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这是人类亘古以来的共同情怀。自国家产生后,任何人的生存、成长,都和国家、民族的兴衰成败息息相关,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古希腊盲诗人荷马的“为国捐躯,虽死犹荣”,到波兰钢琴家肖邦的“爱祖国高于一切”,体现的都是绵延不绝的爱国情怀。爱国是一种天然的朴素情感,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爱国不分先后,爱国不论大小。“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壮烈是一种爱国情怀,“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些小行为,也是一种爱国之举。和平时代,少了许多“抛头颅,洒热血”的血雨腥风,平平淡淡才是真。因此,常怀爱国之心,常思报国之志,就不能仅仅盯着轰轰烈烈的英雄壮举,而是要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把爱国之情转化为具体的、实实在在的行动,体现在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当国歌奏响、国旗升起,就要保持庄严肃穆;当出游在外、与人交往,就要体现文明素质;当读书学习、投身工作,就要立足干好本职工作。一句话,点点滴滴见证爱国之情。很难想象,一个平时脏话连篇、乱闯红灯、不求上进的人,会有多少爱国情怀。当然,我们所提倡的爱国主义,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爱国应该是理性的,爱国还要守法。爱国主义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国家,什么事都可以干,动不动就砸进口车,甚至动手殴打骨肉同胞,这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走向以“爱国主义”为名的极端民族主义。
艰难回国路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俄国]巴甫洛夫
1935年8月的一天,钱学森从上海乘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只离开祖国。黄浦江浊浪翻滚,望着渐渐模糊的上海城,钱学森在心中默默地说:“再见了,祖国。您现在豺狼当道,混乱不堪,我要到美国去学习技术,他日归来为您的复兴效劳。”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10多年的辛勤准备,终于到了报效祖国的时候。他对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了。”那时,钱学森已是美国大学的终身教授和实验中心主任。他配备有世界第一流搞科研的技术设备,享受非常优裕的生活条件。夫人蒋英也在音乐界享有盛誉。但祖国的召唤,使他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优越的一切。
1950年8月,钱学森一家人准备乘坐加拿大班机离开美国。但是,美国方面敌视中国,怕钱学森回国对他们不利,就千方百计地阻挠。美国海军次长还恶狠狠地说:“我宁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他知道地太多了,一个人可顶五个师的兵力!”于是,美方无中生有,说钱学森是中国间谍,美国国防部以莫须有的罪名通过海关扣留了他。之后,美国司法部签署了逮捕令,钱学森失去了自由。后来虽然被释放了,可又遭到严密监视。
钱学森没有屈服,向美方提出严正抗议,回国的决心更大了。他一方面继续着自己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坚持斗争,寻找回国的时机。1955年5月,他从海外华人报纸上看到关于中国庆祝“五一”劳动节的报道,其中有他家熟悉的世交陈叔通和毛主席一起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消息。
钱学森立即给陈叔通写了一封请求祖国帮助他回国的信,夹在蒋英写给她在比利时的妹妹的信里,悄悄地寄了出去。陈叔通接到信的当天,就把信送交给周恩来总理。当时,中美正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王炳南大使根据总理的指示与美方交涉。开始,美方不承认扣留了任何中国公民,但当王大使拿出钱学森的信时,美方才哑口无言。最后,美国政府只得无奈地允许钱学森回国。
在美国的20年里,钱学森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他回忆说:“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待下去。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之后用。我一块美元也不存,许多人感到奇怪。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1955年9月,钱学森全家登上“克里夫兰总统号”轮船回国。到达北京后的第二天清晨,他带领全家来到天安门广场。仰望着雄伟的天安门和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他无比激动,兴奋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来,现在终于回来了!”
在祖国需要他的时候,他突破层层阻挡,毅然决然回到祖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不仅以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一个科学家的爱国情操。
不辱使命保护圣火
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
——冰心
如果把奥运圣火比作天上的月亮,那么在境外护送圣火的运动员和现场助威的海外华人就是天上的星星。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在世界传递,吸引着无数颗海外游子的心,把他们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为奥运精神加油,为祖国强盛喝彩!
