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22000000003

第3章 直视黑暗,看破愚忠(2)

可这时候朝局已经变了,刘瑾手中控制了奋武、耀武、练武、显武、敢勇、果勇、效勇、鼓勇、立威、伸威、扬威、振威十二团营共计十万精兵,司礼监的几个秉笔太监被抓捕,司礼监掌印太监李荣被架空,丘聚又以司礼监秉笔的身份提督东厂,已经把这个与内阁对应的要害部门掌握在“八虎党”手中,谷大用新建的西厂虽然还未成规模,可这个特务组织却是挂靠在御马监之下,御马监又是内廷二十四衙门中仅次于司礼监的要害部门,直接与兵部对应。可以说,刘瑾这帮太监在皇帝的授命下掌握了团营、司礼监和东厂、西厂,就等于把北京城里的一切实权掌握在手中,整个大明朝在一夜之间陷于特务组织的全面控制之下,一切不同的声音都遭到彻底的压制和迫害。在这种情况下,上奏请求留下两位阁老的御史、给事中自然就变成了特务们打击的首选目标,于是正德皇帝在幕后操纵,由“八虎”太监集团和锦衣卫、东厂特务组织出面,下令逮捕了以戴铣、薄彦徽为首的二十一名上奏的言官,每人责打三十廷杖,下了诏狱。

从驱逐内阁重臣,到逮捕御史言官,这是皇帝对文臣的打击逐渐扩大化的标志。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这个小小的兵部武选清吏司六品主事因过于相信正直和忠诚的力量,给皇帝上了一道《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请求皇帝释放被收押的御史言官们,贸然上奏抨击朝政,为被冤枉的御史言官求情。本以为凭着一颗忠心给皇帝献上一勺清冽的甘泉,可以让僵持的朝局降降温,哪想到这疯狂的朝廷却是一口滚油锅,一瓢凉水浇上去,即时就炸了。这位朝廷下层官员的一片忠心不被接受,反而被正德皇帝朱厚照下令重重责打了五十廷杖,关进诏狱里等死。

此时是大明正德元年的十一月间,北京城的天气异样的冷,锦衣卫诏狱里更是奇寒彻骨,终年不见阳光的牢房里潮湿霉朽,腥臭难闻,狭窄的过道里昏灯如豆,恍惚照见砖壁上面目狰狞的狱神像。在坟穴般的囚室里,浑身是血的王阳明辗转挣扎,想为自己寻一条活路。

廷杖之刑自古就有,可在明朝,这套刑罚用得最多。

廷杖这种刑具多是用栗木做成,因为栗木够硬,打起人来特别有劲,而且这种木材天生就是黑沉沉的颜色,冷硬阴黑,凶神恶煞,这套东西用来镇压百姓是最合适的,连孔子的弟子都教鲁哀公用栗木雕刻神社里的“社主”,取一个“使民战栗”之意。从此以后,古代衙门的大堂上站的皂吏个个身黑皮,黑着一张面孔,手里提着一根黑硬的栗木棍子,囚笼、木枷之类的刑具器械也常用栗木制成,就连官府的正堂、刑部大狱的正门上悬挂的那个形似虎头、恶狠狠的龙子狴犴,以及监牢里供奉的狱神像,也多是栗木雕刻,凶神恶煞的样子,着实令人战栗。

在明朝以前,这根又硬又黑的栗木棍子只是使“民”战栗,倒是很少与官员的身体接触,因为历代王朝都讲究一个“君臣共治”,皇帝给大臣们留着天大的面子,这里还有个说道,叫“刑不上大夫”。

据孔子解释,周朝的法律规定贵族犯了罪,不必出动人手去捕拿捆绑,而是令其自己来投案认罪,如果犯了大罪也不必公开处死,只命其自杀,以保存贵族的“体面”,但据《春秋》记载,这些贵族犯罪之后来投案的不多,潜逃国外的倒不少,单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大夫臧孙赐、子家羁、阳虎、公山不狃等人,犯罪之后一个个都逃到别国去了。

