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45800000023

第23章 承先启后

前面曾经引录之谦写给友人的信:

三十前后,自觉书画篆刻,尚无是处。壬戌以后,一心开辟道路,打开新局。

因此,不妨把他“三十前后”,作为艺术发展的反省期,和新艺术风格的酝酿期。

三十三岁所著《章安杂说》,是艺术理论的成熟期。何以直待三十四岁到福州,三十五岁到北京才开始实践?也可以在《章安杂说》中获得答案:

去古远,石刻传者无几,晋、齐、梁尤少。宋则仅爨龙颜碑,北齐、北魏石刻尚有,余所见无过张猛龙碑,次则杨大眼、魏灵藏两造像。石门颂纵宕,则欧、堵祖□也。

——则一

换句话说,碑版造像资料缺乏的南方,限制了他的发展。旅居福州半年,魏锡曾的收藏和识见,弥补了一部分缺憾。北京之旅,使他如入宝山。

环境安定,生活虽不富裕,但研究经费有沈树镛和潘祖荫赞助。藏家如沈、潘二氏,温元长、刘铨福等尽出收藏。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赵之谦艺术史士承先启后的地位。

谈到影响赵之谦书法发展的种种因素,有时会忽略魏锡曾;其实之谦藉重锡曾的地方很多。

锡曾收藏的碑帖,是两人日夕鉴赏讨论的对象。锡曾对之谦作品,无保留地“铁口直断”,以及他别有见地的书论,对之谦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魏锡曾的《书学绪闻》,旨在指导自童子至弱冠握管、选帖、作字的各种要领,有些论点,和包世臣大同小异。他谆谆告诫学习者:

所习不论何种,总以点画周至,起讫分明,向背有情,空白整洁为佳。

这虽是锡曾启蒙之论,却也说到了之谦的痛处。他在信中向锡曾坦承:

前兄论书数则却未见,近日所见大进,能草数条,亦当录之。

弟此时始悟道自家作书大病五字,曰:“起讫不干净。”此事他人不能知者,兄或更有指摘,万望多告我。若除此病,则其中神妙处,有邓、包诸君不能到者,有自家不及知者,此天七人三之弊,不知何年方为五位相得也。

——尺牍通十六

之谦自认他的字是七分天分,三分人力;只有篆刻天分和人力五五相当。

他进一步指邓为,天四人六;世臣,天三人七;熙载则是,天一人九。这封信,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其一,显示之谦在书法方面自我期许之高;其二,之谦有时故意以这些话,激起锡曾的争辩。

每当之谦高论自己的天分,预期书画篆刻的成就时,锡曾这位畏友兼诤友,总不免泼之谦冷水,煞煞他的傲气。想不到这次锡曾回信中,完全未提他的字起讫是否干净,未来造诣能否超邓越包,到达连自己都不知有多高妙的地步。至于谁是天几、人几,锡曾信中也未予置评。只告诉他几则补访碑录中漏记的碑名。之谦请他寄来的论书数条,也并未附入。

锡曾这种平平淡淡的反映,使性情急躁的之谦,有点心虚;他不怕挑起争论,而怕如石沉大海般的淡漠。因此复信中,就带点重挑话题的意味:

论书数条必求见示,虽异无害;所定天人数目亦未合。至论书必以书家为准,未免狃成见。

——尺牍则二六

类似情形,在两人通讯、之谦篆刻款识中,屡见不鲜。争论当中,有些意见为之谦采纳,有的之谦依旧坚持己见,只是在绘画方面,他们似乎很少争辩。

同治三年初,之谦在给魏锡曾信中,对时局看法仍不乐观,他沮丧地表示:

忽已改岁,群以为上元甲子,必有一番好气象,然旅人苦况,竟是不动不变……

二月下旬杭州收复,同时也传来绍兴和杭州劫后的种种悲惨讯息。

四月二十七日,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去世,年五十一岁。六月十六日,曾国荃率湘军攻破南京。李秀成携幼主逃出南京。太平军余部分散各地,有的进入福建漳州、武平、汀川等地。

大约同治三年夏,之谦收到张少原(锡曾妻舅)转的锡曾福州来信。未谈福州局势安危,却对他已刻三卷的《补寰宇访碑录》,提议缓出,切勿急于付刷。之谦忍受不住,立刻在回信中,为自己辩护:

君言从缓者,亦患搜不得尽。然止能就见在论,盖刻刻虚心,后来必至一字无有。……且过此以往,天下虽大,未必有人肯为我刻书。穷厄极处,犹恐一旦沟壑,读书三十年,既不能弋取科第,复不能弋自求表见;为天地虚生此人,无伤也;为父母虚生此身,大不孝也。

