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奇案是光绪之死。光绪名载湉,本是慈禧太后妹夫醇亲王的儿子。慈禧亲生儿子同治19岁死后,慈禧便选中了这个只有4岁的姨侄儿做了皇帝。不过,光绪名为皇帝,实为傀儡,处处受制于慈禧,双方矛盾愈演愈烈,直到戊戌变法失败,慈禧便干脆把光绪囚禁于瀛台。由于光绪死于慈禧之前,因此,过去有慈禧毒死光绪一说,近来从故宫档案中查到有关资料,认为光绪确系病死。
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状元是谁
太平天国七年,洪宣娇建议其兄洪秀全开科取士,求取武功文治人才,并设立女子科举制。天王十分赞赏她的独特见地,“令女官举女子应试”,委命洪宣娇为女科主事。
洪宣娇为了抨击男尊女卑,以经义题《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考才女的胆识和学识。应试300多名女子中,惟金陵妙龄才女傅善祥才思敏捷,引古论今,列举历代巾帼英雄的丰功伟绩,有力地批驳了“女子难养”的谬论。
这份卓有见识的试卷,博得洪氏兄妹的称赞。经评议,傅善祥成为太平天国,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状元。
《金陵纪事杂咏》一书记载:女状元傅善祥天王赐以花冠锦被,骑高头骏马,跨街游行,鼓乐喧天,何等荣耀,天京官民争相观看。
傅善祥博古通今,受召入府。先后在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府里掌管内外政事文书,出谋献策,运筹帷幄,成为天王、东王得力的女谋士。
你知道“中华第一金碑”吗
地处雪山草地边缘地带的四川省松潘县元宝山上,高高耸立着一座红军长征纪念碑——“团结胜利纪念碑”,其气势恢宏,堪称中华第一金碑。
红军长征纪念碑由主碑和大型群雕等组成。整个碑园占地面积200多亩,碑总高41.3米,碑顶立一身高14.8米、重6吨的红军战士铜像,双手高举成“V”字形,一手持步枪,一手持花束,象征红军长征的胜利;三角立柱体碑身高26.5米,每面镶嵌一颗红星,象征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密团结,坚不可摧,故名为“团结胜利碑”。碑座用洁白晶莹的汉白玉环绕贴面,碑基铺垫绿色地坪,寓意“雪山草地树金碑”。碑体采用亚金铜贴面,在夕阳余辉的映照下,碑身金光闪烁,婉如擎天火柱,背衬满天红霞,景象蔚为壮观。
碑园中心台地是一组巍峨磅礴的《艰苦历程》大型群雕,高12.5米,长72米,宽8米,用1160立方米,1440块红花岗石精雕细刻组合而成,是当前我国规模最大的现代群雕。远看像迎风招展的红旗,如拔地而起的群峰,有千军呐喊之威,呈万马奔腾之势;近看,红军风采、英姿犹在,重现了红军长征的悲壮史诗。着意刻画的九组雕塑——“开路先锋”、“勇往直前”、“团结北上”、“山间小憩”、“草地情深”、“征途葬礼”、“前仆后继”、“回顾思考”、“英灵会聚”,充分展现了三大主力红军历尽万水千山团结北上抗日的悲壮历程。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红军长征纪念碑这部生动形象的革命传统教材,将永远在亿万人民心中树起一座丰碑,鼓舞着我们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化而奋勇前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谁设计的
1949年7月,上海解放不久,一天,时年32岁的曾联松看到新政协筹备会在报上刊登的一则征求国旗方案的启事,欣喜不已,便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构思,设计了五星红旗的方案。
一个月之内,全国应征的国旗图案多达3012幅,最后选定38幅,曾联松的五星红旗方案编号为32。
当时多数人都比较倾向于另一方案。在那个方案中,红色旗面的1/3处,加黄色长条,象征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而五角星位于黄色长条的上方。五星红旗的方案已被否定。最后,田汉等人力主32号方案,认为还是五星方案好。而黄条方案有把中国分成南北之嫌,如果这个方案确定,以后肯定还要修改的。
在民主的气氛中,毛泽东从善如流。交全体政协委员审定时,他拿出五星红旗图案说:“这个图案表现我国革命人民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最后,经过投票,才选定了五星红旗的方案。
在设计中,曾联松首先考虑到以大五角星象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以四颗小星象征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每颗小星的角尖对准大星的中心点,以表示围绕中心而团结。在原来的方案中,大星中还有镰刀斧头,后作了修改。其实,曾联松并不是一位专业设计工作者。长期以来,他兢兢业业地在合作社企业界工作,早年参加过“一二九”运动,曾就读于中央大学经济系。
我军最早获得军衔的是哪些人
我军公开实行军衔制是在1955年10月。然而,早此10年,毛泽东主席就曾分别授予6位同志以将、校军衔。
1945年,苏联红军挥师进入我国东北,对日作战。这年9月,驻东北苏军派人去延安,要求我党中央迅速派人去沈阳,协调苏军与我军的行动。9月16日,党中央决定派彭真、陈云、叶季壮、伍修权、段子俊、莫春和6位同志担此重任。考虑到苏方有军衔,为便于开展工作,我方也应有相应的军衔。于是,我党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的名义,授予彭真、陈云、叶季壮3人中将军衔,伍修权少将军衔,段子俊和莫春和上校军衔,并用中俄两种文字写了任命书。这样,彭真、陈云等6位同志成为最早获得我军军衔的人。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是谁题写的
坐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根据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决议而建立的,毛泽东和全体政协委员于当天下午参加了奠基典礼,1952年8月正式动工修建,1958年4月落成,同年5月1日隆重揭幕。碑通高37.94米,碑座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米,整个碑用17000多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雄伟壮观,庄严肃穆。
