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顾名思义就是公平等同,这是人类永远追求的理想。回望人类的发展史,动物时代弱肉强食,当人类进入个体能够独立生存的年代,奴隶和奴隶主之间、地主和农奴之间、皇帝和臣民之间、资本家和工人之间,从来就没有平等可言。从人身的不平等,到土地的不平等,再到资本的不平等……正是这种种的不平等,激发了人们对“人人生而平等”的渴望。这不,斯巴达克起义就吹响了奴隶追求平等自由的号角。从此以后,奴隶暴动、农民起义、工人革命,此起彼伏。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我国宪法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时规定男女之间,各民族之间都是平等的。习近平同志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三个机会”,实际上阐述的就是一种机会平等的政治愿景。从理论层面讲,人世间没有绝对的平等,我们所说的平等,主要是权利的平等、机会的公平、程序的正义。也许我们先天条件不一样,出身性别、高矮胖瘦也不一样,但我们的基本权利是平等的,竞争机会是公平的,程序设计是阳光的。不能因为“你是高富帅”就耀武扬威,也不能因为你是穷小子就低人一等。当然,我们在追求平等的同时,也要防止陷入绝对平均主义的泥坑。“不患寡而患不均。”宁愿自己没有,也看不得别人有,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必须从灵魂深处加以克服。
总书记的农民作家朋友
对一个有优越才能的人来说,懂得平等待人,是最伟大、最正直的品质。
——[德国]理查德·斯蒂尔
1982年,农民作家贾大山39岁。他在河北省正定县文化馆挂着闲职,业余时间写写短篇小说。那年3月的一个晚上,一次意外会面改变了贾大山的人生。
当晚,贾大山正在文化馆内和朋友聊天,一个身材高大的小伙子前来拜访,看到贾大山在忙,小伙子没说话,礼貌地坐在一边等候。来客是刚刚就任正定县委副书记的习近平。那年,习近平28岁,这是他到正定县的第一个晚上。到了正定县后,习近平对历史文化方面非常重视,决定拜访当地颇有名气的农民作家贾大山,他先是让县委办公室的人带他去找贾大山,最后找到了文化馆。得知习近平身份后,贾大山开玩笑说:“来了个嘴上没毛的管我们。”
礼贤下士的习近平并未介意这样的问候方式,笑着跟他打招呼。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两人却像多年不见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题。临别时,贾大山拉着习近平的手,久久不愿放开:“近平,虽说我们是初次见面,但神交已久啊!以后有工夫,多来我这儿坐坐。”
那次会面之后,贾大山便常常以茶宴客,邀习近平聊天。多次交流中,习近平从贾大山那里获知了许多关于正定县县情、社情和历史的情况。对于刚刚走马上任的习近平来说,这些信息弥足珍贵,贾大山也被习近平引为知己。
相识的第一年,习近平邀请贾大山“出山”,主持正定县文化局工作。贾大山不负众望,上任后不仅清正廉洁,而且勤政敬业,为维修当地历史文物到处奔走。他十分重视恢复古迹的原貌,力图展现原汁原味的历史。他的努力也得到了朋友习近平的支持。这位县委书记亲自出马,帮助县文化局申请维修款项。在两人的努力下,常山影剧院、新华书店、电影院等文化设施得以兴建和修复,隆兴寺大悲阁、天宁寺凌霄塔等一批古建筑得以修复,正定的文化事业进入了辉煌的时期。
离开正定之后的习近平常常给贾大山写信,有时却收不到这位作家朋友的回信。原来贾大山虽然想念习近平,但怕回信影响习近平的工作。两人真挚的友谊一直持续到1997年的2月20日,54岁的贾大山因病逝世。11天前,正是大年初三,已是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又一次回到正定。他和贾大山见了最后一面,两位老友一起照了最后一张照片。
1998年的一天,习近平在《当代人》杂志发表了文章《忆大山》。贾大山逝世17年后,忌日临近,当年《忆大山》的编辑在博客上重新发表了此文,并在第二天得到了《光明日报》的转载。而此时,这篇悼念文章的作者习近平,已经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
总书记与农民作家之间的友谊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充分说明了建立在平等、真诚基础上的友谊才可能日久天长。
男女平等同工同酬
我们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真理,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
——[美国]托·杰弗逊
申纪兰,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家喻户晓。她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是至今唯一一位第一届至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也是新中国农村争取男女同工同酬权益的第一人。
新中国成立不久,申纪兰嫁到了山西长治平顺县的西沟村。这个位于太行山革命老区的小山村,自然环境恶劣,水土流失很严重。为了促进生产,让全村人吃饱肚子,村里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规模扩大了,光靠男劳力完不成生产计划,大家便提出让勤奋能干的申纪兰担任副社长,发动妇女一同参加劳动。
那时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妇女很少能走出家门参加劳动。不仅如此,按当时农村的规定,男劳力下田一天记10个工分,而妇女一天只能记5个工分。“老五分”挫伤了妇女们的劳动积极性,大家说还不如在家纳鞋底。“一定要改变这种男女不平等的状况”,申纪兰暗暗下定决心。
一天,申纪兰有意与村里的一名有名的“耙式”一起下地,干起耙地的活。她死活不牵马,非踩耙不可。收工后大家都称赞她耙的地又匀又平,她就一本正经地故意问记工员:“牵牲口和踩耙哪个是技术活儿?”记工员头也不抬地说:“当然踩耙是技术活儿。”“俺今天踩了一天耙,这工分怎么记?”看着申纪兰,记工员憋红了脸,不情愿地给申纪兰记了10个工分。
“妇女也能挣10个工分”,这个消息很快在村里炸开了锅,村里人无不佩服申纪兰,妇女们更是愿意跟着她干。就这样,在申纪兰的推动下,妇女们终于能够干一样的活、挣一样的工分,大家的劳动积极性被空前地调动起来了。
此事经《人民日报》报道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此后,“男女同工同酬”被写入了新中国的宪法。