——尺牍通十六

紧要话说完,之谦幽默感大发,开始在信中消遣锡曾;他知道锡曾对他所藏《金石萃编刊误》很感兴趣,便欲擒故纵地说:

所云弟处拓本,去岁不甚窘,即有卖意。今年窘极,转不肯卖。有能以朱提赠我者,与之;全与半,视财多少。

接着又把心态自我剖析一番:

其心甚鄙,其气度则宽也。

最后,他的话题,转到几位金石好友的不幸遭遇:

而此间谣传江西有事,闽近界亦有事,心甚急;万望详示我,幸甚幸甚。……去年均老丧一子,兄丧母且丧二子。潘伯寅无子女,弟剩一女,荄老家中耗恶,闻仅存一子一妇一弟而已。次子尚在通州,穷已入骨,此皆金石家恶报,慎之慎之!

魏锡曾原有四子,第四子早殇,次子和三子,一前一后过继给堂兄魏锡庚。同治二年,不幸双双早殇,仅长子本仁(性之),随侍福州,所以之谦信中,对锡曾家门不幸,表示哀挽。

当赵之谦为福建局势忧心,惦念在福建的亲友安危时,收到锡曾另一封来信,随即作了简短的回复:

稼老仁兄大孝:得书并事略一册;以谦为能文章,令撰次两节母苦行,谦不敢辞。惟文章竟亦无可自信者,名位又不克副,徒使眼中人指谬妄耳。文成当写以寄,藏之家以示君后嗣子孙可也。哀毁非孝,惟谨慎,不具。谦顿首——尺牍通四八同治二年八月,魏锡曾到北京之初,就求之谦为他刻“鹤庐”号印,并请为母作传。之谦九月刻章,作传的事却暂搁一边。

同治二年底,锡曾回到福州丁生母忧。于三年春天三月,为继母和生母各写一篇洋洋洒洒的事略,目的在请当代名人为亡母作传,以垂范后世。所以之谦收到恳请的信函和传略后,谦称自己对文章没有自信,名位不高,写了说不定被人指为“谬妄”;不过,倒也不便推辞。

锡曾一般著作求教之谦,之谦评得率真,改正处也很多。曾有一序,之谦大加“削正”之后,索性在回信中告诉锡曾,所作序修改已有多处,如果怕不能接受,干脆就不要开封,丢到一边算了。

锡曾这两篇亡母事略,除了写两位母亲如何守节之外,把历代先人和子孙亲友姓名,一一罗列进去,把两位母亲生平所经婚丧喜庆,种种操劳筹划,详加记述,使之谦看了,可能觉得无从下笔。

之谦曾在信中告诉锡曾:

弟凡说出者必做到,否则即自说前言之非,久而改之有不可也。

——尺牍通三八

但唯独为两位魏伯母作传,虽然勉强答应,却采“拖”字诀达二十年之久,变成他终身的遗憾:

事情不顺,心情恶劣,“先传”尚未下手,但绝不会再缓,求勿罪——同治三年秋,他在信中告诉锡曾。

“双节传”,已经写好;但尚未誊录,一春一夏都在忙,等十月后再抄录寄上——同治五年,已整整拖过了两年。

人在杭州,卖画太忙,“先节家传”,必交令子性之带回,绝不耽误,即使抱病也会写好,弗敢缓也——同治九年。

光阴似箭,两篇文章,转眼拖过六年。接着,为了取信锡曾,也开始发下重誓:

约写先传及一切前后复信,不料至十月初三晚间发病……现在奄卧床褥不能动……先传竟不及书交性之;盖由懒于正书,故两位伯母在天之灵,怒其无道而罚以儆之欤?然病稍愈即当书之……如有食言,天雷殛之或竟病死,则非我所敢知矣。

——尺牍通十八

光绪七年,满头飞霜的赵之谦做令于江西奉新县,接魏性之来信,得老友锡曾噩耗,无限懊悔,在回信中写:

尊甫在日,嘱撰先传,已脱稿而未改定,二十年不写寄,是弟大罪。冷铜(案,指县令铜印)在手竟不能伏案理旧业,今冬必写一份焚之,以慰九泉。

——尺牍二三

至于大雪覆盖奉新破旧的县衙之际,之谦是否实践前诺,以蝇头端楷写就魏氏双节妇传,焚寄九泉,由于文献不足,不得而知。

同治三年,恼人的酷暑虽将结束,之谦情绪恶劣却到达极点。沈树镛丧偶,终日垂头丧气,无心于考据工作。之谦旧仆,可能是随他由福州经温州一起进京的张彬,受不了别人的引诱,竟窃取之谦箧中余物逃去。现在虽已正式把他逐出家门,但于事已经无补。整日看之谦不是叹气就是发怒的朱志复,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偏偏魏锡曾也连月音讯杳然。传来的却是长兄赵烈在漳州龙溪县钱荣堂大令署中逝世的噩耗。钱令是之谦表兄,与之谦又是同年举人,却少有往来。