到了后世,周朝“刑不上大夫”的成法被改成了“八议”,即所谓:亲(皇亲国戚)、故(皇帝故旧)、贤(德行出众)、能(才干过人)、功(立有大功)、贵(三品以上)、勤(勤于政事)、宾(尊为国宾),这八种人犯了大罪不能由执法机关定罪,必须奏明皇帝,再由大臣公议,如果判定犯有死罪,就命其自杀,或者“戮于朝”,而不必像平民百姓那样被绑出去砍头。到北宋神宗年间更是明文规定,黥、杖之刑不用于官员,只有普通百姓或者像押司宋江、提辖杨志之类的小吏才会受这样侮辱人格的刑罚。

可自大明王朝建立以后,在皇帝眼里,大臣们的人格降了一个等级,这凶狠的廷杖也开始叫官员们战栗起来了。最早使用这种刑罚的是太祖皇帝朱元璋,但他首次使用的却不是廷杖,而是鞭子。

朱元璋是个有趣的皇帝,刚得天下的时候,谋臣刘伯温劝他“古代公卿有罪,通常诣请自裁,不轻易施以污辱之刑,以存大臣体统”,这位草莽英豪出身的皇帝深以为然,在洪武三年(1370)建立了一个宗人府,专门掌管皇族赏罚诸事,对大臣们也一度表现出“存体统”的客气样子。但到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反”之罪杀了宰相胡惟庸,从此永远废除宰相之权,把天下权力尽集于皇帝一身,到这时候,君为主,臣为奴,早先的“君臣共治”已经变成了一个大笑话,洪武皇帝再给大臣们留面子、“存体统”,似乎也就没必要了。

正在朱元璋狠下心来准备整治大臣的时候,却因为犯了一次糊涂,错杀了好人,恼羞成怒之下,回过手来杀了陷害好官的永嘉侯朱亮祖,而这次杀人倒给了朱元璋一份灵感,也从此开了廷杖之刑的先例。

朱亮祖是明军中出了名的猛将,打起仗来奋勇无敌,但人没什么文化,品行也不良,镇守广东的时候在当地横行不法,“作为擅专,贪取尤重”,被番禺知县道同弹劾,朱亮祖官高权大,哪肯示弱,当即反咬一口,也上奏弹劾道同。结果是朱亮祖的奏章先进了京,朱元璋远在京城不明真相,加之这一年正在处理胡惟庸谋逆大案,把一个谋逆案越审越宽,株连日广,问罪下狱者不计其数,前后杀人已达三万有余,杀顺手了,看了朱亮祖的奏章也没细审,一怒之下立刻下旨杀了番禺知县道同。

又过了些日子,朱元璋才接到道同的奏章,这才得知真情,可已经来不及了,县令道同已被朱皇帝错杀。朱元璋又羞又恼,又想起朱亮祖镇守广东正是胡惟庸推荐的,一气之下,立刻下令把朱亮祖逮到京城,未经审判,一顿鞭子活活打死。

鞭死朱亮祖后,朱元璋的气也平了,忽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一种加强独裁统治的办法,于是借着“惩罚恶官”这个由头订下一项制度:但凡皇帝认为大臣有了罪过,可以不经审讯,立刻使用杖刑。

从朱元璋以后,皇帝不经审判就责打大臣渐渐成了“规矩”,草率野蛮、蒙古味儿十足的鞭子也被看着更“郑重其事”的栗木棍子所取代。这使朝廷百官战栗不已的廷杖之刑就此确立,并以这种方式正告世人:大明朝是朱皇帝一家的私产,而朱皇帝治国用的是“人治天下”的帝王之术,在这个国家和朝廷里,一切法律条文全都形同虚设。皇帝责打臣子就像主人打一条狗,没有原因,莫问道理,打残打死全由皇帝的一个眼色来决定。

这廷杖之刑通常由锦衣卫旗校执行,另有皇帝派来的心腹太监在一旁监视。和所有置于法律之外的东西一样,廷杖的刑罚也充满了“潜规则”,监刑太监有时秉承皇帝心意,有时则出于自己的私心,暗中操纵着廷杖的轻重,其办法早先是用暗语,比如要对某个犯罪的官员从轻用刑,走走形式,假打一顿,太监就会对用刑的人说:“打着问”;要把受刑人打得见血带伤时就说:“好生打着问”;要对受害人下死手的时候则说:“好生着实打着问。”这七个字一出口,锦衣卫就会下死手,受刑之人就算不死也要伤残。

