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是对一定事物的选择,集中性是对事物的贯注和坚持。由于有了这种选择、贯注和坚持的积极状态,就使人脑能够清晰地反应周围现实中的一定事物;而对其他事物则反应得模糊不清,甚至没有反应。侧耳倾听时就不能说话,举目眺望窗外时,听课活动就要停止。这就是注意的作用。
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各种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每一种心理过程总是程度不同地指向和集中于一定对象的。引起注意的原因有时是事物本身的特点,如强烈、新奇、对比明显、不断变化等客观因素;有时是人的主观因素,如当前的任务和态度、一般精神状态,以及个人的兴趣、需要、知识经验和世界观等。在一定条件下,主观因素对选择对象和维持注意有决定性作用。
注意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保证人能够及时地反应客观事物及其变化,使人能够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更好地从事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
注意是一种“定向反射”和随之发生的“适应性反射”。它的生理机制主要是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相互诱导的作用。“定向反射”发生时,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就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并由此产生机体的各种适应性反射活动,因而大脑就能够清晰地反应有关的事物。与此同时,皮层的其余区域由于受诱导的作用就处于一定程度的抑制状态,而与这区域相应的事物就不能引起反应,或不能引起清晰的反应。居里夫人有惊人的记忆力,是与读书过程中专心致志分不开的,一读起书来,对周围的一切就都理会不到了。还是她小时候,有一次,她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她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她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直到半个小时后,她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这才抬起头来,“椅塔”轰然倒塌。这个故事说明,要想把书读透、记牢,必须高度集中并长久保持注意。
注意力是一个人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结构的重要因素。没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人的心理水平就要受到直接影响,所以,它是决定人的心理发展水平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注意力,不仅应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集中性,而且应具有广阔性、分配性、转移性和紧张性等重要品质。注意力不是固定不变的,由于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这是完全可以改变的。
和阅读关系特别密切的注意品质,除视觉注意的广阔性以外,还有注意的稳定性、集中性和紧张性。把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一定认识对象或所从事的活动上的能力,就是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不是说始终停留不变地指向和集中于注意对象的个别方面或局部一点,而是在注意的总任务支配下,指向和集中于注意对象的各个方面。例如,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总是随着教师的板书、讲解、实验、布置作业等活动不断变化,这正是注意的稳定性的表现。所以注意的稳定性不是心理活动的停止状态,而是在一定注意任务范围内自觉地变换着注意的具体对象,只有这样,人的注意才能长时间地稳定在某一对象上。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离开其他事物,而深入到当时所应指向的某种事物的能力,也就是专心致志的能力。它一方面是指向范围的相对缩小,另一方面是对象的深入,从而使反应效果更加清晰、完整和深刻。所以它是准确、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前提。
注意高度集中时的积极状态,就是注意的紧张性。这种积极状态,一方面是注意范围的收缩,另一方面是对集中对象的深入。在注意处于适度紧张状态时,人会沉浸于注意的对象,而忘却周围的其他一切。在快速阅读过程中,保持适度的紧张是有益的,但紧张过度将造成其他心理能力的损害。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在放松的状态下保持适度的紧张性,以提高阅读的效率。
注意的稳定性、集中性和紧张性是相互作用的,谁也离不开谁。注意的稳定性越强,集中性和紧张性越好。反过来也是这样。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善于保持注意的稳定性、集中性和紧张性,意义特别重大。把它们高度专注于当前的任务上,就可以提高学习或工作的效率。
根据以上原理,阅读注意是指在阅读过程中不分心、不走神,全部精力指向和集中于读物内容的心理活动。由于注意和认识紧密相关,阅读注意对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起着组织和维持的作用,它是保证清晰地感知、深入地理解、牢固地记忆和活跃地联想地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有了它,当你展卷阅读时,就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
良好的阅读注意是可以通过训练养成和增强的。据说哲学家康德每天早晨起床,全神贯注地盯着窗前的花草30分钟,以便锻炼自己的注意力;莎士比亚为了培养阅读注意,经常捧着书到闹市的一角去读,以便锻炼自己的自制力,培养在闹中求静的本领;******在青年时代,为了培养和锻炼自己专心致志的能力,也曾故意到人声嘈杂的城门口去读书。
阅读中要克服注意力的涣散,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来培养良好的注意品质:第一,读物难易程度要适当。读物既要与自己原有知识有一定联系,是自己力所能及的,又应具有一定难度,提供一定的新知识。没有前者,就会感到深奥难懂,很难集中精力;没有后者,就会因索然无味而不予注意。第二,明确阅读目的,培养阅读需要。把旺盛的求知欲引导到有价值的阅读上来,通过意志的努力,克服阅读中的困难,随着困难的被克服,阅读的乐趣便油然而生。第三,培养阅读兴趣。通过阅读,不仅可以在眼前展开一个多彩的知识天地,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领域,而且阅读过程能使人体验到惊奇、困惑、愉悦和烦恼等情感,形成内在兴趣。第四,要循序渐进地不断提出明确的阅读任务。通过有计划的、持之以恒的严格要求和阅读训练逐步养成习惯。任务越明确,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越能引起和保持良好的注意习惯。第五,要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要有节律性,形成良好的动力定型,以保证正常的兴奋与抑制交替。
快速阅读是一种高强度的大脑神经生理活动过程。神经生理学把神经细胞看做单个的刺激——反应系统。如果这个反应系统总是用同样的频率来刺激,那么神经细胞的反应能力很快就会衰退下来。可是,稍加改变刺激频率,加快节奏,那么神经细胞的反应就会持续下去,而且频率越高,持续兴奋的时间越长。例如,在体育活动中,运动越激烈,人们的注意力就越集中。棋类运动的高手们记忆力往往非常好,他们在一局紧张的比赛后能很轻松地把比赛时的每一步棋回想出来,这叫复盘。再如节奏舒缓的乐曲宜于镇静和催眠,节奏高昂的乐曲宜于振奋精神和提高士气,也是这个道理。
在阅读过程中也是这样,阅读连环画可以说是同样能发挥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与我们快速阅读中强调发挥大脑两半球功能相似,但理解和记忆效果显然不如看相同内容的电影或电视,原因就是电影或电视画面高速运动和变化,稍纵即逝,迫使我们必须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正如居里夫人所说:“当我像嗡嗡作响的陀螺一样高速旋转时,就自然排除了外界各种因素干扰。”快速的阅读使人的视觉器官和大脑高速度、高频率地活动,在这样的状态下,人的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我们还可以根据巴甫洛夫学说中注意的中枢机制是神经过程的诱导规律来理解快速阅读可以使注意力集中的道理。注意力这种心理现象是从属于大脑皮层活动的重要规律之一——神经过程的诱导规律的。人在做某一件事时,大脑皮层的某一区域就会由这件事引起的刺激而处于兴奋状态,而其他区域则处于抑制状态,这样有兴奋,有抑制,注意力就能高度集中。一个人在读书时,如果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书的内容就属于他的意识中心;兴奋区域高度集中,外界的其他干扰就会被排除,专心致志达到忘我状态,当然能加深对书的理解和记忆;良好的理解和记忆效果,又会反过来强化阅读理解和记忆;良好的阅读理解和记忆效果,又会反过来强化阅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注意力集中,阅读速度快,理解和记忆效果好,理解和记忆效果好,阅读速度快,注意力更集中。如此循环往复,就加快了阅读速度,收到了良好的阅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