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哭着喊着跑到这个世界上来,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生存。要生存,就必然遇到竞争;有竞争,就必然有压力。所以,只要你选择活着,就注定要承受生存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升学、就业、晋职等等,不胜枚举,不一而足。
也许你会注意到,从办公桌下的纸篓到电脑里的回收站,生活中到处都需要垃圾桶。然而,有一种垃圾是无形的,却在我们的内心潜藏。上司的责难、朋友的误解,甚至阴霾的天气都可能会使你产生垃圾情绪,如焦虑、失望、不满、嫉妒等等,日积月累,填满了我们的内心。而这种情绪压得愈深,我们的身心就愈加感到不适。
事实上,迅速摆脱压力是不可能的,你所能摆脱的只是对压力的看法,任何重大压力的减轻都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进行许多有意识的心理调节。对此,一位老中医曾感叹道,中国人面对疾病常有“断根”的观念,事实上,面对一些慢性疾病及其背后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与之融洽相处,要了解自己什么时候容易发病,什么人或事带来压力,如何避免,如何应对。
心理学家指出,压力是对精神和肉体承受力的一种要求。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是否受到压力的不是外界的诸种因素,而是我们对这些因素做出的反应,因此说,真正伤害我们的往往不是客观的压力如何,而是我们自身的不良情况和反应,就像被人造谣一样,错误的只是造谣惑众的人,而非被攻击者,只有当被攻击者因此而忧虑、烦躁乃至抑郁,造谣才变成了中伤,这就有点像对待狗,你越把它当回事,它叫得越厉害,越来劲。所以有一个作家说,“要把不快当作狗”。
负面压力会产生负面情绪,负面情绪会在不同阶段干扰我们的生活。学业压力、职场竞争、情感纠纷……有研究表明,我们通常认为的“好事”也会带给人压力,比如晋升、入学、步入婚姻等等,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程度的烦恼。谁遇到生活上的不如意都会感到困惑,因此产生垃圾情绪很正常,我们不必刻意压抑它。
但是,在某些时候,我们无法改变事实,却有可能改变自己的情绪和想法。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尔伯特·艾里斯认为:“人不是为事情困扰着,而是被对这件事的看法困扰着。”他认为,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当人们陷入情绪障碍之中时,是他们使自己感到不快,是自己选择了这样的情绪取向,真正让我们产生垃圾情绪的很可能是我们的不合理信念和消极解释。
所谓不合理信念,指的是人对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有可能与事实不符或不合逻辑。美国心理学家韦斯勒曾总结出不合理信念的三个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绝对化要求是指凡事都认为“应该”或“必须”。比如“我必须将这件事做成”、“他不应该拒绝我”等。过分概括化是指看事情片面,一旦失败,便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糟糕至极的观念则认为一旦发生了不好的事,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灾难。因此,要想清除垃圾情绪,就要首先审视自己是否有了这些不合理的信念。这些信念就像一种内在语言,会不断影响自己的情绪。
当今世界五百强之一的中国海尔集团,多年前乃一家濒临倒台的企业,面对外债累累,一个将近衰败的企业,张瑞敏走马上任,可以想象那时的张瑞敏心理上没有压力的话,中国就不可能有现在的海尔集团名誉中国大地和世界各国。是压力给海尔集团带来了经济复燃,是压力给海尔集团带来了生机勃勃。
这就是敢于正视压力,把沉重的压力化做前进的动力,乘风破浪在高浪大风的海上,搏击高浪巨风,巍然屹立于经济技场中。
史铁生年纪轻轻就残了双腿,曾经无奈过,曾经失落过,也曾一个人摇着轮椅在“那座废墟的荒圆”中虚度。做人的压力如同大青石般的压在心口,压的史铁生喘不过气来。也曾因为“双腿残废,无法做人”的压力,他对生命不报太大的希望。然而,后来史铁生认识到:“死是一件无需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如何耽搁也避免不了的事。”自此之后,史铁生用坚强的毅力去正视这已成为现实的人生压力,给自己折了一只名为“写作”号的船,将自己从压力的深渊里摆渡出来,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美丽。
这也正是史铁生敢于正视压力,坚强的从压力的深潭里挣脱出自己解救了自己,让自己驾着“写作”号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压力是一柄双刃剑,正确的对待压力,它就有可能成为成功的一种动力。反之,它就有可能成为失败的根源。一个人目标是自己确定的,而压力则是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与生俱在的。你想生活的更好,就会有压力存在。你想把一件事情做的更好,同样也是有压力存在的。
人不必畏惧压力,更不要把它看作是绊脚石、拦路虎,压力之于人的可贵就在于你若能正确认识它、认真对待它,变压力为动力,那么在成长前进的人生历程中,你便多了一位真正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