报刊介绍所能比拟的。他们展示的俄罗斯贝加尔湖的冰雪、意大利的叹息桥、希伯来人的苦难史、日本的扒金宫是那样新奇。那都是我在史书、报刊中无法看到的。那是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世界历史、人文、大自然的纯情实景。
这些来自世界各国的学子,他们肤色不同,传统习俗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不同。他们带着自己固有的民族文化的印记,在一个他们从未接触的陌生国度里生活,学习,工作。一切都是第一次。在这第一次中,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是那样鲜明、强烈。他们自身就是灿烂的异国文化。
我把这些珍贵奉献给读者。这里既有不同国度文化的瑰丽,也有东西方文化撞击发出的声响、火花;还有心与心,情与情交汇出的情灼剧目。
差异是一种特殊的美,鲜明的美。
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大的变革。那些曾是习以为常的,天经地义的都在改变。一切都如“惊涛拍岸,乱石钻空,卷起千堆雪”,来势之猛铺天盖地,排山倒海。时代在更迭,观念在转换。在这960万平方公里辽阔的国土上,过去的仍然留存,同时现在的和未来的也都在生长。
和异国学生们一起走进了社会的大课堂,也走进了一个新时代。和他们遍看祖国的秦砖汉瓦,碧水黄沙。他们带着自己民族的文化思维,立于世界各个角落的视点。他们的观察赤橙黄绿,他们的感受春夏秋冬。在祖国奔涌的大潮中,有石破惊天,磅礴瑰丽的浪花;也有泛起的泡沫沉渣。这些都不能躲过他们的眼睛。视角的独特,反映出的便更为锐敏。我和学生的经历和感受都是奇妙的、纷繁的。
我属于中国,我和我的学生又属于世界。学生的追问有时也叫我的心分两半:一半是冰天雪海,一半是欲喷的火山。
祖国的伟大变革燃烧着我。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世界美好未来的追求都在召唤着我,我不能是旁观者。在我作教师之余,写下了这些感受和叫我感动的学生。写下了学生们带来的异国文化,写下了他们的不懈的追问,缤纷的感情和我澎湃的心。
我是教师,但我和我的学生一样也有困惑。教师的职业叫我磊落,文学需要良知又印证良知。我不能给谁以完全令人满意的作答,我只是以我一颗诚实的心,写诚实的文字,勾陈这深邃而又繁复多彩的人生。希冀和我的读者一起探求、思索,寻找丰赡的启迪。
我喜欢散文,我喜欢这个被激情所燃烧,又燃烧别人的文字的创造。
二
我也喜欢小说,但我选取了散文。写小说当立于时代之巅,当能广视人世的全貌,乃至透视社会的本质。那种“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的缀合,那种透视时空,驾驭时代的典型的再造,需要大手笔,需要专一的气力。创造典型的美,概括时代的美并非是件易事。
我到过屠格涅夫笔下的涅瓦河,看过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把那真实的“河”,真实的“院”与那由文字编织的真实相比,我知道艺术的再造是那样神奇和富有魅力。
散文无论哪种,都是语言艺术,和小说一样需要用文字去缔造人生的朝来暮往,舞榭歌台。
但从来文无定法,散文则尤为突出。我从不拘泥于散文的定式。一切表现手段,只要能抒写你的心,能呼喊你的情,尽可为我所用。
我喜欢散文。散文可以汪洋恣肆,纵横排宕,如大河大江浩荡奔腾又波澜重叠,变化生姿。无论着笔落墨,无论引申生发,都不必刻守传统的规、往常的矩。可以“散”,可以联想自由,抒发随意,结构自在,如行云涛涌。或直抒心意,或侧写旁议。“散”,却可绘出“整”的天和海;可塑“整”的人;可表“整”的心和思。
我喜欢状景的丽文。散文可以用那方块字勾画出最灿烂,最富深意的画卷。写景当叫画面历历在目,如观其景,如临其境。
我走过祖国大江南北,我去过欧洲十多个国家。拜谒过法国的圣心教堂;穿越过莱茵河上的石桥;见过华沙的美人鱼雕塑,踏过俄罗斯的冰雪,仰看过拉脱维亚的蓝天白云。我也看过我祖国九寨沟的水,那是我见到的世界上最美的水。我也上过我祖国的峨眉山,那是我见到的世界上最美的山。这一切都可成书成卷。然而,在我的这个集子里,这些都只能割爱,留给我下一个集子了。人物散文中的写景,似乎应特别注意中心的突出。虽然我和我的学生也常在奇美的景色之中,然而,我常常遏制自己的笔。我的这个集子是人物散文,我只有极简洁地写景。自然场景都熔铸着人物的心理色彩。
中国古时就是身处悲苦“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人逢幸事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景随情迁。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我用情和景交融的文字,再现那些曾深深感动我的有声音,有色彩,有情感的画面。
我喜欢散文,散文是作者主体意识的倾注。或是火山欲喷的炙热;或是烛光泪影的冷凄;或是仰天大笑;或是洒泪长歌,可以直抒心意。抒情,则情满于山;表意,则意溢于海。
散文是情的凝聚,也凝聚许多人的心。
我生活在一个特殊的舞台上,世界各国学子带来的文化在我这交汇。那差异撞击出的闪光和声响总给我启迪。祖国经历的苦难和艰辛,给我良知和感悟。时代如万里江河奔涌的更迭和奋进,给我注入生命的力。我常有不写就有无法安宁的感觉。然而,我不是在写抒情散文。在这个集子中,我的情和意都倾注在我的人物之中。那是用血汗,用生命浇铸。
我喜欢散文。散文写人可寥寥数笔,入木三分,如雕如塑:散文写人可一鳞一角,便能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我散文中人物不需要小说的缀合。我的人物没有狂飙突起,拔山盖世的英雄,他们都是平平常常的学生,但他们又个个鲜明,带棱带角。他们就在我的生活里。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在我的眼前。我常因为他们闹出的笑话而大笑,也常为他们遇到的不快而烦恼。他们的快乐和痛苦都拴在我的心上。我因为他们的个性而格外注意他们。当我走进他们的心扉,他们迥然的个性又叫我感到情感的斑斓,看到世界的浩瀚。
我写谁就觉得谁就在我的眼前,而且每次我都产生一种特别想念他们的感觉,怀念我们一起度过的有苦有乐的时光。他们总让我生活在一个有着惊诧,思索,有着探究,追求,有着爱,有着无限乐趣的生活里。是我这些生龙活虎的弟子们催我拿起笔来,真实地写下他们。
真实的才能感动真实的中国人;真实的才能激发一个民族奋进!
