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娘今年83,老伴已过世,儿子媳妇都快60了,两个孙子也都成家生子。按说,子孙成群该满意了,但这些年,日子却不好过。两个孙子常年外出打工,留下两个孙媳妇带着孩子在家,自从孙媳们进了家门,两个孙子挣的钱再也不给父母了,里里外外的事情也不太和老人们商量。为此赵大娘与她的儿子、儿媳3位老人没少和孙子、孙媳争吵。3个老人对于孙子孙媳妇的孩子十分疼爱、百依百顺,堪称家里的小皇帝,对此孙子和孙媳也很有意见。赵大娘的儿媳是个爱拉呱的人,时常在邻居家说孙媳妇这不对那不对,后被孙媳妇知道后,双方关系越发紧张,竟然发展到又是吵闹又是打骂的地步。
赵大娘一家日子之所以不好过,主要原因就在人际关系不和上。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关系。农村老年人主要的人际关系包括老年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与子女的关系、祖孙关系和邻里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会增加老年人与周围人的沟通、交流,使老年人获得归属感、安全感以及别人的关爱,进而获得感情上的温暖和愉快,消除孤独感。相反,如果人际关系不和,往往会使老年人在思想上萌生出被家庭遗弃、被周围人冷落的感受,悲观、孤独感也就会随之而来,这会对老年人的心理造成极大伤害。
农村老年人人际问题表现
(1)老年夫妻关系问题表现:时常烦躁不安,爱猜疑,易发怒。一遇问题,就往老伴身上发泄;夫妻要么相对无言,要么脾气大发而争吵;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孙子、孙女身上,对晚辈无微不至,对老伴漠不关心;一心想着与其他人聊天、下棋,却与自己的老伴缺少交流沟通。
(2)老年人与子女关系问题表现:老年人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不顾子女的情绪和态度;固守旧的观念,只要是自己认定的理,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不听晚辈的劝说;对子女的工作、学习、生活以及教育孩子等过多干涉,不给子女自主权和自由空间。
(3)祖孙关系不良的表现:对孙辈的教育过于简单、老化,反复唠叨和说教使孙辈感到厌倦;对于孙辈自己能做也想做的事情,过多包办,使他们觉得受到束缚;看问题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孙辈的感受,不顾全他们的自尊;对孙辈过于溺爱,任何要求都给予满足,捧孙辈为“小皇帝”。
(4)不良婆媳关系:儿媳稍有违背婆婆意愿,婆婆就给眼色;处理家务事,把自己意见强加于对方;婆婆在所能及的范围,不帮媳妇分担家务;对于儿媳的疏忽或缺点,走东家串西家到处说;家庭琐事过于认真,往往“针尖对锋芒”,吵个锅底朝天。
(5)邻里关系不良表现:蛮横无理,以势压人或倚老卖老,常为小事吵得不可开交;互不往来,相处十分冷漠;只图自己方便,不顾邻居感受,“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挑拨离间,搬弄是非,插手邻居家的事情;对过往的瓜葛时不时一提再提。
心理原因分析
1.不知婆媳关系不是母女关系,期待媳妇像女儿一样对待自己
婆媳关系在家庭人际关系中有其特殊性。它既不是婚姻关系,也无血缘联系,而是以上述两种关系为中介结成的特殊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既不会像亲子关系那样稳定,也不会像婚姻关系那样亲密。加之,婆媳原来各自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之中,各有各自的生活背景、生活习性。要让媳妇像女儿一样,婆婆像妈妈一样,对于婆媳双方都是很难办到的事情。儿子成家立业,情感转移在妻子身上,凡事都需与妻子商量,这本来是人之常情,但有的婆婆会觉得是儿媳“夺走”了儿子对自己的爱,再加上儿子有时会听从妻子而背离母亲的意愿,就可能使婆婆怨恨媳妇,容易产生婆媳矛盾。
2.人到老年,角色变化,未做好退居二线的心理准备
随着年龄增加、身体逐渐衰老,家庭里的顶梁柱慢慢都会退居二线。老年人不再像中青年那样是家庭里的主要劳动力,也完成了抚育子女、主持家政的使命,而改由子女帮助或赡养,家庭经济开支以及家庭事务的决策权也移交给了下一辈。老年人如果没有适应这种角色变化,往往会与晚辈产生冲突。有的老年人虽已年过花甲,却仍希望继续保持在家庭中的经济支配权,或者难以接受完全由晚辈掌握家庭经济大权的事实,这就难免发生矛盾。即便是老年人和年轻人共同持家,由于各自的地位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需要不同,也容易产生分歧。
3.老年人对家人期待过高,实际回报低,易产生心理落差
老年人把毕生心血用在了子女身上,对子女百般照顾,与此同时,也渴求子女同样对待自己。但子女一般比较忙,打工的打工,务农的务农,养家糊口,还要照顾孩子老人,往往不能很贴心地关照老人的需求。老年人就会产生高付出、期望高回报与实际低回报的落差。如不能从子女的角度考虑,理解与支持子女,就会产生责备、抱怨心理,可能会与晚辈产生隔阂。
4.老年人在日常交往中,情绪作用表现明显,易于激动
老年人由于生活阅历丰富,逐渐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他们的个性也比较鲜明,更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尊重、认可,当周围人尤其是晚辈与自己意见不同时,会倾向于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不尊重,觉得自己的权威形象被破坏,于是往往会强词夺理,情绪失控,争个输赢,直到自认为胜利为止,这样来求得心理优势,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殊不知,老年人这种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以保护自己、办事情都优先考虑自己的行为方式,往往会伤害晚辈的自尊心,降低晚辈继续与老年人沟通的愿望,久而久之,老年人就会感觉被孤立。
心理专家支招