金晶无疑是这众多星星中最亮的一颗,她用柔弱而又残疾的身体挡住了“藏独”分子抢夺奥运圣火这一野蛮和粗鲁的行径。当她用娇小的身躯挡住“藏独”分子伸过来的黑手时,她已经不再是她自己了,她代表着千千万万个爱好和平、崇尚体育精神的善良的世界人民。
法国当地时间2008年4月7日,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活动在巴黎进行。因恶性肿瘤右腿高位截肢的火炬手金晶是巴黎火炬传递的第三棒,也是当天第一个传递火炬的中国人。中午12时40分,金晶和两名护跑手到达位于艾菲尔铁塔与塞纳河之间的路上,与第二棒火炬手交接。当警察正在注意第二棒火炬手时,数名“藏独”分子冲破了警方的阻拦,女护跑手被“藏独”分子扭住头发拖到一边,男护跑手以及在场的华人与“藏独”分子扭在一起,并被推到一旁。一位身材魁梧的“藏独”分子伺机扑到金晶身上,试图拽走金晶手中的火炬。一边拉扯金晶的胳膊,一边殴打她。令“藏独”分子没有想到的是,一个残疾女孩能有如此的力量。坐在轮椅上的金晶低下头转过身,用上身紧紧护住火炬。即使下巴被划破了,金晶仍然死死抱住火炬不放。最终几名“藏独”分子被警察制服。金晶抬起了头,大眼睛闪烁着泪光。
法国当地时间13时20分,金晶誓死捍卫的火炬在塞纳河边顺利点燃。金晶高举圣火,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微笑。谈起自己当时的念头时,金晶非常坚定:“奥运火炬代表着奥林匹克理想,代表着全人类的美好愿望。传递奥运圣火是我的梦想。火炬在我手里,谁也抢不走!”
金晶用她那残弱的身躯捍卫了奥运精神。这个情景打动了在场所有的人。正如“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阎肃所说:“柔弱的你面对那环伺的狰狞。不屈的尊严写进斑斓青史,是金子,始终亮晶晶!”她以柔弱之躯挡住残暴,她用美丽的微笑传递力量。她让全世界读懂了奥运的神圣和中国人的骄傲。
南沙守礁卫士的情怀
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用不着等待什么特殊机会,他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苏步青
李文波21岁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当年入伍,3年后赴南沙永暑礁守礁。20多年来,他先后29次赴南沙执行守礁任务,累计守礁97个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数据140多万组,创造了国内守礁次数最多、时间最长、成果最丰富的纪录。
1992年4月,李文波第一次上礁,准备大显身手的他面临的却是窘迫的现实:观测站条件简陋,缺设备、缺资料、缺人手,几乎“一穷二白”。南沙远离祖国大陆,观测站建设喊不来也等不来,必须动手干出来。他和官兵肩扛手抬,升级改造了气象观测场、值班室、预报室等工作场所,成功安装了第一套气象数据卫星接收系统,建起了第一个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开通了第一套气象数据卫星通信系统。
在南沙守礁的日子里,李文波瞄准南沙气象保障难题研究攻关,先后搞出了10多项小发明、小革新,被誉为南沙水文气象事业的拓荒牛。1998年,当电脑还是奢侈品时,他向亲友借了6000元钱买电脑,成功编写了南沙第一套水文气象月报表程序,使报表制作由人工统计和填写变成了电脑自动编制完成;2008年,他针对夜间空气蒸发量测量仪器落后、误差大的问题,反复摸索试验,研制出了南沙第一个自动滴注式蒸发水测量装置,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测量精度。
2009年8月,在没有技术专家和专业施工人员的情况下,李文波当仁不让,迎难而上,经过半年努力,亲手建成了南沙第一个大气波导观测站,并在2010年一次性通过海军验收。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中心高级专家成房林称赞道:“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建成并运行该系统,国内所有观测站中仅此一家,南沙军人真是不简单!”