我强调真实,那是我常常觉得,生活的本身简直就是引你入胜的小说,就是动人动情的剧目。生活中的人原本就是那样个性鲜明;生活中的事又常是那样充满戏剧性,以至我在他们之中,常常难以分清哪是生活?哪是小说?
生活就是这样生动,生活又是这样浩瀚。我只有诚心地在真实的生活里,选取那最有感染力的画面,那全豹中最富代表性的一斑,真实地奉献给读者。
三
我喜欢散文的语言。中国自古不乏语言大师,不乏语言的丰碑之作。那由方块字和方块字创造的凄风苦雨,风云雷电拨动了多少不愿颤动的心弦。读不尽,品味不尽,给人永远的记忆。
散文的语言是诸种文体中特别需要锤炼的。鉴赏散文阅读的期望常在散文的语言。优秀散文的语言应有鲜明的色彩,独特的风格。
我喜欢语言如清风白水,但那里又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我喜欢朴实自然中带着绮丽;淡薄中蕴涵着深情;平易中藏着个性;直白中流露着幽默。幽默不应是那种浅薄的打诨,而是以深刻文化修养作为底蕴。在笑中给人回味、哲理和思索。
散文语言的魅力是提高审美价值极重要的因素。我的散文寄托着我的审美理想。我喜欢那种清醇的美,高洁的美,深刻幽默的美。我喜欢那由文字绘出的清远,深邃的意境,给你美,又给你以追求的力。
散文语言艺术的殿堂有独具魅力的阶梯。我是搞语言研究的,我喜欢攀登,无论人生的阶梯,还是语言艺术的峭壁。我在这本集子中都认真拾阶试步。用我的生命,我的心血誉写自己心灵的华章,攀登自己生命的又一个阶梯。
这是我文学篇章的第一个小集子。我是个教师,我的文学作品都是在我科研和教学的缝隙中生长的。有的篇章甚至是写在我带学生出游的列车上,宾馆里。那时真有不写不快的感觉,但在奔忙中只能留下手稿。也有的篇章是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发表在报纸杂志上的作品。现在我对这些篇目都作了文字上的修改,认识和感受则保存了那时的原貌。
过去总是需要再认识的,回味更醇厚。以过去和现在铁铸的事实来预测将来,会洞若观火。
现在,当我跨出国门之后,真觉自己跨上人生新的视野平台。无论是对于人生,还是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化,我都有了许多新的领悟。特别是我出版了我的语言专著,在自己民族语言的浩瀚中,体味了汉语言的神奇、广博。我的新作更注意了语言的锤炼,更注意反映世界文化的多元色彩。
汉语言有着特殊的魅力。越研究,越会感受那里深蕴的瑰丽和新奇。我现在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世界上5种最古老的语言(吐火罗语、古希腊语、梵语、古拉丁语、汉语)已有4种消亡了约一千年了,独有汉语至今充满活力,像在豆蔻年华。
我庆幸我搞了汉语研究,我的母语给了我一支可以酣畅淋漓书写我心灵的笔。
我也庆幸我的职业是教师,我永远生活在青春之中,生活在探求和创造中。我的科研始于课堂,我的文学创作同样源于我的教学。我的学生总给我灵感。
我也庆幸我生于这个伟大变革,内容颇丰的时代,时代赋予我激情。
我爱我的学生,他们催我探求,催我思索,催我拿起笔来。我同样爱我的读者,他们总给我激励,给我信心,叫我奋进。我愿努力奉献上自己的心血和年华,书写下无愧于自己的心灵,无愧于自己的民族,无愧于时代的文字。
我是这样真切地希望,我为读者奉献的每一篇文章都是语言的力作。但我知道我的这个小集子,在这文学作品的百花园囿之中,不过是棵小草小苗。然而,那是我汗水和生命的倾注。我愿以此为祖国这古老而又青春的大地,增添一点绿色,一点优雅的美。
2004年10月8日
于南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