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上,老师正在给学生讲解《游园不值》,一名迟到的学生推门而入,径直坐到自己的座位上。
老师未动声色,继续讲解古诗:“大家想想,诗人去拜访朋友为什么‘小扣’柴扉,而不是‘猛扣’呢?”“因为那样不礼貌。”学生一齐回答。“对!这位诗人有文化,有修养,懂礼貌,我们大家都应该向他学习!”说着,老师走到那名迟到的学生身边,轻声问他:“你赞赏‘小扣’,还是‘猛扣’?”那个学生脸红了,小声地说:“小扣。”过了一会,他补充道:“对不起。”
从此,这个学生上课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举止变得文明了许多。
对于某些人的不良习惯、行为,如若一味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地加以批评指责,往往容易导致双方剑拔弩张的僵局。那么,用什么样的方法既能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又能自觉加以改正,取得理想的批评效果呢?
人们在交际场合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尽如人意之事,这难免会令人心理失衡。有时由于我们没有较好地使用批评的语言,或者对方的不当行为没有终止,或者虽然对方的不当行为终止了,但破坏了双方的关系。因此,要使批评达到理想效果,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批评的艺术,使批评之言贴切中听。
1.幽默式
幽默并非只栽花不栽刺,它同样也蕴含着批评。运用幽默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不满,可以把批评的意向间接化,让对方减少被攻击的被动感觉,从而避免了火药味,令对方易于接受,更重要的是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欢笑。例如:
一位男士和朋友到公园游玩,看到有人骑马,一时兴起,也租了一匹马来骑着玩。可骑上不久,他就发现这是一匹还未完全驯化好的野马。果然,在经过一道篱笆时,野马突然把他摔了出去……还好,他并没有被摔坏。
在归还马匹的时候,朋友问他骑得怎么样,他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的马的主人,似笑非笑地说道:“还不错,就是这匹马被主人驯化得太客气、太懂礼貌了,一看到篱笆,它就让我先过去了。”
这位男士的一席话,大家一听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是马过栏的技术不行,把他给摔过去了,但这位男士言语上并没有怪罪马主人把尚未驯化好的马让自己骑,反倒说这匹马被主人驯化得太客气、太懂礼貌了。朋友们忍俊不禁,马主人一再表示歉意,并主动要求带他去医院检查一下。
2.对比式
把本来不同类型的事物奇妙地联系在一起,对于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采取委婉含蓄的方式,同样可以达到批评指正的效果。例如:
一名大学生经常去校外的一家川味饭店吃“水煮牛肉片”,可这次上来的牛肉净是筋,嚼不烂,后来饭店老板又像往常一样问他今天的牛肉味道如何。这位大学生便表情夸张地答道:“真的是别有风味,与众不同,这比‘绿箭’口香糖还多了几分牛肉味呢!”
老板一听,心知肚明,马上笑着说道:“那今天的菜钱你就参照着‘绿箭’给吧。”
作为饭店的常客,和老板比较熟悉了,面对饭店老板的问题,这名大学生没有直接批评肉不烂,根本嚼不动,而是巧妙地将牛肉和“绿箭”口香糖相比,言外之意不言而喻。最后老板没收钱,双方在谈笑间就把问题解决了。
3.鼓励式
有时,批评不但不会改变对方,反而会招致怨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听了赞扬之后再听批评,心理上就容易接受得多。例如:
1923年就任美国总统的约翰·卡尔文·柯立芝,发现自己的女秘书人长得非常漂亮,工作上却经常出现差错。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秘书走进办公室,便对她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年轻漂亮的小姐。”秘书受宠若惊,柯立芝接着又说:“但也不要骄傲,我相信你的公文处理也能和你一样漂亮。”从那天起,女秘书在公文上就很少出错了。
柯立芝采取的是预抑先扬的办法,先赞美她的衣服漂亮,在对方心理上得到满足时,顺势鼓励她工作上要认真,这种间接的批评方式,显然要比直言不讳的指斥好多了。
4.朦胧式
批评之难常常不在于内容的尖刻,而在于形式的巧妙。例如,对方是名人且他人一致叫好时,该如何独树一帜地阐述自己的批评意见呢?
一些朋友正在谈论对《傅雷家书》的印象,很多朋友都连连称赞,而一位女孩子含蓄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不过,像傅雷先生那样,做人也太累了。如果年轻人的一言一行都被这些包袱压着,那就太吃力了!”
一边是“启发”,一边是“包袱”,在这转折与假设中,批评之意便依稀可见了。
5.迂回式
有时,批评需要把自己与对方、把问题的正、反两个方面全部摆入批评之中,甚至不妨夹以软硬兼施的奉告,以达到告诫的目的。例如:
某秘书经常迟到,对此经理很不满意。有一天,经理在办公室门口“迎接”迟到的秘书,秘书撒谎说:“万分抱歉,我的表在路上又出了毛病。”经理的批评挺有意思:“我的表也常出毛病,所以我换了一只。建议你也赶快换一只表,不然,我就只好换秘书了!”
