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照的故事
20多年过去了,企业家徐磊对自己初次出国办领护照的经历仍记忆犹新。
1989年秋天,徐磊要随一个企业考察团赴东南亚。徐磊第一天去公安局领取护照申请表。他上午到的时候,发现已经排了百米长的队,而当时护照申请表一天限量只发几十张,他扑了空。第二天,徐磊特意赶了个大早,6点多就从家出发,但他发现比他起得早的人更多,结果他仍然无功而返。第三天,徐磊狠下决心,半夜就起来了,披上大衣就赶到公安局排队。功夫不负有心人,徐磊终于把表领回了家。
然而,让徐磊意想不到的是,当时对于护照的申领者,领一份申请表仅仅是麻烦的开始。接下来他所要面对的是单位审批证明、境外邀请材料、经济担保证明、办理公证、提交翻译材料等繁琐的手续和审批程序,一大堆公章要盖。就这样,为了办一本护照,徐磊来来回回跑了很多趟。两个月后,徐磊领到了平生第一本护照。
转眼来到了1998年,因为工作的需要,徐磊必须再次出国。由于第一本护照已经过期,他不得不去办领新的护照。刚下定决心要打“攻坚战”,徐磊却发现这次领表,当天去就拿回来了。而且表格上的审查项目少了一些,不需要盖那么多章,不到一个月,徐磊领到了平生的第二本护照。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中国的国门越开越宽,中国公民出国留学、探亲、商贸、旅游全面开放,护照申领也一步步走向规范化时代。
更大的进步还在后面。2003年,徐磊申办第三本护照,只用了10天。2008年,他去办理第四本护照时,作为参加奥运会的工作人员,享受了一回特别加急的优待,上午办证,下午就拿到了新的护照。
如今,全国已有近300个城市实现了公民按需申领护照,出入境人员已达三四亿人次,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可以到达137个国家和地区。每当“十一”、春节长假临近,出境游总是异常火爆,中国的老百姓“想办护照就办,想出国就出”,可以自由地“行天下”,享受美好的旅游生活。
邓小平“带头禁烟”
1988年4月8日,人民大会堂的万人礼堂中,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这里举行。
根据安排,大会要选举国家主席、副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庄严的投票环节正在进行。作为主席团成员的邓小平同志投票后,回到自己在主席台的座位上等待大家投票。因为有多年的习惯,他点燃香烟吸了一口。
就在这时,一张小纸条由台下依次传递,最后被递上了主席台。大会工作人员打开条子看了看,稍微迟疑了一下,便送给了当时坐在邓小平同志身边的中央主要领导人。这位中央主要领导人看后,又笑着递给了邻座的邓小平同志。邓小平同志看了条子后笑着连连点头说:“好,好。”并立即将烟熄掉。
台上台下发生的这一幕小插曲,被一名正在会场采访的新华社记者敏锐地捕捉到了。经过会后的深入采访,他才得知,原来那张条子是广东女代表邝健廉(即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写的,内容是:“请小平同志在主席台上不要吸烟。”
多么生动鲜活的一则新闻呀!随后,这名记者将此事写入大会特写《投票前后》。报道播发后,引发广泛关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知道了这件事,舆论一片赞扬声,称赞邓小平同志能接受意见、从善如流。
更为可喜的是,我国公共场所禁烟工作也从这里开始打开了崭新的局面。在随后举行的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一次会议上,一名常委会委员提出禁止在人大及其常委会会场吸烟的建议。这一“从我做起”的建议得到采纳,会场上的烟灰缸从此销声匿迹。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都把抽烟当作一种自由选择,觉得自己抽不抽烟谁也管不着。然而,享受自由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你在行使个人自由的同时不能妨碍到他人的自由。你有抽烟的自由,但同时别人也有不抽烟尤其是不抽“二手烟”的自由。
现在全世界范围都掀起了控烟行动,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在内,都出台了“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的法律法规,这既表明了对人类生命健康的普遍关注,也表明了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不代表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个人自由应遵从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序良俗。邓小平同志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如何牢牢把握享受自由的底线,如何在自律的基础上与更多的人一道享受自由。
一、活动名称:“自由与规矩”主题班会。
二、活动目的:引导同学们深刻认识到自由不是不受任何约束,只有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才能充分享受自由。
三、活动内容:
1.班主任出示并简单介绍四幅图片,点出规矩的重要性。
2.让学生谈谈对“自由与规矩”的再认识和看法,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自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