岑寂烦闷中,之谦写信给锡曾倾述心中的苦闷,又说起各家不幸的遭遇。

关于时刻难忘的补访碑录,他说:

已垂成;八月间可刷,秋尽冬初当可寄一二部来。

不过,因锡曾一再指责他搜访不够完备,应录者未录进书中,所以他也不忘调侃锡曾:

未知续有所见否?补后应再补,请兄任之。

又加注:

此矛盾语,作笔误观可也。

最后,之谦又自我怨叹:

以致三月余,一事无成,可怜!

——尺牍通三〇

倾诉苦闷的信刚刚寄出,就收到锡曾来信。信中仍旧抱怨学问乃千秋事业,出书不该太快,之谦只好再次辩解:

刻书之速,实因难民做怕,勿怒。盖弟为未竟业忽至全去者,已屡矣。

谈到家人遭遇,之谦可说是一字一泪:

又,潘生良骏,难后尚无恙,然无书来。且不得家书一字。有传弟家伯叔辈无存者,兄弟辈半困于鸦片,半死于饿。族中两弟皆诸生,一被戕,一乞食死道旁。族叔庶常君亦殁。以考试得功名者,仅弟一人。疑远祖坟陇必遭贼发掘,不然何以一衰至此!

欲归省视,人言归则必死;死本不惧,然家兄殁后,先人宗祧所系,在弟一人,不敢不惧。

以为惧否乎?不惧否乎?

——尺牍通二六

这封信的末尾,之谦告诉锡曾一件寻觅绝版碑拓的鲜事:

隶书“戚伯著碑”,东汉建和三年所立,沈树镛和赵之谦仅闻碑名,未见碑拓。

传说,普天之下,只有一本,藏者就在咫尺的北京城中,恐怕也算是机缘凑巧。

当他们把藏家姓氏、地址都访得一清二楚的时候,以为只待看货色、谈价款,便可成交珍藏。然而藏碑家却先一步托人往访沈树镛。

原来,藏碑者听说沈氏为松江(川沙)世家,家道富裕,金石收藏甲于一方,且为咸丰九年举人,想和树镛结秦晋之好。如果丧偶未久的沈树镛,愿娶他那待字闺中的女儿为继室,则碑和人俱归沈氏。

树镛虽欲一睹“戚伯著碑”的庐山面目,却觉得以娶其女为先决条件,有些匪夷所思。

从后来树镛娶苏州金石家吴大澂之妹为继室来看,“门当户对”也是他重要的考虑。大澂字愙斋,光绪年间,历任至湖南巡抚。

也有人问之谦,假如藏碑者以同样条件许之谦,不知他意向如何。

二年来,一直以独自外出求职,致妻女病逝绍兴而自责,因此他不欲再娶正室,也颇有自知之明地函告锡曾:

弟又誓不续弦,且贫,非彼所愿。

对于他们始终缘悭一面的“戚伯著碑”,之谦幽默地自解:

此碑不到眼。碑自不幸,非我等罪。

——尺牍通二六

唯据见过此碑的友人,事后告诉之谦,此碑于宋嘉祐年间,出土于安徽宿县,原碑久已遗佚,传世拓本皆非真本,书法不佳,连行、字都不可计,碑额上面仅存“之碑”二字,实在不值得他和沈树镛朝思暮想。

同类推荐
  • 数风流人物

    数风流人物

    中国近现代历史因一些人物而风起云涌,如新文化运动旗手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北大之父蔡元培,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市场经济第一人顾准等。本书讲述了他们在困难中跋涉、在孤独中前行的探索历程,其深刻思想与坚定信念透过历史的烟尘,依旧光芒四射。
  • 官商大鳄:桑弘羊

    官商大鳄:桑弘羊

    桑弘羊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著名的理财家。他出身于洛阳一个商人家庭,13岁时就受汉武帝赏识,提拔为侍中,后做到大司农。池先后协助汉武帝处理政务几十年,从财政经济等具体措施和理论上支持并捍卫了汉武帝的政治主张。汉武帝时桑弘羊是参与改革政策制定、执行和实施的重要人物之一。汉昭帝时他做了八年的御史大夫。是一位杰出的理财专家。《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官商大鳄:桑弘羊》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官商大鳄桑弘羊传奇的一生。
  • 毛泽东在一九二五