到后来,这帮太监大概也知道早先定下的暗语已经被人识破,加之自明朝中叶以后,朝局越来越黑暗,皇帝和大臣越来越对立,把臣子往死里打的情况越来越多,“打着问”那种假打几乎没有了,只剩了下狠手、下死手两种选择,太监们也就与时俱进,干脆把暗语改成了暗号:行刑人偷看太监的双脚,如果脚跟并拢,脚尖张开,则为“好生打着问”之意,掌刑之人就要从重用刑,撕肉溅血,伤筋断骨;而如果太监的脚尖并拢,就是下死手的意思,受刑的人往往就难活命了。

明朝的锦衣卫使用廷杖的技术是非常有讲究的,平时训练的时候也很注重实战意识。据说他们用牛皮做成一个假人,往里面塞上砖头,先练怎么打死人,一直要练到打完之后牛皮上一点痕迹不留,而揭开牛皮,里面的砖头却已粉碎的程度。

练好这一层,再练怎么打而不“死”,要求是在牛皮上裹一层薄薄的宣纸,然后挥汗如雨用力猛打,打完之后,牛皮上蒙的纸都不破。想来殴打王阳明的那些锦衣卫还没练成这么深的功夫。那些锦衣卫要真能连砖头都打碎了,这五十杖打下来,想必王阳明早已内脏破裂而死,绝不会留有性命。

廷杖虽是一种蛮不讲理的残酷刑罚,早先却也稍稍顾着大臣的性命和体面,比如不剥衣服,还允许受杖之人穿上棉套裤,甚至可以往棉裤里多垫几层棉花,打的时候也不下死手,只是为了罚他,“示辱而已”,打疼了就行。可这一次王阳明受的廷杖却与众不同,竟是裸身受杖,也就是被拖到午门之内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剥光了衣服打板子,这样做既是一种人格上的侮辱,同时又等于加重了刑罚。再加上皇帝给太监下的令是“好生着实打着问”,也就是说,要当着百官的面把这个犯颜上谏的六品主事活活打死,用他的血来警告官员,杀鸡儆猴。按理王阳明应该命丧杖底才对,可意外的是五十廷杖打下来,王阳明刑伤极重,几次昏厥,却留有一口气,没有死。

可见,王阳明骨头特硬,打而不死。但毕竟这顿棍子是“好生着实打着问”的,五十杖打下来,王阳明也只剩最后一口气,又立刻被锦衣卫拖走,投入了诏狱。至于他为了皇家利益而上奏劝谏的一番忠心,皇帝根本就不在乎。

忠而见弃,是一件极其残酷的事,很多忠心耿耿的大臣往往因为“忠而见弃”,精神受到极大刺激而崩溃。现在躺在黑牢里的王阳明也快要崩溃了,而他正拼命打起精神,强迫自己寻找一个继续活下去的理由,就像一只趁着夜色爬到树梢的蝉,已经不可能再退回泥地上的小洞里栖身,要想在这残酷的世界里生存下去,只有逼着自己的身体从坚硬的甲壳里挣脱出来,尽快学会飞翔。但能否活着挣脱出来,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王阳明的苦痛,在于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挨这顿打。

阳明先生这次冒死进谏,在他想来,既是为言官们求情,也是一心想维护皇家的面子,对正德皇帝是一片赤诚忠心,所以他在奏章里说的全是劝人的话:“但铣等职居谏司,以言为责,其言而善,自宜嘉纳施行;如其未善,亦宜包容隐覆,以开忠谠之路。乃今赫然下令,远事拘囚,在陛下之心,不过少示惩创,使其后日不敢轻率妄有论列,非果有意怒绝之也。下民无知,妄生疑惧,臣切惜之!”

“在陛下之心,不过少示惩创,非果有意怒绝之也……”

一厢情愿,硬把皇帝的心思往善良之处设想,这才是王阳明挨打的原因。

但王阳明并不知道自己过于天真,做了傻事,在挨打之前他也不可能面对现实,承认自己的傻,所以他还是一味地劝说在皇帝说,“大舜之所以圣,以能隐恶而扬善也”,又说正德皇帝迫害言官,“今在廷之臣,莫不以此举为非宜”,如果皇帝肯听劝,释放被捕的御史和给事中,则“扩大公无我之仁,明改过不吝之勇,圣德昭布远迩,人民胥悦,岂不休哉”,又说“君者,元首也;臣者,耳目手足也”,说来说去,始终在强调皇帝和大臣都是同伙,“同伙”之间不要互相下死手,皇帝得给大臣留点儿面子……

