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富足的物质条件下不应将节约的品质悄悄丢掉。节俭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生中食之不尽的美筵,教子有方就要让孩子不浪费一个旧玩具、一张白纸、一粒米饭……从小对孩子进行节俭教育,是家长们不能忽视的。
大多数人一听到“节俭”,直觉反应就是要过苦日子或者认为“节俭”是穷人的专利。这并不是正确的观念,因为节俭只是一种生活态度,与其说是省,不如说是理性、适度地消费。如果家长缺乏节俭教育的意识,又溺爱孩子,或为了摆脱孩子哭闹带来的尴尬一味地满足他的物质欲望和要求,使孩子养成“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习惯,从来不知道挣钱的辛苦,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结果只能害了孩子又苦了家长。
台湾亿万富豪王永庆有一条运动时用的毛巾,已经使用了几十年。王永庆非常重视对子女金钱观的教育,他绝对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穷奢极欲、躺在祖先的财富上睡大觉的人,他要求孩子自食其力,有独立创造财富的能力。为此,他对儿女的教育是从节俭开始的。他供给孩子的学费、生活费都算得很精准,就像管理企业般总是给得“刚刚好”,不让他们有一丝享受奢侈的机会。此外,他和儿女联络也都是写信,从不打电话,因为他觉得打长途电话太贵了。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节俭的美德呢?
(1)父母要以身作则。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生活俭朴,反对奢侈。一次,他见女儿穿了一件用翠羽装饰的短袄,就命令她脱去,以后不许再穿。在他的影响下,一时间节俭风气举国盛行。封建时代尚且如此,更何况现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勤俭习惯对孩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做父母的在这方面首先要扮演好这个角色,让孩子有榜样可参照。
(2)从身边的小事教孩子节俭。
其实,教育孩子节俭,生活中的机会有很多,比如,淋浴时,让孩子不要让水哗哗地流淌时,自己去干其他事,平时更不能开着水龙头,洗完手就离开。进商店购物,不正当、不合理的物质需求,应说服、劝导孩子不买。饭桌上,一饭一粥皆来之不易,要教育孩子爱惜粮食,不能剩菜剩饭。
佳佳3岁时,有一天吃包子,她先吃了包子馅,然后趁大人不注意,把自己不愿意吃的包子皮扔在垃圾桶里。妈妈发现后很生气,第一次狠狠地打了她一顿。打完后,妈妈一边心疼地流泪,一边告诉佳佳,不爱惜粮食是多么令人痛心,浪费其实也是一种犯罪,做人要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这位妈妈的做法非常对。尽管当时孩子并不能完全理解妈妈的心情,也不是很明白浪费的严重后果,但是她从自己的所作所为引起妈妈的强烈不满和十分痛苦的表情中,就能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在她幼小的心灵中也深深刻下了“不能浪费”的意识。
(3)让孩子亲身体验财富来之不易。
孩子若能经常主动地多干些家务活,不仅能减轻家长的负担,也能锻炼他的劳动能力,培养勤劳俭朴的生活习惯。家长带孩子去看看自己的劳作场面,参观菜市场、超市等,让他知道每个工作岗位的艰辛,理解“付出才会有收获”“金钱来之不易”等道理。也可以让孩子身体力行,适当进行有偿劳动,体验“挣钱过程”的不易和“领工资”时的喜悦。知道财富来之不易,孩子就会尊重劳动、爱惜东西。
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孩子成长生存的必修课,也是孩子将来勤工俭学、勤俭持家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所以,勤俭教育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家长应重视起来,从小教育孩子,让他在勤俭之路上更快地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