短短几句话的批评很有力量,要求对方必须在换表与换职务中作出抉择,虽无大道理可言,却能使对方心服口服。
6.慰藉式
无论是把话题引导到另一方向,或是设身处地为被批评者着想的勉励等,都可称为慰藉式的批评。例如:
某学生政治考试没有及格,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谈兴趣,谈职业,谈人生,谈了半天,就是绝口不提考试不及格一事。末了,老师说:“我想,你已经明白了做人的准则。”
教师的谈心并没有白费,收到了“良药苦口利于病”的最佳效果。再如:
丹麦一家玩具公司的老板,每当下属有错时,他不批评、不追究,总是说:“既然错了,那么,就让我们从这里开始,想一想怎样往前走吧。”
如此宽慰人心的批评,怎不让人心悦诚服?还有谁会推诿、回避自己的过错呢?
7.侧击法
被批评者的有些错误或不宜点破,或尚未探准,需要用语言暗示或提醒,以促其自我醒悟或自觉收敛。例如:
酒店里的餐桌上,每位客人面前都摆着折叠好的白手帕。其中一位女士招手喊过来服务员:“请来点儿餐巾纸。”服务员马上去服务台处端过盘子走过来,边用夹子递给客人餐巾纸,边笑容可掬地说:“女士,餐巾纸看起来很干净,其实不如白手帕卫生。白手帕,我们是高温消过毒的。”
这位女士的脸一下就红了。她拿起餐巾纸揩了一下嘴,似乎是不经意地说:“我只是不喜欢白手帕上消毒液的味道。你们酒店的服务可真周到,还顺便对客人进行卫生指导呢。”
服务员没有想到自己随口的一句提醒,竟造成了对客人的无意伤害,一种面子上的伤害。但是,客人没有直接批评服务员,而是借用弦外之音表示对服务员这句话的不满。似在说彼,实则言此。
1.有位抱小孩的妇女上车后,一个青年主动让座给她,她连谢都没谢一声,就心安理得地坐下了。那青年突然对她说:“嗯?你说什么?”妇女莫名其妙:“我没说什么呀!”青年道:“哦,对不起,我以为你说了‘谢谢’呢。”妇女听了后,恍然大悟,面带愧色地说:“哦,太不好意思了,谢谢你。”
2.律师老贾在饭馆就餐,菜端上来后,他发现菜里有一只小虫子。他并没有大喊大叫,只是请来老板,用一种不被旁人听到而又风趣的语气对老板说:“您瞧,这只可爱的小虫子倒未请先尝了,请您告诉我,我如何对它的侵权行为打官司呢?”老板负疚而激动地说:“真对不起,是我们的疏忽,我马上给您换一盘新的。谢谢您……”一分钟后,一盘新炒的菜由老板亲自端上来。临别时,老板对律师说:“您是我们餐馆最最尊贵的客人。”
3.萧伯纳有一次被一个冒失的骑车人撞倒,肇事者吓得六神无主,手足无措,连连向他道歉。萧伯纳起来后,笑着说:“先生,您比我更倒霉,要是您再加把劲,那就可以作为撞死萧伯纳的好汉而名垂千史啦!”
4.19世纪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对自己的创作非常严肃认真,非常注意独创性。对那些模仿、抄袭行为深恶痛绝。有一次,一位作曲家演奏自己的新作,特意请罗西尼去听他的演奏。罗西尼坐在前排,兴致勃勃地听着,开始听得很入神,继而有点不安,再而脸上出现不快的神色。作曲家按其章节继续演奏下去;罗西尼边听边不时把帽子脱下又戴上,过一会,又把帽子脱下,又戴上,这样,脱下又戴上,戴上又脱下,接连好几次……那位作曲家也注意到了罗西尼的这个奇怪的动作和表情,就问他,这里的演出条件不太好,是不是太热了。“不,”罗西尼回答说,“我有一见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那么多熟人,不得不频频脱帽了。”
“演练题”
1.一名学生没请假就离开学校回家游玩了几天。你若是老师,怎样对他进行批评?
2.经理的秘书经常写错别字,这次又写错两个,经理狠狠地训斥,把秘书训得流着眼泪提出辞职。你要是这位经理,会怎么进行批评?
3.你和朋友在饭店吃饭时,对面一个顾客吃包子不小心,将肉汁溅到你的鼻尖上,可他看了你一眼,却没有道歉,你的朋友忙拿出手绢要给你擦。你觉得有必要指出对方的错误吗?该怎么说好呢?
4.某顾客在饭店吃饭,他突然发现杯中的饮料里有一只苍蝇,大为恼火。他叫来老板,指着杯子说:“请你把它喝下去!”老板连忙道歉,并说要给他换一杯。可这位顾客就是坚持让老板喝下去,别人怎么劝也不行,后来闹得不可开交。你要是那位顾客,会如何向老板指出错误?
训练提示:
1.先谈自身的错误,拉近和对方的心理距离,营造坦诚相见的良好气氛;然后对对方的行为加以批评。
2.从称赞入手。
3.将批评、谴责的话用疑问句形式表达出来,让对方自己认识到错误。或者巧妙地暗示对方,使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4.用幽默的语言进行批评,使对方在笑声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