    毛泽东在一九二五

    长篇小说《毛泽东在1925年》在《中国作家》发表后,被评论界认为是我国第一个以人性化的视角、第一次以小说的手法描绘毛泽东,本长篇出版后,获第三届毛泽东文学奖。
  • 胡乔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

    胡乔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

    为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三十周年,纪念首任院长胡乔木,我们编辑了《胡乔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三部分:一、综述两篇:《胡乔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乔木》,分别评述他创建中国社科院的突出贡献和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二、回忆录七篇。是与胡乔木在社科院一起工作过的领导同志、著名学者或是身边工作人员所写。其中邓力群、朱元石的回忆录选自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我所知道的胡乔木》一书。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叙述与胡乔木的接触、交往,对胡乔木的认识、感受,不仅记录了他的言论思想,而且留下了他的音容笑貌。三、文献资料二十七篇。
  • 徐悲鸿

    徐悲鸿

    本书主要以徐悲的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讲述了童年生活、艰辛求学、纵笔驰骋、永不疲惫等内容。
热门推荐
  • 彼岸花开满地

    彼岸花开满地

    "这就是你朝思暮想的地方,究竟有没有资格去,证明给我看吧."眼前的东西说道。
  • 林山的校园生活实录

    林山的校园生活实录

    2100年,失传已久的古武秘籍、能够让人长生不死的修真典籍、传说中的斗气魔法修炼手册、奇诡玄妙的忍术传承纷纷现世。人们发现通过修炼,人真的能够飞天遁地、开山裂石。2200年,在深山修行十年的林山按照师傅的要求加入了世界上最出名的天元古武学院。在那里,他进行着古武修炼的日常,认识了性格各异的可爱女孩,结交了肝胆相照的铁杆兄弟。这本书讲的就是这个年轻人习枪学剑,凭借一杆长枪,一把重剑行走各大位面,重振古武雄风的故事。
  • 想起那年的初夏

    想起那年的初夏

    因为泳衣进而引起的爱恋,究竟会是怎么样的结局?高中生活大爆炸,还记起那年初夏
  • 猛鬼玩过界

    猛鬼玩过界

    余生也有涯,苟活几十载,亲历诸多怪现状,百思不得其解,时常夜不能寐,梦中惊醒,只觉得胸中如火,思绪翻滚,索性执笔,借鬼神之口,吐荒诞之情,个中是非取舍,敬请诸位品评。
  • 一二九学生运动

    一二九学生运动

    本书是《中国现代史演义》系列之一:《中国现代史演义》以演义体的形式,叙述了从辛亥革命孙中山缔造共和到今天海峡两岸企盼统一的现状。它把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历史巨人在百年中国历史上的惊涛骇浪表现的淋漓尽致。该书还展现了当今海峡两岸重要人物的重大活动。这是一本给读者以深思的书。
  • 非世七界

    非世七界

    一个梦的故事,引发了现世大变化,经历种种穿越异世,才知道世界有多大,浩瀚无边的星际中又有什么,看一个真正的普通人如何活七世!
  • 格林童话

    格林童话

    《格林童话》,又称《儿童与家庭童话集》,是德国格林兄弟(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通过科学的方法收集、整理、加工德国民间的童话、神话、传记,完成出版的一部著名童话集。他们的童话一方面保持了民间文学原有的特色和风格,同时又进行了提炼和润色,赋予它们以简朴、明快、风趣的形式。第一卷于1812年圣诞节前夕在柏林问世,共收录童话200余则,自问世以来,《格林童话》在全球影响十分广泛。
  • 吃货旅行记

    吃货旅行记

    开胃小菜,火锅,小食,甜品......哪个是你的最爱?别着急,现在和我们一起去探索美食吧!
  • 女警苏小妃

    女警苏小妃

    南江市的首富孙女,苏小妃,一个乖乖女,却是有着一颗正义的心,从小的志愿就是做一名出色的警探,非常喜欢年轻偶像作家白子玉。因涉嫌谋杀拘捕,她是被人陷害的,她摆脱拘捕,误闯入三级警探的家中,于是故事从这里开始。最终洗脱嫌疑,并且从此提前进入警界,开始破获各种案件,解开谜团,各种型男,美男,一网打尽。
  • 受益一生的心灵智慧:心灵鸡汤全集

    受益一生的心灵智慧:心灵鸡汤全集

    本书由200多个发人深省的隽永故事和心灵感悟组成,共分为八辑:失去也是一种获得、该停下脚步时就停下、心灵的快乐比什么都重要、没有谁注定就是弱者、努力了就会有希望、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真爱是最美的风景、生命因感动而美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