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需要政府重视、社会关注,也离不开每一个男女公民的共同努力。无论男性、女性,都要学会用平等的视角来看待另一个性别、另一个群体,用平等的价值观去衡量社会中其他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异地高考的平等权
现在的社会,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除了平等的信条外,再没有别的基础。
——[法国]皮埃尔·勒鲁
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2012年底的一天,高三学生谢福乐惊喜地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安徽省异地高考政策终于“破冰”了。从2013年起,安徽实行异地高考政策,异地考生将同本地考生一起走进考场,以公平姿态迎接高考,追逐他们的大学梦。
这条消息怎能不让谢福乐百感交集、思绪难平?3岁就随父亲从浙江温州来到安徽合肥,在这里成长了15年的谢福乐能说一口流利的合肥话。幼儿园、小学和中学都在合肥就读,他已经完全适应了这里的学校,喜欢上了这里的老师和同学,学习成绩也一直稳居班级前列。
“以前没觉得我和同学们有什么不一样。”上高中以前,谢福乐对户籍没有多少概念。然而,随着高考一天天地临近,他越来越意识到户籍的重要性。因为没有安徽的户籍,按照以前的政策规定,谢福乐面临着要在高三这最紧张、关键的时期,被迫返回老家备战高考的尴尬。
“当时爸爸已经拜托老家的亲戚找了一所普通中学,高考报不上名就只能转学回家。”然而,两省考试制度的差异、所学知识的不同、对新环境的适应……不能在合肥参加高考,意味着自己以前十几年的努力都有可能白费。那段时间,谢福乐感到十分苦闷,复习也没有多少心思,甚至为了暂时忘记烦恼而去网吧玩游戏。他的爸爸和班主任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大家都束手无策。
随着全社会对教育公平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党和政府把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提供平等包容的高考机会,让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考试权和录取资格,包括安徽在内,相关的异地高考政策在一些省份陆续出台。
“不敢相信,当时的感觉就是悬了好多年的心定了。”幸运地成为安徽省首批异地高考生,谢福乐重新找回了动力,也更加自信地期盼着:只要自己抓紧最后几个月时间复习,不怕吃苦,不怕流汗,就一定能如愿走进名牌大学,在美丽校园里圆大学梦。
教育公平不仅是群众的强烈呼声,也始终是我们党和政府的不懈追求。追求教育公平,就能让每个孩子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就能照亮一个现代化大国的未来。令人欣慰的是,异地高考已经在全国多个省份破冰前行,教育公平的阳光雨露正在洒向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角落。
城里乡下都一样
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清]康有为
“城里人享受的低保,我们有了;城里人看病报销,我们也享受了;城里人有大广场,我们也有小广场……”重庆市沙坪坝区关口村60多岁的李天容,在镇中心广场与老年同伴们一起跳舞后,高兴地说,“我们开始逐步享受到与城里人同等的待遇了!”
同样是沙坪坝人,郭科从重庆一所职业学校毕业后,先后找了几个工作,都不满意。于是他找到镇里的就业服务站。镇就业服务站与区就业管理部门的劳动力市场连为一体,为农民就业提供全程免费服务。很快就业服务站就根据他所学的专业,把他安置到一家电线公司,公司又把他送到广东的总公司培训几个月,回来后就成为技术骨干。在这家公司,郭科的工资、医疗、基本养老保险等都有保障,享受到和城里职工一样的待遇。
而在曾家镇这个沙坪坝区最偏远的镇,区里投资3000余万元在镇上新建了一所小学。全新的教学楼、塑胶篮球场、运动场、设备齐全的教学实验室……这所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与城里的名校相比毫不逊色。不仅如此,教育质量上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教育管理部门采取城市老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农村教师到城里学校挂职培训、远程电化教育全覆盖等方式,使农村娃不用到城里选择学校,也能享受到最好的教学资源。
公共服务走向农村,卫生院门诊大楼经过改造后,看起来与城里的中等医院不相上下。现在,农民可以在这所镇卫生院进行B超、心电图等检查,一般的手术也不用到城里的医院做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制也让农村人和城里人的福利差距缩小。目前,沙坪坝区20万有农村户口的人中,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已达到85%以上。
以前有一首广告歌曲唱道:“城里的人啊,和乡下的人呀,都一样。”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能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切身体会到城乡差距正在一步一步缩小。城乡同时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平等发展的机会,农村人“个个都有好工作,家家都有好收入,处处都有好环境,天天都有好心情,人人都有好身体”的美好愿望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一、活动名称:“生活因平等而精彩”主题活动。
二、活动目的:引导学生明白人人生而平等,没有人天生高人一等,没有人能享受特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三、活动内容:
1.举办一次“平等对话,共同成长”主题实践活动,围绕某一话题,学生、老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讨论,各抒己见,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平等,体会平等的重要性。
2.开展“我追求的平等”主题演讲比赛。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紧紧围绕“平等”这一主题,让学生在畅想与描绘中牢牢把握平等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