王阳明写这道奏章时,朝局正处在暴风眼上,情势非常危险,阳明先生自己也很紧张,所谓“敢昧死为陛下一言,不胜干冒战栗之至”。可另一方面,阳明先生显然又觉得自己说这些话是完全正确的,就故意引用皇帝圣旨里的话“政事行失,许诸人直言无隐”来和皇帝抬杠。这么看来,阳明先生心里虽然紧张,却并不害怕,反而信心十足。

只可惜此时的王阳明还不是一位透彻明白的心学宗师,还没有擦亮“良知”这面明镜,所以他怎么也看不破皇帝和刘瑾本是一党,想不到刘瑾这个凶恶的阉奴,其实只是正德皇帝的打手而已。在王阳明想来,刘瑾是恶人,正德皇帝是好人,现在朝廷里发生这样的事,都是因为“恶人”用欺骗之言蒙蔽了“好人”,所以阳明先生上奏指责坏人,规劝好人,心里是坦然的,是理直气壮的。

正是这么一种善恶不分的愚忠和“理直气壮”的心态,给了王阳明上奏的信心和勇气,可也正是被这一片愚忠蒙住了眼睛,万万想不到自己会因为这么一道奏章而遭到残酷打击和人格侮辱。

忠而见弃,这让王阳明在精神上难以接受,随即产生了悲观厌世的消极情绪,准备退出朝廷,一走了之。

当然,眼下阳明先生还被锁在诏狱的铁笼子里。即使出了牢笼,他仍将遭到贬谪,接受惩罚。抽身隐退,逃回家乡去躬耕自食,平平静静混过下半辈子,这对身陷牢笼的他来说还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

而此时阳明先生的老父亲王华却已经先脱身走掉了。

三牢笼里的小算盘

王阳明受杖下狱的同时,礼部左侍郎王华也遭到正德皇帝的排斥,调任南京吏部尚书,被踢出京师扔到南京坐冷板凳去了。

明朝开国之时建都南京,后来明太宗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了皇权,就把京城迁到了北京,但在南京还保留了一套官员的班子。这些南京的官员有官无权,有名无实,白领一份俸禄,整日无事可做。

王华现在从北京的礼部侍郎调任南京吏部尚书,就是典型的明升暗降,既夺去了他的实权,又割断了他在京城的人脉关系,把这位深孚众望的朝廷重臣架空了。结果王华这么一位顶级官僚在政治风暴中竟变得毫无力量,连自己正受到迫害的儿子都无力拯救了。

现在等待王阳明的是一个异常绝望的黑暗结局。他被关押在锦衣卫的诏狱里,这是全国最大最阴惨的一座监狱,连以残暴著称的明太祖都无法忍视。在洪武二十年,“以治锦衣卫者多非法凌虐,乃焚刑具,出系囚,送刑部审录,诏内外狱咸归三法司,罢锦衣狱”。但靠着“靖难之役”夺取天下的明太宗朱棣却在登极不久就恢复了锦衣卫,还扩建了诏狱,专以“勋戚都督领之”,从此锦衣卫成了明代最大的特务组织,横行无忌,终明一朝,害人无数。

同类推荐
  •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出世时,家道已衰落,是没落贵族的后裔。据说他的父亲名激,在孟轲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孟轲的主要由母亲抚养成人。孟母很重视对孟子的教育,历史上广泛流传着“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足见其良苦用心“。在母亲的精心教诲下,孟轲度过了充实的少年时代。 本书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 柏拉图对话录

    柏拉图对话录

    本书分为人与人生、婚姻与家庭、爱与爱情、情感与心灵、知识与真理、道德与修养、政治与经济、法律与正义以及柏拉图年谱等内容。
  • 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本书从哲学本体、哲学流派、哲学术语、哲学名家、哲学名著、经典命题、名家名言、哲人轶事八个方面普及与哲学有关的常识。《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将指导读者爬上思想阶梯,从异彩纷呈的哲人流派中体会博大精深的哲学内涵,力图给读者提供一部了解中西哲学的基础常识,使大家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畅游哲学的乐园。
  •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著作大力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字里行间饱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生哲理。随口吟诵便能认知历史变迁,明了典故风俗,品味优秀诗歌,体会人文沉淀,知晓礼义廉耻……这些著作将古代文化的精粹浓缩其间,以做人处世的道德教育为核心,读之既能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体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又有利于身心的发展、人格的塑造。本书收录了历代蒙学经典著作十六部。既有久负盛名的“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也有影响巨大的《弟子规》、《弟子职》、《增广贤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
  • 史海探真:为中国哲人申辨