南沙海区既是国际海上航运交通要道,又是台风灾害、沉船事故频发的危险海域。永暑礁海洋气象观测站提供的水文气象数据,直接参与国际交换共享,对保障南沙海上作业、航运安全至关重要。为此,李文波经常提醒自己和同事:“观测数据事关国家形象和军队声誉,必须慎之又慎、精益求精。”
长期恶劣环境下的生活,李文波的身体大不如从前,风湿病越来越重,但他仍然坚持一次不落地守礁,还经常顶替战友。除了坚守岗位,李文波还不断创新,为守礁工作总结经验,编写教材。
舍小家为大家是李文波鲜明的写照。为了守礁,李文波亏欠家里很多。他新婚5天后回到南沙,20多年来,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不到3年。2003年4月,李文波第一次回到老家,才知道母亲已经卧病在床3年。2005年9月,母亲病危,李文波回到老家陪伴母亲仅10天,就接到执行南沙守礁的命令,在前往南沙的舰艇上他接到了母亲病逝的消息,一个人长跪在甲板上向北方失声痛哭。
李文波说:“南沙守礁是我一生的荣耀,就算下辈子坐轮椅,也没什么后悔的!”
20多年坚守,如礁石挺立,任凭风吹浪打。他知道肩上的责任比天大,因为他的心中有一片海,在那里,祖国的风帆永不落下。
抗震救灾显忠诚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陈毅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即将到龄停飞的邱光华主动找到团领导要求到救灾一线去。5天之后,他得知,自己家中房屋被毁,年近80岁的父母住进了帐篷。从大地震发生当天起,邱光华6次飞赴茂县执行任务,每次都从家乡上空飞过。一次抢运伤员时,飞机降落点距离奉承家不足800米,在等待升空的间隙,他仍然没有离机回家。
去往汶川的航线,邱光华从未飞行过。飞机在山谷中盘旋,四面都是悬崖峭壁,还有密密麻麻的高压电线。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机毁人亡,飞行难度之大,甚至让这些特级飞行员也感到棘手。但是为了拯救灾区群众,“希望的神鹰”一次次穿越生死航线,飞行员是在用生命救援伤者。
已飞行了33年的邱光华,在战友们的记忆里,是一位沉着冷静的人。他多次参加军事演习,安全飞行5800多小时,2次荣立二等功,4次荣立三等功。虽然再过11个月就可以退休了,可他在地震发生后积极请战,最多时一天飞行7个多小时。参加抗震救灾以来,他飞行63架次,往灾区运送救灾物资90吨,抢运伤员200多人。
2008年5月31日,邱光华驾驶92734号飞机两次往汶川草坡乡、耿达乡运送药品、食物。下午13时,他第三次起飞,执行运送10名医务人员到理县的任务。14时20分,邱光华驾机返航。在经过汶川时,他与驾驶92750号飞机的藏族机长多么秀取得联系,双机跟进飞行。当飞至汶川银杏乡狭窄山谷时,天气突变,多么秀爬飞到2600米时,与邱光华失去了联系。
6月10日10时55分,救援人员在执行任务航线附近的深山峡谷密林中找到直升机残骸,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在国家遭遇灾难时,邱光华毅然奔赴救灾的第一线,一次又一次穿越于生死航线间,他用他的行动展示了一个忠诚者的爱国情怀。
一、活动名称:“党旗飘飘,大爱中国”主题活动。
二、活动目的: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帮助学生增强对党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更加坚定发奋读书、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信心和决心。
三、活动内容:
1.开展以“牢记红色历史”为主题的知识竞赛。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党章、党史,使学生深入领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而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
2.举办“国防教育”讲座。学校邀请国防教育专家为学生进行“唤醒国防意识,弘扬爱国精神”的国防教育讲座活动,通过讲座向学生传授国防知识,同时增强学生居安思危的意识,为保卫祖国,报效祖国时刻准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