卢大爷和老伴儿年近80,两个儿子也都50有余,孙子、孙女陆续成家立业。自从儿子结婚后,卢大爷老两口就退居二线了。老两口按月轮换住在两个儿子家里,无论在大儿子家还是小儿子家,常常能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儿媳妇进家门后虽有过小摩擦,但老两口就当没事一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帮儿子媳妇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农忙时节早早准备好饭菜,照顾好孙子孙女。闲暇时就在村边散散步、晒晒太阳,还在俩儿子院子里种了花花草草、蔬菜水果,生活甚是充实。
可见,老年人要想安享晚年,过上幸福、美满、和谐的晚年生活,妥善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是根本保障。为此,老年人有必要了解以下策略。
1.经营好夫妻关系
首先,要坚持“八互”原则。不妨向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学习。抗战期间,周恩来和邓颖超结合多年夫妻生活的宝贵经验,总结出夫妻生活的“八互”原则,是模范夫妻和谐生活的写照:
互相尊敬、互相爱慕、互相信任、互相帮助;
互相宽慰、互相勉励、互相体谅、互相谦让。
其次,要讲究方法。①摆正老伴的位置。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把老伴摆在第一的位置,一切为他(她)着想,这样才能重新焕发爱情的光彩。②不断营造和谐气氛。克服不好意思心理,时刻经历“开心一刻”。③小事糊涂。对待生活琐事不必过于认真,即便老伴做错了什么,也当没看见或不知道。④宽容忍让。当老伴犯了错或发火的时候,不要对立,应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2.培育好自己与子女的关系
(1)老年人要改变观念,老年父母与成年子女的关系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要认识到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观点看法,做父母的要给予理解和支持,不可盲目干涉,更不可认为子女对自己必须绝对服从。
(2)老年人应该认识到家庭主要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过去家庭中起主要作用的、最亲密的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但现起主要作用的、最亲密的是夫妻关系。所以,看到儿子、儿媳夫妻关系紧密,对自己却没从前那么亲密了,做父母的要认识到这是正常的现象,时代不同,家庭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大势所趋,不必强求,不要抱怨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到自己的老伴身上,经营好老两口的夫妻关系。
(3)对年轻人多些理解、尊重。多看青年一代的特点和主流,增加对年轻人的了解,处理问题时多征询晚辈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权利和选择。
(4)适当考虑分居。如果生活上尚能自理,就暂不要和儿女们住在一起,以减少矛盾,增进感情。
3.善待婆媳关系
作为婆婆要认识到,媳妇走进家门,是因为与儿子的亲近,切不可认为儿媳应该像女儿那样对待自己,因此一方面要放低期待,另一方面要放权给儿子媳妇。
首先,要认识到儿媳与女儿是不同的,不能按照女儿对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儿媳,对于儿媳的期望要降低一些。允许媳妇有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生活口味,也要允许婆媳间存在小矛盾、小摩擦,关键是要多给予年轻人理解和宽容。
其次,儿子结婚后,儿媳踏进家门,大家中有了小家。作为长辈,也该是退居二线的时候了。婆婆要把家庭的日常起居、饮食、生活开支、礼尚往来、儿子的衣食起居等放权给儿媳。
4.调整祖孙关系
(1)作为祖辈要认清,孙辈不是自己感情赖以寄托的私有物,而自己也不是第三代的监护人。为了使孩子们健康成长,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应以第二代人为核心。
(2)祖辈应当与父辈一致地对待孙辈。不要放纵,不要娇惯,使孩子们察觉不到父母和祖父母之间的情感差距,这有助于促进孩子们情绪的成熟与稳定。
(3)当子女与孙辈发生矛盾时,祖父母主要起协调缓和作用。要维护子女作为父母的尊严,帮助子女树立威信,在孙辈心中树立起祖父母既是慈祥而又是有原则的形象。
(4)鉴于祖辈和孙辈生活经历、习惯等的不同,老年人要不断学习知识、调适自己,多向年轻人探讨、切磋,做到相互理解和沟通。
(5)要给孙辈留有施展才能的空间,不能一味地嫌孩子小,事事包办。
5.融洽邻里关系
(1)爱心最重要,要有乐于助人的热心。
(2)要尊重邻居,要设身处地为邻居着想,避免影响邻居的正常生活。
(3)保持平常心,地位高、生活先富起来的人,不要瞧不起地位低、贫穷的人;而弱势群体,也不必觉得自卑,抬不起头。
(4)串门要适可而止,要适时告辞。邻居紧闭大门时,没有十分必要不要轻易敲门;邻居要讨论家事或不方便外人在场时,自己要适时离开。
(5)注意界限,不管邻里关系多么融洽,也不要介入邻居的私生活。在邻居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帮把手,但要及时退出。
心理学专家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子、夫妻、邻居之间等关键人际关系的融洽,才是人生幸福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幸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只要我们对人真诚、友爱,对人关怀、体贴,对人理解和宽容,我们就可能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最终收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