    史海探真:为中国哲人申辨

    本书探讨了中国思想史或教育史上的人物,大体上可用“哲人”来概括他们,其中既有大名鼎鼎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等,也有相对没那么出名的陈白沙、容闳、徐复观等。
热门推荐
  • 人道演义

    人道演义

    天荒世界。妖、仙、魔,三族鼎立,分封九州八荒。而人类,与猪狗无异,苟延残喘,夹缝求生。秦战自天外而来,不拜苍天,不敬仙神,不惧妖魔,带领人族走上自强不息的复兴之路。人道不灭!人道永昌!
  • EXO之少女的心

    EXO之少女的心

    他们十二个是死党,可是当她出现后,十二个死党变得越来越仇视彼此,她是天使?还是恶魔?
  • 穿越之仙路渺渺

    穿越之仙路渺渺

    大家的征途都是星辰大海估计整个银河系都已经被征服了那我只有去更远的地方了一个菜鸟渣渣的异界奋斗史一块板砖走天下,我是女流氓我怕谁?一个没什么艺却狗胆包天的傲娇少女被坑的学会如何放下尊严虚与蛇伪活下去的非主流脑残穿越文作者脑袋有坑。。。不爱按常理出牌。。就这样
  • 修仙征途:凰傲九天

    修仙征途:凰傲九天

    苏玥看着这一大堆的尸体彻底无语了。自己被自己所爱的人捅了一刀,心已经碎了好不好。可就连当个鬼,老天都不给机会,好吧不死就不死吧!可是为毛把我的魂丢到修仙世界里的废材身上啊!废材就算了,还差不多被打成残废。且看二十一世纪的神偷苏玥穿越到苏小九身上如何上演废材的逆袭。
  • 我是世界树

    我是世界树

    末法之末,天地重开,亿万生灵重归洪荒争霸
  • 情倾后宫

    情倾后宫

    一条颜色独特,晶透诱人的白水晶吊坠项链却在泪水滴在水晶上头时,将她带到了一个没听过的朝代。五尺高墙,她被迫得将自己内心的纯洁慢慢的丢去,天性乐观的她也慢慢变得多愁善感。遇到一个痴情的人却不敢回报感情;面对一个名正言顺的丈夫,却又不敢放下!在感情世界乱得一塌胡涂的时候,心爱的封刚却又出现了。叫她最后情归何处呢?(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我的美少女分身

    我的美少女分身

    零之大陆,神通为王。从小就怪病缠身的普通医学院学生秦双,四处寻医问药未果。一个突发事件,让他来到零之大陆,更因此得知了惊人的事实:他竟然还有一个妹子身体,更重要的是,这个妹子也身在这个异世界!某强者:“说好的单挑呢?你怎么还叫帮手”?秦双和爱葛妮丝同时耸耸肩:“是单挑没错啊,我们本来就是一个人嘛”!某富少:“别痴心妄想了,一个人只能拥有一个神通,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能打破这个铁律,你要是能打破,我直播吃X”秦双叫来爱葛妮丝,耸耸肩:“快吃吧”!某大小姐:“秦双那个变态,竟然偷窥我,不然他怎么知道我今天穿的什么颜色”!爱葛妮丝耸耸肩:“我什么都不知道”新人新书,求包养,求指导
  • 神影无双

    神影无双

    本书虚构的是一个幻影大陆的主人公,因起初的职业而努力,后因父母之死而孤寂,内心不在平静,为了复仇沦为魅影,为了强大敢于神王一战!神影破天地之神唯影,斩万物之神为能。朗朗乾坤究竟谁能成为九天之上的无敌存在!
  • 台湾府赋役册

    台湾府赋役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抓不住溜走的爱

    抓不住溜走的爱

    “我们分手吧”易水心用尽了全力,终于说出了这句话。“分手?哼,易水心我不会放你走的。”冷晗轩气愤的说到。回忆慢慢的倒退,小孩模样的我们稚气未退,,,,爱情?因为没什么时间,所以每周末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