碑心正面(北面)镌刻着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鎏金大字;背面是周恩来题写的如下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你知道台湾名称的演变吗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早在秦汉时期,祖国大陆人民已开始和台湾接触,但那时台湾还无确切的名称。现根据有关资料把台湾名称的演变辑录如下:
三国时期,吴国国君孙权于吴黄龙二年(公元230年),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1万人的大船队到达台湾,台湾当时叫夷洲,自此,台湾开始有名称。
隋唐时,将夷洲改为流求,一直沿用到南宋时期。
元朝时,又将流求改为琉球。元政府曾在澎湖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明朝中期将琉球改称东番,意思是东方番族聚居的地方(参见陈第着《东番记》)。明朝末年改称台湾,一直沿用到现在。
台湾除了有以上称法外,在明朝中后期以后称法还稍有变化,不过这些称法不是指整个台湾岛。如明末把台湾又称为大员,但只是指今台南市西安平镇一带。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在台湾一鲲身岛上建筑热兰遮城堡,明朝将此城称为台湾城。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将台湾城改称王城(故址在今台南市平安镇)。
清朝于1683年攻入台湾,第二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治所在台湾县(今台南市)),辖境相当今台湾全省。光绪元年(1895)以后逐渐缩小,光绪十年改台湾府为台湾行省。光绪十三年又改为台南府。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台湾被日本侵占,台南府亦被废弃。此后,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台湾50年里,台湾各族人民反抗殖民统治,要求返回祖国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省”是怎么来的
海南建省以后,全国已有23个省。“省”是怎么来的呢?
“省”最初是指宫禁之地,魏晋时成为中央政府机关的名称。金代开始设行省,是中央尚书省的临时派出机关。但作为地方一级的行政区的省始于元代,为元世祖忽必烈首创。忽必烈统一中国以后,因为辖境辽阔,为便于管理,整顿了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创立了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相当于今日的国务院,它不仅统管全国行政,还直辖京城大都周围的河北、山东、山西三地。在地方分设11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明代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为“省”。因为中央一级不再留用“省”的名称,所以“省”成为地方行政区域的俗称。清时沿袭明代制度,分全国为18省,一直沿袭到现在。尽管省的数量有所增加,但它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划的性质没有改变。
为什么说“北上”和“南下”
读历史书时,常见到“北上抗日”、“大军南下”的词。有人提出了疑问,“北上”和“南下”是不是因为北高、南低的地形差异的缘故?
所谓“北上”、“南下”,并不是因为我国地形北高、南低的缘故。大家都知道,看地图有一个共同的标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从地图上看,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抗日,由江西长征去北方,是从南到北,因此叫“北上抗日”;解放战争时期,我人民解放军为了彻底消灭蒋介石反动派,从北方打到南方,因此称“大军南下”。现在,铁路上把从北京开往广州的车次叫“下行”,从广州开往北京的车次叫“上行”,也是把这种专用术语引用到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表现。
天安门前的华表是干什么用的
北京天安门前有一对汉白玉雕刻的华表,十几米高的大石柱上,从下到上雕刻着精美的蟠龙流云纹饰,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柱的上部横插着一块云形长石片,一头大,一头小,远远望去,似柱身直插云间,显示着我国古代雕刻艺术领域中技艺精良巧夺天工的本领。
“华表”究竟是什么东西呢?说起来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远在中国文字还没有健全的时候,华表的前身就已出现了。相传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有了类似的标志。尧王曾把刮去皮的大木立在自己住处的外面,让人们在木柱上刻写意见,指责他的过失,引以为戒,因此又叫“诽谤木”,其作用类似今天的“意见箱”。后来在大路口上也设了诽谤木,并在木柱上端加一横木,作为指明路站、识别道路的标志,因此又叫“华表木”或“桓表”。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奴隶制、封建制度的确立,广大人民群众议论政治是非的权利被剥夺了,“诽谤木”上不能再刻写“意见”了,而被刻上云龙纹,既当做宫殿前面的装饰物,更作为皇权的象征。
天安门前一对华表的柱顶上,都有一个石头蹲兽,头向宫外;天安门后面还有一对华表,上面的蹲兽是头朝宫内。据说这种石兽,性好望。头向内的,名叫“望君出”,是希望皇帝不要深居宫廷,沉湎于纸醉金迷的生活,经常出来看看你的臣民吧。头向外的名叫“望帝归”,是希望皇帝外出巡视完毕就马上回宫,不要贪恋山水,快些回来治理朝政吧。当然,这只是古人对君王的一种虚幻的期望,另一方面,又是封建统治者欺骗、收买人心的伎俩。
总之,华表是我国特有的古代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产物,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产生,也是随着朝代的更替,逐渐改变着它的历史作用,今天,它已经成为中华的标志,巍然屹立在天安门前。